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子里有两棵石榴树,是十几年前请一位老师傅嫁接的。
一棵长得枝繁叶茂,每年榴花似火,果实累累,压得枝头都弯下了腰。
另一棵却始终半死不活,叶子稀稀拉拉,结的果子也小得可怜,青黄不接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是水土问题,或是那一棵本身“体质”不行。
直到去年,那位早已退休的老师傅来我这喝茶,看着两棵树,笑着摇了摇头。
他指着那棵长势不好的树,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它笨?”
我说,差不多吧,同样的师傅,同样的养护,长成这样,不是“笨”是什么?
老师傅说,树跟人一样,学东西快慢,做事成不成,根子不在“聪不聪明”,而在三样东西上。
他没直接说,而是给我讲了个他年轻时学徒的故事。
他们师兄弟俩,一起拜师学木工。
师兄脑子快,师傅讲一遍的榫卯结构,他看一眼就能画出个七七八八。
而他自己呢,就是个“笨”徒弟,师傅得拿着他手,一笔一划地教,一块木头一块木头地比划,他才能勉强记住。
不出三个月,师兄就能独立打一套桌椅了,尽管有些晃悠。
而他,还在跟一块刨花板较劲,一下午都刨不平。
所有人都觉得,师兄将来必定是名匠,而他,顶多混口饭吃。
可一年后,情况却反过来了。
师兄做的东西,依然是“看着还行,用着晃荡”,手艺再没长进。
而他这个“笨”徒弟,却能沉下心来,做出严丝合缝、稳如泰山的八仙桌了。
师傅最后把衣钵传给了他。
他说,那天他终于想明白了师兄“学不进去”的根源,也正是那棵石榴树长不好的原因,更是如今无数人学什么都慢、干什么都浅的症结所在。
第一样东西,叫“心之器”。
你的心,是一个容器。学东西,就是往这个容器里装水。
为什么有的人学得慢?
不是因为他的容器小,智商不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容器太满了。
装满了什么?
装满了“我知道”、“我以为”、“我懂了”。
我那位朋友老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老张是个老销售,干了快二十年,经验丰富,也曾有过辉煌战绩。
但这几年,业绩下滑得厉害。
公司搞新媒体培训,教大家做短视频、搞直播。
年轻人学得飞快,一个个在镜头前生龙活虎。
老张呢?学了一个月,连剪辑软件都没弄明白。
他不是不努力,天天加班到半夜,笔记做得比谁都厚。
但他就是学不进去。
我跟他吃过一次饭,他全程都在抱怨。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销售的根本不还是人情世故、喝酒吃饭吗?”
“这帮小孩懂什么?我跑的业务,比他们走的路都多。
现在教我做事?”
“直播?不就是电视购物换了个壳吗?那套东西我十几年前就玩腻了。”
我听着,一句话也没说。
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在学习的人,而是一个“满了”的杯子。
他的心里,装满了过去的成功经验、陈旧的行业认知、以及一个巨大的、名为“我”的傲慢。
他的“学”,不是为了吸收新知,而是为了印证自己“过去是对的,现在是错的”。
每当老师讲一个新概念,他脑子里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是什么?”,而是“这不就是那个吗?”,然后迅速用自己陈旧的知识体系,给新东西贴上一个轻蔑的标签。
他的心门,看似敞开,实则焊死。
所有的“新水”流过来,都被他杯子里那些早已变质的“陈茶”给挡回去了。
他不是在学习,他是在抵抗。
那位木工老师傅的师兄,也是如此。
他觉得自己“聪明”,看一眼就会了,所以他不再需要用心去感受木头的纹理,不再需要用手去体会榫卯的公差。
他满足于“看起来会了”,满足于那种“不过如此”的智力优越感。
他学得快,是因为他学得浅。
而真正的学习,第一步,恰恰是承认自己的“无知”。
是把自己那个装满了“陈茶”的杯子,彻底倒空。
所谓“虚心”,虚的不是智商,不是态度,而是清空内存,卸载掉那些老旧的、过时的、阻碍你认知升级的“底层程序”。
告诉自己:我不知道。我来学的。我准备好被颠覆了。
当你真正把自己放空成一个“笨拙”的初学者时,知识才会像水银泻地一般,毫无阻碍地流淌进来。
就像那棵长势不好的石榴树,老师傅刨开根部的土,里面全是纠结盘错的老根、死根,还夹杂着一些碎石瓦砾。新根根本扎不下去,养分也吸收不进来。
他说,得把这些“垃圾”都清出去,甚至不惜砍掉一些老根,它才能有空间去长新根,去吸收新的养水。
学习慢,很多时候,不是脑子笨,而是“心”太硬,“我”太重。不肯承认世界变了,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不肯放下过去那点可怜的“荣光”。
这是第一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
第二样东西,叫“意之向”。
你的意图,是学习的“导航”。它决定了你学习的路线、深度和最终归宿。
我问过我儿子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学数学?”
