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生最晚明白的道理是什么?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这一生,明白最晚的一个道理,就一个字,“场”。

一个人,活的就是一个“场”。

我年轻时,跟所有人一样,信奉的是“拼”和“抢”。

想要的东西,就得靠自己去争取。

玩命干,用力搏。

觉得世界是个猎场,我们都是猎人,手里拿着枪,眼睛瞪得像铜铃,搜寻着远处的兔子。

谁的枪法准,谁跑得快,谁就能满载而归。

后来,我见的人多了,读的书杂了,尤其是在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池子里的锦鲤,它们从不争抢,却总能等到我撒下的鱼食。

我才慢慢琢磨过味来。

世界可能不是一个猎场,它更像是一片农田。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能种出什么样的庄稼。

一块盐碱地,你就算用上最好的拖拉机,撒上最贵的种子,天天浇水施肥,它长出来的,也只能是又苦又涩的果子。

而一块肥沃的黑土地,哪怕种子随意撒,风吹雨淋,它也能长出沉甸甸的稻穗。

这个“地”的质量,就是人的“场”。

我们习惯了向外求,求资源,求人脉,求技巧,求秘籍。

就像那个拿着最先进农具,却对着一块盐碱地发愁的农夫。

我明白得太晚了。

真正的功夫,应该是向内使的。是改良自己的土壤,是涵养自己的水源,是让自己这块“地”变得肥沃、松软、充满生机。

地好了,场就对了。

场对了,你不用去追兔子,兔子会自己跑过来,在你这片最茂盛的草地上安家。

钱会来,爱会来,好运也会来。

它们不是被你“抓”来的,而是被你这片生机勃勃的“场”吸引来的。

这是我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摔了无数跟头,才悟明白的一点东西。

说出来,不值钱。

但做到,却需要一生的修行。

我有个朋友,叫老许。

是我们那一片公认的“能人”。

脑子活,手脚勤,什么生意都敢干,什么苦都愿意吃。

早年开饭店,他能每天凌晨三点去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为了一个新菜品,能把自己关在厨房里三天三夜。

饭店的口味,绝对一流。

可就是不挣钱。

要么是隔壁突然开了家火锅店,把客流全抢走了;

要么是碰上修路,门口被围挡拦了整整一年;

要么是后厨的师傅被人高薪挖走,整个菜品体系一夜崩塌。

他总说,我点儿背。

后来,他去看人家做什么火,他就做什么。

搞过养殖,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血本无归。

搞过电商,刚有点起色,平台规则大改,流量一夜清零。

前两年,短视频火了,他又一头扎进去。

自己写稿,自己拍,自己剪。我见过他熬得通红的双眼,也见过他为了一个热门BGM,研究到凌晨四点的样子。

他做的视频,质量真的不差。可就是火不起来。要么是发出去限流,要么是刚有点流量,就被判定违规。

他坐在我家院子里喝茶,一杯接一杯,眼神里全是化不开的疲惫和迷茫。

他说,少康,我是不是被什么东西诅咒了?我比任何人都努力,为什么老天爷总跟我作对?我感觉我像个问题吸铁石,麻烦事自动找上我。

我看着他,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那股子“我一定要赢”的狠劲,那股子“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委屈,那股子对外界不公的愤怒。

我太熟悉了。

我给他续上茶,问他,老许,你每天睁开眼,脑子里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他愣了一下,说,想什么?想今天的贷款,想下个月的房租,想孩子的学费,想这个视频再不火该怎么办。一睁眼,全是事儿。

我又问,那你每天睡觉前,脑子里最后想的是什么?

他苦笑一下,说,跟早上差不多。

复盘今天的失败,担心明天的困难。

焦虑得睡不着,就算睡着了,梦里都在找出路。

我说,老许,你看,问题可能就出在这。

你不是“问题吸铁石”,你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场”。

你的整个身心,你的每一个念头,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焦虑、匮乏、恐惧、不安。

你就像一个巨大的,散发着“我很惨,我需要钱,我怕失败”信号的发射塔,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向宇宙广播。

而宇宙,或者说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它很有意思,它不带感情,它只是一个回应机制。

你发射什么,它就回应什么。

你发射“匮乏”,它就给你更多的匮乏。你发射“问题”,它就给你送来更多的问题。

因为它会“误以为”你喜欢这些。

你天天想,天天念,能量都集中在这里,那可不就得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吗?

