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堂弟,叫阿强,比我小几岁。
前些年,他真是活成了一个“人生差评师”。
在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县城,守着一个半死不活的手机店。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柜台后面,刷短视频,打游戏,然后抱怨。
抱怨生意不好,一天进不来几个人。
抱怨顾客刁钻,换个贴膜还要砍价半天。
抱怨市场不行,电商把实体店都冲垮了。
抱怨老婆不理解,天天唠叨他没本事。
抱怨父母没远见,当初没让他去大城市闯荡。
总之,全世界都欠他的。
他那个店,我也去看过,不到二十平米,昏暗,杂乱。门口的广告牌,字都掉色了,懒得换。柜台里的手机壳,还是三年前的款式。
他整个人,就像那个店,蒙着一层灰,散发着一股子“霉味”。
有一次家庭聚会,他又喝多了,拉着我诉苦,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感觉这辈子就这样了,一眼能望到死。
他说,哥,我是不是命不好?
我没接他这个话茬。
等他酒醒了一点,我给他发了条信息,很短。
“下周,关店七天。买张票去深圳,不用带钱,我转给你。只有一个要求,去华强北,从早上开门待到晚上关门。不准做生意,不准谈合作,你就看,就听,就感受。”
他很诧异,说哥你让我去干嘛?考察市场?我这点本钱,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我说,你别管,就当是去旅游。
他拗不过,还是去了。
头两天,他给我发微信,还是老一套,抱怨人太多,太挤,酒店太贵,快餐难吃。
我只回他两个字:继续。
到了第三天晚上,他没发微信。
第四天,也没发。
第五天深夜,他突然给我打了个很长的电话,语气里全是亢奋,那种久违的,一个年轻人该有的亢奋。
他说,哥,我感觉我以前是个瞎子。
他说,哥,你知道吗,在华强北,贴膜的都能月入三万。
人家那个手艺,像做手术一样,工具一字排开,无尘布,定位器,一分钟一张,行云流水。顾客排着队等。
他说,哥,你知道吗,人家卖手机壳的,都在搞直播。
一个小姑娘,一天能卖出去几千个,发往全国各地。
她说她去年在老家县城买了套房。
他说,哥,你知道吗,那边有个角落,全是修手机的。
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搞定。
换个芯片,飞根线,比官方售后便宜一半,速度还快。
很多人从国外寄主板过来修。
那才叫技术,我们那叫换零件。
他说,哥,我这几天,光是听那些背包客聊天,都感觉脑子不够用了。
他们聊的是哪个国家的汇率,哪条线的物流最快,哪个型号的芯片又有新漏洞……
他滔滔不绝讲了快一个小时。
最后,他说了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
他说:“哥,我以前总觉得是我的县城小,市场不行。现在我才明白,不是县城小,是我的世界小。我的世界,就那个二十平米的店那么大。”
一周后,他回来了。
像换了个人。
眼睛里有光了。
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破店砸了,重新装修。灯打得亮亮的,柜台擦得一尘不染。
他不再抱怨了。
他开始研究最新的贴膜技术,引进了最好的膜。价格比别人贵,但质量好,手艺好,顾客反而认。
他开始学着做直播,就在店里,卖各种新奇的手机配件。一开始没人看,他就对着镜头自言自语,讲手机保养知识。
他甚至开始捣鼓修主板,买了一堆工具,对着网上的视频,没日没夜地钻研。报废了十几块主板后,居然真的让他搞成了。
后来,他的店成了我们那个小县城里最潮、最专业的手机服务点。生意好到要排队预约。
去年,他在市里买了房,把嫂子和孩子都接了过去。
前阵子他给我发微信,说准备开分店了,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回他:多出门。
很多人,其实和几年前的阿强一样,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被困住了。
被一个物理空间困住了。
被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子困住了。
被一套沿袭了十几年的,陈旧的认知体系困住了。
人的“命”,到底是什么?
古人说,命者,令也。是天地万物给你下的“指令”。
但这个指令,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更像一个“场”。你身处什么样的“场”,就会接收到什么样的“指令”,从而生发出什么样的念头,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最终导向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长期呆在家里,不出门的人,他的“场”是什么?
就是他的那个房间。
房间里的空气是浑浊的,能量是停滞的。他每天看到的天花板,还是那个天花板;每天摸到的桌子,还是那张桌子。他接触到的人,永远是那么几个。他脑子里盘旋的念头,也永远是那些鸡毛蒜皮的破事。
在这种停滞的“场”里,他接收到的“指令”是什么?
是“维持现状”。
是“就这样吧”。
是“别折腾了”。
他的生命能量,就像一潭死水,不流动,慢慢就会发臭。
而“出门”,是打破这种停滞,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每一次出门,本质上,都是一次“场的切换”。
你从你那个封闭的、熵增的、不断走向混乱和衰败的小环境,进入到一个流动的、开放的、充满变量的大环境中。
你坐上一列高铁,窗外的风景在飞速后退。那一刻,你身体里的“气”就在跟着流动。
你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听到不同的方言,看到不同的建筑,吃到不同的食物。那一刻,你固有的认知边界,就在被悄悄地撑开。
你看到一个在街头弹唱的年轻人,他面前的琴盒里没有几个钱,但他笑得比谁都灿烂。你可能会突然反思,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你看到一个深夜还在写字楼里加班的白领,她脸上写着疲惫,但眼神里有种不服输的倔强。你可能会突然觉得,自己那点辛苦,根本不叫事儿。
这些鲜活的人,生动的事,就像一颗颗石子,不断投入你那潭死水般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涟
漪。
你的感官被重新打开了。
你的思维被激活了。
你的能量场,开始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同频共振。
这时,你接收到的“指令”,就变了。
变成了“原来还可以这样活”。
变成了“我也想试试”。
变成了“世界这么大,我不能困死在这里”。
你看,念头一转,命盘就开始动了。
我认识一个女孩,三十多岁,失恋了。
男朋友谈了八年,临到结婚,劈腿了。
她感觉天都塌了。整整半年,她把自己锁在家里,不见人,不工作。每天就是哭,回忆,然后自我否定。
她说,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不配被人爱?
