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最清醒的活法:低能量生存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多月没见,老刘看上去像是老了十岁。

他是我一个发小,前几年踩着风口起来的,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他是那种典型的“能量超人”,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朋友圈里永远是凌晨四点的城市、深夜的机场,以及各种高大上的论坛合影。

这次他来我这喝茶,整个人陷在椅子里,眼窝深陷,头发也稀疏了不少。

他说,康,我不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我说,是公司遇到麻烦了?

他摇摇头,说,恰恰相反,公司业务好得不得了,开了三家分公司,管着三百多号人,每天找我的人能从我办公室排到楼下大马路。

但我就是高兴不起来,每天一睁眼就觉得累,心累。

像是手机电量永远在5%以下,无时无刻不在红线警告。

他说,他现在特别怕听微信提示音,怕看未读消息那个小红点。

以前是猎人,追着机会跑;现在感觉自己是猎物,被无数的事情追着跑。

他喝了口茶,长叹一声:你说,我是不是得去看看心理医生?我是不是“燃尽”了?

我给他续上水,说,你不是燃尽了,你是“漏光了”。

他一愣,漏光了?什么意思?

我说,你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四处漏风的筛子,所有的生命能量,都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地方,被白白耗尽了。

未来几年,经济周期、社会环境,各种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多。

过去那种靠“搏命”、“堆时间”、“大力出奇迹”的活法,就像一辆油箱有漏洞的越野车,要去跑沙漠拉力赛,跑不远的。

最清醒的活法,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收敛。

不是高能量的“拼杀”,而是低能量的“生存”。

很多人一听“低能量生存”,就觉得这是躺平,是摆烂,是自我放弃。

错了。

真正的低能量生存,不是让你混吃等死,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极度聪明的生存策略。

我打个比方。

战场上,有一种兵,嗷嗷叫着往前冲,见人就打,子弹很快打光,体力也迅速耗尽,看上去能量爆棚,其实是最低级的炮灰。

还有一种兵,是顶级的狙击手。

他会花99%的时间,趴在一个地方,与环境融为一体,控制心跳、呼吸,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消耗。

他在干嘛?他在观察,在等待。

等到那个最重要的目标,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他才轻轻扣动扳机。

一击毙命。

整个过程,消耗的能量极低,但达成的战略效果极大。

这就是低能量生存。

它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

它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精度”。

它是一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智慧,是把有限的生命能量,聚焦在1%的最核心目标上,然后,引爆。

所以,这套活法,注定只属于少数人。因为它反人性,反共识。它要求你具备极强的内核和定力,去抵抗外界无穷无尽的噪音和诱惑。

那么,具体怎么做?

核心就四个字:能量管理。

把你的生命,看成一家公司。你就是这家公司的CEO。

你每天的精力、情绪、注意力,就是你最核心的资产。

你的任务,不是去开拓多少新业务,而是守好你的核心资产,别让它贬值,别让它流失。

具体来说,有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建立你的“能量会计”系统。

我们都懂财务会计,会算钱。但很少有人会算自己的“能量账”。

你得像个最精明的CFO一样,每天盘点你的能量收支。

什么是能量收入?

高质量的睡眠,这是最基础的。

任何压缩睡眠时间的行为,都是在透支你的“创业资本”。

干净的饮食。

少吃外卖,少吃深加工食品。

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在塑造你的身体能量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点没错,但大多数人都是在身体发出严重警告后才明白过来。

适度的运动。

不需要去健身房把自己练成金刚。

每天半小时的散步,或者像我一样,在院子里打一套八段锦,让气血流通起来,就足够了。

独处的时光。

哪怕每天只有15分钟,不看手机,不听任何东西,只是静静地坐着,或者喝杯茶。

这是给你的精神“充电”的时刻,是让狂奔的思绪慢下来,重新校准的时刻。

滋养你的人际关系。跟那些让你笑,让你觉得放松,能给你启发的朋友待在一起。

一次高质量的深度交流,能给你带来的能量,远超十场无效的酒局。

什么是能量支出?

这就太多了。

而且绝大部分,都是“隐性支出”。

过度的信息摄入。

你每天刷的短视频,看的八卦新闻,参与的网络骂战,都在像水蛭一样,吸食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就是最宝贵的能量。

无意义的社交。

陪笑脸,说客套话,融不进去的圈子硬融。

一场饭局下来,身心俱疲。

你以为你拓展了人脉,其实只是当了一回人形立牌。

对他人的过度反应。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让你内耗半天。

网上一个喷子的评论,让你气得睡不着。

你把情绪的遥控器,交到了别人手里。别人的举手投足,就能决定你的能量潮汐。

这是最愚蠢的能量支出。

对不可控之事的担忧。担心经济形势,担心孩子未来,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

你的大脑在空转,像一台没连上网络的电脑,CPU占用率100%,却没干一件正事。

现在,我请你拿出一张纸,或者打开备忘录。

左边写下你的“能量收入”项,右边写下你的“能量支出”项。

每天睡前,花三分钟复盘一下。今天,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

是哪些事,让我今天感觉很好,能量满满?明天多做一点。

是哪些人,哪些事,让我感觉像被吸干了一样?明天,能不能想办法避开?或者减少投入?