老许听得目瞪口呆。

他说,这不讲道理啊!我心里想着要挣钱,要成功,怎么会吸引来失败呢?

我说,你想的不是“成功”,你想的是“我不能失败”。

你想的不是“富足”,你想的是“我不能没有钱”。

这两者,在能量层面,是完全相反的。

前者是创造,是喜悦,是开放。后者的底色,是恐惧。

你做事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热爱,不是因为好玩,不是因为创造带来的纯粹快乐。而是因为“害怕”。

害怕没钱,害怕被淘汰,害怕被瞧不起。

你所有的“努力”,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恐惧”的味道。

这个味道,就是你的“场”。

就像一个厨师,就算用最好的食材,如果他心里是苦的,他炒出来的菜,也一定是苦的。

你用“恐惧”这个调料,去烹饪你的人生大餐,最后端上来的,怎么可能是“喜悦”和“丰盛”呢?

老许沉默了很久,端起茶杯的手,微微有些发抖。

我接着说,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活得好,做什么都顺的人,他们身上往往有种“松弛感”。

不是懒散,不是摆烂。

而是一种“没关系,总会有办法”的笃定。是一种“这事儿成了最好,不成也无所谓”的淡然。

他们不是不努力,但他们的努力,是基于“喜欢”,是基于“我想这么干”。

他们的能量状态是饱满的,圆融的,自洽的。

他们的“场”,是富足的,是开放的,是充满善意的。

这样的人,你跟他待在一起,会觉得很舒服。如沐春风。

你愿意相信他,愿意帮助他,愿意把机会给他。

这就是“场”的吸引力。

它是一种隐形的语言,比你嘴上说的任何话,都更有说服力。

我早些年,在云南一个很偏远的小镇上,住过一家客栈。

客栈的主人,是一个快五十岁的阿姨,本地人,皮肤晒得黑黑的,总是笑眯眯的。

她的客栈,位置很偏,装修也很简单,就是个农家小院改造的。按理说,生意不会好。

但诡异的是,她家天天爆满,很多客人都是一住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我很好奇,就观察她。

我发现她从来不“做”生意。

她不会在网上发帖引流,不会在门口拉客,甚至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

她每天干什么呢?

早上起来,给院子里的花浇浇水,哼着不成调的歌。

客人起床了,她就笑眯眯地问,今早想吃米线还是粑粑?我给你们做。

吃完早饭,客人要出去玩,她就拿出自己画的简易地图,告诉人家哪里的风景最地道,哪家的小饭馆最好吃。她从不推荐那些拿回扣的商业景点。

客人不出门,就跟她一起坐在院子里喝茶,晒太阳。

她会讲镇上的各种奇闻异事,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咯咯地笑。

她的茶,就是最大众的沱茶。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她那个院子里喝,就觉得特别香。

有客人病了,她会熬一锅很稠的白粥,配上她自己腌的小菜,端到床前。

有客人的钱包丢了,急得团团转,她一点不慌,慢悠悠地说,莫慌嘛,在我们这里,丢不了。

然后就打几个电话,问东问串西,最后真的在镇上一个杂货店里给找着了。

我住了半个月,我明白了。

大家来她这里,住的根本不是房子,而是她这个人,是她营造出来的这个“场”。

那个场,充满了安宁,温暖,信任,和松弛。

你所有的焦虑,所有的防备,到了她那个院子里,就自动解除了。

你觉得无比安全,无比放松。

这种感觉,是任何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化服务,都给不了你的。

这是“灵魂”层面的按摩。

这位阿姨,她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叫“商业模式”,什么叫“用户体验”,什么叫“私域流量”。

但她活出了所有这一切的本质。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温暖、丰盛、安宁的“场”。于是,所有渴望温暖、丰盛、安宁的人,都被吸引而来。

她不需要“抓”钱,钱会自己流向她。

这才是顶级的高手。

以“无为”之心,成“无所不为”之事。

那次旅行回来,我把自己的公司关了。

很多人不理解。当时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年收入很可观。为什么要放弃?

