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自己的6种方式
前段时间,和一位做咨询的朋友阿琳吃饭。
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好”的一个。
好到什么程度?
部门里,谁有急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手里的活儿甩给她。
她每次都嘴上说着“哎呀,我这儿也一堆事呢”,但身体却很诚实地接了过来。
朋友聚会,永远是那个张罗倒水、点菜、照顾每个人的角色。
谁不吃辣,谁对海鲜过敏,她记得比人家亲妈都清楚。
家里,更是“超人”。
老公加班,她一个人接送两个孩子,辅导作业,收拾屋子,忙到深夜,第二天依然是朋友圈里最早晒早餐的那一个。
所有人都夸她,能干,贤惠,靠谱。
她就像一块万能的便利贴,哪里需要,就粘在哪里。
但那天吃饭,我看着她,感觉特别不对劲。
她眼窝深陷,皮肤暗沉,虽然化了妆,但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疲惫,是再厚的粉底也盖不住的。
聊着聊着,她突然眼圈就红了。
她说,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包”,所有人都觉得她好用,但没人问她这个工具包会不会累,会不会生锈。
她说,上周她过生日,想着老公总该有点表示吧。
结果,老公只是晚上11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从包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蛋糕盒子,说:“路过面包店,顺手买的,生日快乐。”
那一刻,她心里什么东西,塌了。
她不是怨老公不爱她,也不是气他忘了仪式感。
她只是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这么多年,她好像从来没有真正被“看见”过。
她所有的好,所有的付出,都被当成了理所当然。
她问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去爱别人,却感觉不到一点爱回流到自己身上?
我看着她,慢慢地说了一句:
“阿琳,你有没有想过,你不是在爱别人,你只是在用‘付出’这种方式,乞讨别人对你的认可。你把所有能量都给了出去,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一毫。一个能量枯竭的人,就像一个干涸的池塘,是吸引不来任何活水的。”
她愣住了,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像阿琳一样的人,尤其是女性。
她们被“贤良淑德”、“善解人意”、“大局为重”这些词绑架,拼命地扮演一个“好人”,却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一座被掏空资源的孤岛。
她们总以为,爱自己,就是自私。
这是天大的误解。
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构建一个丰盛的内在世界。
她会像一个太阳,自然而然地散发光和热,温暖身边的人。
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就像一个黑洞,会不断地向外索取能量,最终耗尽自己,也拖垮别人。
爱自己,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买个包、做个美容那么简单。
它是一套完整的、需要刻意练习的操作系统。
它意味着,你要把你的人生,从一个任人进出的“公共场所”,打造成一个拥有独立主权、戒备森严的“私人王国”。
而建立这个王国,需要至少设立六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划定你的精神国界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边界。
有了清晰的边界,才能明确什么是领土,什么是主权,才能抵御外敌,安内攘民。
一个人也是一样。
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划定你清晰的“精神国界”,并派重兵把守。
这个边界,就是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你的情绪、你的原则。
边界之内,是你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我认识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他公司不大,但效率极高,员工幸福感也很强。
我问他有什么秘诀。
他说,他只有一个规矩:晚上10点以后,早上8点以前,任何人都不能在工作群里发消息,天大的事也不行。
谁发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走人。
他说:“员工的休息时间,就是公司的战略资源。保证不了这个边界,就是透支公司的未来。”
你看,这就是清晰的边界感。
反观我们很多人,活得像一个没有海关的国家,谁想来就来,谁想走就走。
同事一个微信,让你帮忙做个PPT,你手头一堆活儿,还是咬牙答应了。
朋友一个电话,约你深夜喝酒吐槽,你第二天要早起开会,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亲戚一句“你赚得多,这个钱就该你出”,你心里一百个不情愿,还是默默转了账。
你以为这是善良,是关系好。
其实,你是在默许别人侵占你的领地,消耗你的资源。
每一次不懂拒绝的“好的”,都是对自我边界的一次背叛。每一次没有原则的“没关系”,都是在告诉全世界:我这里不设防,欢迎来掠夺。
久而久之,你的时间不再是你的,你的精力不再是你的,甚至你的情绪,都成了别人随意丢弃垃圾的桶。
怎么划定边界?
