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和学霸,真正差距不在智商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阵子回老家,姐姐拉着我,一脸愁容。

她儿子小飞,今年上初二,成绩一塌糊涂。

姐姐说,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反应快,嘴巴甜,大人说什么他一学就会,邻里街坊都夸这孩子机灵。

可一到学习上,就蔫了。

上课坐不住,写作业磨磨蹭蹭,一道题能对着发呆半小时。

姐姐给报了各种辅导班,请了最贵的家教,钱花得像流水,成绩依然稳如泰山,在班级下游纹丝不动。

最让她崩溃的是,家教老师私下跟她说,小飞这孩子,智商绝对没问题,甚至比很多成绩好的孩子都聪明,就是心没在学习上。

“你说,这不气人吗?明明是块好料子,怎么就雕不成器?”姐姐眼圈都红了。

我看着旁边房间里,正戴着耳机,一边晃腿一边抄作业的小飞,没说话。

我知道,姐姐掉进了一个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掉进去的坑里。

他们总以为,学习这事,就是“智商+努力”的简单公式。

孩子成绩不好,如果智商没问题,那一定是努力不够。

于是,所有招数都奔着“如何让孩子更努力”去的。

威逼、利诱、打鸡血、讲道理……

结果呢?

孩子越来越痛苦,家长越来越焦虑,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成绩该咋样还咋样。

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这个公式,从根上就错了。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学渣之所以是学渣,决定性的差距,从来就不是智商,甚至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努力”。

而是另外三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底层能力。

我跟姐姐说,你别逼小飞了,让他出来,我跟他聊聊。

我问小飞:“写作业很烦吧?”

他愣了一下,点点头,一脸的“你懂我”。

我说:“叔叔上学时也烦。特别是那种明明一看就会,但老师非要让抄几十遍的题,感觉纯粹是浪费生命。”

他眼睛亮了,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他跟我抱怨,老师讲课太慢,他早就听懂了,后面就只能开小差。

抱怨作业太多,好多都是重复性的,他觉得没意义。

抱怨他妈总拿他和别人比,搞得他压力山大,索性破罐子破摔。

你看,一个14岁的孩子,对自己为什么不学习,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叫不聪明吗?

这比很多成年人都拎得清。

聊完后,我给姐姐打了通电话。

我说,你儿子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他的“心力”、“认知力”和“元知力”,这三样东西没被正确地引导和塑造。

姐姐在电话那头很懵:“啥力?你别跟我整这些玄乎的词。”

我说,一点都不玄乎,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如果说大脑是台电脑。

智商,就是这台电脑的CPU型号。

CPU好,算得快,这是天生的,小飞的CPU就是顶配。

但电脑光有CPU,是没法工作的。

它还需要三样东西:

第一,是电源的“功率和续航”,我称之为“心力”。

第二,是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称之为“认知力”。

第三,是后台的“性能监控和优化程序”,我称之为“元知力”。

一个孩子,哪怕CPU再牛,如果电源是个充电一分钟,待机半小时的破电池,那他就是个学渣。

如果他的操作系统里,所有文件都堆在桌面上,乱成一团,那他也是个学渣。

如果他的电脑一卡顿,他只会狂敲回车,而不知道打开任务管理器看看是哪个程序出了问题,那他更是个学渣。

学霸呢?

学霸的CPU可能只是中配,但他电池续航巨长,能让他连续高强度工作好几个小时。

他的文件系统,所有知识都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随时可以调用。

他还能随时监控自己的电脑状态,哪个软件占内存了,哪个进程需要优化了,他一清二楚。

这就是学渣和学霸的本质区别。

这跟聪明无关,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操作系统。

姐姐听完,沉默了很久,说:“有点意思,你再给我讲讲。”

第一种力量:心力,是你专注的深度和长度。

心力,说白了,就是精神力量。

是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像激光一样,聚焦在一个点上,并且能持续聚焦多久的能力。

心力强的人,能在嘈杂的环境里,瞬间进入深度工作状态,雷打不动。

心力弱的人,就像小飞,周围稍有风吹草动,思绪就飘走了。给他一张安静的书桌,他自己脑子里也能刮起一场风暴。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深度专注,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我们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中,被设计成一个“风险扫描仪”,需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以便随时应对危险。

所以,走神是本能,专注才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

而学习,尤其是攻克难题,需要大量的、持续的专注力。

这个过程,大脑会消耗巨大的能量,会感到“痛苦”。

学渣和学霸的第一个分水岭就出现了:

