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地到了中年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阵子,在杭州见了个朋友,老A。

我们有七八年没见了,当年他意气风发,在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厂做到了P9,管着几百号人的团队,每天醒来,都在改变世界。

这次见他,约在西湖边的一个茶馆里。

他提前到了,给我发了位置。

我找过去,隔着玻璃窗,看见一个男人坐在那,背微驼,两眼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地滑动,神情有点焦灼。

我没认出来。

直到我推门进去,他抬起头,我才从眉宇间找到一丝熟悉的影子。

“老A?”

他勉强笑了笑,站起来,眼角的疲惫藏不住。

“少康,来了。”

我们坐下,寒暄了几句。

他比以前瘦了,也沉默了。

以前他见我,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从行业风口讲到公司战略,从团队管理讲到人性拿捏,眼里有光,浑身是劲。

现在,那股劲儿,没了。

茶过三巡,他点上一根烟,吸得很深,然后缓缓吐出,像是在吐一口憋了很久的浊气。

他说,我被裁了。

我“嗯”了一声,没说话。这年头,太正常了。

他说,不是钱的事。赔偿给得足,我手里的股票、房子,就算躺平十年也饿不死。

我说,我知道。

他说,感觉像是被人从高速飞驰的跑车上,一脚踹了下来。

车还在往前开,上面坐满了更年轻的人,他们从车窗里探出头,看你的眼神,就像看一个路边的土堆。

而你呢,摔在路边,满身是土,脑子嗡嗡响。

你爬起来,想追,发现根本追不上。

你想换条路走,一回头,四周全是荒野,连条土路都没有。

那种感觉,你懂吗?

我说,懂。

他说,我今年39。

过去二十年,我的人生就像一部设定好程序的机器。

好好读书,进好大学,找好工作,拼命加班,升职加薪,买房买车。

我以为只要我一直跑下去,就能跑到终点。

可跑到一半,人家突然把跑道给撤了。

我他妈的终点在哪?

我做的所有事,意义是什么?

我老婆说我变了,天天在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发无名火。

孩子见我也躲着走。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小心翼翼地问,儿啊,是不是钱不够了?我说够。

她在那头沉默了半天,说,那你怎么听着,像丢了魂一样。

他说到这,眼圈有点红。

“少康,我真的觉得,我这一跤,把魂给摔丢了。

我仓促地就到了中年,连个招呼都没打,一点准备都没有。”

我看着他,想起了几年前,一个读者在后台的留言。

她说,康哥,我今年35岁,是一家外企的中层。

前几天公司体检,查出来一堆毛病,颈椎病、乳腺结节、胃炎。

上周,我爸住院了,我妈打电话给我,哭得跟个孩子一样。

昨天,辅导儿子写作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讲了半小时他还是不会,我气得心口疼。

晚上躺在床上,老公打着呼噜,我看着天花板,突然就哭了。

我觉得自己像一个陀螺,被一根无形的鞭子抽着,不能停。

我甚至不敢想,如果有一天我停下来,会怎么样。

我慌张地,就老了。

老A和这位读者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的“集体症状”。

我们这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被灌输的人生剧本是线性的、确定的。

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

进了单位,好好干,往上爬。

这个剧本就像一条单行道的高速公路。

路是现成的,路标是清晰的,我们只需要踩油门,往前冲就行了。

前半生,我们玩的是一个“加法”游戏。

加学历,加技能,加职位,加薪水,加人脉,加资产……

我们以为,只要我们加的东西够多,我们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稳。

这个逻辑,在三十五岁之前,大体是成立的。

因为那个时候,你年轻,体力好,学习能力强,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试错。

整个社会,也愿意为你身上的“可能性”买单。

可一旦过了某个节点,通常是35岁到40岁之间,游戏规则就变了。

高速公路,毫无征兆地,到了尽头。

你被“扔”进了一片旷野。

旷野里没有路,没有路标,甚至没有方向。

之前你积累的那些“加法”,比如你在大厂拧了十年螺丝钉的经验,你在酒桌上换来的所谓人脉,在新的游戏规则里,可能一夜之间就贬值得一文不值。

更可怕的是,你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

熬不动夜了,记不住东西了,新出的APP,研究半天还是一知半解。

家庭的责任却达到了顶峰。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两个吞金兽,身边还有一个需要你情绪稳定的伴侣。