很简单,从学会说“不”开始。
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而是让你在每一次答应别人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时间吗?我的核心任务完成了吗?
我愿意吗?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还是委曲求全?
这符合我的原则吗?帮这个忙,会不会让我陷入被动,或者损害我的长期利益?
如果答案有一个是“否”,你就要学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拒绝。
比如:“对不起,我现在手头有急事,暂时帮不了你。”
“这个聚会我真的很想去,但不巧明天有个重要会议,下次我请客。”
记住,一个清晰的边界,不会推开真正爱你的人。相反,它会为你筛选掉那些只懂得索取和消耗的“能量吸血鬼”。
守住你的国界,是一个人走向强大的开始。
第二道防线:罢免你内心的“暴君”
如果说,第一道防线是对外的。
那么第二道防线,就是对内的。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暴君”,一个24小时不间断对你进行“精神凌迟”的批评家。
考了99分,它会说:“为什么丢了那1分?你就是个废物。”
项目成功了,它会说:“别得意,这次只是运气好。”
被人夸奖了,它会说:“他们都是客气,你别当真。”
这个“暴君”,就是你内在的“批判性声音”。它在你搞砸事情时,落井下石;在你取得成就时,泼你冷水。
它的存在,让你永远无法真正地接纳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
你对外人宽容大度,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却唯独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
我有一个学员,名校毕业,工作能力极强,但极度不自信。
她每次做一个项目,都要反复检查几十遍,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错。别人都觉得她完美主义,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内心有多恐惧。
她怕犯错,怕被领导批评,怕被同事看不起。
我引导她去回溯这个声音的源头。
她想起了她的父亲。一位非常严厉的教师,从小对她的要求就是“只许第一,不许第二”。
每次考试,只要没拿到满分,回家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那个严厉的父亲,早已远去。但他的声音,却内化成了她心中的“暴君”,时时刻刻鞭挞着她。
爱自己,就是要学会罢免这个“暴君”,让自己成为自己内心那个温和而睿智的“首席大法官”。
大法官和暴君的区别是什么?
暴君是“对人不对事”。你做错一件事,他就给你整个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大法官是“对事不对人”。你做错一件事,他会客观地分析:“嗯,这件事处理得确实有瑕疵。原因A、B、C。下次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改进。好了,这件事过去了,你依然是个有价值的人。”
如何做到?
练习“自我慈悲”。
当你下一次又听到那个批判的声音时,停下来,在心里对自己说三句话:
“是的,我搞砸了。这是一个痛苦的时刻。”(承认事实,接纳情绪)
“犯错是人之常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打破孤立感,回归普遍人性)
“我愿意像对待我最好的朋友那样,善待此刻的自己。”(启动慈悲心,给予自己温暖)
坚持这样做,你内心的“暴君”就会慢慢失去权力,那个温和、坚定、充满智慧的“大法官”才会真正上任。
到那时,你才能卸下沉重的盔甲,轻松上阵。
第三道防线:像供养神明一样,供养你的身体
我们常常说“身心健康”,“身”永远在“心”的前面。
身体,是灵魂的殿堂。一个破败漏雨的殿堂,是安放不下一个强大安宁的灵魂的。
很多人爱自己,本末倒置了。
他们花大价钱去上各种心灵成长的课程,却每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他们收藏了无数篇讲“认知升级”的文章,却常年靠外卖和垃圾食品度日。
这就好比,你一边给神像贴金,一边却在拆神殿的柱子。
有意义吗?