面对这种“痛苦”,学渣的反应是逃避。玩会手机,发会呆,上个厕所,只要能中断这种痛苦就行。

而学霸,则能“忍受”甚至“享受”这种痛苦。

他们常年的训练,让大脑里负责奖赏的区域,跟“攻克难题”这件事,建立了强连接。

每当解出一道难题,大脑释放的多巴胺,比玩游戏还爽。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越专注,越能解决问题;越能解决问题,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越愿意投入专注。

心力,就像肌肉。

你天天去健身房举铁,肌肉就会越来越发达。

你天天葛优躺,肌肉就会萎靡。

小飞的问题,就是他的“心力肌肉”极度萎靡。

他习惯了短视频、游戏这种“高刺激、短反馈”的娱乐方式。

大脑已经适应了每隔15秒,就要切换一个兴奋点的节奏。

你再让他回头去看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文字,并且持续看半小时,对他来说,这不叫学习,这叫上刑。

怎么练?

我给姐姐的建议是,别一步到位。

你让一个从不锻炼的人,去跑马拉松,他会猝死的。

从“心力单元”开始练。

找个番茄钟,设定20分钟。

告诉小飞,在这20分钟里,天塌下来也别管,只做一道题,或者只看一页书。

完成之后,必须休息5分钟,想干嘛干嘛。

关键点在于:

目标要小到不可能失败。 哪怕从10分钟开始也行。让他体验到“我能完成”的掌控感。

奖赏要及时。 完成一个单元,立刻给正反馈。可以是玩一会,也可以是吃点东西。

仪式感要强。 钟声一响,就是进入“结界”的信号。手机、零食,一切干扰物都要从视线里消失。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让他多学多少知识,而是在帮他重建“心力肌肉”。

让他从“逃避痛苦”的模式,切换到“忍受痛苦”并最终“享受挑战”的模式。

这个能力,比他多考那十分八分,重要一百倍。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强大的心力,能随时随地让自己进入深度专注的状态,那他无论做什么事,都错不了。

他的人生,就等于开了个“加速挂”。

第二种力量:认知力,是你大脑里知识的“操作系统”。

如果说心力是“电源”,认知力就是“Windows”还是“DOS”的区别。

我见过很多伪学霸。

他们看起来特别努力,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五颜六色,天天熬夜刷题,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他们的问题,就出在认知力上。

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堆积式”的。

今天记一个公式,明天背一个单词,后天刷一套卷子。

知识在他们脑子里,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东西是很多,但全都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

考试的时候,需要用某个知识点,他得跑到仓库里,手忙脚乱地翻找,运气好能找到,运气不好,时间到了也找不到。

真正的学霸呢?

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建构式”的。

他们拿到一个新知识,第一反应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思考:

这个知识,属于哪个“学科”?(给文件分类)

它和我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有关系?(建立文件间的超链接)

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找到文件的根目录)

它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给文件打上“应用场景”的标签)

久而久之,他们的脑子里,不是一个混乱的仓库,而是一个结构清晰、井井有条的“知识宫殿”。

每个知识点,都像一本放在特定书架上的书,有明确的编码,有索引,有与其他书籍的关联。

考试的时候,大脑发出指令:“需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

系统立刻就能定位到“物理学-力学-牛顿定律-第二定律”这个路径,并同时调取出所有与之相关的公式、案例和易错点。

这种“知识管理”的能力,就是认知力。

我有个朋友老K,当年上学时是典型的学渣,数理化一窍不通,勉强考了个大专。

现在是我们那一片,做连锁餐饮最成功的。

有一次我们喝酒,他跟我说,他虽然不懂那些复杂的函数,但他脑子里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比如,他把开店这件事,拆解成了几个模块:选址、产品、营销、服务、财务。

每个模块下面,又有很多子模块。

选址模块下,有人流量模型、竞品分析模型、租金回报率模型。

他说,他每到一个地方想开店,就把这个地方的各种数据,往他脑子里的模型里一套,行不行,能不能赚钱,八九不离十。

我听完,非常感慨。

这不就是顶级学霸的思维方式吗?

虽然他应用的领域不是数理化,而是开店。

但这种把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思维模型”,再用模型去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认知力的核心。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哪怕把他扔到任何一个陌生的领域,他都能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专家。

因为他掌握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创造和组织知识的“方法”。

这种能力,学校不教,考试不考,但它决定了一个人,离开学校后,到底能走多远。

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把我从商业、历史、哲学中看到的,那些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底层规律,提炼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模型”。

我把它们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告诉你1+1=2,而是告诉你,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识别“数字”和“加法”的。它提供的是一套升级你认知操作系统的“源代码”。

比如里面讲到的“第一性原理”,教你如何剥开事物的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核心。学会了,你看待任何复杂问题,都能一针见血。