你是整个家的顶梁柱,但你自己这根柱子,已经有了裂缝。

这时候,人会陷入一种巨大的“存在主义危机”。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哲学终极问题,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是不屑于思考的。

因为你忙着赶路,忙着“搞钱”,忙着在既定的跑道上冲刺。

现在,你被迫停下来了。

你发现,你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是脆弱的,是依附于外部平台的。

当平台把你踢开,你的身份就崩塌了。你不再是“张总”、“李总监”,你只是一个失业的、彷徨的、不知所措的中年人。

这种“仓促感”和“恐慌感”,就源于此。

源于你一直活在别人为你设定的剧本里,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源于你把人生的上半场,当成了整个人生。

你用短跑的姿态,去跑一场马拉松。跑到一半,力气耗尽,自然就崩了。

那么,人生的下半场,到底该怎么玩?

是换个跑道,继续玩“加法”游戏吗?

比如,去考个证,去学个新技能,去all in一个新风口?

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你底层的“心法”没变,大概率只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

因为下半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它不再是“加法”,而是“减法”。

它不再是“外求”,而是“内修”。

它不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走得稳,走得远。

上半场,我们像一棵拼命向上生长的小树,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引人注目。

下半场,我们要学着做一棵“老树”。

老树不再追求身高,而是把所有的能量,用来向内扎根,向外伸展。

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不管外面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它都岿然不动。

它的枝干,变得粗壮、遒劲,每一寸纹理,都写满了故事和风霜。

它的树冠,浓荫蔽日,为路人提供阴凉,为鸟儿提供栖息的家园。

一棵老树的价值,不在于它今年又长高了多少米,而在于它的“存在”本身。

它成为了一个“场”,一个稳定、包容、能提供价值的能量场。

人到中年,我们的修行方向,就是要从一棵“小树”,变成一棵“老树”。

停止向外追逐那些虚幻的、不确定的身份标签和外部认可。

开始向内,构建一个稳定、强大、自洽的“精神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你的“根”。

这个根,由三样东西构成:

第一,一套属于你自己的、清醒的“认知体系”。

第二,一个你真正热爱的、能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

第三,一种不役于物、身心通达的“生活方式”。

这三样东西,别人拿不走,平台毁不掉,时代变迁也无法轻易撼动。

它们是你人生下半场,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何构建这个“根”?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最关键的地方入手。

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心智”。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间塞满了杂物的屋子。

里面堆满了别人灌输给你的观念、过时的经验、无用的信息、和他人的情绪垃圾。

这些东西,在人生的上半场,或许还有点用。

但在下半场,它们只会消耗你的心力,让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东西。

所以,你需要一把“奥卡姆剃刀”,把这些不必要的、复杂的、含混的东西,统统砍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砍掉那些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欲望。

你真的需要一辆更豪华的车,一个更大的房子吗?还是你的虚荣心需要?

砍掉那些无效的社交。那些酒肉朋友,除了消耗你的时间和肝脏,还能给你带来什么?

砍掉那些让你焦虑的、与你无关的信息。

99%的社会新闻、明星八卦、宏大叙事,对你的人生毫无影响。

你的心力,是你人生下半场最宝贵的资源,决不能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内耗上。

清扫完心智的杂物,你才能腾出空间,来构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其次,是构建你的“认知地基”。

所谓认知,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你生命中的所有困惑、痛苦、和迷茫,本质上都是你认知能力的局限。

一个农民,看到一块地,想到的是今年种什么能有个好收成。

一个开发商,看到这块地,想到的是盖成楼盘能卖多少钱。

一个地质学家,看到这块地,想到的是地下的构造和亿万年的变迁。

他们看到的,是同一块地。但因为认知不同,他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人到中年,最大的危机,不是失业,不是缺钱,而是你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

你还在用“农民”的认知,去应对一个需要“开发商”甚至“地质学家”认知的世界。

这怎么可能不恐慌?

