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跟老A喝茶。
他最近换了辆新车,德系豪华品牌,入门级SUV,落地五十多万。
春风得意。
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我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的光芒。
他兴致勃勃地跟我讲车的性能,讲品牌文化,讲4S店经理如何恭维他年轻有为。
我静静地听着,给他续水。
他聊得差不多了,问我,你怎么看?这车买的值不值?
我说,从消费体验的角度,你开心,就值。
他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
“从别的角度呢?你直说,咱俩谁跟谁。”
我说,从个人财务系统的角度,你这不是在买车,你这是在给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份“月度稳定变穷计划”。
他愣住了。
笑容僵在脸上。
我知道这话不中听,但这就是实话。
老A,典型的中产。
名校毕业,在大厂做个中层,年薪七八十万,很体面。
太太在事业单位,稳定。
两个孩子,一个上国际幼儿园,一个上小学的兴趣班。
市中心一套房,背着两百多万的房贷。
在外人看来,妥妥的人生赢家。
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个月看着信用卡账单和各种贷款提醒时,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他说,买这车,就是为了“犒劳”一下自己。
工作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总得有点念想,生活才有奔头。
我说,我理解。
但我们今天不聊情绪,只算一笔账。
这辆车,给你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一个一次性的“我很牛”的感觉。
带来了未来至少五年,每个月固定流出的车贷、保险、油费、保养费。
这是一台“移动的、持续吞噬你现金流的碎钞机”。
它在繁荣时期,是你生活品质的点缀。
一旦经济下行,或者你个人职业出现波动,它就会变成压在你脖子上的一块沉重的磨盘。
老A沉默了,他是个聪明人,瞬间就懂了。
他叹了口气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大家不都这么过的吗?辛苦赚钱,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
我说是。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大多数人对于“改善生活”的理解,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
他们把“消费升级”等同于“人生升级”。
把购买“看起来像有钱人”的符号,当成了“正在变有”钱”的过程。
这背后,是一套极其隐蔽、却又无比强大的“计划性变穷”的社会脚本。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拿着这份脚本,认真地扮演着那个“走向贫穷”的角色。
这个“计划性变穷”的脚本,
第一步,就是让你混淆“资产”和“负债”的概念。
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门课,教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金钱。
我们的财商教育,基本为零。
于是,我们只能依赖本能和模仿。
看见别人买了车,我们也买。
看见别人换了新手机,我们也换。
看见别人背了名牌包,我们也去专柜。
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认知里,是“家当”,是“财产”,是我们奋斗的证明。
但它们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是“消耗品”,是“高价玩具”,是不断让你从口袋里往外掏钱的“负债”。
什么是资产?
能持续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才是资产。
一套没有贷款、可以收租的房子,是资产。
一本每年都能产生版税收入的书,是资产。
一个你创建的、能自动运转的小生意,是资产。
你的一项稀缺的、能被市场高价收购的技能,是资产。
而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去换取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购买一堆“看起来很美”的负债。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像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瞬间把钱瓜分殆尽。
我们成了一个“财富的管道”。
水流进来,又悉数流走,一滴都留不下。
我们以为自己在建设人生的大厦,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为别人大厦的落成,搬运砖瓦。
这就是脚本的威力。
它让你在一种“拥有感”的幻觉中,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未来的财务主权。
你以为你拥有了车,实际上是车贷拥有了你。
你以为你拥有了房,实际上是房贷拥有了你。
你以为你拥有了精致的生活,实际上是那些维持精致的账单,拥有了你。
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场设定好的游戏。
你拼命打怪升级,赚来的金币,系统转身就以“装备升级”、“皮肤购买”的名义,全部收回。
你玩得很热闹,但最终,一无所有。
脚本的第二步,是让你把“稳定”,当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有个远房表妹,985硕士毕业,能力很强。
毕业时,好几个互联网大厂给她发offer,起薪都是她无法拒绝的数字。
但家里所有长辈,包括她父母,都劝她去考本地的公务员。
理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
“稳定,有保障。”
“说出去体面,是铁饭碗。”
“女孩子,那么拼干嘛,找个安稳的工作嫁个好人家就行了。”
表妹顶不住压力,最终放弃了那些offer,一头扎进了考公大军。
考了两年,终于上岸。
所有人都为她庆祝,觉得她的人生,从此就稳了。
前段时间她找我聊天,言语间充满了迷茫和无力。
工作不饱和,每天就是写写材料,开开会,重复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流程。
她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在飞速退化,思想在变得僵化。
更可怕的是,那种曾经的闯劲和野心,正在被日复一日的安逸所消磨。
她说,她能一眼看到自己六十岁退休时的样子。
这让她感到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恐惧。
我问她,你觉得,你追求的“稳定”,真的稳定吗?
