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7遍《红楼梦》,悟到了3个顶级思维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阵子,去南方拜访一位做实业的老哥。

他算是我看着起来的。

十年前,还是个小作坊老板,带着十几个工人,没日没夜地干。

我去他那,厂房里永远一股机油和汗水混合的味道。

十年后,鸟枪换炮。

气派的独栋办公楼,光是前台那个大理石背景墙,就价值不菲。他办公室里摆着一整套花梨木的茶台,背后是“宁静致远”四个大字。

他给我泡茶,手法专业。

我问他,最近怎么样。

他说,挺好,今年目标五十个亿。

我笑了笑,没接话。

我看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排药瓶子。

降压的,助眠的,护肝的。

他泡茶的手,在不经意间,会微微发抖。

他带我参观他的企业文化展厅,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还有他和各路明星、大咖的合影。

他讲起自己的发家史,意气风发。

但我看着那些照片,感觉有点恍惚。

照片上的人,笑容灿烂,精神饱满。

可眼前这位老哥,虽然穿着几万块的定制衬衫,但整个人是“垮”的。

那种精气神,被抽走了。

晚上吃饭,他喝多了,拉着我的手说,弟弟,哥心里苦啊。

公司大了,人心散了。

高管们天天勾心斗角,内耗比市场竞争还累。

儿子在国外留学,一年花几百万,除了要钱,微信上从没主动问候过他。

老婆天天泡在美容院和奢侈品店,回家就是抱怨,嫌他没时间陪。

他说,我感觉自己像个空壳子。外面看着光鲜,里面早就被掏空了。钱越来越多,但没一天是真正为自己活的。

我静静听着。

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就是《红楼梦》吗?

一座现代版的荣国府。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写的是情情爱爱,是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史。

我以前也这么看。

直到反复读了七遍,又走了些路,见了些人,才慢慢品出别的味道。

它哪是在写一个姓贾的家族。

它是在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从兴盛到衰亡的“源代码”。

它不是一本小说,它是一本关于“人性系统”的模拟器,一部关于“命运算法”的说明书。

里面藏着我们人生起落的所有秘密。

今天,我想聊聊我从这部“人生说明书”里,悟出来的三个顶级思维。

这三个思维,跟风月无关,跟文学无关。

但它能帮你洞穿许多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局。

第一个思维:“气数”思维。

什么叫“气数”?

听着很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系统能量”和“趋势”。

一个家族,一个公司,乃至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系统。

是系统,就有“气数”。

气数旺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缝,到处是机会,人人意气风发。

气数尽的时候,喝凉水都长肉,处处是陷阱,人人垂头丧气。

荣国府的衰败,不是因为元春死了,也不是因为丢了块玉。

那些都只是导火索。

根本原因,是它的“气数”尽了。这个系统,从根上就烂了。

王熙凤的出场,何等风光。“不见其人,先闻其笑”。管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杀伐决断,雷厉风行。

但她协理宁国府时,对弊病看得一清二楚: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家人豪纵,成日赌钱……

她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个家,早就“外面看着光鲜,里面已经空了”。

但她自己呢?

放高利贷,弄权受贿,草菅人命。她自己,就是这个系统腐烂最快的那一部分。

她那么聪明,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因为系统已经进入了“负向循环”。每个人都觉得,天快塌了,能捞一把是一把。

当一个系统里,所有聪明人都在“向内捞”,而不是“向外拓”的时候,这个系统的“气数”就快尽了。

探春想改革,搞“承包责任制”,想给这个大厦续命。

有点用。但没大用。

因为整个系统的“熵增”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了。

什么是“熵增”?就是任何一个封闭系统,在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兴盛走向衰败。

贾府就是个典型的“熵增”系统。

收入上:田庄的地租,是唯一的稳定现金流。但支出呢?主子们的月钱,丫鬟小厮的工资,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祭祀典礼……每一项都是无底洞。

秦可卿一场葬礼,花了几万两银子。元妃省亲,建一个大观园,更是把家底掏空了。

典型的“资产负重,现金流为负”。

人才上:第一代,宁荣二公,是开国元勋。第二代,勉强能守成。到了贾宝玉这一代,除了吟诗作对,几乎没有一个能撑起门楣的。

贾赦、贾珍之流,除了提笼架鸟,玩女人,还会干嘛?