坚持一个月,你再看看你的账本。你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无比清晰的认识。你会发现,你人生中80%的烦恼和疲惫,都源于那20%的“能量黑洞”。

然后,你的任务就一个:想尽一切办法,堵上这些黑洞。

第二,执行严格的“认知节食”计划。

现代人最大的能量消耗,不是体力,而是“心力”。

心力消耗在哪?

消耗在信息的洪流里。

算法为了让你上瘾,会不断给你推送那些刺激你情绪的东西。

今天一个热点,明天一个大瓜。

你以为你在“看世界”,其实你的大脑,成了各种垃圾信息的“公共厕所”。

这些信息,除了让你一惊一乍,情绪波动,对你的真实生活有任何改变吗?

99.9%都没有。

你必须为你的大脑,建立一个“防火墙”。

主动屏蔽。

关掉大部分APP的通知权限。

你的时间,应该由你来规划,而不是被各种弹窗打断。

定期进行“信息斋戒”。

比如,每周选一天,或者每天选几个小时,主动远离手机和网络。

你会发现,世界并不会因为你不在而停止转动。但你的内心,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安宁。

精选你的信息源。

关注那些能提供“智慧”而不是“资讯”的人。

资讯是速朽的,今天有用,明天就是垃圾。而智慧,是底层的规律,是能够穿越时间周期的东西。

与其刷一百条碎片化的新闻,不如花半小时,读几页经典。

前者是在消耗你,后者是在滋养你。

我有一个朋友,做投资的,业绩常年顶尖。

我发现他有一个习惯,他几乎不看盘中波动,也很少看当下的财经新闻。他每天花大量时间,读历史,读哲学,读各种人物传记。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K线和新闻,都是“术”,是表象,是结果。

而历史和人性,是“道”,是规律,是原因。

看懂了“道”,“术”自然就通了。

盯着表象,只会被各种噪音带跑偏,心力交瘁,还赚不到钱。

这就是顶级高手的“认知节食”。

他们不是知道得更多,而是知道得更深。

他们用深度思考,代替了广度浏览,从而节省了巨量的认知能量。

第三,打造你的“情绪隔热层”。

一个人能量水平的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情绪的稳定性。

情绪稳定,不是说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控制”。

你看那些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有一种“不动如山”的气场。

外界波涛汹涌,他内心平静如镜。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刻意修炼的结果。

怎么修?

核心是,分离“事实”和“感受”。

举个例子。

你的伴侣回家,没跟你说话,脸色不好看。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看,这就是把“事实”和“感受”混为一谈。

事实是:他没说话,他脸色不好看。

仅此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这样,有无数种可能。

可能是在公司被老板骂了,可能是开车路上堵车了,可能是他今天就是单纯的累了。

跟你有没有关系?不一定。

但你的大脑,会自动选择那个“最伤害”你的解释,然后开始疯狂内耗,消耗你的情绪能量。

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会怎么做?

他会先在心里建立一个“隔热层”。

他会对自己说:OK,我看到一个事实,他状态不好。这是一个客观现象。我的任务,不是去猜,不是去内耗。

他可能会选择去倒杯水,默默递过去,说一句“累了吧,歇会”。

或者,他会选择暂时不去打扰,给对方一点空间。

他把“应对”和“情绪”分开了。他只处理“事”,而不卷入“情”。

这层“隔热层”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靠的是“课题分离”的智慧。

简单说,就是一件事,你要先问自己: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不爱学习,这是谁的课题?是孩子的。

作为父母,你的课题是“引导”和“帮助”,但你不能代替他学习,更不能为他的情绪和未来负全责。

你把他的人生课题,扛到自己身上,就会被活活压垮。

老板脾气暴躁,这是谁的课题?是老板的。

他需要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负责。

你的课题,是“完成工作”,并且“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你不需要为他的坏情绪买单,更不需要因此否定自己。

分清“我的事”和“别人的事”,是建立情绪隔热层的地基。

你只为“我的事”负责,对于“别人的事”,你可以提供帮助,但绝不越界,绝不背负。

这会让你卸下千斤重担,节省出海量的心理能量。

第四,奉行“行动极简主义”。

我们的能量,最终要通过“行动”来变现。

但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做了无数的事,却感觉像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能量,均匀地洒在了所有事情上,没有焦点。

低能量生存的行动法则,是反过来的。

它要求你,把90%的“次要行动”都砍掉,然后把100%的能量,聚焦在10%的“核心行动”上。

怎么找到那10%?

