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不足其实是跟人打交道太少了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人的社会化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断掉的?

是从他宁愿憋死,也不愿在会议上主动发言的那一刻。

是从他面对领导、客户,明明心里想了很多,嘴上却只会“嗯嗯,好好”的那一刻。

是从他刷到通讯录里几百个名字,却找不到一个能打电话聊几分钟天的人的那一刻。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给我留言,一条接一条,像是在写一部独白剧。

他是一家技术公司的新星,代码写得像诗一样优雅,一个人能顶半个团队。

但他的直属领导,一个销售出身、技术上狗屁不通的“大哥”,却准备把他优化掉。

原因很简单。

上周公司来了个重要客户,晚宴上,所有人都围着客户敬酒、聊天、互捧。

只有他,像个误入片场的路人,缩在角落里,默默地扒拉着自己面前那盘凉了的西兰花。

客户偶然问他一个技术问题,他脸涨得通红,站起来,嘴巴张合了几次,最终只挤出几个专业到没人听得懂的词汇。

场面一度尴尬到冰点。

大哥回来后,在小会上拍着桌子骂:“我带的是个团队,不是带了个哑巴!技术好有个屁用?能当饭吃?客户是人,不是机器,你连跟人打交道都不会,我们怎么做生意?”

他委屈,不服。

他说,我不是不想说,我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

那些油腻的客套话,那些虚伪的奉承,我学不来,也不想学。我觉得恶心。

我懂他的意思。

他觉得,社交就是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每个人都戴着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他是个纯粹的人,他不屑于参与这种游戏。

我回了他一句:

你以为的“社交”,是油腻、是虚伪、是戴着面具演戏。

而事实上的“社交”,是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另一个活生生的人,交换能量、建立连接、传递信任的基本能力。

你所说的“社会化不足”,听起来像个心理学名词,很高级。

但它的本质极其朴素,朴素到一句话就能说清:

你只是跟人打交道打得太少了。

就像一个从没下过水的人,读了一万本游泳理论的书,脑子里装着最完美的泳姿。

可你把他往水里一推,他一样会手脚乱舞,喝个水饱。

因为他的“社交肌肉”,已经严重萎靡,甚至从未发育过。

他不是病了,他只是“弱”。

一、你害怕的不是社交,是脑子里的“鬼故事”

很多人把“会社交”这件事,想象得太难了。

仿佛它是一门需要天赋异禀的玄学。要口若悬河,要八面玲珑,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错了。

真正的社交高手,往往不是话说得最多的那个人,而是让身边的人感觉最舒服的那个人。

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社交难?

因为他们在真正开口之前,已经在自己的脑子里,跟自己打了一万场仗,并且每一场都输得片甲不留。

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脑内剧场的过度彩排”。

几年前在一个饭局上,我身边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名校毕业,很聪明。

整个饭局,她几乎没说过话,腰板挺得笔直,表情严肃,像是在参加一场答辩。

饭局过半,她旁边的位置空了,我坐了过去。

我问她,是不是觉得这种场合很无聊?

她愣了一下,点点头,然后又拼命摇头。

她说,不是无聊,是紧张。

从出门前三个小时,她就开始想,今天要穿什么衣服,见到某某总该怎么打招呼,如果别人问到她的工作她该怎么回答才能显得不卑不亢。

她甚至预演了十几种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以及每一种问题的“标准答案”。

她跟我说:“我脑子里已经演练了一百遍,结果一坐到这,看到大家都在谈笑风生,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之前准备的所有话术,一句都想不起来。我怕我一开口就说错话,怕别人觉得我幼稚、没水平。所以,干脆不说了。”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脑内彩排”。

她在脑子里导演了一出灾难大片。主角是她自己,剧情是她如何一步步搞砸一切,观众是饭桌上的所有人,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评分器,时刻准备给她打个负分。

这就是第一个心魔:聚光灯效应。

你总觉得有一盏巨大的聚光灯打在你身上,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人仔细审视、反复揣摩。

你头发乱了一根,别人会笑话你邋遢。

你夹菜时手抖了一下,别人会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你说错一个词,别人会认为你智商堪忧。

但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根本没人在意你。

每个人最关心的,永远是他自己。

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发型有没有乱,自己说的话是不是得体,自己碗里的那块红烧肉够不够肥。

你的那点“糗事”,在他的世界里,连一朵小小的浪花都算不上,最多算一滴水珠,瞬间就蒸发了。

第二个心魔,是“完美主义的诅咒”。

你总想一开口,就语惊四座。

你总想讲个段子,就全场爆笑。

你总想提个观点,就让人醍醐灌顶。

你把社交,当成了一场奥斯卡级别的演讲。

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果呢?