教育的失败,导致“人才断层”。这是一个组织衰败最可怕的信号。

文化上:整个贾府,弥漫着一种奢靡、享乐、不思进取的风气。丫鬟的头面,比外面小户人家的小姐还体面。一顿螃蟹宴,抵得上庄稼人一年的收成。

当一个组织,开始在“非核心业务”上无限投入,讲排场,讲面子,讲形式主义,那它的离心力,就开始大于向心力了。

“气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体现在哪里?

就体现在你家里的环境,是干净还是杂乱。

体现在你家人的脸上,是朝气蓬勃还是暮气沉沉。

体现在你们家餐桌上,是谈论未来的计划,还是抱怨过去的得失。

一个人的“气数”也是一样。

你有没有持续学习,输入新的能量?

你有没有坚持锻炼,保持身体的秩序?

你的朋友圈,是充满正能量的“增益回路”,还是充满负能量的“消耗回路”?

真正的高手,都是“望气者”。

他们能从一些微小的迹象里,看到一个系统能量的流向。

就像一个老中医,看你一眼气色,就知道你五脏六腑的状况。

贾府的衰败,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他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一切早已注定。

这个思维,给我的最大启示是:

永远不要只看“存量”,要看“流量”和“增量”。

一个人有多少钱,一家公司有多少资产,这叫“存量”。

但他每天在做什么事,钱在往哪里流,人才是流进还是流出,这叫“流量”。

他的认知、能力、影响力,是在提升还是在衰减,这叫“增量”。

衰败,从来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它是一个缓慢的、持续的“熵增”过程。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抗这种“熵增”。

怎么对抗?

靠“负熵流”。

对个人而言,读书,健身,见牛人,去陌生的地方旅行,这些都是“负熵流”,是给你的生命系统注入新的能量和秩序。

对家庭而言,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定期的家庭活动,共同的学习目标,这些都是在为家庭这个小系统注入“负熵流”。

对一个组织而言,持续的创新,优秀人才的引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对抗组织僵化和衰败的“负熵流”。

不要等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才追悔莫及。

你要在墙上出现第一道裂缝的时候,就保持警醒。

第二个思维:“情债”思维。

如果说“气数”是贾府衰败的“硬件”问题,那“情债”,就是它崩溃的“软件”问题。

整部《红楼梦》,就是一个巨大的“情感债务网络”。

每个人,都欠着债,也都被人欠着。

宝玉和黛玉,是全书最大的“债主”和“债务人”。

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仙草为了报恩,下凡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

你看,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交换,而是一场“还债”。

黛玉的眼泪,是她偿还的“利息”。

宝玉对黛玉的好,是他必须履行的“还款义务”。

所以他们的恋爱,才那么别扭,那么累。

黛玉多愁善感,天天试探,天天作。为什么?

因为她内心深处有巨大的不安全感。她寄人篱下,无父无母,她唯一的“资产”,就是宝玉的爱。她必须反复确认这份“资产”的安全性。

她的每一次“作”,都是在做一次“压力测试”。

宝玉呢,他是个“中央空调”,是个“情感滥好人”。

他对黛玉是真爱,但他对宝钗,对袭人,甚至对金钏儿、琪官,都有情。

他的“情感账户”,四处开放,到处“授信”,结果导致自己“信用”透支。

他想对每个人都好,结果是对每个人都构成了“债务违约”。

这在商业上叫什么?

叫“无限制担保”,最后必然导致“破产清算”。

而薛宝钗,是这里面的“情感理财大师”。

她为人处世,八面玲珑,上下都说她好。她姐姐妹妹地叫着,送药送温暖,从不得罪人。

她是在干什么?

