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在滋养你?还是在消耗你?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段时间,给院子里的两棵栀子花移盆。

一棵是我两年前种下的,一直长得不太好,叶子稀稀拉拉,颜色也偏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另一棵是朋友送的,在他家开得那叫一个热闹,雪白的花朵挤挤挨挨,香气能飘出半个院子。

我把那棵长势不好的挖出来,才发现问题所在。

它的根部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根结线虫,像一个个微小的肿瘤,把整个根系都给“绑架”了。

而且,花盆的土质也板结了,浇再多水,施再多肥,养分根本就渗透不下去。

而朋友送的那棵,根系舒展、洁白、强壮,像一张健康的大网,牢牢抓着松软肥沃的土壤。

我突然就想到了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也像这植物与土壤吗?

有的人,就像那片肥沃、疏松的土壤。你扎根其中,他能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让你自由呼吸,让你舒展枝叶,让你开出属于自己的花。你跟他在一起,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变得更好,更舒展,更强大。

这种关系,叫“滋养”。

而有的人,就像那片被线虫侵蚀、板结僵硬的土壤。

你待在他身边,他会不断地吸取你的能量,缠绕你的根系,让你动弹不得。

他不会给你养分,反而会让你原有的生机一点点枯萎。

你跟他在一起,总觉得累,觉得压抑,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不像自己。

这种关系,叫“消耗”。

这个世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很多时候,那个消耗你最严重的人,恰恰是你最亲近的人。

可能是你的朋友、伴侣,甚至家人。

因为离得足够近,这种消耗才变得不易察觉,像温水煮青蛙,等你感觉到烫的时候,往往已经元气大伤。

那么,到底该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在滋养你,还是在消耗你?

过去我也很困惑,尝试过用很多复杂的标准去分析、去判断。

后来发现,大道至简,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

你只需要用你的身体,去做一次最诚实的“能量结算”。

分三步走:事前、事中、事后。

第一步,叫“事前预感”。

就是在你要跟这个人见面、联系之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期待和喜悦?还是下意识地皱眉、叹气,觉得“唉,又得应付一下了”?

身体是不会撒谎的。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轻松、愉悦,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感觉像要去一个能让你“充电”的地方。

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在滋养你。

跟这样的人见面,你不会有任何压力。你知道你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字斟句酌,不需要戴着面具去扮演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可以做最真实的你,哪怕你状态不好,有点丧,有点狼狈,他也能全然接纳。

这种感觉,就像冬天里,你知道壁炉里有温暖的火在等你。

反之,如果你在见他之前,心里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抗拒、疲惫,甚至是一种“上刑场”般的沉重感。

你需要提前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

那么,这个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来消耗你的。

这种沉重感,源于你的潜意识已经知道,接下来的这场会面,将是一场“能量保卫战”。

你需要调动大量的心理资源去防御、去伪装、去应付。你怕说错话,怕被他评判,怕被他索取情绪价值,怕他把一大堆负能量垃圾倾倒给你。

你的身体,已经提前为你拉响了警报。

很多人会用理智去压抑这种感觉,告诉自己“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我妈,我不能这么想”。但理智会骗人,感觉不会。

你的直觉,是你身心系统为你发出的第一道预警信号。

第二步,叫“事中体感”。

就是在你们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你的身体状态是怎样的?

是放松的、舒展的、打开的?还是紧绷的、蜷缩的、封闭的?

跟一个滋养你的人在一起,你的整个状态是“打开”的。

你会不自觉地身体前倾,眼神发亮,脸上会浮现出自然的笑容。

你们的对话是流动的,是双向的,是彼此激发、彼此点亮的。

你说了一个想法,他会说“哎,有意思,你再多说说”,而不是“这不行吧”。

你分享了一个糗事,他会哈哈大笑,然后也分享一个他自己的,而不是站在高处评价你“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你感到自己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你的能量在自由地流淌,甚至在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你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意犹未尽。

这个过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呼吸是深长的,内心是喜悦的。

这是一场能量的“共振”和“增益”。

而跟一个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你的状态是“封闭”的。

你会不自觉地抱起双臂,身体后仰,眼神闪躲。

你总是在思考下一句该说什么,怎样才能不冷场,怎样才能不得罪他。

他通常是对话的主角,滔滔不绝,内容大多是抱怨、炫耀、或者对你的评判。

他抱怨工作,抱怨伴侣,抱怨全世界都对他不公。

你像个情绪垃圾桶,只能默默听着,还得时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他炫耀新买的包,新换的车,孩子的成绩。

你得配合地表现出羡慕和赞美,稍有怠慢,就会被认为“嫉妒”或“不真诚”。

他评判你的穿着,你的工作,你的选择。

“我早就跟你说了”、“你这人就是不听劝”。

他站在人生的“裁判席”上,对你指指点点。

在整个过程中,你感觉自己的能量在被一点点抽走。

你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生怕被否定。

你不敢分享你的快乐,生怕被比较。

你的身体是僵硬的,肩膀是耸着的,甚至会不自觉地憋着气。

这是一场能量的“单向索取”和“压制”。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叫“事后结算”。

就是在你们分开之后,你独自一人时,感觉是“充电”了,还是“断电”了?