因为我觉察到了我自己的“场”不对了。

虽然在挣钱,但我每天都活在焦虑和算计里。算计成本,算计利润,算计人心。

我变得越来越紧绷,越来越不快乐。

我跟人开会,虽然嘴上说着合作共赢,但我眼神里流露出的,全是“你别想占我便宜”的防备。

我跟我老婆孩子说话,虽然说的是爱,但语气里充满了“我很累,别烦我”的不耐烦。

我的“场”,正在变得越来越“贫瘠”,越来越“坚硬”。

就像一块正在快速盐碱化的土地。

我知道,如果我再不改,就算我挣到再多的钱,我的人生也只会结出苦果。

我的家庭,我的健康,我的心境,都会全面崩盘。

我害怕了。

于是我选择停下来。

我回到老家这个三线小城,买了个带院子的房子。

开始过一种看起来很“无用”的生活。

读书,写字,喝茶,养鱼,陪孩子。

我不再去想“我要搞定谁”,不再去想“我要挣多少钱”。

我开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问自己,我的“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开始“格物”。格自己的起心动念,格自己的情绪模式。

我发现,我的“场”之所以贫瘠,根源在于几个很深的底层信念。

第一个,是“我不够好”。

这个信念,来自于我的童年。

从小我就是那种很普通的孩子,成绩中等,长相中等,没什么特长。我爸妈对我最常说的话就是,你要努力,不然以后没出息。

这让我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我必须通过“做成”某件事,来证明“我够好”。

所以,我做任何事,都带着一种“证明自己”的饥渴感。

这种饥渴感,就是一种匮乏的能量。它让我的“场”充满了索取的味道。

一个索取的人,是很难真正吸引到什么的。

第二个,是“世界是危险的,必须时刻警惕”。

这可能来自于我早年的生意经历。

被人骗过,被人坑过。这些经历,让我觉得人心叵测,必须处处设防。

这种防备,让我的“场”变得封闭而坚硬。

一个封闭的场,就像一个盖上了盖子的碗,外面的甘露是进不来的。

第三个,是“我必须控制一切”。

我总想让事情按照我的预期发展。

一旦失控,我就会暴躁,焦虑。

这种控制欲,背后是对“不确定性”的极度恐惧。

而一个恐惧不确定性的人,他的“场”是僵化的,没有弹性的。

他会错过所有那些看起来有点“意外”的美好。

找到这些根源,就像一个老中医,找到了病的根子。

接下来,就是“治疗”。

怎么治?

不是靠“想通了”就行。思想的钢印,必须用思想的工具才能撬动。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重塑自己的认知框架。

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要把自己这些年的思考,整理成一本叫《格物之道》的电子书的原因。

因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道理集”,而是一套完整的“心智操作系统重装手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书里有50个思维模型,每一个,都是一把可以解构旧信念、建立新认知的“手术刀”。

比如,我用“控制二分法”模型,来化解我的“控制欲”。

这个模型很简单,就是把所有事分成两类: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我的念头和行为。

至于别人怎么想,天气怎么样,市场怎么变,都属于我不能控制的。

当我开始在生活中不断练习用这个尺子去丈量,我发现我90%的焦虑都消失了。

我不再为那些我根本无能为力的事,耗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我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

比如,我用“汉隆的剃刀”模型,来化解我的“防备心”。

这个模型的原则是:能解释为愚蠢,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当别人做了一件让我不爽的事,我不再第一时间跳到“他就是针对我”的结论。

我会先用这个剃刀刮一下:有没有可能,他只是没想周全?有没有可能,他只是情商低?有没有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

当我开始这么想,我发现世界上的“坏人”一下子少了很多。我的“场”,也开始变得柔软和开放。

再比如,用“能力圈”模型,来化解我的“我不够好”。

我清晰地画出我的能力边界,在圈内,我精进,我自信;

在圈外,我承认我的无知,我坦然地请教。我不再需要用“全知全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的价值,在于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这50个模型,就像50味药。我花了很长时间,一味一味地给自己“喂”。