因为害怕说不出那句“完美的话”,你最终连一句“普通的话”都不敢说。

就像一个想写传世巨著的作家,因为写不出那个惊天动地的开头,结果终其一生,一个字都没写。

我有个朋友,是国内顶尖的茶人。他泡茶,是一种享受。

他从不追求什么繁复的“茶道表演”,他只在乎最本质的东西:水温、出汤时间、茶汤的口感。

有一次,我们一起喝一款很珍稀的老茶。

他第一泡,出汤快了点,茶汤的滋味略显单薄。

他没有丝毫的懊恼,而是笑着对我们说:“快了半秒,这茶的性子还很烈,没完全打开。我们等它一下。”

第二泡,他稍稍延长了半秒。

茶汤瞬间饱满、醇厚,满室生香。

他没有炫耀,只是淡淡地说:“你看,它醒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的高手,不是从不犯错。

而是他们懂得,万事万物,包括与人交往,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试的过程。

他们不求“一次就完美”,他们追求的是“持续地接近”。

虚伪吗?油腻吗?

不。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极度的真实和自信。

他们敢于暴露自己的“不完美”,敢于在互动中调整和校准。

因为他们内心笃定,他们的价值,不需要靠一句漂亮的场面话来证明。

所以,别再自己吓自己了。

社交的真相是:没人看你,也没人等你完美。

大家只是聚在一起,像一群在寒夜里赶路的人,想凑在一起,互相借点光,取点暖。

你只需要走过去,伸出手,说一句:“你好,外面挺冷的吧?”

这就够了。

二、社交的本质,是一场“能量交换”的游戏

如果说,克服脑子里的“鬼故事”,是心法层面的修炼。

那么,真正让你变强的,还是要去“术”的层面,去积累最真实的“田野经验”。

什么叫田野经验?

就是你跟真实的人,发生真实的互动。

我常把社交比喻成开车。

你在驾校里学的,是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能压线。

但你真正成为一个老司机,是在无数次的堵车、变道、抢车位、跟人刮蹭、被人别车中练出来的。

你练的是什么?

是“路感”。

是对车距的判断,是对其他司机意图的预判,是对突发状况的瞬间反应。

社交也是一样。

它的核心,不是你说什么话,而是你有没有“人感”。

这种“人感”,就是在一次次真实的互动中,训练出来的三种核心能力:

“听”的能力:你是在听对方说话,还是在等对方说完?

绝大多数社交困难的人,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他们太专注于“自己要说什么”,以至于根本没在听对方说什么。

对方的话,对他来说,只是一个需要应付的“信号”。

他接收到信号,大脑就开始疯狂检索,我该怎么回?怎么回才显得聪明?怎么回才能接上话?

他不是在交流,他是在“考试”。

几年前,我去景德镇拜访一位做瓷器的老艺人。老爷子七十多岁,不善言辞。

徒弟提前给我打过招呼,说老爷子不喜欢跟人说话,让我别太介意。

我去了,在他工作室坐下。他低着头,继续捏着手里的泥巴,没看我一眼。

我没急着介绍自己,也没尬聊。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他的工作室很简陋,但所有的工具,都摆放得井井有条,每一件都泛着温润的光泽。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洒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和那些未成形的泥坯上。

我沉默了大概五分钟,问了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问题:

“老先生,您这双手,捏了多少年泥巴了?”

老爷子手上的动作停住了。

他抬起头,第一次正眼看我。他的眼神里没有防备,只有一丝惊讶。

然后,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从他13岁当学徒开始,到后来自己开窑,到每一个器型背后的故事,到他对现在那些“花里胡哨”的瓷器的看法……

他一个人,说了一个多小时。

我全程,几乎没插话。我只是看着他的眼睛,偶尔点点头,或者发出“嗯”、“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临走时,他拉着我的手,对徒弟说:“这个年轻人,很会聊天。”

我“会聊天”吗?

我明明一句话都没聊。

我只是给了他一样东西:全然的、不带评判的“关注”。

我没有把他当成一个需要“搞定”的采访对象,我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我想了解其生命故事的人。

我在乎的不是“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而是“他想表达什么”。

这就是“听”的功夫。

“听”,不是用耳朵,是用心。是把你那个高速运转、随时准备反驳、点评、表现的“自我”暂时关掉。

是你把舞台的聚光灯,从自己身上,挪到对方身上。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说什么”。因为对方,会把所有的话题,都送到你嘴边。

“问”的能力:从“查户口”到“递梯子”

很多人理解的“找话题”,就是“查户口”。

“你是哪里人?”

“你做什么工作的?”

“你结婚了吗?”