提升认知,不是去读几本书,听几个大佬的演讲,学几个时髦的概念。

而是要掌握一套“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人类顶级智慧的结晶。

它们是你看清事物本质的“透镜”,是你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箱”。

比如,“第一性原理”。

它教你抛开所有的表象、类比和传统,去追问问题的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事实”是什么。

马斯克为什么要自己造火箭?

因为他用第一性原理算了一笔账:一台火箭的原材料成本,只占火箭发射价格的2%。

那为什么发射这么贵?因为中间环节太多,效率太低。

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我自己造,能把成本降到十分之一。

这就是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力量。

当你遇到中年危机,你可以问自己:

我人生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抛开别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我这一生,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体验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你就从一个“被动接受剧本”的演员,变成了一个“主动编写剧本”的导演。

再比如,“能力圈”模型。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你不需要成为一个万事通,你只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到最好。

人到中年,精力有限,你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最重要的事情,是清晰地画出你的“能力圈”边界。

什么是你真正擅长的?什么是你充满热情的?什么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这三个圆的交集,就是你的“黄金圈”。

下半生,你就待在这个圈子里,深耕,精进,做到极致。

圈子外的事情,要么花钱请别人做,要么坦然地承认“我不会”、“我不懂”。

这会让你戒掉大部分的焦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能产生最大复利的地方。

我把这些年,在实践中反复打磨、验证过的,最重要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认知说明书。

它不给你任何标准答案,而是给你50把钥匙。

从“如何清扫心智”的奥卡姆剃刀,到“如何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决策矩阵;

从“如何洞察万物关联”的系统思维,到“如何驾驭不确定性”的概率思维;

再到“如何活出通透人生”的控制二分法。

它们就像一个个“思想APP”,你可以安装在自己的大脑里,随时调用。

很多朋友反馈说,这本书不像是在“学习”,更像是在“唤醒”。

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早就存在,但被世俗尘埃蒙蔽的智慧。

它帮你校准你看待世界的“眼睛”,让你在面对中年这片“旷野”时,能自己绘制地图,自己找到出路。

这本书,解决不了你所有的问题。但它能帮你成为一个“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

这,可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第三,找到你的“第二曲线”。

人生的上半场,我们追求的是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

到了中年,这条曲线不可避免地会趋于平缓,甚至掉头向下。这就是老A们危机的来源。

智慧的人,会在第一条曲线到达顶峰之前,就悄悄地开启自己的“第二曲线”。

什么是第二曲线?

它不是你主业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一个投机性的副业。

它必须是你“黄金圈”里长出来的东西。

是你真正热爱的,能给你带来心流体验的。

是你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甚至能帮你完成“向死而生”这件事的。

我认识一个做外贸的朋友,老吴。前些年外贸形势好,赚了不少钱。但他一直很清醒,知道这个饭碗不稳。

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宋代瓷器。不是那种附庸风雅的收藏,是下了血本,拜师学艺,跑遍了全国的窑址和博物馆,系统地学习。

他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砸在了这件事上。

身边的人都不理解,说老吴你搞这个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老吴笑笑,不解释。

前年,外贸的单子断崖式下跌,公司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

身边很多同行,焦虑得睡不着觉。

老吴却很淡定。他把以前的办公室,改成了一间雅致的茶室。

他没去做什么直播带货,也没去搞什么跨境电商。

他就在自己的茶室里,研究他的瓷器,写关于宋瓷美学的文章,做一些小范围的线下雅集,给真正懂的人,讲讲器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来的人,都是一些企业家、设计师、文化人。

他们来,不是为了捡漏,而是为了找一个能安放灵魂的地方,听老吴聊聊那些“无用”的美好。

他没刻意去赚钱,但钱自然而然就来了。

有人请他做收藏顾问,有人请他为自己的会所做美学设计,有人高价买他手里的一两件藏品。

他现在的收入,可能不如以前做外贸的巅峰时期。

但他整个人的状态,比以前好太多了。

眼神是安定的,语速是从容的,身上有一种淡淡的“清气”,而不是中年男人的“油腻”。

他说,我以前做外-贸,是在“求生”。

现在做这些,是在“生活”。

宋代瓷器,就是他的“第二曲线”。

这件事,给了他穿越经济周期的底气,给了他对抗中年危机的定力,更给了他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宋代瓷器”。

