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朋友,阿坤,前年终于把自己从一家互联网大厂“拔”了出来。
他不是被裁,是主动走的。级别不低,期权可观,是我们这群人里最早奔着财务自由去的主儿。
出来后,他说想先歇一年,什么都不干,就把自己扔在家里。
我们都羡慕,说这才是生活。
大概过了三个月,他给我发信息,就五个字:我快要废了。
我问他怎么了。
他说,感觉自己像个孤魂野鬼,飘在城市的上空,看着下面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急匆匆的,有明确的目的地,就他一个人,悬着,不知道该去哪。
他说,最可怕的不是无聊,而是一种“失真感”。
整个世界,在他眼里,开始变得像一个巨大的、设定好的程序。
每天早上,小区门口的包子铺准时开张,热气腾腾;地铁口,人流像传送带上的工件,被精准地吞入、吐出;写字楼的灯光,晚上十点前,不会轻易熄灭。
一切都严丝合缝,井然有序。
但他说,当他作为一个“闲人”站在外面看这一切时,他闻到了一股塑料的味道。
一种极其不真实的塑料味。
他说,少康,我好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但这个秘密让我害怕。
我回他:你不是快废了,你是快醒了。当你不上班,脱离那个巨大的传送带时,你才第一次有机会,站在旁边,亲眼看看这传送带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你闻到的,不是塑料味。
是“规则”的味道。
是“剧本”的味道。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塞上了一条传送带,一个写好了剧本的流水线。
上学,考试,工作,晋升,买房,结婚,生娃……
这条流水线被命名为“正常的人生”。
“上班”,是这条流水线上最核心、最漫长的一段工序。它像一个巨大的引擎,驱动着整个系统运转。
这个引擎的燃料是什么?
是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你的注意力。
而它给你的是什么?
是工资,是消费的底气,是一种“我在正常轨道上”的安全感。
听起来很公平,对吧?
但阿坤的“失真感”,就来自于他跳下来之后,发现这笔交易的底层逻辑,根本不是“公平”。
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让人无法拒绝的骗局。
第一个骗局:用“忙碌”替换“思考”,让你成为欲望的永动机。
你有没有发现,上班的人,很少有时间“胡思乱想”?
不是没空,是“不敢”。
你的日程被会议、报告、KPI塞满,你的大脑被工作任务、人际关系占满。你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能停,一停下来就会倒。
这种“忙碌”,是一种精神上的“吗啡”。
它让你感觉自己很充实,很有价值,很重要。
但它的真正作用,是让你没时间去问那几个最重要的问题:
我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真的喜欢现在的生活吗?
五年后,十年后,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系统不希望你去想这些。
因为一旦你开始思考,你这个“工件”就可能出故障。
为了让你持续稳定地运转,系统给你设计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用高强度的工作,榨干你的精力。
在你疲惫不堪时,给你推送各种“犒劳自己”的消费主义奶嘴。
辛苦了一周,难道不该吃顿好的,买件新衣服,看场电影吗?
项目完成了,难道不该去旅个游,换个新手机,买个包奖励自己吗?
于是,你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购买那些“能够缓解你辛苦”的东西。
然后,为了支付这些东西,你又必须更辛苦地去工作。
发现了吗?
