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变富的3个迹象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几年前,还在老家的时候,有个发小,叫老王。

我们一帮人里,他混得最“差”。

大伙儿要么进了体制内,端上了铁饭碗,要么在大城市买了房,当了公司高管。只有他,30好几了,还在折腾一个半死不活的茶叶店。

每次过年聚会,他都是最沉默的那个。

大家聊车子,聊股票,聊孩子的国际学校,他就在一旁默默地给大家添茶,偶尔笑一下,也不插话。

有人半开玩笑地劝他:“老王,别死磕了,找个班上吧,安稳。”

他还是笑笑,说:“再看看,再看看。”

那几年,他的“再看看”在我们眼里,几乎等同于“慢性死亡”。

直到大概三年前,他突然不参加我们的聚会了。微信群里也不再冒泡,像是人间蒸发了。

有人说,他店关了,估计是没脸见人,出去打工了。

大家唏嘘一番,也就忘了这事。

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去年。一个共同的朋友,语气里满是震惊地告诉我,老王在杭州买了个大平层,就在钱塘江边上。

不仅如此,他在云南承包了好几座古茶山,做的品牌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高端货。

群里一下就炸了。

有人说他走了狗屎运,有人说他肯定背后有高人。

我没说话。

因为就在他“消失”的那段时间里,我和他有过几次长谈。我大概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不是什么运气,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

而是一些更底层的东西,发生了改变。

就像一棵树,在长出繁茂的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之前,它的根,早已在看不见的地下,完成了最重要、最深刻的扎根和扩张。

一个人的财富状态,也是一样。

当一个人的认知和能量状态,开始发生质变时,他的财富,就像春天到了,树自然会发芽一样,是拦不住的。

这种变化,往往是无声无息的,甚至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得到。

但旁观者清。

在我看来,一个人真正开始走上变富的道路,会有三个非常明显的迹象。

这三个迹象,跟你的存款、你的项目、你的人脉,都没什么直接关系。

它们是更内核的东西。

是“因”,而不是“果”。

第一个迹象:不再用命换钱,而是开始用钱买命。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叫小林,非常有才华。

前几年他刚毕业,在一家大厂做设计,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用。熬夜是家常便饭,通宵更是“军功章”。

收入很高,三十岁不到,年薪就过了百万。

在我们老家,这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水平了。

但他每次跟我聊天,都感觉他身体里憋着一团火,压抑,又随时要爆开。

他说,感觉自己像头驴。

眼前吊着一根胡萝卜,他就拉着磨盘,一圈又一圈,不敢停。

停下来,房贷、车贷、一家老小的开销,就会把他压垮。

他卖的不是设计,是命。

每天睁开眼,都在计算,今天我这24小时,能卖多少钱。

这是典型的“用命换钱”的思维模式。

把自己当成一个“资源”,一个“商品”,按时、按件计价出售。

这种模式的上限,是锁死的。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一天就24小时,你能卖的,是有极限的。

后来,他因为长期熬夜,身体出了大问题,在家休养了半年。

这半年,没收入,只有支出。把他之前的安全感,彻底击碎了。

他也想通了一件事。

他说,以前觉得钱是用来花的,用来消费的。现在才明白,钱最大的价值,是用来“买命”的。

这个“命”,不是生命的命。

而是你的时间,你的生命能量。

康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职。

然后用自己的一部分积蓄,组建了一个小工作室。

他不再亲自画每一张图。

他只负责最核心的创意和最终的审核。

那些流程化的、重复性的工作,他花钱,请比他更便宜、也更熟练的人去做。

比如,他会花500块钱,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帮他做整整一天的素材搜集和整理。