你要学会使用“杠杆思维”。

你要不断地问自己:

在我的工作里,哪一件事,能像杠杆一样,撬动最大的成果?是完成一个关键客户,还是写一份完美的报告?

在我的生活里,哪一个习惯,能像杠含一样,撬动我整体的幸福感?是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还是学会做几道拿手菜?

在我的学习中,哪一个知识点,是那个“底层代码”,理解了它,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找到这个“杠杆点”,然后,All in。

我认识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前几年,他同时开了七八个店铺,卖服装,卖家电,卖零食,什么火就卖什么。

每天累得像条狗,结果算下来,没挣几个钱。

后来,他痛定思痛,把所有店铺都关了,只留下一个卖茶叶的。

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全部投入到这一个店铺上。

研究茶叶,研究茶文化,研究包装,研究客户体验。

三年时间,他把这一个店铺,做到了行业前三。

他说,以前觉得是“多点开花”,现在才知道那是“多点漏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战场上都赢。你必须找到你的“主战场”,然后把你的“王牌军”全部投进去。

这就是行动上的“低能量”,因为它减少了“动作数量”,但它又是战略上的“高能量”,因为它放大了“单点效果”。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因为砍掉,意味着放弃。放弃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机会,放弃那些“别人都在做”的事情。

这很难。

但你一旦做到了,就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强大。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康,你说的这些道理都懂,什么能量会计,认知节食,情绪隔热,行动极简,听起来很深刻,但做起来,感觉像登天一样难。我就是忍不住要刷手机,我就是控制不住要跟人吵架,我就是不知道哪个才是我的“杠杆点”。

这种感觉,我特别理解。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台出厂设置很老旧的电脑。装了一大堆垃圾软件(社会规训、错误观念),后台运行着无数的病毒程序(童年创伤、负面情绪),CPU(心力)被大量占用,一运行稍微复杂点的任务(比如做出改变),就立马卡顿、死机。

你想在这台电脑上,直接运行“低能量生存”这个高级程序,当然会很难。

你需要做的,不是用意志力去硬扛,而是先给自己的大脑“重装一个系统”。

一个更清晰、更底层、更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思维操作系统”。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在《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里,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去打磨第一阶和第二阶的20个思维模型,比如“奥卡姆剃刀”、“第一性原理”、“逆向思维”、“第二序思维”等等。

它们的作用,就像电脑的“底层驱动程序”。

比如,“能量会计”系统,你如果不懂“机会成本模型”,你就意识不到,你花在一个烂人身上的时间,本可以用来陪孩子,或者提升自己,这个成本有多巨大。

比如,“认知节食”,你如果不懂“能力圈模型”,你就会对所有热点都感兴趣,耗费大量精力去关注那些你既无法理解、也无法影响的事情。

再比如,“情绪隔热层”,你如果不懂“汉隆的剃刀”和“控制二分法”,就很容易把别人的无心之失,当成对你的恶意攻击,然后为那些你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气得半死。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帮你精准地剖析问题,剔除那些附着在事物表面的情绪、偏见和噪音,让你直达核心。

它们能帮你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理性地基”。当地基稳固了,再去构建上层的“低能量生存”大厦,才会水到渠成。

所以,我一直说,《格物之道》不是一本知识书,它是一本“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个“思维工具箱”。它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把工具交给你,让你自己就能推导出,在任何情况下,最高效、最省力的活法是什么。

这才是根本。

说回老刘。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临走时,他好像想通了点什么,整个人松弛了一些。

他说,他回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三个新开的分公司,交给别人去管,哪怕少赚很多钱。他要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找回生活。

我不知道他最后能不能做到。

但我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开始。

未来几年,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再是你多有钱,多有资源,而是你内核的稳定性,是你管理自身能量的能力。

一个情绪稳定,精力充沛,目标专注的人,哪怕他身处低谷,也拥有最强大的“翻本”资本。

而一个内耗严重,心力交瘁,四处漏风的人,哪怕他手握金山,也守不住。

所以,别再假装很努力了。

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从今天起,关掉那些不必要的耗能开关,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一样,守护好你那份最宝贵的生命能量。

然后,把它,投入到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你会发现,生活,可以过得非常简单,又非常富足。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2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