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正的释怀,是连恨都没有了。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读者给我发了很长一段私信。

核心就一句话:

“原来真正的释怀,是连恨都没有了。”

看到这句话,我坐在茶台前,久久未动。

那壶正在冲泡的单丛,香气从氤氲到消散,我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

因为我知道,能写下这句话的人,一定是从地狱里爬出来过。

她说,她花了整整五年。

五年时间,用来恨一个人。

她的前夫。

那个在她怀孕期间,不仅出轨,还卷走了公司所有流动资金,和“合作伙伴”远走高飞的男人。

家没了,公司也垮了。

孩子出生时,她不仅要面对身体的剧痛,还要应付上门讨债的供应商,安抚被拖欠工资的员工。

她说,那段时间,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恨。

她恨他的背信弃义,恨他的赶尽杀绝。

她在脑海里预演过无数次复仇的场景。

想象他投资失败,穷困潦倒,回来跪着求她。

想象她自己东山再起,功成名就,在某个场合与他狭路相逢,用最轻蔑的眼神,告诉他“你,不配”。

这股恨意,像一剂强心针,让她在最绝望的谷底,迸发出了惊人的求生欲。

她真的,一个人扛了下来。

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堵上了公司的窟窿。

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搬进了一间没有阳光的出租屋。

一边做着好几份零工,一边自学新的技能。

朋友们都劝她,放下吧,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她嘴上答应,心里却冷笑。

放下?

凭什么?

那些没经历过我这种痛苦的人,有什么资格劝我大度?

她说,那些年,她就像一个背着沉重石磨的幽灵,白天在人间奔波,夜晚就在仇恨的炼狱里煎熬。

她试过很多方法。

看心理医生,医生教她“情绪疏导”。

读灵修书籍,书上说要“宽恕,然后获得自由”。

她甚至去寺庙里抄写心经。

可每当夜深人静,那种蚀骨的恨意,就像潮水一样,将她整个人淹没。

她发现,所有的“劝解”和“方法”,都像是在给一个溃烂流脓的伤口,贴上一张小小的创可贴。

毫无用处。

甚至会让她更加恨自己。

恨自己的“不大度”,恨自己的“放不下”。

你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当一个人深受重创,旁人却劝她“你要原谅”,这本身就是一种残忍。

这无异于在说:你的痛苦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你应该表现得像个圣人。

这是一种“应该论”的绑架。

它非但不能疗愈,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因为,恨,是一种能量。

而且是非常强大的能量。

它就像核反应堆,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你硬要去“消灭”它,去“压制”它,必然会遭到反噬。

你越想忘记,记忆就越清晰。

你越想原諒,恨意就越浓烈。

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危险还未解除,警报不能停。

那个伤害过你的人,在你心里,依然是一个具有“威胁”的存在。

恨,是你保护自己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让你自己也很痛苦,像是在饮鸩止渴。

但至少,它让你感觉自己还“活着”,还有“力量”。

那么,出路在哪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试图去消灭能量,而是学会去“转化”它。

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后来,那个读者,她是怎么走出来的?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带着孩子去公园。

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画画,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她摸了摸口袋,那点钱,连一套最便宜的画笔都买不起。

就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脑子里那些复仇的大戏,那些关于前夫的种种想象,变得异常可笑和虚无。

他说,我在这里恨得咬牙切齿,可他呢?

他可能正在某个温暖的地方,享受着新生活,他甚至根本不会想起我。

我的恨,除了折磨我自己,消耗我本就不多的精力,伤害不到他一分一毫。

而我眼前这个小小的孩子,他的未来,他的快乐,才是真实存在的,是需要我倾注全部心血去浇灌的。

那一瞬间,她没有“放下”仇恨。

她只是做了一个决定:

暂时,把这股恨意,打包,封存,放到一个不碍事的角落。

然后,把所有的精力,像激光一样,聚焦在一件事上:

赚钱。

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也不是为了复仇。

就是为了让她的孩子,能拥有一套画笔,能在一个有阳光的房间里长大。

目标,一旦变得如此纯粹、如此具体,能量就不再是内耗,而是驱动。

她开始研究所有能接触到的搞钱路子。

摆地摊,做微商,学剪辑,做自媒体……

她把那股恨不得将对方撕碎的劲头,全部用在了跟自己死磕上。

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她工作16个小时。

别人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她一想到孩子的眼神,就觉得什么坎都不是坎。

那股曾经用来“恨”的能量,被她不自觉地,转化成了“建设”的能量。

她没时间去想前夫了。

每天累得像条狗,倒头就睡,哪有空去预演那些复仇的戏码?

她的世界里,不再是“他”和“过去”。

而是“产品”、“流量”、“订单”、“客户”和“未来”。

她开始赚钱了。

从小钱,到大钱。

从出租屋,搬进了有阳光的两居室。

她给孩子报了最好的画画班。

她给自己买了很多漂亮衣服。

她开始健身,旅行,结交新的朋友。

她的世界,被一点点,用全新的、美好的事物,重新填满了。

有一天,她在一个商场里,真的,就那么戏剧性地,遇到了那个男人。

他身边跟着一个女人,看起来很憔悴。

而他自己,也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显得有些落魄和苍老。

朋友悄悄问她:要不要过去,给他两巴掌?