而他用这一天的时间,去见一个重要的客户,去谈一个几十万的单子。

或者,他什么都不干。

去爬山,去看展,去陪儿子踢一场球。

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花钱最大方的地方,不是买什么奢侈品,而是买别人的时间。

能花钱让别人做的,绝不自己动手。

能花钱解决的麻烦,绝不浪费自己的情绪。

我把助理的工资,开得比行业标准高30%。因为一个好的助理,能帮我过滤掉90%的垃圾信息和无效沟通,让我能把全部的精力,聚焦在最有价值的那10%的事情上。

你看,这就是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

从“我的时间等于多少钱”,变成了“我的时间,无价”。

钱,只是我用来捍卫我“无价的时间”的工具。

我用钱,去购买别人的时间,来释放我自己的时间。

然后,我用我被释放出来的、更高质量的时间,去做更高价值的事,去撬动更大的可能性,去赚更多的钱。

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转过这个弯来。

月薪五千,舍不得花20块钱请个跑腿,宁愿自己顶着大太阳跑一小时。

月薪三万,舍不得花300块钱请个阿姨打扫卫生,宁愿自己周末累得腰酸背痛。

他们觉得,这是省钱。

其实,这是最昂贵的“穷人思维”。

因为你在用你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间,去换取那些最廉价的、随时可以得到的东西。

当你开始把自己的时间,看得比钱更重要。

当你开始有意识地,用钱去“购买”别人的时间,来解放自己的时候。

你就已经开启了财富的正向循环。

这是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迹象。

你不再是你自己这家“公司”里,那个最勤奋的员工。

你开始成为那个思考资源配置的CEO。

第二个迹象:话语体系里,抱怨和解释消失了,提问和方法变多了。

一个人的语言,是他思想的镜像。

你每天说什么话,基本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我以前做咨询,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很多创业者。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

那些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他们的话语体系,通常由两部分构成:抱怨和解释。

“这个市场太差了,根本没机会。”——这是抱怨。

“我之所以没做好,是因为团队不行/资金不够/运气不好……”——这是解释。

他们的每一次开口,都是在向外归因,都是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这种语言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能量防御”。

意思是,“我没有错,是世界的错”。

这能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

但代价是,他们也彻底放弃了对局面的掌控权。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被环境所决定的“受害者”。

一个“受害者”,怎么可能创造财富呢?

而另一类人,那些最终能把事情做成的人,他们的语言模式完全不同。

他们的嘴里,很少有抱怨。

即使偶尔有,也会迅速转变为提问。

比如,他不会说“这个市场太差了”,他会问:“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有没有被忽略的细分需求?”

他不会说“团队执行力不行”,他会问:“是我下达的指令不够清晰,还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我该如何调整?”

你看,他的语言,永远是向内的,是主动的。

他不是在寻找“谁的错”,而是在寻找“破局点”。

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调动自己的心智,去分析问题,去寻找方法。

这种语言模式,是一种“能量掌控”。

意思是,“无论环境如何,我永远是那个可以做出改变的人”。

这会让他们很“累”,因为他们要承担100%的责任。

但回报是,他们也获得了对人生的100%的掌控权。

他们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

这种转变,极其微妙,但威力巨大。

从一个“受害者剧本”,切换到一个“创造者剧本”。

我曾经带过一个年轻人,他一开始就是典型的“抱怨体”。

做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诉苦,讲困难。

我跟他说,我给你一个建议,你试一个月。

从今天起,禁止自己说任何抱怨和解释的话。

每当你想抱怨的时候,逼自己把这句话,改成一个以“我该如何……”或者“有没有可能……”开头的问句。

比如,你想说“客户太难搞了”,就改成“我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你想说“这个任务太难了,我做不了”,就改成“要完成这个任务,我需要哪些资源和帮助?”

一开始他非常痛苦,说感觉像给自己嘴上贴了个封条,话都不会说了。

但一周后,他跟我说,感觉世界都不一样了。

他说,以前觉得到处都是墙,都是死胡同。现在发现,那些墙,好像都变成了门,只是以前没找到钥匙。

而“提问”,就是那把钥匙。

当你不再抱怨,你的能量就不再向外耗散。

当你开始提问,你的心智就开始高速运转,为你寻找答案。

很多人学了很多思维模型,什么第一性原理,什么逆向思维。

但如果他的语言模式不改变,学再多都没用。

因为那些模型,本质上都是一套“高质量的提问框架”。

一个习惯抱怨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调用它们。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十个章节,专门讲如何构建“清扫心智”的地基。

比如“奥卡姆剃刀”模型,教你砍掉复杂的念头;“汉隆的剃刀”模型,帮你斩断不必要的猜忌。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重塑你的“内在语言”,把那些消耗你能量的、充满谬误的“垃圾话”清理出去,让你能真正地、有效地思考。