慢慢地,我感觉自己那块板结的“盐碱地”,开始松动了,变软了。

除了用这些“理”上的工具,我还在“事”上磨。

我给自己规定了几个“修行”的功课。

第一,练习“无条件付出”。

比如,我写公众号文章,不为接广告,不为卖货,就是纯粹的分享。

把我踩过的坑,悟到的理,毫无保留地写出来。

谁爱看谁看,看不看都随缘。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喜悦。

那种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创造,它的能量是纯粹的,是高频的。

第二,练习“活在当下”。

我每天会专门留一个小时,关掉手机,要么陪孩子搭积木,要么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要么就只是泡一壶茶,静静地喝。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锚定在此刻。

不去想过去,不去忧未来。

就是感受。感受积木的触感,感受茶汤的温度,感受阳光的照耀。

这个练习,极大地改善了我的焦虑。

它让我的能量,不再四处耗散,而是收束回了自身。

第三,练习“祝福”。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把白天见过的,甚至只是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人,都在心里过一遍。

祝福老许的生意能好起来。

祝福楼下那个总是愁眉苦脸的大爷能开心一点。

祝福那个远方遭遇不幸的人能渡过难关。

这听起来很唯心。

但当我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心量,在一点点被撑大。

我的“场”,从一个只关心“我”的狭小空间,扩展成了一个能容纳更多人的“公共空间”。

那种感觉很奇妙。

你会觉得自己和世界,和很多人,都产生了连接。你不再是一个孤岛。

就这样,日复一日。

我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我的文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很多人留言说,看我的文章,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一些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开始主动联系我,说想跟我聊聊。

甚至连我院子里的那几棵树,都长得比邻居家的要茂盛得多。

有一天,老许又来找我。

他看起来完全变了一个人。

眉宇间的戾气和愁苦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和与平静。

他说,少康,我听了你的话。

去年我把所有生意都停了,带着老婆孩子,去新疆自驾了一圈。什么都不想,就是看风景。

在路上,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

我这半辈子,都在为别人活着。

为父母的期望,为老婆孩子的未来,为别人的眼光。

我从来没问过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

他说,他发现,他最享受的,是给家人做饭。

看到他们吃得开心的样子,比挣一百万都高兴。

回来后,他就在自己家小区门口,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个家庭厨房。不大,就四张桌子。

不求翻台率,不搞什么营销。

就做他拿手的几样家常菜。

用最好的油,最新鲜的菜,就像做给自己家人吃一样。

他说,我现在的目标,不是挣多少钱。是让每个来我这吃饭的人,都能吃出来“家”的味道。

结果,他的小店,火得一塌糊涂。

每天排队的人,能从街头排到巷尾。

很多人开车几十公里,就为了来吃他一碗炒饭。

他说,少康,我明白了。

以前我开大饭店,用的是“术”,是各种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开这个小厨房,用的是“心”。

当我的心对了,这个“场”就对了。

来吃饭的客人,吃到的不只是饭,还有我那份踏实、安稳、为家人做饭的欢喜心。

我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他已经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

他自己,已经悟到了那个“道”。

所以,如果问我,这一生明白得最晚的道理是什么。

就是,你别总想着去“搞定”什么。

你唯一要做的,是“成为”什么。

你想吸引财富,你就要先“成为”一个内心丰盛、富足的人。一个懂得分享,懂得创造价值的人。

你想吸引爱,你就要先“成为”一个值得被爱,也懂得如何去爱的人。一个内心柔软,懂得自爱也懂得慈悲的人。

你想吸引健康,你就要先“成为”一个作息规律,内心平和,懂得与身体对话的人。

你不用去追逐蝴蝶。

你只需要把自己,变成一座繁花盛开的花园。

蝴蝶,自会翩跹而来。

这很难。

这意味着,你要放弃所有向外抓取的惯性,而开始一场向内的、艰苦的“土壤改良工程”。

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勇气。

但这是唯一正确的路。

也是我所知道的,通往“心想事成”的唯一路径。

别去修路,别去탓天气,别去怪种子。

先回来,修你自己这块地。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17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