她的世界,也缩小到了一个房间,一个男人。
身边的朋友都劝她,想开点,别钻牛角尖。但这些话,对一个困在“场”里的人来说,是没用的。道理她都懂,但她就是出不来。
后来,她一个闺蜜,什么都没说,直接拖着她去报了个徒步团,去西北。
戈壁,沙漠,雅丹,星空。
在那种极致的、苍凉的、壮阔的自然风光面前,一个人的那点情情爱爱,显得特别渺小。
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唱歌,喝酒,聊天。
她听一个大哥讲,自己创业失败,负债几百万,老婆跑了,现在一个人边打工边还债,但他说明年还要再创业。
她听一个姐姐讲,自己是如何从产后抑郁里走出来的,现在成了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在那个场域里,她发现,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坑”。但人家都从坑里爬出来了,还活得挺带劲。
她突然觉得,自己的那个“坑”,好像也没那么深。
徒步回来,她没再提那个前男友。
她重新开始找工作,还报了个瑜伽班,考了个潜水证。朋友圈里,晒的都是阳光、汗水和山海。
整个人,容光焕发。
她后来跟我说,那趟旅行,救了她的命。其实不是旅行救了她,是她“走出去”这个行为,让她切换了能量场,让她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让她接收到了新的“生命指令”。
出门,不一定非要去远方。
关键在于“动”起来。
你觉得烦闷,焦虑,没有灵感。
不要坐在那里硬扛。
下楼,去菜市场转一圈。
看看那些水灵灵的蔬菜,生猛鲜活的鱼虾。
听听小贩们中气十足的叫卖声,大爷大…之间的讨价还价。那种蒸腾的、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的“场”,能瞬间把你从情绪的泥潭里拽出来。
你觉得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
不要关在屋里看成功学。
去你们这个城市最高级的商场,看一看。
再去最破败的城中村,走一走。
看看那些光鲜亮丽的橱窗,和那些在角落里挣扎求生的小摊。看看那些从豪车里下来的人,和那些骑着三轮车收废品的人。
这种极致的对比和冲击,会让你对财富、对社会、对人生,有最直观、最深刻的体悟。比你看一百本书都有用。
出门,是一种主动的“求变”。
是你有意识地去打破自己与环境之间那种“黏着”的状态。
很多人为什么命“硬”?
就是因为他太“定”了,太“固”了。
思想是固化的,圈子是固化的,生活轨迹是固化的。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块石头,风吹不动,雨打不进。
这样的状态,看似安稳,实则是在拒绝一切新的可能性。
真正的好命,是“活”的,是流动的。
像水一样,能随方就圆,能奔流入海。
而“出门”,就是让你这碗水“活”起来的第一步。
当然,我说的“出门”,不是指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客式打卡。
那种“出门”,你的身体虽然在动,但你的心是关闭的,你的认知是懒惰的,你只是在消费风景,而没有与环境产生真正的链接。
真正的出门,是“猎人模式”的。
是带着你的好奇心,你的困惑,你的问题,去真实的世界里寻找答案。
就像当年的阿强,他去华强北,不是去看热闹。他内心深处,带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所以,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重组和加工,最终,才产生了那种“电光火石”般的顿悟。
这种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刻意练习。你需要一套“思维的脚手架”,来帮助你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其背后运转的规律和本质。
当你走在一个陌生的商业街,你不能只看人多人少。你要能看到它的“动线设计”,它的“业态组合”,它的“客群画像”。
当你和一个出租车司机聊天,你不能只听他抱怨油价。你要能从他的话里,听出这个城市的“经济脉搏”,这个阶层的“集体情绪”。
当你看到一个爆火的网红店,你不能只去排队凑热闹。你要能拆解出它的“流量密码”,它的“产品逻辑”,它的“复购机制”。
这种“格物致知”的能力,就是向宇宙借一双“看见”的眼睛。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50个这样的顶级思维模型,来系统地训练这种“看见”的能力。
比如,用“系统思维模型”,你就能看懂一个菜市场是如何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生态系统的;用“反馈循环模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店能“滚雪球”式地越做越大;用“信号理论模型”,你就能洞察一个品牌的装修和选址,到底在向外界传递什么潜台词。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一扇扇通往事物本质的大门。它会把你的“出门”,从一种简单的物理位移,升级为一场场高质量的“认知远征”。
当你掌握了这些工具,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道场”。
万事万物,都在向你揭示它背后的秘密。
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命运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规律探寻者”。
说到底,改命,改的不是别的,是你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你窝在家里,能接收到的,是二手、三手,甚至是别人精心炮制过的信息。你是在用别人的“眼睛”和“大脑”来认识世界。
而你走出去,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你得到的是一手信息,是带着温度、带着能量的鲜活体悟。
这些一手信息,会冲刷你陈旧的观念,重塑你的认知框架,最终,赋予你做出正确决策的智慧。
路,是走出来的。
命,是改出来的。
别再抱怨了。
如果你觉得人生卡住了,那就出门吧。
去离你最远的地方,也去离你最近的市场。去见最有趣的人,也去听最无聊的话。
把世界当成一本书,用你的脚步,一页一页,去把它读厚。
你会发现,你的命,就藏在你的脚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