她是在构建自己的“情感资产”。她在给自己的“情感账户”里,不断存钱。

所以你看,最后贾母、王夫人这些“储户”,都愿意把宝玉这个最大的“资产包”交给她来管理。

但她的问题在于,她的“情感投资”,过于理性,缺少“真实回报”。

她对所有人都好,但这种“好”,是一种“标准化的好”,缺少了温度和真心。

所以她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却唯独没有赢得宝玉的心。

王熙凤,则是“情感世界”里的“高利贷贩子”。

她靠着自己的权势、聪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情债”网络。

她帮人打官司,收了三千两银子。这是“利益债”。

她羞辱小厮,克扣下人月钱。这是“仇恨债”。

她用计害死尤二姐。这是“血债”。

她以为这些“债”都可以不用还。

但她忘了,能量是守恒的。

你放出去的每一笔“债”,早晚有一天,会连本带利地收回来。

所以她最终的结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她积累的“仇恨债”,在她失势时,集中爆发,把她彻底吞噬。

这个“情债”思维,让我看明白了很多事。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情感账户”。

你对别人的每一次善意,每一次帮助,每一次赞美,都是在“存款”。

你对别人的每一次刻薄,每一次爽约,每一次伤害,都是在“取款”,甚至是在“透支”。

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困难总有人帮?因为他“情感账户”里“存款”多,“信用”好。

为什么有的人,一出事就墙倒众人推?因为他“情感账户”早就“负债累累”了。

我有个朋友,做生意很厉害,但家庭关系一团糟。

他对员工很大方,但对老婆孩子,极其吝啬。不是金钱上的吝啬,是情感上的。

他从来不记得老婆的生日,从没给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回到家,就是一副“我在外面打拼你们都得听我的”的皇帝姿态。

前年,他资金链断了,四处求人。很多朋友、下属都伸手帮他。

唯独他老婆,默默拿出了一张离婚协议书。

他崩溃了,骂他老婆没良心,在他最难的时候捅刀子。

我跟他说,你错了。

你生意上的朋友,你对他们有恩,他们还你,这是“情债”的结算。

你老婆,你欠了她十几年的“情债”,她现在跟你结算,也是天经地义。

你的“财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人气”决定的。

而你的“人气”,就是你“情感账户”的余额。

一个对内刻薄,对外慷慨的人,他的根基是不稳的。因为家庭,才是你最核心的“情感资产”。

从今天起,你不妨也给自己建一个“情感资产负债表”。

想一想,在你的重要关系里,你是“债主”还是“债务人”?

多做“存款”的动作。

一句真诚的感谢,一个用心的礼物,一次高质量的陪伴。

这些东西,比钱珍贵。

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救你的命。

第三个思维:“真假”思维。

《红楼梦》的开篇,有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14个字,是整部书的总纲,也是一个能让人瞬间通透的顶级智慧。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活在一个“真” “假”交织的世界里。你把假的当成真的,那真的也就成了假的。

书里最大的那个“假”,是什么?

是大观园。

那是一个用金钱和权力,堆砌出来的人间仙境,一个隔离了现实丑陋的“乌托邦”。

园子里的少男少女,不用为生计发愁,每天就是读书、写诗、画画、谈恋爱。

他们活在一个“美”的“幻境”里。

这个“幻境”,就是“假”。

那什么是“真”?

园子外面的世界,是“真”。

贾雨村为了往上爬,可以昧着良心判案。

薛蟠为了抢一个丫鬟,可以活活打死人。

赖以为生的田庄,被水灾淹了,收不上租子。

这些,才是这个世界冷冰冰的,“真”实面目。

宝玉,是那个最沉溺于“假”境的人。他讨厌功名利禄,厌恶“国贼禄蠹”,他只想永远和姐妹们待在园子里,保持那份纯净。

黛玉,活在“爱情”这个“假”境里。

宝钗,活在“德言工容”这个“假”境里。

每个人,都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假”的世界,并努力维护它。

但“假”的,终究是“假”的。

一场大火,把美轮美奂的大观园,烧成一片白地。

一场抄家,把所有的“富贵风流”,打回原形。

曾经的“假”,瞬间被“真”击得粉碎。

这时候,一个叫“好了歌”的东西出现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首歌,就像一把手术刀,把所有“假”的外壳,一层层全部剖开,让你看到血淋淋的“真”。

你追求的功名,最后不过是一堆草。

你追求的金银,最后带不走一分。

你迷恋的美人,最后也变成一具白骨。

这很残酷。

但这就是真相。

这个思维,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用?

