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常识的社会现实,大多数人都在计划变穷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跟老A喝茶。

他最近换了辆新车,德系豪华品牌,入门级SUV,落地五十多万。

春风得意。

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我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的光芒。

他兴致勃勃地跟我讲车的性能,讲品牌文化,讲4S店经理如何恭维他年轻有为。

我静静地听着,给他续水。

他聊得差不多了,问我,你怎么看?这车买的值不值?

我说,从消费体验的角度,你开心,就值。

他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

“从别的角度呢?你直说,咱俩谁跟谁。”

我说,从个人财务系统的角度,你这不是在买车,你这是在给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份“月度稳定变穷计划”。

他愣住了。

笑容僵在脸上。

我知道这话不中听,但这就是实话。

老A,典型的中产。

名校毕业,在大厂做个中层,年薪七八十万,很体面。

太太在事业单位,稳定。

两个孩子,一个上国际幼儿园,一个上小学的兴趣班。

市中心一套房,背着两百多万的房贷。

在外人看来,妥妥的人生赢家。

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个月看着信用卡账单和各种贷款提醒时,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他说,买这车,就是为了“犒劳”一下自己。

工作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总得有点念想,生活才有奔头。

我说,我理解。

但我们今天不聊情绪,只算一笔账。

这辆车,给你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一个一次性的“我很牛”的感觉。

带来了未来至少五年,每个月固定流出的车贷、保险、油费、保养费。

这是一台“移动的、持续吞噬你现金流的碎钞机”。

它在繁荣时期,是你生活品质的点缀。

一旦经济下行,或者你个人职业出现波动,它就会变成压在你脖子上的一块沉重的磨盘。

老A沉默了,他是个聪明人,瞬间就懂了。

他叹了口气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大家不都这么过的吗?辛苦赚钱,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

我说是。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大多数人对于“改善生活”的理解,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

他们把“消费升级”等同于“人生升级”。

把购买“看起来像有钱人”的符号,当成了“正在变有”钱”的过程。

这背后,是一套极其隐蔽、却又无比强大的“计划性变穷”的社会脚本。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拿着这份脚本,认真地扮演着那个“走向贫穷”的角色。

这个“计划性变穷”的脚本,

第一步,就是让你混淆“资产”和“负债”的概念。

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门课,教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金钱。

我们的财商教育,基本为零。

于是,我们只能依赖本能和模仿。

看见别人买了车,我们也买。

看见别人换了新手机,我们也换。

看见别人背了名牌包,我们也去专柜。

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认知里,是“家当”,是“财产”,是我们奋斗的证明。

但它们真正的身份是什么?

是“消耗品”,是“高价玩具”,是不断让你从口袋里往外掏钱的“负债”。

什么是资产?

能持续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才是资产。

一套没有贷款、可以收租的房子,是资产。

一本每年都能产生版税收入的书,是资产。

一个你创建的、能自动运转的小生意,是资产。

你的一项稀缺的、能被市场高价收购的技能,是资产。

而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去换取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购买一堆“看起来很美”的负债。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像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瞬间把钱瓜分殆尽。

我们成了一个“财富的管道”。

水流进来,又悉数流走,一滴都留不下。

我们以为自己在建设人生的大厦,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为别人大厦的落成,搬运砖瓦。

这就是脚本的威力。

它让你在一种“拥有感”的幻觉中,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未来的财务主权。

你以为你拥有了车,实际上是车贷拥有了你。

你以为你拥有了房,实际上是房贷拥有了你。

你以为你拥有了精致的生活,实际上是那些维持精致的账单,拥有了你。

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场设定好的游戏。

你拼命打怪升级,赚来的金币,系统转身就以“装备升级”、“皮肤购买”的名义,全部收回。

你玩得很热闹,但最终,一无所有。

脚本的第二步,是让你把“稳定”,当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有个远房表妹,985硕士毕业,能力很强。

