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针,是我见过最高级的“装傻”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跟老马谈崩,是在一个湿气很重的下午。

窗外是那种典型的南方小镇,青石板路被雨水濡湿,泛着幽光。

我们坐在一间茶馆的二楼,楼下是游客的喧嚣,楼上只有一壶滚开的普洱和我们两个人。

老马是我一个项目的合作方,负责本地的资源对接。

他是个看起来极和善的人,圆脸,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说话永远慢条斯理。

项目进行到一半,出了个岔子。

一块原本说好给我们用的地,突然被村里另一拨人占了,要我们加钱。我来找老马,就是为了解决这事。

我把情况摊在桌上,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把合同里相关的条款指给他看。

我说:“老马,这事咱们有合同约定,白纸黑字。现在对方违约,我们应该一起去跟他们交涉,而不是让我们自己承担损失。”

老马给我续上茶,慢悠悠地说:“少康啊,这事我理解。但我们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

我说:“和气生财没错,但不能没有原则。他们这是赤裸裸的敲诈。”

他点点头,依旧是那副与世无争的表情:“我知道,我知道。但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闹僵了不好。”

我深吸一口气,压住火气:“老马,现在不是闹僵不闹僵的问题,是项目要停摆了。这个损失,谁来负?”

他终于放下了茶杯,看着我,眼神极其诚恳,说出了那句让我此后几个月都反复回味的话:

“少康,我做事的原则,就是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一瞬间,我所有的逻辑、道理、合同条款,仿佛都打在了一团棉花上。

我愣住了。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像一场诡异的单口相声。

我试图从法律角度分析:“老马,按合同,违约方应该是他们……”

他打断我,一脸的悲天悯人:“乡亲们不容易啊。”

我试图从利益角度分析:“老马,项目黄了,我们都亏钱,你也拿不到后续的分成……”

他看着窗外,语气沉重:“钱是小事,伤了和气是大事。”

我甚至试图从个人关系入手:“老马,我们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得帮我……”

他拍拍我的手背,语重心长的:“正因为是朋友,我才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我的原则,就是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这句话,就像一枚“跳针”的唱片,在我每次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新的论据时,都会准时响起,音调、音量、甚至连那份诚恳的表情,都分毫不差。

他不是在跟我辩论。

他甚至不是在跟我谈判。

他是在执行一段写好的程序。

我感觉自己的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

我的愤怒、我的道理、我的急切,在他这句“政治正确”的废话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和可笑。

最后,茶凉了,我的心也凉了。

我看着他那张“憨厚老实”的脸,忽然明白了。

这不是“傻”,这根本不是沟通能力差。

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极其高级的“装傻”——我称之为,“跳针策略”。

它像一堵无形的墙,你用尽全身力气打过去,毫发无损,自己却震得内腑出血。

它不跟你讲道理,因为它自己就是“道理”本身。

那天我怎么离开的茶馆,已经记不清了。

脑子里全是老马那句循环播放的话,和那张无懈可击的诚恳的脸。

我意识到,我在现实世界里,遇到了一个“程序人”。

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规则的化身,一个道德的符号。

而你,永远无法跟一个符号去争辩。

后来我行走了很多地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从身价百亿的操盘手,到深山里的护林员,我发现,这种“跳针策略”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它是一种顶级的防御,也是一种无形的攻击。

掌握它的人,能在最复杂的局面里,为自己构建一个刀枪不入的“绝对领域”。

它不消耗自己,却能耗尽对手。

那么,这种高级的“装傻”,到底是什么?