我见过太多所谓的精英,30多岁,事业有成,但身体已经全面亮起红灯:失眠、脱发、颈椎病、脂肪肝……
他们的身体,被严重地“透支”了。
这种透支,短期看,是用健康换来了业绩。长期看,是在用生命做一场豪赌。
真正爱自己的人,都有一种“殿堂感”。
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宇宙间最精密、最神圣的仪器,并怀着敬畏之心去使用和保养它。
他们不会用“忙”作借口,去牺牲睡眠。
因为他们知道,睡眠不是“消耗时间”,而是最高效的“能量充电”。一个高质量的睡眠,胜过任何补品。
他们不会用“方便”作借口,去糊弄三餐。因为他们知道,食物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而是滋养五脏六腑的“能量源泉”。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在塑造你的身体和情绪。
他们会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撸铁,但他们一定会找到一种让自己愉悦的方式,去保持身体的活力。可能是散步,可能是瑜伽,可能是跳舞。
这种对身体的“供养”,不是出自于对疾病的恐惧,而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当你开始把吃饭、睡觉、运动,都当作一种神圣的仪式,带着觉知和感恩去做时,你的身体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
你会发现,你的精力变好了,情绪变稳定了,看待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清澈明亮了。
记住,身体的账,迟早都要还。早一点开始供养它,就是为你的人生,存下最硬核的资本。
第四道防线:给你的“不完美”颁发勋章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隐秘的内耗,叫“对抗不完美”。
我们总想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更瘦一点,更聪明一点,更成功一点。
于是,我们憎恨自己的拖延,厌恶自己的敏感,鄙视自己的懦弱。我们把这些“不完美”当作敌人,欲除之而后快。
但结果往往是,你越对抗,它越强大。
道家讲“阴阳”,一个完整的东西,必然是阴阳同体的。光明与黑暗,优点与缺点,都是一体两面,无法分割。
你所谓的“缺点”,换个角度看,可能恰恰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你的敏感,让你能体察到别人忽略的细节和情绪,这是一种天赋的同理心。
你的固执,让你在认定的道路上九死不悔,这是一种可贵的坚韧。
你甚至你的“社恐”,让你远离了无效社交,拥有更多高质量的独处时间,这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爱自己,不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
而是要学会拥抱一个“完整”的自己。
是看着镜子里那个满脸疲惫、眼角有细纹的自己,依然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嘿,亲爱的,你辛苦了,你这样就很好了。”
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接纳自己的不堪,然后带着这些“不完美”,继续笨拙而勇敢地往前走。
如何做到?
停止自我攻击,开始自我“欣赏”。
找一个安静的时刻,拿出一张纸,把你认为自己所有的“缺点”都写下来。
然后,在每一个“缺点”旁边,写出它可能带来的至少一个“正面价值”。
比如:
优柔寡断 -> 考虑周全,不轻易冒险。
情绪化 -> 情感丰富,感受力强。
太在意别人看法 -> 懂得换位思考,情商高。
当你完成这张清单,你会震惊地发现,那些你一直想甩掉的“包袱”,原来都是伪装起来的“礼物”。
它们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生命勋章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活生生的你。
与你的不完美和解,是一个人内心真正变得强大的标志。
第五道防线:建立“快乐自供电系统”
很多人活得很累,是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外包”出去的。
他们的情绪,像一只风筝,线头攥在别人手里。
伴侣的一句夸奖,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
老板的一个肯定,能让他们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
朋友点赞的数量,决定了他们今天的心情指数。
这种“外求”的快乐,是极其脆弱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它意味着,你把定义自己价值的权力,拱手让人了。
一旦外部的供应中断——伴侣冷淡了,老板批评了,朋友圈没人点赞了——你的世界就会瞬间崩塌。
真正爱自己的人,会努力在内心建立一个“快乐自供电系统”。
他们的快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掌声和认可。他们能从最微小、最日常的事情里,汲取养分,为自己充电。
可能是一杯清晨的咖啡,一首循环播放的老歌,一段午后无所事事的放空,一本读到入迷的好书。
他们享受独处,因为独处是与自己深度链接的最佳时机。
他们有自己的热爱,哪怕那个热爱在别人看来毫无“用处”。可能是养花,可能是烘焙,可能是写写画画。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恰是构建你精神内核的“钢筋水泥”。
它们让你明白,你的价值,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你本身,就是一切的源头和意义。
如何建立这个系统?