比如“决策矩阵模型”,教你在面临多个复杂选项时,如何量化分析,做出最理性的选择。这能帮你告别选择困难症,无论是在择业还是择偶上。

再比如“反馈循环模型”,教你看懂事物发展的“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复利式成长”,而有的人总在“原地踏步”。

这些模型,就像一把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把你脑子里那些散落一地的“知识珍珠”,串成一条条璀璨的“逻辑项链”。

让你从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一个能洞察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考者”。

这种认知力的提升,带来的改变是脱胎换骨的。

第三种力量:元知力,是你内在的“总工程师”。

如果说心力是动力,认知力是导航。

那元知力,就是那个手握方向盘,既会开车,又会修车,还会规划路线的“老司机”。

元知力,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优化的能力。

一个只有心力和认知力,但没有元知力的人,会是什么样?

他会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知识体系也很清晰的“超级机器人”。

老师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

你给他一个明确的指令,他能完成得非常漂亮。

但一旦遇到新问题,超出他程序设定的范围,他就会死机。

他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熟悉的、有效的方法,哪怕环境已经变了。

而拥有元知力的人,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旁观者”。

当他在学习、在工作、在与人交流时,这个“旁观者”会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他自己:

“我刚才为什么会走神?是因为累了,还是因为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

“这道题我做错了,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审题不仔细,还是计算失误?”

“我这个学习方法,效率高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为什么会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情绪失控?是触碰到了我内心的哪个开关?”

你看,拥有元知力的人,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断迭代、不断升级的“内测游戏”。

他自己,既是玩家,也是游戏的设计者。

他能清晰地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并且能主动地去调整和优化它们。

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能力。

我认识一个高考状元,跟他聊天,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有一本“错题集”,但他的错题集跟别人的不一样。

别人的错题集,就是把错题抄一遍,把正确答案写上。

他的错题集,每道题旁边,都有大量的“复盘笔记”。

他会详细分析:

错误原因: 是概念不清?是路径错误?还是“非受迫性失误”(比如看错数字)?他会把错误归类。

思维障碍: 当时是哪个环节卡住了?为什么会卡住?是因为哪个隐藏的假设是错的?

更优解法: 除了标准答案,还有没有更巧妙、更快速的解法?这个解法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知识关联: 这道题,能和哪些其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它能“串”起哪些知识?

我当时看完,背脊发凉。

我说,你这不是在做题,你是在做“思维的解剖手术”。

你考不上状元,谁考得上?

这就是顶级的元知力。

他已经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

绝大多数学渣,甚至普通人,都极度缺乏这种能力。

他们就像梦游一样,被本能和习惯推着走。

考得好,就开心;考得差,就沮丧。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他们从来不会停下来,问自己一句:“为什么?”

没有复盘,就没有改进。

没有觉察,就没有成长。

日复一日,他们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自己。

而那些拥有元知力的人,他们的每一次失败,都成了一次宝贵的“系统升级”机会。

他们的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有些人一旦开窍,进步会神速。

因为他启动了自己的“元知力”引擎,他学会了“如何学习”。

回到小飞的问题上。

聪明,只是给了他一个高配置的CPU。

但他常年沉浸在即时满足的奶头乐里,他的“心力”电池,电量耗尽。

他的父母和老师,只会粗暴地给他灌输知识,却从没教他如何搭建自己的“认知”系统。他的C盘,一片混乱。

他不断地遭遇挫折,却没人引导他如何“复盘”,如何从失败中学习,他的“元知力”程序,从未被激活。

他就像一个守着金山,却不知道如何开采的矿主。

他的聪明,不但没有成为他的优势,反而成了他的“诅咒”。

因为聪明,他总能轻易地完成那些简单的任务,这让他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缺乏耐心。

因为聪明,他总能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各种合理的借口,进行“自我欺骗”。

因为聪明,他对枯燥和重复的容忍度更低,更容易感到厌烦。

长此以往,他空有顶配的硬件,却运行着一套漏洞百出、濒临崩溃的软件。

这才是大多数“聪明学渣”的真相。

而改变这一切的钥匙,不在智商,不在请多少家教,刷多少题。

而在于,我们做父母的,做师长的,能否帮助孩子,去一步步构建起他内心的这三种力量。

帮他锻炼“心力”,让他能扛得住枯燥,坐得住冷板凳。

帮他建立“认知力”,教他如何思考,如何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喂给他知识。

帮他开启“元知力”,引导他认识自己,复盘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总工程师”。

这三件事,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因为这三种能力,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头脑清晰,懂得自我进化的,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人,把他扔到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他都能活得很好。

他的人生,差不了。

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03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