这是一个自我消耗、自我循环的能量黑洞。你就是那个一边给自己加油,一边疯狂踩油门,却始终在原地打转的司机。
你的欲望,被精确地计算和引导着,成为驱动你不停工作的最佳燃料。
你不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工作。
你是在为自己的欲望打工。
而你的欲望,很多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系统“植入”给你的。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骗局:用“标签”定义“你”,让你活在比较的地狱里。
阿坤说,他不上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衣柜。
扔掉了十几件笔挺的衬衫,五套昂贵的西装,还有一堆印着巨大Logo的T恤。
他说,以前穿着这些衣服,感觉自己是个“人物”。
总监的头衔,配得上这个牌子的西装。
行业的精英,就该用这款最新的手机。
孩子的同学家长,都开那个级别的车,自己也不能差。
你看,我们活在一个“标签”的世界里。
你穿什么,用什么,住在什么小区,开什么车,孩子上什么学校……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
它们是你向世界宣告“我是谁”的标签。
我们拼命工作,赚取金钱,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为了去购买和维护这些标签。
因为标签,提供了一种最简单、最粗暴的“被认同感”。
但当你像阿坤一样,从这个“标签游戏”里抽身出来,你会发现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这些标签,除了让你焦虑,让你花钱,让你不断地和别人比较之外,一无是处。
你以为你在追求更好的生活。
其实你只是在追求一个“看起来更好”的身份。
你为了“中产”的标签,背上三十年的房贷。
你为了“精致”的标签,月月还着信用卡。
你为了“好妈妈”的标签,给孩子报满天价的兴趣班,把自己逼成一个怨妇。
系统,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贴牌工厂”。
它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闪闪发光的标签,然后告诉你:快来买呀,贴上它,你就能成为人上人,你就能获得幸福。
你信了。
你把一生,都活成了一场“集邮”。
用尽全力,去集满那些别人认为你应该拥有的标签。
直到有一天,你夜深人静时,看着镜子里那张疲惫的脸,你突然问自己:
撕掉这些标签,我还是谁?
你答不上来。
这是最深的恐惧。因为你发现,你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总和”,却独独没有活成“你自己”。
第三个骗局:用“确定的阶梯”困住你,让你用一生去换一张“安全网”。
我问过很多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辞职?
答案五花八门,但核心基本都是一个词:稳定。
或者说,安全感。
在一个公司里,你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晋升阶梯”。
专员,主管,经理,总监……
每一步,都对应着相应的薪水和权力。这像一个电子游戏里的“升级打怪”地图,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你只要按照规则,好好打怪,就能一级一级往上爬。
这条“阶梯”,就是系统提供给你的最大“善意”。它用一种“确定性”,来置换你的“可能性”。
你放弃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自由,来换取一个“只要我努力,就不会混得太差”的心理安慰。
这张安全网,看起来很美。
但它是有代价的。
代价就是,你的生命,被“标准化”了。
你的视野,被局限在这家公司,这个行业,这个小小的格子间里。
你的能力,被“特化”成一颗高度定制化的“螺丝钉”,一旦离开这个机器,你可能一文不值。
你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后置”了。你用前半生的“稳定”,赌一个“35岁以后不会被优化”的未来。
我走过很多小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手艺人。
一个做了三十年竹编的老师傅,一个在巷子深处做了二十年面点的阿姨,一个在山里种了半辈子茶的茶农。
他们没有“晋升阶梯”,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年终奖”。
按照“系统”的标准,他们是“不稳定”的,是“不安全”的。
但你跟他们聊天,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极其笃定的“内核”。
那种笃定,不是来自某个组织,某个头衔。
而是来自他的手艺,来自他和这个世界的真实链接。
竹编师傅知道,只要山里还有竹子,只要人们还需要器物,他的手就不会失业。
面点阿姨知道,只要人们还需要一日三餐,她的手艺就能养活自己,还能收获街坊邻居的笑脸。
他们的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安全感,是公司给的,是系统给的。
别人随时可以拿走。
不上班,就是主动撤掉这张“安全网”的过程。
一开始,你会恐慌,会焦虑,会觉得自己掉入了万丈深渊。
但当你熬过那段最难的日子,你会发现,你的脚下,不是深渊。
而是坚实的大地。
你开始重新学习最古老的生存技能:不是如何“向上管理”,不是如何写PPT,而是如何找到一个真实的社会需求,用你的价值去满足它,然后换取生存的资源。
你的手,你的脚,你的大脑,第一次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不再是一颗螺丝钉。
你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不上班,不是让你躺平,更不是让你与世隔绝。
它是让你从一个“被动参与者”,切换到一个“主动观察者”的视角。
是从一个“被设定好的游戏玩家”,变成一个“看懂了游戏规则的清醒者”。
当你长期处在这种“清醒”的状态,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多出了一个“暂停键”。
你不再被信息的洪流推着走。
你不再被消费的欲望绑架。
你不再被他人的眼光所定义。
你开始有时间,去读那些“无用”的书,去认识那些“有趣”的人,去思考那些“终极”的问题。
你开始重新“校准”你人生的坐标系。
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是账户里的数字,还是内心的平静?