他说:“因为要考试,考不好妈妈会骂我。”
我又问邻居家的孩子,一个公认的“小学霸”。
他说:“我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像玩一个解谜游戏。而且学会了,可以帮我算清楚我的零花钱,还能设计我想要的机器人。”
两个回答,天差地别。
我儿子的学习,是“功利性”的,指向是“应付考试”。
他的大脑在接收知识时,会自动给这些知识打上“临时文件”的标签。一旦考试结束,这个“临时文件”就会被立刻清空,为下一个任务腾出空间。
所以他永远在“狗熊掰棒子”,学了忘,忘了再学,循环往复,痛苦不堪。
而邻居家孩子的学习,是“探索性”的,指向是“解决问题”和“满足好奇”。
他的大脑在接收知识时,会像蜘蛛织网一样,主动去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
“哦,这个公式,可以帮我解决上次那个机器人手臂的角度问题!”
“原来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太酷了!”
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这张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
每一个新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它要么挂在了旧的网上,要么就成了网上的一个新节点,让整张网变得更稳固。
我们大多数人学东西慢,都是“我儿子”模式。
学英语,是为了过四六级;
学PPT,是为了应付下周的汇报;
学理财,是因为看到别人赚钱眼红了。
这种学习,动机是脆弱的,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短暂的。
因为你的“意图”,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不是想真正“拥有”这项知识,你只是想“租用”它一下,去换取一个外部的、短期的凭证。
而那些学得快的人,都是“邻居家孩子”模式。
他们学习的起点,往往是一个内在的、真实的需求或是一个巨大的好奇。
“我想搞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我想亲手做出一个,能让我的猫玩得开心的玩具。”
“我受够了每次都被人骗,我要搞懂商业的底层逻辑。”
你看,他们的“意图”,不是指向一个“分数”或一个“证书”,而是指向一个“作品”或一个“答案”。
为了这个最终的作品或答案,他们会像侦探一样,充满激情地去搜集所有相关的线索(知识),并把它们在脑子里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地图。
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我认识一个朋友,做设计的,他学软件的速度快得惊人。任何新出的设计软件,别人还在看教程,他三天就能上手做项目了。
我问他诀窍。
他说,哪有什么诀窍。我从不“学软件”,我只“接项目”。
“比如,我想做一个流体海报。我脑子里已经有了画面,但我不会。
于是,我就带着‘如何实现这个画面’的问题,去软件里找答案。
哪个功能不会,我就去搜哪个功能,现学现用。
一个项目做下来,这个软件最核心的功能,我基本就摸透了。
下一个项目,再换个风格,再重复一遍。”
看明白了吗?
他不是在“学”,他是在“用”。
他的意图,是“创造”,而不是“学习”。
知识,只是他创造路上的“工具”和“弹药”。
所以,如果你觉得学东西很慢,不妨问问自己:
我学习的“意图”是什么?
是为了应付一个任务,还是为了创造一个作品?
是为了一个虚荣的凭证,还是为了一个真实的答案?
导航错了,你开得再努力,也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第三样东西,叫“行之力”。
知行合一。
这四个字,被说烂了,但99%的人,都只做到了前两个字。
我们活在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
收藏夹里,躺着上百个“再不看就晚了”的干货文章;网盘里,塞满了上千G“名师精华”的视频课程。
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学”,但为什么还是老样子?
因为我们误把“知道”,当成了“学会”。
真正的“学会”,从来不是发生在“输入”的那一刻,而是发生在“输出”的那一刻。
你听了再多游泳的理论,不下水,你永远不会游泳。
你看了再多菜谱,不进厨房,你永远不会做饭。
你读了再多兵法,不上战场,你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老师傅的师兄,为什么停滞不前?
因为他满足于“看懂了”,满足于脑子里的“知道”。他缺乏把“知道”转化为“做到”的耐心和勇气。
做一张桌子,脑子里想,很简单,四条腿一个面。
但真正动手,你会发现无数问题。
木头有伸缩,榫卯的公差要留多少?桌面要刨到多平,才能保证放杯水不晃?四条腿的角度如何保证完全一致,才能落地安稳?
