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常识的社会现实:大多数人都在计划变穷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亲戚家的孩子小宇毕业,家庭聚餐,庆祝他入职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席间,孩子意气风发,给我们这些长辈展示他的“人生规划”。

一份用PPT做的规划。

很漂亮,很规整,像一份即将拿去路演的商业计划书。

第一步,三年内,从小职员做到项目主管,薪水翻一倍,目标年薪30万。

第二步,拿到30万年薪后,开始攒首付,目标是两年内,在工作的二线城市买一个90平的房子。他连心仪的小区都看好了。

第三步,买了房,就该考虑买车了。一辆20万左右的B级车,能配得上他“项目主管”的身份。

第四步,有了房和车,人生大事就算定下来了。开始谈婚论嫁,组建家庭。

第五步,结婚后,夫妻俩一起还房贷、车贷,然后准备要孩子,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开始储蓄…

讲完,他充满期待地看着我们,眼神里闪着光,那种光,是对未来一切尽在掌握的笃定。

亲戚们纷纷点头,赞不绝口。

“这孩子,有出息!”

“规划得太好了,一步一个脚印,踏实。”

“我们当年要是有这头脑,现在早就不一样了。”

我没说话,只是笑了笑,给他倒了杯茶。

孩子看我没表态,特地凑过来问:“叔,您觉得我这规划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看着他年轻、真诚的脸,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因为,在他和所有人看来,这是一份完美的、积极向往上走的“奔富计划”。

而在我眼里,这是一份逻辑严谨、步骤清晰、几乎不会有任何偏差的“计划变穷”。

这话我说不出口。

太扫兴了,也太“反常识”了。

一个名校毕业生,入职大厂,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目标明确,执行力强,怎么会是“计划变穷”呢?

这不符合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价值观。

我们被教育的,不就是这样一条路吗?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成家立业。

这几乎是刻在东亚人文化基因里的“成功模板”。

模板本身没有错。在过去的某个时代,它是普通人向上走最稳妥的一条路。

但时代变了。

水流的方向变了,河道的深浅变了,你还用着几十年前的航海图,看似是校准了罗盘,其实是把自己稳稳地开向了浅滩。

为什么说小宇的规划,本质上是“计划变穷”?

我们来拆解一下。

他的整个规划,核心是什么?

是“线性增长的工资收入”。

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我努力工作,公司就会给我涨工资。我从月薪一万,涨到两万,再到三万。

这个基础,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脆弱。

首先,你的薪水,本质上是你出售自己“单位时间”的价格。这个价格,不是你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你觉得自己能力强,应该拿三万。但市场上有一百个和你能力差不多,愿意拿两万五的年轻人,你的议价能力就会被瞬间击穿。

其次,你的薪水增长,是有天花板的。

打工的本质,是你在一个系统里,扮演一个“零部件”的角色。老板雇佣你,是因为你这个“零部件”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他付给你的薪水。这个差值,就是他的利润。

所以,你的薪水天花板,永远被锁死在“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之下,而且是远远在它之下。

一个项目经理,再厉害,也很难拿到CEO的工资。这是系统结构决定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种“出卖时间换钱”的模式,是一种“手停口停”的模式。

你必须保证在未来的30年里,你这台机器不能生锈,不能出故障,不能被更便宜、更新款的机器替代。

一旦你生病了,被裁员了,或者你所在的行业被颠覆了,你的现金流瞬间归零。

一个建立在如此脆弱基础上的“人生规划”,你觉得它稳固吗?

这还只是地基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地基之上,小宇规划的那些“人生目标”。

买房,买车。

这两样东西,在今天的语境下,到底是什么?

在老一辈人眼里,房子是“资产”,是家,是根。

但在金融的视角下,一个背负着30年巨额贷款的自住房,它不是你的资产,而是银行的资产,是你的“负债”。

什么是资产?是能持续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

什么是负债?是能持续把你口袋里的钱掏走的东西。

你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首付150万,贷款350万,30年还清。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360个月里,你每个月都要雷打不动地,从口袋里掏出近两万块钱,交给银行。

这两万块,纯粹是“消耗”。它不会为你带来任何新的收入。

这套房子,不仅没有把钱放进你的口袋,反而像一个巨大的吸血泵,每个月准时准点地抽走你的现金流。

直到30年后,它才真正属于你。但那个时候,它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套设施老旧、需要花钱维护的“老破大”。

更可怕的是,这份长达30年的负债合同,彻底锁死了你人生的可能性。

你不敢辞职,不敢创业,不敢生病,不敢和老板拍桌子。

因为你一旦失去工作,下个月的月供就没有着落。银行的催收短信,会比你妈的电话还准时。

你的人生,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旷野,变成了一条轨道固定的铁路线。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一列火车一样,日复一日,沿着这条轨道往前跑,直到终点。

你以为你买了房,拥有了一个家。

其实,你是用人生的自由,给自己买了一个昂贵的枷G。

车子,更是如此。

它是一个纯粹的“消耗品”。

落地打八折,每年的保险、油费、保养、停车费,是一笔持续不断的支出。

它除了给你带来一些虚幻的“身份感”和一点点便利之外,主要功能,就是加速你口袋里的钱流失的速度。

所以,你看小宇的规划,翻译过来是什么?

