远离那些破坏你平静的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读者,我称她为A,最近的状态很不好。

她给我发了很长的文字,核心意思就一个:累。

不是身体累,是心累。

她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快要被榨干的充电宝,每天被一个朋友B耗着。

这个朋友B,是她多年的闺蜜。

B的生活永远是一地鸡毛。工作不顺心,跟领导吵架;老公不体贴,天天闹离婚;孩子不听话,成绩一落千丈。

B每天必须找A倾诉,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电话里,全是B的抱怨、哭诉、愤怒。

A说,我一开始很同情她,尽心尽力地安慰、开导,给她出主意。

但是,没用。

你今天刚把她从泥潭里拉出来,明天她又会主动跳进另一个泥潭,然后继续向你呼救。

你给的建议,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她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你的情绪。

她要把她的负能量,像垃圾一样,全部倾倒在你这里。

A说,最可怕的是,跟她聊完,我整个人都感觉是灰色的。

头脑昏沉,心情烦躁,什么都不想干。

自己的工作进度被拖慢,回家看到孩子都觉得不耐烦。

她老公都说她,你最近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浑身带刺。

A问我,我是不是太自私了?闺蜜在受苦,我却想逃离。

我回她:

你不是自私。

你是在进行一场“能量系统的自救”。

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个家。

你允许什么样的人进来,决定了你家里的环境。

有的人进来,带束花,你们家会更香。

有的人进来,是自带阴雨天气的,他呆多久,你家里就潮湿多久。

而有的人,他不是带阴雨天气,他本身就是个黑洞。

他会把你家里的阳光、温暖、氧气,全部吸走,只留下一片真空和死寂。

你那个朋友B,就是后者。

她不是你的朋友,她是你的“情绪债主”。

你用你的平静,在偿还她制造的烂摊子。

A沉默了很久,回了三个字:我懂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你必须远离。

不是因为他们坏,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看起来很可怜,很需要帮助。

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你生命能量的一种持续消耗。

他们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破坏掉你内心最宝贵的东西——平静。

这种人,我称之为“人性沼泽”。

你一旦陷进去,他不会让你上来,他只会把你一起拖向更深、更暗的地方。

识别这种人,并且与之物理隔离,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这不是绝情,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我把这种“人性沼泽”分为几种典型的类型。

第一种,是“祥林嫂”式的能量吸血鬼。

就像A的朋友B。

他们的生活剧本,永远是“受害者模式”。

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老板是傻子,同事是贱人,伴侣是祸害,孩子是讨债鬼。

他跟你聊天,主题永远是“诉苦”。

你以为他在寻求帮助,其实不是。

他是在寻找一个“情绪垃圾桶”和“共情血库”。

你一旦对他表示同情,就等于打开了你自己的“静脉”,让他把“能量吸管”插了进来。

他会源源不断地吸食你的同情心、你的耐心、你的善意。

我之前公司有个同事,就是这种典型。

每天中午吃饭,只要她在,饭桌就会变成她的个人吐槽大会。

从婆婆早上多放了半勺盐,到昨天晚上睡觉老公抢了她的被子。

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她渲染成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剧。

一开始,大家还都劝她。

后来发现,你所有的建议,都会被她用一句话顶回来:“唉,你不懂,我们家情况不一样……”

她享受的,就是那种“全世界我最惨”的悲情主角光环。

她需要的,是你跟她一起骂,一起同仇敌忾,然后对她说:“天呐,你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句话,就是她的“能量补给包”。

为了得到这个补给包,她会日复一日地,为自己制造新的“苦难”。

后来,我们部门所有人都形成了一种默契。

只要她一开始诉苦,大家就默默地低头吃饭,或者聊一些她插不上嘴的专业话题。

几次之后,她就自觉没趣,中午不再跟我们一起吃了。

她需要寻找新的“血库”。

远离这种人,你首先要破除一个思想钢印:

“我必须拯救他。”

你救不了。

一个主动拥抱苦难的人,神仙也渡不了。

他的人生,是一个封闭的“负能量循环系统”。

他通过“诉苦”,获得你的“关注”;通过制造“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你所谓的“帮助”,恰恰是在滋养这个病态的循环。

你真正能做的,就是拔掉你的“能量吸管”,让他直面自己的人生。

没有你的“血”,他要么枯萎,要么学会自己造血。

无论哪种结果,都与你无关了。

这是“课题分离”,也是一种高级的善良。

第二种“人性沼泽”,比第一种更隐蔽,也更具破坏力。

他们是“以爱为名”的控制者。

这种人,往往出现在我们最亲密的关系里。

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伴侣,也可能是你最信赖的朋友。

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为你好”的善意。

但这种“善意”的背后,藏着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在不断地切割你的自我。

我有一个远房表妹,从小就是乖乖女,名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世界500强。

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但她活得极度压抑。

因为她妈妈,就是一个顶级的“为你好”控制者。

从小到大,她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选什么专业,她妈妈都要“建议”。

这种建议,你还不能不听。

你不听,她妈妈就会长吁短叹,甚至掉眼泪: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怕你走弯路啊。”

“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听劝呢?”