“跳针”,本质上是一种沟通的“降维打击”。

正常的沟通,发生在一个多维度的逻辑空间里。

你有你的论据,我有我的论据,我们像两个剑客,在事实、逻辑、情感、利益等多个维度上你来我往。

而“跳针者”,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他放弃了所有维度,只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且无法被反驳的“原点”,然后待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个原点,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道德高地化: 像老马的“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家庭里的“我都是为你好”,公司里的“我们要为集体利益着想”。

这些话,你没法反驳。你一旦反驳,就等于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

规则化身:

“这是规定”、“流程就是这样”、“我只是按章办事”。

他把自己和冷冰冰的规则捆绑在一起,你攻击他,就等于攻击整个系统。他个人,是隐形的。

终极目标化: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事情做好。”,“我们唯一的诉求,就是保证孩子的安全。”。他把一个复杂过程的所有细节都屏蔽了,只重复那个谁也无法否认的“最终善意”。

当一个人启动“跳针策略”时,他瞬间就从一个与你对等的“人”,异化成了一个“符号”。

一个“道德符号”,一个“规则符号”,一个“善意符号”。

他就站在那里,重复着那句咒语。

你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有理说不清”。

你越是试图把他拉回到逻辑层面,就越显得你“斤斤计较”、“不顾大局”、“不够善良”。

他成功地把战场,从“事实辩论场”,转移到了“耐力消耗场”和“道德审判场”。

在这两个新的战场里,他拥有绝对优势。

因为重复一句话,不耗费任何脑力。

而你,却要不断寻找新的逻辑、新的证据、新的角度,你的CPU在飞速运转,能量在急剧消耗。

最后,你不是被他说服的,你是被他耗死的。

我见过一个朋友,被他老婆用“跳针策略”折磨得几近崩溃。

他老婆怀疑他有外遇,没有任何证据。我朋友解释、发誓、把手机给她看,都没用。

他老婆就一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朋友:“我跟那个同事真的只是工作关系,你可以去问我们老板。”

老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朋友:“我把所有的聊天记录都给你看了,清清白白。”

老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朋友暴怒:“你到底想怎么样?你能不能讲点道理!”

老婆眼圈一红,幽幽地说:“你果然有事瞒着我,不然你为什么发脾气?”

你看,升级了。从“跳针”升级到了“跳针+道德绑架”。

我那个朋友,一个逻辑缜密的律师,在法庭上雄辩滔滔,在家里,却被这句简单的“跳针”彻底击败。

因为他老婆巧妙地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绝对安全区里,用一句看似是“道理”的话,构建了一个无法被证伪的封闭逻辑。

你没办法证明一个“蛋”是“无缝”的。

这就是“跳针”最可怕的地方:它不讲理,但它自带“真理”的光环。

深入思考下去,你会发现,使用“跳针策略”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无意识的自保者。

这一类人,是生活中的弱者。

他们可能是职场上不敢得罪人的小职员,也可能是家庭里没有话语权的成员。

当他们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压力和指责时,“跳针”是他们无意识间抓到的救命稻草。

我公司曾经有个实习生,做事出了纰漏,我找他谈话。我一条条帮他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以后该如何改进。

他不说话,等我说完,低着头,小声说:“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的。”

过了一周,同样的问题又犯了。我又找他,这次语气重了点。

我说:“小张,上次我们聊过,为什么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你的复盘流程是什么?”

他站在那里,头埋得更低了,重复着那句话:“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的。”

我当时很火大,觉得这孩子孺子不可教。

但当我看到他那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时,我突然就明白了。

他不是在敷衍我。

他是在恐惧。

我的逻辑、我的道理,对他来说,是如山的压力。

他当时的大脑,可能已经一片空白,根本无法处理我给出的信息。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启动最原始的防御机制——认错、道歉、重复。

这句“对不起,我下次会注意”,是他能在高压环境下,为自己找到的唯一一个安全的、不会被继续攻击的“掩体”。

他的“跳针”,是一种求饶。

对于这一类人,你用更大的声音、更严密的逻辑去压迫他,是没用的。你只会把他逼到更深的“掩体”里。

正确的做法,是搬开压在他身上的“石头”。

后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杯水,说:“别紧张,我不是要批评你。我们一起把这个项目流程图画一遍,看看哪个环节你觉得最困难,我们一起解决它。”

当我把姿态从“审判者”变成“协作者”时,他的“跳针”模式解除了。

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他在某个软件操作上存在障碍,又不敢问。

看,问题解决了。

很多时候,当你在家人、下属身上看到“跳针”行为时,先别急着发火。

想一想,你是不是在无形中,扮演了那个“施压者”?