毕业时,好几个互联网大厂给她发offer,起薪都是她无法拒绝的数字。

但家里所有长辈,包括她父母,都劝她去考本地的公务员。

理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

“稳定,有保障。”

“说出去体面,是铁饭碗。”

“女孩子,那么拼干嘛,找个安稳的工作嫁个好人家就行了。”

表妹顶不住压力,最终放弃了那些offer,一头扎进了考公大军。

考了两年,终于上岸。

所有人都为她庆祝,觉得她的人生,从此就稳了。

前段时间她找我聊天,言语间充满了迷茫和无力。

工作不饱和,每天就是写写材料,开开会,重复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流程。

她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在飞速退化,思想在变得僵化。

更可怕的是,那种曾经的闯劲和野心,正在被日复一日的安逸所消磨。

她说,她能一眼看到自己六十岁退休时的样子。

这让她感到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恐惧。

我问她,你觉得,你追求的“稳定”,真的稳定吗?

这种稳定,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系统永远不变。

你的单位永远景气,你的岗位永远需要,你的能力永远匹配。

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你如何保证,十年后,你所在的组织不会因为技术变革或政策调整而发生巨变?

你如何保证,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不会被AI轻易取代?

把人生的所有安全感,寄托在一个外部的、单一的系统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稳定。

这就像把全家身家都押在了一只股票上,看起来省心,实则风险巨大。

真正的稳定,不是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拥有随时离开任何地方,都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是一种“反脆弱性”。

是你的个人能力、你的多元化收入渠道、你的社会链接,共同构建起的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而“计划性变穷”的脚本,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它鼓励你放弃构建这张网,转而把所有的绳索,都系在“单位”这一根脆弱的柱子上。

一旦柱子倒了,你将一无所有。

你看,这又是多么精准的“贫穷规划”。

脚本的第三步,是让你沉迷于“无效努力”,用“我很忙”来麻痹自己。

我认识一个创业公司的朋友,小张。

他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

每天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十二点才走。

周末也基本都在加班。

他的口头禅是:“没办法,太忙了。”

但他公司的业绩,三年来,一直没什么起色。

团队成员怨声载道,离职率很高。

有一次我去找他,看见他正在焦头烂额地处理一件小事。

一个客户投诉,说收到的产品包装有点破损。

小张亲自上阵,跟客户解释了半小时,又跟仓库主管发了一通火,然后又去跟快递公司交涉。

一个下午,就耗在这件事上了。

我问他,这种事,需要你亲自处理吗?

他说,我不盯着不行啊,他们做事不靠谱。

我说,你每天的时间,都花在这些“救火”的事情上吗?

他说是啊,感觉永远有处理不完的杂事。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总是在“救火”?

是不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花时间去建立一个“防火系统”?

比如,制定一个标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让客服去安抚客户,让仓库去检查流程,让采购去优化包装供应商。

你作为老板,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思考公司的战略方向、打磨核心产品、构建组织能力。

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员工”。

小张愣住了。

他说,你说的对,但我习惯了,一看到问题就想自己上。

我说,你这不是习惯,你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害怕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它们困难,且没有即时反馈。

所以,你宁愿用一大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把自己填满。

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很辛苦。

这种“表演式努力”,是“计划性变穷”脚本里,最具有迷惑性的一招。

它让你误以为,只要我付出了时间,就一定会有回报。

但真相是,没有思考的努力,只是体力的消耗。

你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在结果面前,苍白无力。

你以为你在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上飞驰,其实只是在原地,奋力地踩着一台健身单车。

汗流浃背,却寸步未行。

所以,你看。

混淆资产与负债,让你持续失血。

迷恋单一的稳定,让你丧失抗风险能力。

沉溺于无效的忙碌,让你完美错过所有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套“计划性变穷”的组合拳,打得我们大多数人,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还以为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问题出在哪?