第一步,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卖个好价钱。

第二步,用卖时间换来的钱,以及未来30年继续卖时间的承诺,去背负一个巨大的“负债”(房子)。

第三步,再给自己增加一个持续消耗的“负债”(车子)。

第四步,组建家庭,意味着你的开销会指数级增长。

整个过程,没有一步,是在为自己构建“资产”。

全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增加“负债”和“消耗”。

这个“奔富计划”,每一步,都是在通往“财务脆弱”的深渊。

表面上看,你的生活品质在提高,有房有车,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中产阶级”。

但实际上,你的财务状况,就像一个高血压的胖子,外表看着强壮,其实内里全是脆弱的脂肪,血管壁薄得像纸,任何一点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引发一场全面的崩溃。

这种“精致的穷”,是这个时代最普遍,也最隐蔽的陷阱。

为什么那么多像小宇一样聪明的年轻人,会如此热衷于“计划变穷”?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认知系统”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里,预装的是一套“工业时代”的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指令是:听话、执行、找个好组织、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它鼓励我们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是战术上的勤奋?

就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拼命地跑。比如在公司里,为了升职加薪,疯狂996,熬夜做PPT,把领导的喜好研究得比自己的专业还透彻。

什么是战略上的懒惰?

就是从来不去思考,这个框架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个跑道上跑?除了这条路,还有没有别的路?这条路的终点,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我们太害怕“不一样”了。

当身边所有同龄人都在讨论怎么搞定首付,怎么摇号买车时,你一个人在那里研究怎么建立自己的“资产池”,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当大家都在晒新房的装修,晒新买的汽车时,你还在租房,还在挤地铁,把省下来的钱,投到一个短期看不到回报的项目上,你会承受巨大的社交压力。

从众,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代码。

因为它意味着安全。

在远古时代,脱离群体的个体,很快就会被野兽吃掉。

所以,我们天生就倾向于走那条最多人走的路。

那条路,被父母、老师、社会舆论反复验证,铺设得无比平坦,路边还有清晰的路标:25岁该买车,30岁该买房,35岁该当上中层…

你只需要闭着眼睛,跟着人群往前走就行了。

很轻松,很“安全”。

但你没想过,当所有人都挤在一条路上的时候,这条路上的资源,一定是最稀缺的,竞争,一定是最激烈的,你分到的蛋糕,一定是最小的。

而那些真正通往罗马的大路,往往是那些看起来荒芜、人迹罕至的小径。

敢于走上这些小路的人,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才华,不是背景,而是底层的“认知能力”。

是你看透事物本质,洞察系统规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这种能力,学校不教,父母不会。它需要你自己去“格物”,去探究,去修炼。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底层的规律,这些能帮我们看清世界真相的“心法”,总结出来。

我把它们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教你怎么赚钱的“术”,全是帮你重塑底层认知框架的“道”。

比如,我用了整整一章,去讲“系统思维模型”。当你学会用系统的眼光看世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工资-负债-消费”是一个不断消耗你能量的“负循环系统”,而“收入-资产-再投资”是一个能让你实现指数增长的“正反馈系统”。

比如“第二序思维”模型,它会训练你,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策时,不仅要看到它的直接后果(买房让我有了家),更要看到它的第二层、第三层后果(月供锁死了我未来30年的职业选择,让我失去了抗风险能力)。

还有“复利效应”、“反脆弱模型”、“能力圈”等等,一共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

它们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被传统观念锁住的一扇扇大门,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辽阔的世界。

这套认知体系,是我认为一个人能送给自己最宝贵的礼物。

因为它能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计划执行者”,变成一个主动的“人生设计者”。

你不再是跟着地图走路,而是拥有了绘制地图的能力。

那么,一个“计划变富”的人生规划,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给小宇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我认识的两个年轻人,阿昊和阿哲,他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同一个城市。

阿昊,就和小宇一样,走的是标准路线。

进大厂,拿高薪,两年后,在父母的帮助下,背上了30年的房贷,买了房。又过了两年,贷款买了车。

如今,他是我们朋友圈里公认的“人生赢家”。家庭美满,有房有车,工作体面。

但他活得非常累。

他每天想的,是怎么保住这份工作,怎么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里生存下来,怎么应付越来越挑剔的领导。

他不敢生病,不敢休假,不敢有任何一点差池。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为自己活着,我是为银行和老板活着。我这条命,是我自己的,但我的时间,是他们的。”

而阿哲,走了另一条路。

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小公司,工资不高,但工作清闲,几乎不加班。

他没买房,一直租房住。也没买车,出门就是地铁。

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没出息”、“混日子”。

但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了一个地方:构建自己的“被动收入系统”。

他一开始做的,是运营一个非常细分领域的知识社群。

比如,专门教人怎么用Excel做数据可视化图表。

一开始,没人看好,觉得这能赚几个钱?