是朋友圈的点赞,还是和家人真实的陪伴?
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成为一个“自洽、丰盛”的生命体?
这个“校准”的过程,极其痛苦。
因为它意味着,你要亲手打碎过去二十多年里,系统为你建立起来的那个坚固的“认知牢笼”。
你要承认,你曾经坚信不移的很多东西,可能是错的。
你曾经引以为傲的很多东西,可能毫无意义。
你曾经拼命追逐的很多东西,可能只是幻象。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刮骨疗毒”。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勇气按下这个“暂停键”。
他们宁愿在那个熟悉的、塑料味的传送带上,一直走到终点。
因为“醒来”的代价,太大了。
而一旦你“醒来”,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你无法再忍受那些言之无物的会议,那些心照不宣的办公室政治,那些为了“标签”而堆砌的虚假生活。
你开始渴望一种更真实、更洁净、更有质感的存在方式。
阿坤后来怎么样了?
他废了半年,也醒了半年。
后来,他没有回去上班。他用自己在大厂里学到的项目管理和产品思维,开始帮助一些传统的手艺人做线上品牌。
他说,他现在赚的钱,可能不到以前的五分之一。
但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根”的。
他能触摸到真实的木头,能闻到真实的茶香,能看到用户收到产品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不再需要用昂贵的西装来证明自己。
他穿着几十块的棉麻T恤,眼神里却有光。
他说,少康,我现在才明白,世界是不是骗局,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真实”。
我非常理解阿坤所说的这个过程。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困在各种各样的“局”里,却不自知。家庭的局,职场的局,人情的局,财富的局……
这些“局”的本质,都是“认知”的局。
你看不透它的规则,你就会被它玩弄。
这个“看透”的过程,就是我常说的“格物”。
“格”,是探究,是勘破,是像侦探一样,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从未怀疑过的人事物。
“物”,不仅仅是外部的万事万物,更是你内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被植入的欲望和恐惧。
勘破了,看懂了,你才能从“局”中跳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但这需要一整套的工具和方法。
你需要一把“奥卡姆剃刀”,帮你砍掉那些复杂的念头,直抵核心。
你需要懂得“第一性原理”,帮你穿透表象,看见问题的本质。
你需要掌握“系统思维”,让你不再头痛医头,而是看清事物间相互连接的那个“网”。
这些工具,不是什么玄学,它们是人类顶级智慧的结晶,是能帮你重塑“认知操作系统”的“心法”。
过去几年,我把我对这些“心法”的理解和实践,整理成了《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标准答案,只有50个强大的思维模型,像50把钥匙,帮你去亲自打开那些困扰你很久的“锁”。
它无法帮你立刻升职加薪,但它能帮你建立一个清醒、强大的内心,让你看懂局,不入局,甚至,为你自己,造一个局。
这可能比赚多少钱,都更重要。
不上班,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契机。
一个让你从系统的“催眠”中,醒来的契机。
真正的自由,从来不在于你身在何处。
不在于你在写字楼里,还是在山野间。
而在于,你的认知,抵达了哪个层次。
当你能清晰地看见那些操控你的“无形之手”,
当你能平静地审视自己内心升腾的每个“欲望”,
当你能坚定地选择那个“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期望你成为的样子”,
那一刻,无论你是否上班,你都“离职”了。
你从那个巨大的、虚假的“骗局”里,精神离职了。
你成为了你自己人生的“董事长”。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