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不聪明。

是我们底层的“心智操作系统”,出问题了。

我们看待世界、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那些“思维模型”,是陈旧的,是充满bug的,是被人为植入病毒的。

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再好(智商、学历),操作系统不行,装再多应用(知识、技能),也只会频繁死机、效率低下。

想要破局,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装系统。

就是把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思维模型,一个个揪出来,删掉,然后换上全新的、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

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格物致知”。

“格”掉你错误的认知,“致”你本该有的智慧。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不想给一些零散的“术”,而是想交付一整套可以重塑你思维方式的“道”。

比如,在书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讲“第二序思维”模型。

学会它,你再买车时,就不会只看到“拥有”的快乐(第一序),更能看到它带来的持续现金流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第二序)。

一个简单的决策,会因为你看得更深、更远,而变得完全不同。

再比如“帕累托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

掌握它,你就能从每天看似无穷无尽的“忙碌”中,精准识别出那20%能带来80%产出的核心任务,然后把你的全部精力和资源,都聚焦于此。

这能让你瞬间从“表演式努力”的陷阱中跳出来。

我花了数年时间,将那些真正能改变命运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像搭积木一样,系统地整理出来。从如何清理心智垃圾的“奥卡姆剃刀”,到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决策矩阵”,再到洞察万物规律的“系统思维”和驾驭不确定性的“概率思维”。

它不是一本教你“一夜暴富”的秘籍,它是一张“思维升级”的地图。

是递给你一把手术刀,让你亲自解剖自己的思想,剔除那些导致你“计划性变穷”的“病毒代码”。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因为它要求你否定很多过去的自己。

但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你才能真正夺回人生的主导权。

如何改写你的“贫穷脚本”?

其实很简单,把上面那三条,反过来做就行。

第一,建立“资产思维”。

从今天起,在做任何一项大额支出前,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把钱放进我口袋,还是从我口袋里往外掏钱?”

把你的注意力,从“消费”,转移到“构建”上。

构建你的技能资产。学一项硬核手艺,比如编程、写作、设计,让你的时间能卖出更高的单价。

构建你的影响力资产。在某个垂直领域持续分享你的知识和见解,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公众号,一个抖音号。

当有人因为你的思想而聚集时,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构建你的生钱资产。

强制储蓄,把每月收入的至少10%拿去做指数基金定投。

不要小看这笔钱,借助复利的力量,几十年后,它会成为你最坚实的依靠。

第二,追求“反脆弱性”。

永远不要只有一个收入来源。

这无关乎你对当下的工作是否满意。

这是对冲未来不确定性的“人生保险”。

利用你的业余时间,去开创你的“第二曲线”。

它可以很小。

可以是用你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做付费咨询。

可以是把你喜欢的爱好,比如做蛋糕、画画,变成可以交付的产品。

可以是利用信息差,做一些小众的倒买倒卖。

关键不是它能赚多少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脱离了“平台”,学会了“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个能力,比任何“铁饭碗”都更可靠。

第三,践行“战略性努力”。

每天早晨,花十分钟,只做一件事:

思考并写下今天对你长期目标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然后,在一天中,调动你状态最好的时间,不惜一切代价,优先完成它。

剩下的时间,再去处理那些杂事。

这叫“要事第一”。

坚持一年,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你不再被琐事推着走,而是你在主动地、有节奏地,走向你想要的目标。

你不再感到焦虑和迷茫,因为你知道,你的每一份核心努力,都在为你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三件事,都不难。

难的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难的是,在周围所有人都按“贫穷脚本”生活时,你敢于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写到最后,我想起了老A。

那天喝完茶,他把那辆刚开了不到一周的新车,挂到了二手网站上。

亏了小十万。

很多人说他傻。

他给我发了条信息,只有一句话:

“磨盘扔掉了,一身轻松。”

我笑了。

我知道,这个朋友,从此觉醒了。

他的人生,将不再是那份被预设好的脚本。

他拿起了笔,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贫穷或富有,从来都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选择。

它不是你的现状,而是你的轨迹。

而那个手握罗盘的导航员,自始至终,只有你自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8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