从培养一个“无用”的爱好开始。
这个爱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它纯粹让你感到“愉悦”,不为了赚钱,不为了社交,不为了任何功利的目的。
每周,给自己规定一段“神圣独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关掉手机,推掉一切应酬,只和你自己待在一起,做任何让你感到放松和喜悦的事。
当你能从独处中获得能量,当你能为自己创造快乐,你就摆脱了对外界认可的依赖,获得了一种真正的“情绪自由”。
第六道防线:把你的人生,当成一支“超级潜力股”来养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其实,你也永远过不上认知以外的人生。
一个人能活成什么样,最终取决于他的思维层次。
很多人对自己的投资,仅限于皮囊和物质。
他们愿意花几万块买一个包,却不舍得花几百块钱买一套能升级自己思维的课程或书籍。
这是最本末倒置的。
包会过时,衣服会旧,但构建在头脑里的思维模型,会让你受益终生。
它会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路口,帮你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
真正地爱自己,是一种顶级的“长期主义”。
是把你这个人,当作一支最有价值的“潜力股”,持续地、耐心地,用时间和精力去浇灌和投资。
去读那些能让你“脑子一嗡”的书,去结交那些能拓展你认知边界的人,去学习那些能让你安身立命的技能。
这个过程,可能很慢,很枯燥,短期内看不到什么回报。
但你要相信复利的力量。
你今天读懂的一个思维模型,明天在工作里用了一下,后天在教育孩子时得到启发,久而久之,它会像滚雪球一样,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这些年,我一直保持着大量的阅读和行走,把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科学,揉碎了,放在真实的生活里去验证。我发现,很多困扰我们普通人的问题,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个人成长,本质上都是因为思维被“卡”住了。
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太旧,跑不动新的软件一样。
后来,我花了很多心血,把我验证过的、认为最有效、最底层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这本《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成功学,给你打鸡血,喊口号。
它更像一个“思维工具箱”。比如,里面的“第一性原理”,能教你如何穿透复杂的表象,直击问题的本质;“熵增定律”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不持续投入能量去维护,就一定会走向混乱和衰败;而“控制二分法”,则能帮你从无尽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把能量聚焦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
我不敢说它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它至少能为你提供50个看世界的新镜头。当你面对困境时,你的工具箱里,不再只有一把锤子。
这不是推销,而是一种分享。因为我知道,投资自己的大脑,是这个世界上回报率最高,且永不亏本的生意。
爱自己,最终是一场“格物致知”的修行。
格掉那些外界强加给你的标准,格掉那些内耗你的错误念头,你才能“致知”——到达那个真正安宁、丰盛、充满力量的自己。
最后,想再说说阿琳。
那天我们聊完后,她回去大哭了一场。
然后,她开始变了。
她退出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微信群,拒绝了同事甩给她的额外工作,学会了在孩子面前“示弱”,让老公参与到家务里来。
她给自己报了一个搁置很久的陶艺班。每周,她都会“消失”一下午,关掉手机,安安静静地和泥土待在一起。
一开始,很多人不适应。有人说她变自私了,变“不好”了。
她也曾动摇过。
但她坚持了下来。
半年后我再见她,她整个人都在发光。那种光,不是靠精致的妆容,而是从一种笃定、舒展的内核里,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
她笑着跟我说:“我以前总想活成别人的太阳,结果差点烧干了自己。现在我明白了,我首先要活成我自己的光。当我亮了,自然能照亮身边的人。”
那一刻,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她终于懂得了,爱自己,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创造。
是亲手为自己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丰饶美丽的内在王国。
然后,以这个王国为根据地,再去从容地、有选择地,爱这个世界。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