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吃饭。
他叫老K,我们有七八年没见了。
当年我还在给人打工的时候,他已经是我们那个圈子里神一样的人物。
三十出头,靠一个软件代理业务,白手起家,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年入千万。
为人豪爽,仗义,脑子活,对市场的感觉像狼一样敏锐。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老K这种人,就是天选之子,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饭局上,他喝了点酒,话匣子打开了。
我才知道,他这几年,过得并不好。
或者说,是从云端跌落。
公司早几年就没了,前两年又搞直播带货,亏得一塌糊涂,把早年赚的钱赔进去大半。现在跟朋友合伙,做点小业务,勉强维持着体面。
他给我复盘他的失败,讲市场的变化,讲合伙人的背叛,讲风口的无情,讲自己运气不好。
讲了很多很多。
我安静地听着,像在听一个别人的故事。
他说的都对,每一个失败的节点,他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他说得越多,我心里反而越清晰地浮现出另外三个字。
这三个字,和他嘴里说的那些“客观原因”没有半点关系,却像三根看不见的绳索,把他从人生的高峰,一步步拉进了谷底。
饭局结束,回家的路上,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句话:
人这一生,起起落落,看似被无数外部因素左右,但真正决定你命运走向的,往往是你内在的“心相”。
你心里藏着什么,最终就会活成什么样。
就像古人总结的:人败皆因狂,事败皆因贪,家败皆因怨。
这三个字,是三道坎,也是三种毒。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三种悄无声息,却能毁掉一个人一切的“心毒”。
一,人败皆因狂:认知被锁死,是坠落的开始
老K的第一个问题,是“狂”。
当然,他自己绝不承认。
饭局上,他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当年那么成功,证明我的能力是没问题的,只是运气差了点。”
这句话,就是“狂”的根。
什么是狂?
不是飞扬跋扈,不是目中无人。那种低级的狂,成不了大事。
真正的“狂”,是一种认知上的“固化”与“封闭”。
它是一种在你成功之后,会悄悄在你心里生根发芽的毒素。
它的核心逻辑是:把一时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全知全能,把平台的红利、时代的运气,当成自己与生俱来的神通。
我问老K:“你还记得你当年是怎么成功的吗?”
他说当然记得,靠的是自己对市场的判断,靠的是自己带队伍的能力,靠的是自己怎么谈下那个关键的总代理。
他说的都对,但都只说了“术”的层面。
我提醒他:“那几年,是不是正好处在中国软件正版化的风口上?是不是你的上游厂家,给了你几乎垄断性的区域保护政策?是不是那时候的市场,竞争对手还很少?”
他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我说:“你看,你的成功,至少有三个轮子。一个是你自己的能力,一个是时代的机遇,一个是平台的扶持。你就像一个开着车的人,路况又好,车子性能又棒,你一脚油门踩下去,跑得飞快。然后你觉得,哇,我真是个车神。”
“后来,路况变了,坑坑洼洼;车子也旧了,开始漏油;甚至,路上挤满了跟你抢道的车。你还用同样的方式去踩油门,结果是什么?翻车。”
这就是“狂”的本质:错把顺境当能力,错把偶然当必然。
一个“狂”的人,他的认知系统就关闭了。
他不再敬畏市场,不再观察变化,不再倾听反对意见。他的大脑里,只有一个声音:“我过去就是这么成功的,所以未来也一定行。”
他会下意识地屏蔽掉所有和他过往成功经验相悖的信息。
一个下属提建议,他会觉得:“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一个朋友劝他谨慎,他会觉得:“你太保守了,成不了大事。”
渐渐地,他的身边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迎合他的,一种是能力不如他的。
他的信息通路被自己亲手掐断了。
就像一个人,亲手走进一间装满镜子的房间,四面八方看到的都是自己“英明神武”的倒影,然后心满意足地以为,全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他不是死于市场,而是死于“认知茧房”。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时候,他成长的“总开关”,就被“啪”地一声,关掉了。
剩下的,只是不断重复昨天的自己,然后被时代悄悄地淘汰。
二,事败皆因贪:节奏一错,步步皆错
如果说,“狂”是老K失败的“因”,那么“贪”,就是直接导致他事业崩盘的“果”。
因为狂,所以贪。
因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就想得到所有。
老K告诉我,他最风光的时候,同时开了五家公司。
主业的软件代理做得好好的,现金流非常健康。但他不满足。
看到搞房地产赚钱,他马上拉了个团队,去三四线城市拿地。
看到互联网金融火爆,他立刻投了一大笔钱,搞P2P。
看到人家做餐饮连锁上市,他又盘下好几个门面,做高端海鲜自助。
……
我问他:“这些领域,你懂吗?”