这种问题,不是交流,是审问。

它传递的潜台词是:“我需要一些信息来判断你,然后决定我们之间有没有继续交往的价值。”

没有人喜欢被审问。

真正高明的“问”,不是为了索取信息,而是为了“递梯子”。

什么是递梯子?

就是你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非指向性的、带着你的真诚好奇的问题,让对方可以顺着这个梯子, 舒适地地爬下来,展示他想展示的东西。

对比一下:

查户口式提问:“你做什么工作的?” (指向信息,回答通常很简短,比如“我是个程序员”,然后话题就死了)

递梯子式提问:“我感觉您气质挺特别的,感觉不像我们这个行业的,您平时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指向感受,开放式,给对方展示自己的空间)

或者,更简单的。

我有个方法,屡试不爽,我称之为“情境赞美法”。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想话题。

你就观察你身边的人,找到一个你可以真诚赞美的点,然后把它说出来。

比如,在电梯里,看到一个女士的丝巾很好看。

你可以说:“您好,冒昧问一下,您这条丝巾真别致,颜色特别显气色。”

99%的人,听到真诚的赞美,第一反应是开心的。

她可能会说:“是吗?谢谢!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

你看,梯子递过去了。她顺着爬下来,给了你一个“女儿”的钩子。

你就可以接:“您女儿真有眼光,感情一定很好吧。”

话题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打开了。

记住,这个赞美,必须是“真诚”且“具体”的。

不要说“你很漂亮”、“你很厉害”,这种话太廉价,像万金油。

要说“你的口红颜色很适合你”、“你刚才那个PPT总结得特别清晰”,这说明你真的在“观察”,在“关注”。

这种“问”,本质上是一种“利他”。

你的出发点,是让对方舒服,是让对方有表达的欲望。

当你把焦点从“我要说什么”,转移到“我如何让对方说得舒服”,你会发现,社交的大门,一下子就向你敞开了。

“场”的能力:你是一块“吸铁石”,还是一块“挡板”?

这是最高阶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除了语言的交流,更有一种无形的“场”的互动。我们称之为“能量场”。

有些人,他一走进房间,哪怕不说话,你都会觉得整个房间都亮了,气氛都轻松了。他像一块吸铁石,让人不自觉地想靠近。

有些人,他一出现,气氛瞬间就凝固了。

你感觉空气都变重了。

他像一块挡板,把所有人都推开。

这种“场”的能力,来自哪里?

来自你内在的状态。

一个内心焦虑、紧张、充满评判的人,他散发出来的“场”,就是紧绷的、封闭的。

他会无意识地皱着眉,肩膀会耸着,眼神会躲闪。

别人接收到这些非语言信号,第一反应就是:离他远点,这人不好惹。

一个内心从容、放松、充满善意的人,他散发出来的“场”,就是舒展的、开放的。

他会面带微笑,身体会放松,眼神会温和。别人接收到这些信号,就会觉得:这人很安全,可以靠近。

如何修炼自己的“场”?

答案很简单:回到你的身体。

在你去一个社交场合之前,花五分钟时间,找个没人的地方,做几个深呼吸。

把注意力,从你脑子里那些“鬼故事”,带回到你身体的感受上。

感受一下你的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

感受一下你的肩膀是不是紧张地耸着,然后有意识地把它放下来。

感受一下你的嘴角,是不是可以微微地,向上扬一点点。

你不是在“假装”放松,你是在用身体,来引导你的心理状态。

身体放松了,心理自然就没那么紧绷了。

当你带着一个放松、舒展的身体走进一个房间,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你不需要说什么,你本身,就成了一个“欢迎”的信号。

“听”、“问”、“场”,这三个能力,就像开车时的离合、油门和刹车。

它们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一整套动态的系统。

你只能在真实的路况里,也就是在与真实的人的互动中,才能把它们练得炉火纯青。

纸上谈兵,永远成不了老司机。

三、重建你的“社交肌肉”,从做一名“笨拙的实习生”开始

说了这么多,道理都懂了,还是不敢怎么办?

那就对了。

因为你的“社交肌肉”已经萎靡太久了。

你不可能指望它一夜之间就变得强壮有力。

你需要一个“康复训练”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不是“追求成功”,而是“允许失败”。

你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交领域的“笨拙的实习生”。

实习生的任务是什么?不是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是熟悉流程、犯错、学习、不害怕被骂。

我给你一个极简的、绝对可以执行的“三级火箭”训练计划:

第一级:最低限度行动(MVA)

目标:只做你绝对不会失败的最小行动。

任务:

每天,对一个为你服务的人(比如超市收银员、外卖小哥、公司保洁阿姨),说一声“谢谢你”,并且,看着对方的眼睛。

就这一件事。

不要小看它。这个行动,包含了两大核心训练:一是主动发起互动,二是用眼神建立连接。

当你能面带微笑、眼神温不含糊地说出“谢谢你”时,你的社交破冰能力,就已经提升了50%。

第二级:低风险场景演练

目标:在不会有严重后果的环境里,练习简短对话。

任务:

每周,创造一次“弱连接”对话。

比如,在小区电梯里,问候一下同乘的邻居:“您家孩子上几年级了?”