它可能是一门手艺,比如木工、烹饪、种花。

它可能是一项爱好,比如写作、画画、弹琴。

它可能是一种能力,比如深度沟通、组织社群、解决复杂问题。

关键在于,你要趁早开始。

在你的第一曲线还好的时候,就要开始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浇灌你的第二曲线。

不要指望它马上变现。你越是功利,它越是长不大。

你要把它当成一个“精神自留地”,一个“灵魂避难所”。

你纯粹地去爱它,滋养它。

慢慢地,它就会长成一棵小树。

等到有一天,你的第一曲线那棵大树倒了,这棵小树,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要学会和“不确定性”共舞,甚至爱上它。

上半场的人生,我们追求的是“确定性”。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确定的晋升通道,一段可预期的收入增长。

我们害怕风险,厌恶变化。

到了下半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黑天鹅事件会越来越多,行业会不断被颠覆,你过去赖以生存的技能,随时可能过时。

如果你还抱着上半场那种“追求确定性”的心态,你一定会活在永恒的焦虑之中。

下半场的高手,都是“反脆弱”的。

什么是反脆弱?

脆弱,是一只玻璃杯,一摔就碎。

坚固,是一块钢锭,怎么摔都摔不坏,但它本身不会有任何改变。

反脆弱,是一颗乒乓球。你越是用力拍它,它弹得越高。

它能在混乱、波动和不确定性中,不但不受损失,反而能获益。

如何成为一个“反脆弱”的人?

很简单,把自己从一个“鸡蛋”,变成一个“投资组合”。

不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押在一个篮子里。

这个篮子,可能是你的工作,你的专业,甚至你的家庭。

你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变得“多元”。

收入来源要多元。

除了工资,你最好还能有至少一份其他的、不需要出卖时间的“睡后收入”,比如知识付费、房租、版权、投资分红。

能力结构要多元。

除了你的专业技能,你最好还能掌握一两种“元能力”,比如写作、演讲、数据分析。

这些能力可以和你任何专业技能相组合,产生1+1>5的效应。

人际网络要多元。

不要只在你的行业小圈子里混,要去认识一些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有趣的人。他们会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意想不到的机会。

生活体验要多元。

不要总是两点一线,去旅行,去培养一个看似“无用”的爱好,去跟一个陌生人聊一下午天。

这种多元化,会极大地增加你人生的“冗余备份”和“安全边际”。

当一个篮子打翻时,你不会一无所有。

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你随时可以切换到另一条路。

你不再害怕失控,因为你知道,即使在最混乱的局面里,你也总有选择。

这种从容和底气,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我和老A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临走时,西湖上起了薄雾,远山如黛。

他送我到路口,表情比来的时候,松弛了很多。

他说,少康,听你聊完,我好像没那么慌了。

以前我总觉得,我的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走窄了,就完蛋了。现在觉得,它更像一个开放的世界,我可以去探索,去创造。

我说,对。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三个月后,老A给我发了条微信。

他说,我没再去找工作。

我把家里的书房,改成了我的工作室。

我整合了过去十年的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开始给一些创业公司做顾问。

一次只服务两三家,深度介入,帮他们梳理战略,带带团队。

收入没以前高,但时间自由了。

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那种“价值感”。

不是作为大厂螺丝钉的价值感,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真正需要的价值感。

他说,我现在每周有三天,下午四点就“下班”,去接孩子放学。陪他打球,给他讲故事。

我儿子说,爸爸,你最近好像变帅了。

我老婆说,我终于又变回了她当年嫁的那个,眼里有光的少年。

他还给我发来一张照片。

照片里,他正在阳台上侍弄几盆花草。

夕阳照在他的侧脸上,神情专注而宁静。

我看着那张照片,突然觉得,这才是中年最好的样子。

不再追求向上的高度,而是享受当下的丰盈。

不再追逐远方的光芒,而是自己活成一束光。

所谓仓促地到了中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它像一声惊雷,把你从沉睡的、按部就班的人生轨道上惊醒。

它逼着你,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

它提醒你,人生的上半场结束了,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

而这一次,你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为自己活一次。

中年不是仓促的被动抵达,而是从容的主动开启。

是我们终于有机会,停下追逐世界的脚步,开始创造自己的世界。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77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