这是检验一段关系是滋养还是消耗的“唯一金标准”。

跟一个滋养你的人分开后,你感觉自己像是被充满了电。

你可能会觉得内心更平静,对未来更有信心。

你可能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和灵感。

你可能会觉得之前困扰你的某个问题,突然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你感觉自己变得更“满”了,更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就像一株植物,刚刚晒足了太阳,喝饱了水,通体舒畅。

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你下次见他,依然会充满期待。

而跟一个消耗你的人分开后,你感觉自己像是被瞬间“断电”了。

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不想说话,不想见任何人。感觉自己被掏空了。

之前的好心情荡然无存,甚至会陷入一种莫名的自我怀疑和沮丧。

他说的某些话,像魔咒一样在你脑子里盘旋,让你不得安宁。

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回血”,才能恢复到之前的能量水平。

这种感觉,就像大病一场。

等你稍微缓过来一点,一想到下次可能还要见他,那种熟悉的疲惫感和无力感又会卷土重来。

这就是最清晰的“能量结算单”。

滋养你的人,给你留下的是一个更丰盈的你。

消耗你的人,给你留下的是一个被掏空的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些消耗我们的人,总能对我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因为他们往往在无意识中,启动了一种叫“双重束缚”的沟通魔咒。

比如,他嘴上说着“我这是为你好”,但他的表情和语气里,全是对你的不信任和控制。

你如果听他的,会觉得憋屈;你如果不听,又会背上“不识好歹”的罪名。

比如,她一边向你哭诉自己的不幸,一边又拒绝你提出的所有解决方案,让你陷入一种“怎么做都是错”的无力感。

你同情她,会被她的负能量拖垮;你不同情她,又会觉得自己冷酷无情。

这种让你“进退两难、动辄得咎”的沟通模式,是一种极度耗能的精神内耗。

它会系统性地瓦解你的自信和判断力。

我发现,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消耗者”,根源并不在于他有多坏,而在于他自身的能量系统是“亏空”的。

他的内在是匮乏的、混乱的,像一个无法自给自足的黑洞,只能靠不断吸取外界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感。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残疾。

他的世界观,可能是建立在“受害者剧本”上的,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

他的思维模式,可能陷入了“确认偏误”的死循环,只看得到负面的东西。

你尝试去拯救他,就像试图去填满一个黑洞,最终只会被吞噬。

你改变不了一个能量亏空的人。

你唯一能做的,是守护好自己的能量场。

这就像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

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不从外界输入能量,混乱度(熵)必然会不断增加,最终走向死寂。

你的个人能量场,就是一个系统。

消耗你的人,就是那个加速你系统“熵增”的因素。

而滋养你的人,则是那个为你输入能量,帮你“减熵”的贵人。

人这一生,精力是有限的。你把能量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请务必、一定、要敢于离开那些持续消耗你的人。

这不是自私,这是对自己生命能量的根本负责。

就像拔掉院子里的害虫和杂草,是为了让花更好地生长。

我后来把那棵长满根结线虫的栀子花,彻底修剪了根部,换上了全新的、混着羊粪和松针的营养土,把它放在阳光最好的位置。

一开始,它看起来更蔫了,仿佛随时会死去。

但大概过了一个月,它开始冒出嫩绿的新芽。

到了夏天,竟然也开出了几朵小小的、洁白的花,虽然不如另一棵繁盛,但香气却一样的清甜。

那一刻我明白了,对于生命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选择一片能滋养你的土壤,然后勇敢地扎根下去。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寻找这样的“土壤”。

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圈子,一本书,或者一种让你安宁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去“格物”,去探究,去分辨。

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养分,哪些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我花了很多年,把这些关于人、关于事、关于能量的底层逻辑,整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它们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看待世界的不同大门,看清很多以前看不懂的局。

比如前面提到的“双重束缚理论”、“熵增定律”、“确认偏误模型”,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还有“控制二分法”,能帮你把浪费在别人身上的精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还有“反脆弱模型”,教你如何从混乱和冲击中,反而获得成长的力量。

我把这些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更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它是一套帮你重塑“认知操作系统”的实用工具箱。

当你升级了自己的系统,你会发现,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会自动从你的世界里“兼容失败”,然后慢慢淡出。

因为你的频率,已经跟他们不一样了。

最终,你会发现,辨别一个人是滋养还是消耗你,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一步是,你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自我滋养”,并且有余力去“滋养”他人的人。

你要活成一棵树,自己有茁壮的根系,能从大地深处吸收养分,也能通过繁茂的枝叶进行光合作用。

风雨来了,你自己能扛。天气晴了,你也能为路人提供一片阴凉。

你不再依赖于外界的土壤是好是坏,因为你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

你的内在是丰盈的,你的能量是满溢的。

你不再需要向外索取,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给予。

到那时,你会吸引来更多同频的、同样丰盈的生命。

你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相互取暖,而是为了相互照亮。

愿你的世界里,多的是阳光雨露,少的是害虫板土。

愿你的生命,是一场持续的增益,而非一场无尽的损耗。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92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