比如,在公司茶水间,跟一个不太熟的同事聊一句:“你这咖啡闻着挺香的,什么牌子?”

这些场景的特点是:安全、短暂、可随时退出。

对方反应冷淡?没关系,电梯到了,茶接满了,你微笑着点点头就可以离开。没人会觉得你奇怪。

对方反应热情?太好了,你可以顺势多聊两句,聊不下去,随时可以“我还有个事先走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脱敏。让你习惯跟陌生人或半熟的人开启对话,降低你对“被拒绝”的恐惧。

第三级:主题驱动社交

目标:在有共同目标的活动中,进行深度社交练习。

任务:

每个月,参加一次基于“兴趣”或“主题”的线下活动。

比如,一个读书分享会、一个徒步俱乐部、一个烘焙学习班、一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活动。

这种社交的妙处在于,你们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你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在一起”。

这个“共同目标”,就是你最好的社交“拐杖”。

你不需要聊天气、聊工作,你们可以聊书、聊山、聊烤箱的温度、聊帮助别人的感受。

话题是现成的,氛围是友好的,大家的身份是平等的。

在这种环境里,你的表达欲会被极大地激发,你的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流露。

你会发现,原来社交可以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共舞”。

这三级火箭,层层递进,安全可控。

它不会把你直接推向那个让你恐惧的“万人晚宴”,而是先让你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扑腾几下,熟悉水性。

等你慢慢找回了“人感”,重建了“社交肌肉”,你会发现,你所恐惧的那些场合,不过如此。

其实,我所说的这一切“术”层面的方法,无论是“听问场”的能力,还是三级火箭计划,都只是表象。

它们能帮你解决一时的窘迫,但无法根除你内心深处的恐惧。

因为很多时候,社交的障碍,根源于我们底层的“心智模式”出了问题。

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那副“眼镜”,镜片是花的,度数是不对的。

比如,为什么你会启动“聚光灯效应”?因为你可能被一个叫做“确认偏误”的模型困住了,你总是下意识地寻找别人不关注你的证据,来印证你“我不重要”的底层信念。

比如,为什么你总想追求“完美主义”?因为你可能陷入了“结果偏见”的陷阱,你只看到了那些成功社交的结果,却没有看到他们在此之前无数次“笨拙”的尝试。

这些心智模式,就像一个个隐藏在你大脑后台的“病毒程序”,不断地消耗你的能量,扭曲你的认知,让你在与真实世界互动时,总是“卡顿”和“报错”。

清理这些病毒程序,升级你的心智操作系统,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

我把我观察、思考、验证过的,能帮助我们洞察事物本质、优化人生决策的底层规律,梳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都放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说话技巧”的书。它是一本帮你“校准眼睛”的说明书。

比如,书里的第49章:控制二分法,会让你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比如,你选择微笑、你选择真诚地提问),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比如,对方的反应、别人对你的看法)。

当你学会把100%的精力,都聚焦于你能控制的那部分时,你80%的社交焦虑,都会烟消云散。

再比如,第33章:幸存者偏差,会让你明白,你之所以觉得周围都是社交达人,是因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跟你一样,根本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你看待世界的样本,从一开始就错了。

还有第37章: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它会彻底改变你对社交的看法,让你明白,社交不是一场“你赢我输”的零和游戏,而是一场可以“合作共赢”、共同把蛋糕做大的非零和游戏。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帮你打开被锁住的认知大门。

当你的认知层次提升了,你再回头看所谓的“社交难题”,就会像一个大学生,看小学生的数学题一样,觉得豁然开朗,甚至有点可爱。

真正的成长,永远是从内而外的。当你内心变得通透、强大,外在的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最后,我想说:

一个人的社会化,不是要把自己磨平,去迎合所有人。

而是要带着你独特的棱角,去找到那些能与你共鸣、与你交换能量的同类。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笨拙,会有误解,会有尴尬。

但那又如何呢?

一个战士的勋章,不是来自于他打赢了多少场仗,而是来自于他身上有多少伤疤。

从今天起,走出去。

去见一个真实的人,说一句笨拙的话,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

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也让这个世界,感受到你的存在。

那扇你以为已经生锈的人生大门,会在你抬手触碰的那一刻,应声而开。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24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