他们的“装傻”,是被你“逼”出来的。

第二层境界:有意识的消耗者。

这一类人,是“跳针策略”的进阶玩家。

他们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主动选择“跳针”,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博弈手段。

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消耗你”。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采购谈判。对方的谈判代表,就是个中高手。

无论我们这边从产品性能、售后服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出多么详尽的数据和优势分析。

他永远只有一句话:“你们的价格,超出了我们的预算。”

我们说:“王总,我们的产品虽然贵,但寿命是别家的两倍,长期来看,成本更低。”

他笑呵呵地说:“理解,理解。但我们的预算,确实就是这么多。”

我们说:“王总,我们还附赠三年的免费维保,这个价值您也看得到。”

他点点头:“感谢贵公司的诚意。但没办法,预算是董事会定的,我突破不了。”

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团队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就受不了了,在茶歇的时候跟我抱怨:“这人怎么油盐不进啊?根本没法沟通!”

我告诉他:“他不是没法沟通,他是在执行一种策略。他知道在产品层面辩论不过我们,所以他根本不进入那个战场。他只守着‘预算’这一个点。这个点,是我们无法攻击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公司真实的预算。他用一个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事实’,耗尽我们所有的优势。”

这就是“消耗者”的厉害之处。

他把你所有的“力”,都引向一处“虚空”。

对付这种人,继续讲道理是没用的。

你要做的,是“破局”。

如何破局?

  1. 识别并点破:

直接告诉他,“王总,我发现我们谈了半天,您始终只强调预算问题。

看来价格是唯一的关键点,那我们今天就别谈别的了,只谈价格。您告诉我,您的目标价位是多少,我看看我能不能申请。”

——这叫“掀桌子”,把所有掩护都拿掉,直奔主题。他如果还是含糊其辞,就证明他根本没诚意。

  1. 引入新变量:

“王总,既然价格谈不拢,我们换个思路。

如果我们引入一个三个月的账期,或者我们用产品置换一部分你们的库存,您看这个方案,是不是可以绕开‘预算’的限制?”

——这叫“开辟新战场”。

他守在A点,你就去B点击破。

  1. 对等“跳针”:

他说“我预算有限”,你就说“我权限有限”。

“王总,您的难处我懂。我的难处是,这个价格是总部的死命令,我也没有办法。”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大家都变成“符号”,那就看谁先耗不住,谁先想真正解决问题。

“消耗者”的“跳针”,是一种心力战。

你一旦识破,心就不累了。你知道他是在“演”,你陪他“演”就是了,看谁的剧本更高明。

第三层境界:天人合一的化身。

这就是我遇到的老马,那种真正的“宗师级”玩家。

他们的“跳针”,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一种“道”。

他们不为自保,也不仅仅是为了消耗你。

他们的“跳针”,是为了完成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的特点是,他们选择的那个“原点”,是系统里最坚固、最不容置疑的基石。

老马的“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就是那片土地上最大的“政治正确”。他把自己和这个“大义”完全融为一体。

我反对他,就等于反对“乡亲们的利益”。

我跟他讲合同,他就用“人情”来覆盖“法理”。

在这片土壤上,“人情”就是比“法理”更硬的通货。

他不是在“装傻”,他是真的认为,他所重复的那句话,就是宇宙的终极真理。

他已经完成了自我催眠和逻辑自洽。

他就是那句话,那句话就是他。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很多资深的组织管理者身上都能看到。

他们会把自己变成“公司文化”的化身,“组织原则”的代言人。

你跟他说创新,他说:“我们的核心是稳健经营。”

你跟他说风险,他说:“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

你跟他说个体困难,他说:“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这些话,都对,都无法反驳。

但这些话,也往往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最大障碍。

他们用一个宏大而正确的“原则性”,去消解一切具体而微的“操作性”。

这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

它能过滤掉无数的麻烦,规避掉所有的个人责任。

因为他从来不针对具体问题做个人表态,他只是在“复述原则”。

功劳是集体的,错误是“发展中的问题”,他个人,永远稳如泰山。

跟这种“化身”级的对手博弈,任何试图说服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你等于在挑战他背后的整个系统。