“妈妈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还能害你吗?”

这种话,就像一条条精神的锁链,把表妹牢牢捆住。

她不敢反抗,因为反抗,就意味着“不孝”和“不懂事”。

工作后,她谈了个男朋友,是她同事,一个很阳光上进的男孩子。

她妈妈知道后,立刻表示反对。

理由是:“那男孩是外地的,家里条件一般,以后你嫁过去要吃苦的。”

然后发动所有亲戚,轮番劝说。

表妹第一次鼓起勇气反抗,坚持要和男孩在一起。

她妈妈使出了杀手锏——绝食。

说女儿如果不分手,她就饿死在家里。

表妹彻底崩溃了。

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的爱,会让她这么窒息。

后来她来找我。

我对她说,你妈妈爱的,不是你,而是“一个听话的、能让她有掌控感的女儿”。

那种“我都是为你好”的背后,翻译过来其实是:“你必须按我的来,这样我才有安全感。”

这不是爱,这是披着爱之外衣的“权力欲”和“自私”。

真正的爱,是指向分离,是指向对方的自由和独立。

而这种控制式的爱,是指向吞噬,是指向对方的依附和顺从。

我告诉她,面对这种关系,唯一的解药,就是“温和而坚定地划清边界”。

你要让她明白,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你可以“参考”她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必须在你手里。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会伴随着争吵、眼泪,甚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但这个“精神断奶”的阵痛,你必须经历。

否则,你一辈子都活在她的影子里,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后来,表妹真的这么做了。

她搬出去自己住,明确告诉她妈妈,这是她的人生,她要自己负责。

她妈妈闹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女儿是铁了心,最终也只能接受现实。

现在,表-妹和那个男孩结婚了,小日子过得很幸福。

她和她妈妈的关系,也奇怪地变好了。

因为当她划清边界后,她妈妈反而开始学习尊重她,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成年人”来对话。

所以你看,那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不断干涉你、否定你、让你自我怀疑的人,正在破坏你内心的秩序。

他们让你无法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认知”。

你的平静,首先来自于“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清晰感。

当这个内核被不断侵蚀,你的内心世界,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第三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人性沼泽”,叫“煤气灯操控者”。

这个词,源自一部老电影《煤气灯下》。

电影里,丈夫为了侵吞妻子的财产,长期通过各种微小的心理暗示,让妻子怀疑自己的记忆和精神状态,最终让她觉得自己真的疯了。

比如,他会故意把家里的煤气灯调暗,然后当妻子说“灯变暗了”,他会坚决否认,说“是你眼花了吧”。

久而久之,妻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陷入巨大的恐惧和自我否定。

这就是“煤气灯操控”(Gaslighting)。

它是一种极其阴险、极其恶毒的精神虐待。

操控者通过扭曲事实、否定你的感受、质疑你的记忆,来摧毁你的自信和判断力,从而达到完全控制你的目的。

这种操控,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对话:

你因为一件事很不开心,跟伴侣抱怨。

他说:“你太敏感了吧?这点小事也值得生气?”(否定你的感受)

你明明记得他答应过你一件事,但他没做。

你去问他,他说:“我有答应过吗?肯定是你记错了。”(质疑你的记忆)

你因为他的某个行为受到了伤害,向他表达。

他说:“我那都是开玩笑的,你怎么开不起玩笑啊?”(扭曲事实)

甚至,他会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你:

“要不是你当初……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如果你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变化:

你开始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你做任何决定,都下意识地想要寻求他的认可。

你总是觉得自己“是不是又想多了”、“是不是我太作了”。

你变得越来越焦虑、抑郁,失去活力。

你的内心,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庭院,变成了一间潮湿、阴暗的地下室。

而那个操控者,就是唯一能打开地下室门的人。

你彻底被他控制了。

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

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企业高管,雷厉风行。

但她在她丈夫面前,自卑到了尘埃里。

她丈夫就是个典型的煤气灯操控者。

他会不断地贬低她:“你这个项目做得太烂了,要是我来做……”

他会孤立她:“你那些闺蜜,没一个好东西,你少跟她们来往。”

他会制造她的“负罪感”:“我为了你,放弃了那么多机会,你还好意思跟我吵架?”

几年下来,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女人,变得眼神黯淡,唯唯诺诺。

她得了重度抑郁症。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在一场精心策划的精神操控里。

她做的第一步,就是搬离那个家,物理上彻底隔绝。

第二步,是重新链接那些被她丈夫“孤立”掉的朋友,从外界获得真实的信息反馈。

第三步,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重建“自我”。

这个过程,像是从废墟里一砖一瓦地重建自己的家园,漫长而艰难。

但这是唯一的生路。

所以,请你一定保持警惕。

当一个人,让你持续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让你感觉自己越来越糟糕。

请相信你的直觉。

这不是你的问题。

你很可能,正身处一场“煤气灯操控”之中。

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他,更不是去反思“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而是,立刻,马上,头也不回地,逃。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总是会吸引到这些“人性沼泽”?