这些问题,书上不会写,师傅的嘴里也说不分明。
唯一的答案,藏在你的手里,藏在你一次次的失败里。
刨坏了的木头,会告诉你,用力过猛;
晃动不停的桌腿,会告诉你,角度不对;
拼不进去的榫卯,会告诉你,尺寸差了毫厘。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反馈”。
每一次“反馈”,都在校准你脑子里的“认知”。
这个“用行动去试错,用反馈来学习”的过程,才叫“格物”,才叫真正的学习。
而学习慢的人,最怕的就是这个过程。
他们怕犯错,怕出丑,怕自己的“作品”不完美。
所以他们宁愿在岸上,把游泳的每一个分解动作都研究得透透的,也不愿跳下水,呛一口。
他们宁愿把PPT的教程看一百遍,也不愿自己动手,做一个哪怕很丑的PPT出来。
这种“输入的勤奋”,掩盖了“输出的懒惰”。
这是一种“假性学习”。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聊起任何话题,都能引经据典,头头是道。
从宏观经济到量子力学,从俄乌冲突到网红八卦,仿佛无所不知。
但你让他具体做点什么,他立刻就蔫了。
让他写一篇分析文章,他憋半天写不出三百字。
让他策划一个活动方案,他给的都是假大空的口号。
他的知识,是“听来的”,是“看来的”,是别人的。
它们像一件件租来的华丽礼服,可以在谈资上装点门面,却无法成为他真正的血肉。
因为他从未“行”过,从未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证过。
所以,想要学得快,秘诀很简单:
把“学、思、行”的比例,从8:1:1,调整为3:3:4。
少看一点,多想一点,更要多做一点。
别怕错,别怕丑。
你做出来的第一个丑东西,比你收藏夹里一百个完美教程,都有价值。
因为那个“丑东西”,是你自己的,它带着你身体的“体温”,带着你失败的“反馈”,它是你认知升级的唯一阶梯。
“心之器”要空,“意之向”要真,“行之力”要猛。
这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内核”。
一个内心傲慢的人,他的意图必然是功利的,行动必然是虚浮的。
一个意图功利的人,他必然学不进需要长期主义才能见效的真本事。
一个行动虚浮的人,他永远无法获得真实的反馈,他的认知也就永远停留在“想当然”的层面。
三者,一环扣一环,共同导致了“学得慢”这个结果。
所以,不要再问“为什么我学东西这么慢”了。
不如问问自己:
我的杯子,倒空了吗?
我的导航,设对了吗?
我的双脚,迈开了吗?
很多读者朋友经常在后台给我留言,说少康,你讲的这些道理,我好像都懂,但一到具体事上,就又被打回原形。
怎么清空杯子?我就是忍不住觉得别人讲的是错的。
怎么找准意图?我就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怎么迈开脚步?我就是害怕失败,拖延得不行。
其实,这种“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状态,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大脑里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动化的“思维模式”在作祟。
就像一台预装了老旧操作系统的电脑,你光跟它说“你要快点跑”,是没用的,你得给它重装系统,或者至少打上几个关键的“补丁程序”。
这些“补丁程序”,就是我经常提到的“思维模型”。
比如,如何倒空杯子,破除傲慢?
你需要安装一个叫“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模型,它会让你清晰地看见自己正处在“愚昧之巅”上,从而产生敬畏心。
还需要一个叫“确认偏误”的模型,让你时刻警惕自己是如何只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的。
如何找准意图,从“功利性学习”切换到“探索性学习”?
你需要安装“第一性原理”这个模型,它会驱动你像孩子一样,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挖到问题的本质,乐趣自然就产生了。
如何迈开脚步,克服行动的恐惧?你需要“舒适区模型”,它告诉你,真正的成长只发生在“学习区”,而不是让你痛苦的“恐慌区”,你需要“反脆弱模型”,它会让你明白,小的失败和波动,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让你变得更强大的“养料”。
我花了几年时间,把我验证过的、认为对普通人认知升级最有帮助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整理成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像一本传统的书,更像一个“思维工具箱”。
每一章,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思想工具”。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递给你一把把“手术刀”,让你亲自去解剖你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情感、家庭。
目的,是帮你重建一个更清醒、更强大的“心智操作系统”。
当你底层的系统升级了,那些“学得慢”的表层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这套体系,是我自己这些年“格物”的一点心得。
它帮我从一个看山是山的少年,慢慢走到今天,能偶尔看到山不是山,又能看到山还是山的阶段。
学习的快慢,从来不是天赋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
是选择抱着装满陈茶的杯子,抱怨新茶无味;
还是选择倒空自己,品尝每一滴当下的甘霖。
是选择把学习当成不得不完成的苦役;
还是选择把它当成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游戏。
是选择在岸边背诵泳姿一百遍;
还是选择跳入水中,哪怕呛一口,也要感受浮力的真实。
答案,在你心里。
路,在你脚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