这种稳定,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系统永远不变。
你的单位永远景气,你的岗位永远需要,你的能力永远匹配。
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你如何保证,十年后,你所在的组织不会因为技术变革或政策调整而发生巨变?
你如何保证,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不会被AI轻易取代?
把人生的所有安全感,寄托在一个外部的、单一的系统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稳定。
这就像把全家身家都押在了一只股票上,看起来省心,实则风险巨大。
真正的稳定,不是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拥有随时离开任何地方,都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是一种“反脆弱性”。
是你的个人能力、你的多元化收入渠道、你的社会链接,共同构建起的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而“计划性变穷”的脚本,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它鼓励你放弃构建这张网,转而把所有的绳索,都系在“单位”这一根脆弱的柱子上。
一旦柱子倒了,你将一无所有。
你看,这又是多么精准的“贫穷规划”。
脚本的第三步,是让你沉迷于“无效努力”,用“我很忙”来麻痹自己。
我认识一个创业公司的朋友,小张。
他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
每天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十二点才走。
周末也基本都在加班。
他的口头禅是:“没办法,太忙了。”
但他公司的业绩,三年来,一直没什么起色。
团队成员怨声载道,离职率很高。
有一次我去找他,看见他正在焦头烂额地处理一件小事。
一个客户投诉,说收到的产品包装有点破损。
小张亲自上阵,跟客户解释了半小时,又跟仓库主管发了一通火,然后又去跟快递公司交涉。
一个下午,就耗在这件事上了。
我问他,这种事,需要你亲自处理吗?
他说,我不盯着不行啊,他们做事不靠谱。
我说,你每天的时间,都花在这些“救火”的事情上吗?
他说是啊,感觉永远有处理不完的杂事。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总是在“救火”?
是不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花时间去建立一个“防火系统”?
比如,制定一个标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让客服去安抚客户,让仓库去检查流程,让采购去优化包装供应商。
你作为老板,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思考公司的战略方向、打磨核心产品、构建组织能力。
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员工”。
小张愣住了。
他说,你说的对,但我习惯了,一看到问题就想自己上。
我说,你这不是习惯,你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害怕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它们困难,且没有即时反馈。
所以,你宁愿用一大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把自己填满。
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很辛苦。
这种“表演式努力”,是“计划性变穷”脚本里,最具有迷惑性的一招。
它让你误以为,只要我付出了时间,就一定会有回报。
但真相是,没有思考的努力,只是体力的消耗。
你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在结果面前,苍白无力。
你以为你在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上飞驰,其实只是在原地,奋力地踩着一台健身单车。
汗流浃背,却寸步未行。
所以,你看。
混淆资产与负债,让你持续失血。
迷恋单一的稳定,让你丧失抗风险能力。
沉溺于无效的忙碌,让你完美错过所有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套“计划性变穷”的组合拳,打得我们大多数人,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还以为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问题出在哪?