这个问题,问到了根子上。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所有破坏你平静的人,之所以能进入你的世界,都是因为你的内心,给他们留了“门”。

这个“门”,通常是三种心态。

第一种:过度善良,边界不清。

你是个“老好人”。

不懂得拒绝,也不敢拒绝。

别人一求你,你就心软。别人一卖惨,你就同情心泛滥。

你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责任。

你的内心,没有“防火墙”。

所以,那些能量吸血鬼,能轻易地把吸管插进你的血管。

第二种:渴望认同,价值感低。

你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够好。

所以,你需要通过“被需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朋友找你诉苦,当伴侣依赖你,当父母需要你“听话”时,你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满足感”的。

你觉得自己很重要,很有用。

你享受那种“拯救者”的角色。

为了维持这个角色,你宁愿牺牲自己的能量和时间。

你用“燃烧自己”,来换取别人的一句“没你不行”。

第三种:重复模式,童年复刻。

你可能有一个习惯性抱怨的母亲,或者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父亲。

在你的童年里,你已经习惯了那种“被消耗”、“被控制”的相处模式。

长大后,你就会不自觉地,被具有同样特质的人吸引。

你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重复你童年时与父母的纠葛。

你试图在新的关系里,去“修正”那个旧的剧本。

比如,你想去“治愈”那个祥林嫂式的伴侣,其实是想治愈你那个曾经无助的、无法帮助母亲的自己。

你想去“反抗”那个控制狂的伴侣,其实是想反抗你那个曾经弱小的、无法反抗父亲的自己。

但这往往是个死循环。

你不是在治愈,你是在“创伤重现”。

以上三扇“门”,不关上。

你就算远离了张三,也一定会遇到李四。

真正的一劳永逸,是向内看,是去重建自己的内心秩序。

你需要做的,不是把谁拉黑,而是给自己“立规矩”。

比如,我给自己立了几个规矩:

绝不与人闲聊超过十分钟。有事说事,没事不聊。

绝不主动给别人提人生建议,除非他付费。

绝不参与任何抱怨性质的谈话。谁抱怨,我立马走开。

绝不允许任何人,否定我的个人感受。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不能说我的感受是“错”的。

这些规矩,就是我的“护城河”。

它能自动过滤掉99%的能量消耗。

让我的内心,始终保持在一个高能量、高效率的平静状态。

这种平静,千金不换。

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很难。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要体谅别人”。

但你很少听到有人告诉你:“你要先爱自己”、“你的感受最重要”、“你要保护好自己的能量”。

我们的文化,某种程度上,是鼓励“牺牲感”的。

但我想告诉你一个真相。

一个内心混乱、能量低迷的人,根本没有能力去真正地帮助任何人。

你连自己都托不住,如何去渡别人?

你给出去的,只会是更多的混乱和负能量。

所以,保护好你自己的平静,让自己的内心丰盈、笃定,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一个内心平静的人,他走路的风,都是温柔的。

他能让周围的人,也感到安宁和放松。

他就像一个恒温的热水袋,靠近他,就觉得温暖。

这是一种无声的滋养。

所以,远离那些破坏你平静的人,不是自私,而是一种顶级的“利他”。

是让你自己,先成为那个“光源”,而不是被拖入黑暗。

这是一个认知层面的根本转变。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泥潭里挣扎,就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思维模型”错了。

就像你总想着去“拯救”那个祥林嫂,你的模型是“我要帮他”,那你就会一直被消耗。

但如果你切换一个模型,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课题分离模型”,你就会明白,“他的人生是他的课题,我的人生是我的课题”,我们互不干涉。

一念之转,你就解脱了。

我发现,生活中90%以上的烦恼,都源于我们缺少这种看透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

我们凭着本能和情绪去应对复杂的世界,就像拿着一把小刀去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除了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毫无用处。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科学,融合成一套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工具箱”。

我把那些最底层的、能解释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逻辑,提炼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

比如,如何守住自己的精力,不被无关的人事消耗?这背后是“能力圈模型”。

如何看透那些“为你好”的控制?这背后是“稻草人谬误模型”。

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创伤重现”?这背后是“双重束缚理论”。

我把这50个思维模型,以及它们的具体应用方法,都写进了《格物之道》这本书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

它更像是一份“人生地图”和“思想的兵器谱”。

它会递给你50把钥匙,让你有能力去亲自打开那些曾经困住你的“心牢”,让你学会用更高维度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了多少零碎的知识,而是你的“思维系统”有没有升级。

当你拥有了一套强大、自洽的思维系统,你就会发现,人生中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都会变得清晰明了。

你的内心,会因此获得一种巨大的、不可动摇的平静。

说到底,我们这一生,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

安,则静。

静,则慧。

慧,则通达。

保护好你的这份“安”,就是保护好你生命里的一切可能。

从今天起,去盘点一下你的社交圈。

谁是给你充电的?多亲近。

谁是让你漏电的?请远离。

你的时间,你的心力,都极其宝贵。

不要浪费在一场又一场的无谓消耗里。

把它们,留给能让你笑的人,留给能滋养你的事,留给那个值得拥有这一切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