他说:“不懂啊,但是我可以找懂的人来干啊。我有钱,有人脉,什么事干不成?”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狂”,而生出的“贪”。
这种贪,不是简单的贪财,而是对“边界”的贪。
他以为自己的成功可以无限复制,以为自己的能力圈可以无限扩大。
他忘记了,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它自身的“道”,有它内在的节奏和规律。
一棵树,从种子到参天大树,需要经历春夏秋冬,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时间的沉淀。你不可能今天播种,明天就想在下面乘凉。
急于求成,给它猛施化肥,唯一的结果,就是把它“烧”死。
老K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他把在A领域赚到的钱,当成化肥,疯狂地撒到B、C、D、E这些他完全陌生的土地上。
结果是什么?
房地产项目,因为不懂政策和周期,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
P2P平台,因为不懂风控,暴雷了,血本无归。
餐饮连锁,因为不懂运营和管理,食材成本高企,门可罗雀,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
每一个新业务,都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巨婴,疯狂地吸食着主业的利润和现金流。
最后,连那个最赚钱的软件公司,也被活活拖垮了。
这就是“贪”的可怕之处。
它会破坏你成功的“节奏感”。
真正的高手,做事都有“律动”。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扩张,什么时候该收缩。
就像一个心跳,有张有弛,才能持续不断地为生命供给能量。
而一个贪心的人,他的心跳是“失速”的。他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总想把所有的机会都抓在手里。
他不知道,当你伸出十个指头去抓十只兔子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只都抓不到。
更要命的是,为了支撑这种失速的扩张,他会把所有的资源都押上去,不留任何余地。
他的战略里,没有“安全垫”,没有“防火墙”。
就像一艘船,不断地往上堆砌货物,早已超过了它的吃水线。外面看着无比庞大,雄伟壮观,但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让它瞬间倾覆,万劫不复。
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持节奏,这是一种顶级的智慧。
可惜,当年的老K,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不懂。
三,家败皆因怨:情绪的耗散,是关系的黑洞
聊完事业,我们沉默了很久。
老K掐灭一根烟,声音低沉地说:“事业失败了,还能重来。最让我难受的,是家也散了。”
他说,前年,他和妻子离婚了。
我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在他吐槽事业失败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太多类似这样的话:
“我老婆要是不那么败家,我当年能有那么大资金缺口?”
“她但凡能理解我一点,在我最难的时候给我点支持,而不是天天跟我吵,我至于那么烦?”
“孩子教育也没管好,就知道花钱,一点不让我省心。”
……
我甚至不需要去问他妻子,就能想象出他们家的日常。
那就是一个充满了“怨”的能量场。
什么是怨?