唯一的办法,是承认他的“道”,然后利用他的“道”。

后来老马那个项目,我是这么解决的。

我不再跟他争辩合同,也不再谈损失。

我请了村里最有威望的几个老人吃饭,也把老马请来作陪。

饭桌上,我只字不提项目,只谈这几年我在外面看到的,其他村子怎么通过类似的项目,让村里的年轻人回乡就业,老人有了更好的福利。

我把这个项目,从一个“我”和“他们”的商业合作,描绘成了一个“能让乡众们不吃亏,甚至大大获益”的未来图景。

我没有攻击老马的“原点”,我选择拥抱它,并把它放大。

当在座所有有分量的老人都觉得“这是个能让乡亲们得利的好事”时,老马的态度就微妙了。

他依然重复着他的原则,但这次,变成了:“既然是能让乡亲们真正得利的好事,那我们就要把它办好。那些占地的,思想工作我去做,不能因为几个人,耽误了大家的好事。”

你看,他的“跳针”没变,还是“为乡亲们好”。

但这句话的指向,完全变了。

我终于懂了。与“化身”级的对手过招,你不能试图去改变他的“程序”,你要做的,是改变他程序的“输入变量”。

他的程序是“如果X,那么Y”。(如果“为了乡亲好”,就“怎么怎么样”)

我之前做的,是不断攻击Y,告诉他Y不对。

而我后来做的,是重新定义了X。

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升级。

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寸步难行,是我们总想用自己的逻辑,去硬撼别人的世界。

而真正的高手,是进入别人的世界,利用别人的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需要极度的耐心、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洞察。

从实习生的“求饶式跳针”,到谈判对手的“消耗式跳针”,再到老马的“化身式跳针”,我看到了人性光谱的三个不同层次:恐惧、博弈、和规则。

看懂“跳针”,不是为了让我们也成为一个“油盐不进”的人。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通透,更柔软。

当你能一眼看穿对方的“跳针”是出于恐惧时,你会生出慈悲,你会想去帮助他。

当你看穿对方是在跟你玩消耗战时,你会生出平常心,你会选择更聪明的策略,而不是内耗。

当你看穿对方已经与一个系统融为一体时,你会生出敬畏,你会懂得顺势而为,而不是以卵击石。

这种对人性深层动机的洞察,其实就是一种“格物”。

格的是人情,是世故,是每一个行为背后,那个看不见的心理模型。

这些模型,并不是什么玄学。它们像物理定律一样,深刻地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

只是大多数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系统地梳理了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跳针策略”,它就综合运用了“非对称作战”(模型#45)的精髓——我不在你擅长的逻辑战场跟你打,我把你拉到我擅长的耐力战场。

它也利用了“框架效应”(模型#20),通过设定一个道德制高点的“框架”,让你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

而我们应对的策略,无论是“掀桌子”,还是“重新定义X”,都源于对“系统思维”(模型#21)的理解——你不再把对方看成一个孤立的人,而是看成一个系统中的节点,你要改变的,是整个系统的输入和流向。

这50个模型,是我过去十几年,行走路途,阅人无数,从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格物”中,提炼出的心法。

它们不是让你用来夸夸其谈的屠龙术,而是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瞬间看清本质的“金刚手段”。

从职场晋升,到家庭关系,再到投资决策,万事万物,其背后的“理”是相通的。

掌握了它们,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副“人性地图”和一套“决策罗盘”。

生活就像一片浓雾笼罩的森林。

而“跳针者”,是在用“装傻”的方式,在森林里为自己建了一座坚固但狭小的碉堡。

而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攻破他的碉堡,也不是自己也建一个。

我们的目标,是拥有看穿整片森林、看懂风向、看懂水流的智慧。

那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无比头疼的“碉堡”,不过是森林里一个无伤大雅的标记。

你早已可以绕过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所谓的成长,不是学会更多的技巧去战胜别人。

而是拥有更高的智慧,让自己不被任何人和事所困。

能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看不穿”。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9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