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不聪明。
是我们底层的“心智操作系统”,出问题了。
我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那些“思维模型”,是陈旧的,是充满bug的,是被人为植入病毒的。
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再好(智商、学历),操作系统不行,装再多应用(知识、技能),也只会频繁死机、效率低下。
想要破局,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装系统。
就是把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思维模型,一个个揪出来,删掉,然后换上全新的、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
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格物致知”。
“格”掉你错误的认知,“致”你本该有的智慧。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不想给一些零散的“术”,而是想交付一整套可以重塑你思维方式的“道”。
比如,在书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讲“第二序思维”模型。
学会它,你再买车时,就不会只看到“拥有”的快乐(第一序),更能看到它带来的持续现金流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第二序)。
一个简单的决策,会因为你看得更深、更远,而变得完全不同。
再比如“帕累托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
掌握它,你就能从每天看似无穷无尽的“忙碌”中,精准识别出那20%能带来80%产出的核心任务,然后把你的全部精力和资源,都聚焦于此。
这能让你瞬间从“表演式努力”的陷阱中跳出来。
我花了数年时间,将那些真正能改变命运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像搭积木一样,系统地整理出来。从如何清理心智垃圾的“奥卡姆剃刀”,到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决策矩阵”,再到洞察万物规律的“系统思维”和驾驭不确定性的“概率思维”。
它不是一本教你“一夜暴富”的秘籍,它是一张“思维升级”的地图。
是递给你一把手术刀,让你亲自解剖自己的思想,剔除那些导致你“计划性变穷”的“病毒代码”。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因为它要求你否定很多过去的自己。
但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才能真正夺回人生的主导权。
如何改写你的“贫穷脚本”?
其实很简单,把上面那三条,反过来做就行。
第一,建立“资产思维”。
从今天起,在做任何一项大额支出前,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把钱放进我口袋,还是从我口袋里往外掏钱?”
把你的注意力,从“消费”,转移到“构建”上。
构建你的技能资产。学一项硬核手艺,比如编程、写作、设计,让你的时间能卖出更高的单价。
构建你的影响力资产。在某个垂直领域持续分享你的知识和见解,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公众号,一个抖音号。
当有人因为你的思想而聚集时,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构建你的生钱资产。
强制储蓄,把每月收入的至少10%拿去做指数基金定投。
不要小看这笔钱,借助复利的力量,几十年后,它会成为你最坚实的依靠。
第二,追求“反脆弱性”。
永远不要只有一个收入来源。
这无关乎你对当下的工作是否满意。
这是对冲未来不确定性的“人生保险”。
利用你的业余时间,去开创你的“第二曲线”。
它可以很小。
可以是用你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做付费咨询。
可以是把你喜欢的爱好,比如做蛋糕、画画,变成可以交付的产品。
可以是利用信息差,做一些小众的倒买倒卖。
关键不是它能赚多少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脱离了“平台”,学会了“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个能力,比任何“铁饭碗”都更可靠。
第三,践行“战略性努力”。
每天早晨,花十分钟,只做一件事:
思考并写下今天对你长期目标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然后,在一天中,调动你状态最好的时间,不惜一切代价,优先完成它。
剩下的时间,再去处理那些杂事。
这叫“要事第一”。
坚持一年,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你不再被琐事推着走,而是你在主动地、有节奏地,走向你想要的目标。
你不再感到焦虑和迷茫,因为你知道,你的每一份核心努力,都在为你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三件事,都不难。
难的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难的是,在周围所有人都按“贫穷脚本”生活时,你敢于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写到最后,我想起了老A。
那天喝完茶,他把那辆刚开了不到一周的新车,挂到了二手网站上。
亏了小十万。
很多人说他傻。
他给我发了条信息,只有一句话:
“磨盘扔掉了,一身轻松。”
我笑了。
我知道,这个朋友,从此觉醒了。
他的人生,将不再是那份被预设好的脚本。
他拿起了笔,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贫穷或富有,从来都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选择。
它不是你的现状,而是你的轨迹。
而那个手握罗盘的导航员,自始至终,只有你自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