怨,就是一种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外界和他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思维定势。
是一种慢性的、持续的、低浓度的“情绪毒药”。
一个男人,在外面“狂”,回到家,一旦遭遇不顺,就容易变成“怨”。
因为一个狂的人,潜意识里是“自恋”的,他从不认为自己会错。
既然自己没错,那失败了,一定就是别人的错。
是市场的错,是合伙人的错,当然,也是家人的错。
于是,家,这个本该是充电、疗伤的港湾,就变成了一个让他倾泻负能量的“情绪垃圾桶”。
他会对妻子不满,觉得她不够理解、不够支持、花钱大手大脚。
他会对孩子不耐烦,觉得他们不够争气、不够懂事、就知道添乱。
他甚至会怨恨父母,觉得他们没有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出身。
这种“怨气”,像水滴一样,持续不断地侵蚀着家庭关系的基石。
它不会像激烈的争吵那样,瞬间爆发,造成巨大的破坏。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耗散”。
它会把一个家里所有的“正能量”——爱、温暖、信任、支持——一点点地耗散殆(dài)尽。
在一个充满怨气的家庭里,没有人是开心的。
丈夫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满腹委屈。
妻子觉得丈夫不爱自己,只会指责,心力交瘁。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会变得敏感、压抑,缺乏安全感。
家,不再是家。成了一个每个人都想逃离的“情绪牢笼”。
老K说,离婚的时候,他妻子对他说了一句话:“我不是嫌你穷,我是真的受不了了。这个家,太压抑了,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你看,压垮一个家的,从来不是没钱,而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怨气”。
怨,是亲密关系里,最强的“能量吸血鬼”。
它会让一个人,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
最终,众叛亲离,活成一座孤岛。
从意气风发的“狂”,到不守边界的“贪”,再到推卸责任的“怨”。
这三个字,像一个完美的闭环,构成了一个人从精神到事业,再到家庭,全面崩塌的路线图。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老K的悲剧,仅仅是个例吗?
不是的。
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三种“心毒”的影子。
当你取得一点成绩时,会不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这就是“狂”的萌芽。
当你看到别人赚钱,会不会焦虑,也想冲进去分一杯羹,全然不顾自己是否擅长?这就是“贪”的驱动。
当你和家人发生矛盾时,第一反应是指责对方,还是反思自己?这就是“怨”的开关。
这些念头,就像我们心田里长出的杂草。
如果不及时觉察,不主动清除,它们就会疯长,最终吞噬掉我们所有的庄稼。
那要如何清除?
觉察,是第一步。但仅仅觉一察还不够,你需要一套更底层的工具,来重塑你的思维框架。
你需要一把“思想的剃刀”,一把“人性的手术刀”,来精准地切除这些认知上的“病灶”。
这也是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整理和撰写《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的初衷。
我不想讲空洞的大道理,我只想把那些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元认知模型”分享出来。
比如,书里的“能力圈模型”,就是“狂”的解药。它会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让你懂得敬畏,懂得专注。一个真正的高手,不是在所有领域都称王,而是在自己的核心能力圈里,深耕到无人能及。
比如,“第二序思维模型”,就是“贪”的刹车片。它训练你不仅要看到一个决策的直接收益(第一序),更要预见它可能带来的长期连锁反应(第二序、第三序……)。当你能多想一步,就能避开绝大多数由短期贪念驱动的陷阱。
再比如,“控制二分法模型”,就是“怨”的净化器。这个源自古老智慧的模型,让你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看法、已经发生的事)。当你把所有能量都聚焦于你能控制的事情上,怨气,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格物之道》里收录的50个这样的思维模型,就像50个不同规格的“心智工具”。它们不能帮你一夜暴富,但能帮你建立一个清醒、理性的“认知地基”,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有了这个地基,你才能在人生的风浪里,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说到底,我们这一生,都是一场修行。
修的不是神通,不是法术,而是一颗平常心。
这颗平常心,具体来说,就是三个词:
守拙、知足、感恩。
守拙,是看到自己的局限,保持谦卑,持续精进。这是对“狂”的超越。
知足,是明白自己的所需,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守住自己的节奏。这是对“贪”的解脱。
感恩,是珍惜自己的拥有,向内归因,向外释放善意。这是对“怨”的疗愈。
当一个人,能在这三个层面下功夫,他的生命能量,就不再是向外耗散,而是向内凝聚。
凝聚成一种定力。
这种定力,能让你在顺境时不骄不躁,逆境时不怨不艾,始终走在属于自己的那条康庄大道上。
愿我们,都能戒掉那三个字,修好这颗心。
与你共勉。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