他就是坚持做。每天晚上花三四个小时,研究技术,写教程,录视频,回答社群里每一个人的提问。

第一年,几乎没有收入。

第二年,开始有了一些付费用户,一个月能挣个两三千块钱,差不多能覆盖他的房租。

第三年,他在这个小圈子里,积累了极好的口碑。很多人开始付费请他做企业内训。他的社群收入,加上讲课费,第一次超过了他的主业工资。

他果断辞职了。

辞职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他的产品。他把他的所有知识,系统化地开发成了一套线上课程。

这套课程,就像一个能24小时为他工作的“资产”,不管他在吃饭,还是在睡觉,都有人下单购买。

钱,开始源源不断地,自动流进他的口袋。

到今天,阿哲毕业8年。

他依然没有买房,没有买车。但他每年靠课程和社群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百万。

他把这些钱,一部分投到了指数基金里,让钱生钱。一部分用来旅行,开拓自己的眼机。

最近,他又开始研究怎么做海外的短视频带货。

阿昊拥有的是“物品”,而阿哲拥有的是“系统”。

阿昊的财务状况是脆弱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全面崩盘。

阿哲的财务状况是反脆弱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多元的,而且他构建的系统,在经历市场的波动后,反而会因为他不断地迭代,变得更强大。

更重要的是,阿哲拥有了一样东西,是阿昊用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叫“自由”。

他拥有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

他可以今天在北京,明天就飞到大理,住上一个月,因为他的工作,只需要一台电脑。

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拒绝自己不认同的客户。

他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打开,不断有新的可能性涌现出来的过程。

而阿昊的人生,从他背上30年房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一眼望到了头。

我跟小宇说,我不是要否定你买房买车的想法。

人生的幸福,需要一些物质基础来承载,这无可厚非。

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要想清楚“顺序”。

一个错误的顺序,可能会让你多走十年的弯路。

一个真正能让你走向富足的计划,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不要把“薪水高低”作为唯一的择业标准。

你要把“成长性”和“可积累性”放在第一位。

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你学到一项可以迁移的、未来会更值钱的技能?能不能让你接触到更优秀的人脉?能不能让你看到一个行业的全貌?

同时,尽一切可能,守住你最宝贵的资源:业余时间。

远离那些消耗你心神的“垃圾快乐”,比如刷短视频、玩游戏。把时间,像金子一样,投入到能让你增值的事情上。

第二步,消费降级,储蓄增级。

在你年轻的时候,任何不必要的消费,都是在“谋杀”你的未来。

你需要的是“战斗部”,而不是“后勤部”。

你要把每一分省下来的钱,都看作是能为你冲锋陷阵的“士兵”。

用这些“士兵”,去为你置换“资产”,而不是“负债”。

什么是这个时代,普通人最容易获得的“资产”?

就是你自己。

你通过学习,提升的认知;你通过实践,积累的技能;你通过写作、演讲、做视频,建立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这些,都是能持续为你产生回报,且别人永远拿不走的“无形资产”。

第三步,构建属于你自己的“被动收入”系统。

哪怕这个系统,一开始每个月只能为你带来500块钱。

但这500块,意义非凡。

它证明了一件事:你,已经拥有了不“出卖时间”也能赚钱的能力。

这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

一旦这个模型跑通,你就可以把它从500块,复制到5000块,再到5万块。

当你每个月的被动收入,能够完全覆盖你日常开销的时候,你就实现了我们所说的“财务自由”。

注意,财务自由不是让你躺平,不是让你不工作。

而是让你拥有了“工作的选择权”。

你可以纯粹因为“热爱”和“创造”去工作,而不是因为“恐惧”和“生存”去工作。

你的生命状态,会完全不一样。

到了那个时候,你再去考虑买房、买车。

你会发现,它们不再是你需要用未来30年的自由去交换的“枷锁”,而只是你犒劳自己,让家人生活得更舒适的一个“消费品”。

你看,同样是那些目标,顺序换一下,性质就全变了。

一个是把你拖入深渊的“负债”。

另一个,是让你锦上添花的“奖赏”。

那天晚上,我和小宇聊了很久。

我能看到,他眼神里的光,经历了一个从“笃定”,到“迷茫”,再到“沉思”的过程。

最后,他问我:“叔,那我回去,是不是该把那个PPT撕了?”

我笑着摇摇头。

我说:“不用撕。你的人生规划,永远不可能由别人来定义,哪怕是我。”

“你需要做的,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为它增加一个‘B计划’。”

“在你的主线任务,也就是升职加薪的道路上,并行地开启一条支线任务,也就是构建你的个人资产。”

“你可以花80%的精力,去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保证你的生存基本盘。然后,抽出雷打不动的20%的精力,去探索你的第二曲线。”

“这两条线,就像你人生的‘双螺旋’,它们会相互支撑,相互赋能。”

“你在主业里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可以反哺你的副业。而你副业的成长,会给你带来底气,让你在主业里,有更从容的心态和更大的议价权。”

也许有一天,你的支线任务,会成长为你的主线任务。

也许它永远只是一个补充。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你开始拥有“B计划”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从那个“计划变穷”的轨道上,悄悄地拐了一个弯,驶向了一片更开阔的海域。

你的人生,开始变得有“弹性”了。

这,才是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一个人最顶级的奢侈品,最坚固的安全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00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