用处太大了。

我们今天,活在一个比大观园更庞大、更精致的“假”世界里。

朋友圈里,人人都在环游世界,岁月静好。这是“假”的。

直播间里,主播们个个身家过亿,教你财富密码。这是“假”的。

商业世界里,到处都是“颠覆式创新”,“千亿级赛道”。这也是“假”的。

你的职位头衔,是“假”的。

你的名牌包包,是“假”的。

别人对你的赞美或诋M,都是“假”的。

那什么是“真”的?

你为客户创造的真实价值,是“真”的。

你银行账户里能自由支配的现金,是“真”的。

你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关系,内心的那份安宁,是“真”的。

高手,都是在“假”中,求“真”的人。

他们利用“假”的规则,玩转“假”的游戏,但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他们不会被头衔绑架,不会被名声所累,不会被虚假的繁荣冲昏头脑。

他们的锚,深深地扎在“真”的土壤里。

这个思维,能让你戒掉大部分的“精神内耗”。

别人升职了,你焦虑。但你想想,“职位”是“假”的,“能力”才是“真”的。

你该做的,不是嫉妒,而是去提升自己的“真”本事。

别人炫富了,你自卑。但你想想,“奢侈品”是“假”的,“自由”才是“真”的。

你该做的,不是去攀比,而是去构建自己稳固的“真”实资产。

当你能分清“真”与“假”,你就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你就不会再被外界的评价体系所左右,你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盘星”。

“气数”、“情债”、“真假”。

这三个思维模型,就像三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人性、关系、命运的锁。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收集和打磨这样的“钥匙”。

我发现,无论是《红楼梦》这样的东方智慧,还是现代的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系统科学,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一个家族的兴衰,一家企业的成败,一个人命运的起伏,背后都遵循着一些极其深刻,但又极其简单的规律。

我把这些年验证过的,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全部整理了出来,写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今天讲的“气数”思维,在书里对应着【系统思维模型】和【熵增定律模型】,它会教你如何识别并对抗一个系统的衰败趋势。

“情债”思维,对应着【囚徒困境模型】和【反脆弱模型】,它会教你如何在博弈中建立信任,构建一个能从冲击中受益的关系网络。

“真假”思维,则对应着【第一性原理模型】和【地图不等于疆域模型】,它会帮你穿透所有表象,直达事物本质,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

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让你多一些谈资。

我是想把它做成一个“思维的工具箱”。

当你遇到困惑,感到迷茫时,可以随时从里面,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你眼前的这把“锁”。

它不能给你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它能给你提供“看见”问题本质的“眼睛”。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或许,这套完整的思维系统,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个“高级导航”。

在我的书房里就能找到它。

文章写到最后,我想起《红楼梦》的结尾。

宝玉历尽繁华,看破红尘,最终“悬崖撒手”,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跟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

很多人觉得这个结局太悲凉了。

我反而觉得,那是一种极致的通透和干净。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有的“假”象都已褪去,所有的“情债”都已还清,所有的“气数”都已归零。

世界,终于露出了它“真”实的底色。

这不是结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并不需要经历如此戏剧性的“出家”。

但我们都需要,在自己人生的某个节点,主动地,为自己的内心,下一场“大雪”。

把那些不属于我们本质的东西,那些虚假的身份,那些沉重的债务,那些无谓的消耗,统统掩埋。

然后,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它。

我想,这才是《红楼梦》这部奇书,想教给我们的,最高级的智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44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