当你的语言系统,从“抱怨+解释”的负循环,切换到“提问+方法”的正循环时。

你就从一个能量的“消耗者”,变成了一个能量的“创造者”。

财富,不过是能量创造之后,必然的附属品。

第三个迹象:从拼命“混圈子”,到主动“清场子”。

很多人对“人脉”有个巨大的误解。

他们觉得,人脉就是你认识多少人,你微信里有多少个“大佬”。

于是,他们拼命地参加各种饭局、混各种圈子,到处加微信、发名片。

把自己搞得很忙,看起来人脉很广。

但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甚至有害的“伪社交”。

因为真正的人脉,从来不是你“够”来的,而是你“吸”来的。

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一种“能量交换”。

一个高质量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价值对等、能量同频的基础上的。

你自己的价值不够,能量太低,就算你削尖了脑袋,挤进一个“高端圈子”,你也只是个局外人。

你不仅得不到任何帮助,反而会被那个圈子强大的能量场,吸干你本就微弱的能量。

你会变得更自卑,更焦虑。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年轻人。

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如何认识“贵人”上。

结果,“贵人”没认识几个,自己的主业却荒废了。

这就是本末倒置。

一个人开始走向富足的第三个迹象,恰恰相反。

他不再热衷于“混圈子”。

他开始主动地“清理”自己的圈子。

他会系统性地审视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

那些 sürekli消耗他能量的人,那些只会带来负面情绪和无效信息的人,那些只会跟他喝酒吹牛、从不创造价值的人……

他会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把他们“请”出自己的生命。

不是说他变得冷酷无情。

而是一种能量上的“洁癖”。

他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时间、情绪和注意力,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产。

他不能允许任何人,随意地污染和消耗它们。

就像你要招待贵客,一定会先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你想要吸引高质量的人和事,也必须先把自己的“能量场”清理干净。

我有一个学员,是个做服装设计的女孩。

她曾经也特别热衷于社交,觉得做设计师,人脉就是一切。

她手机里有几千个好友,大部分都是各种活动上加的,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

她的朋友圈,每天都在点赞、评论、维护各种“虚假”的互动。

搞得自己心力交瘁,设计灵感也枯竭了。

后来她听了我的建议,做了一次彻底的“社交断舍离”。

她退掉了十几个毫无价值的微信群。

拉黑了上百个只会索取、从不付出的“能量吸血鬼”。

拒绝了80%以上的无效饭局。

她说,清理完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她开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磨自己的产品,专注地做设计。

她的作品,越来越有灵气。

半年后,她的一款设计,被一个明星无意中穿了,一夜爆红。

各种顶级的资源、以前她想都不敢想的人脉,主动找上门来。

她跟我说,我现在才明白。

最好的“人脉”,是你自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当你不再向外攀缘,而是向内扎根。

当你把经营人脉的力气,全部用来经营自己。

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混圈子”。

你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圈子”。一个能量场。

一个能自动吸引同频的人、对的资源,向你靠拢的能量中心。

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跃迁。

从“索取者”,变成了“给予者”。

从一个“追光者”,变成了“发光体”。

写在最后。

你看,这三个迹象:

用钱买命:本质是对“时间”的认知升级。

提问代替抱怨:本质是对“心智”的掌控升级。

清场代替混圈:本质是对“能量”的管理升级。

它们都发生在内部。

都关乎于你的“认知”,而非外在的“行为”。

财富的积累,从来不是一个线性的、存钱的过程。

它是一个指数级的、认知引爆的过程。

当你的认知,突破了某一个临界点。

你的财富,会以你完全无法想象的速度和方式,向你涌来。

就像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老王。

在他“消失”的那几年里,他做的,无非也就是这三件事。

他不再守着那个小店,把时间卖成几十块一杯的茶水。他把店交给别人,自己跑到云南的茶山里,去寻找最好的源头,这是“用钱买命”。

他不再抱怨市场不懂茶,而是开始研究,如何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古树茶的故事,这是“提问代替抱怨”。

他不再参加我们那些吹牛攀比的聚会,而是跟那些真正懂茶的茶农、制茶师、收藏家待在一起,这是“清场代替混圈”。

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那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早已完成的“因”所结出的“果”。

如果你此刻,也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这三个迹象,哪怕只有一个。

那么恭喜你。

你正在走上一条正确的、通往富足的道路。

不要急,不要怀疑。

继续走下去。

剩下的,交给时间。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67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