她说,那一刻,她心里平静得像一汪湖水。

没有想象中的激动,没有报复的快感,甚至,连一丝恨意都没有。

她只是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好陌生。

就像一个在新闻里看到的路人甲。

他的好与坏,他的落魄与否,都跟她,没有一毛钱关系了。

她微笑着摇了摇头,拉着朋友,转身走进了另一家店。

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

原来,真正的释怀,不是靠“原谅”这种大度的姿态。

而是靠“建设”这种务实的行动。

当你把自己的人生,经营成了一座繁花似锦的花园。

你根本不会在意,在某个偏僻的角落,曾经有过一坨牛粪。

你甚至都懒得去多看它一眼。

因为它,已经不配进入你的视野了。

它没有被“原谅”,它只是变得“不重要”了。

这就是我常说的“认知升维”。

你没有在原来的维度上,跟他纠缠、拉扯。

你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自己,让那个旧的维度,自动坍缩、失效了。

恨,是什么?

从能量层面看,恨,是一种极度扭曲的“连接”。

你恨一个人,意味着你还在持续不断地,把自己的能量,输送给对方。

你用你的思想,你的情绪,你的生命,在喂养一个伤害过你的“能量体”。

他活在你的脑子里,消耗着你,牵绊着你。

只要你还在恨,这个连接就断不了。

你就永远是那个“受害者”。

而什么是“不恨了”?

是你单方面,掐断了这个能量供应。

你不再给他“关注”了。

你把所有宝贵的能量,全部收回,用来浇灌自己。

当他再也无法从你这里吸取到任何能量时,他在你精神世界里的那个“能量体”,就会慢慢枯萎,消散。

所以,你看。

释怀,从来都不是一个“心理活动”。

它是一个“物理过程”。

是你,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砖一瓦地,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你的新世界,足够精彩,足够辽阔,足够坚固。

那个旧世界的废墟,自然就淡出了你的地平线。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用错了力。

我们总想去“处理”情绪。

想把“恨”拿掉,把“悲伤”移走,把“焦虑”铲除。

但情绪是无法被直接处理的。

它就像水,你无法抓住它,消灭它。

你唯一能做的,是改变“河道”。

你在旁边,挖一条更宽、更深、更有吸引力的河道。

水,自然就会流过去。

你的事业,你的成长,你的认知,你的圈子,就是那条新的河道。

把精力从“处理情绪”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建设人生”中去。

这是我能给出的,最实在,也是最根本的建议。

我遇到过太多被困在过去的人,尤其是女性。

被糟糕的原生家庭伤害,被失败的感情背叛,被不公的职场环境打压……

她们的时间,好像停止了。

整个人生,都在反复播放那段最痛苦的“影片”。

她们来问我,少康,我该怎么办?

我说,别再问“怎么办”了。

去“做”。

随便做什么都行。

去跑5公里,去学一个新软件,去读一本很难啃的书,去认识一个比你强10倍的人。

去做任何一件,能让你产生“增量”的事。

而不是在原地,反复咀嚼那些“存量”的痛苦。

建设,是唯一的出路。

创造,是最好的疗愈。

当你开始创造,你的角色,就从“受害者”,变成了“创造者”。

这个身份的转变,是疗愈的起点。

“受害者”的能量是向内收缩的,是怨天尤人的。

“创造者”的能量是向外绽放的,是积极进取的。

你不需要原谅任何人。

你只需要,一门心思地,去打造一个全新的、闪闪发光的自己。

当你站在山巅,你才会发现,当年那个让你摔倒的坑,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你不会恨那个坑。

你甚至会感谢那个坑。

因为它,让你学会了攀登。

这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拆解这个“自我建设”的过程。

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开始“建设”,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地基”出了问题。

他们的头脑里,装了太多陈旧、错误、限制性的“思维模型”。

比如,面对背叛,他们会陷入“沉没成本谬误”里无法自拔,总想着“我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耗费更多的时间去纠缠,结果损失更惨重。

比如,想要开始新事业,他们又会陷入“滑坡谬误”,总想着“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别人嘲笑我怎么办”,被一系列想象出来的灾难吓得寸步难行。

比如,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因为无法识别“双重束缚理论”的沟通陷阱,而陷入“怎么做都是错”的绝望境地,不断内耗。

这些错误的思维模型,就像你大脑里的“病毒程序”,它会系统性地阻碍你做出任何正确的、有建设性的行动。

不清理这些“病毒”,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南辕北辙。

所以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把我验证过的、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我希望它能成为你清理思想“病毒”,重建认知“地基”的工具箱。

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更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它更像一本“大脑使用说明书”。

比如,书里的【逆向思维】模型,会教你如何从“理想的自己”出发,倒推出今天的第一个行动,让你不再迷茫。

【第二序思维】模型,会训练你预见决策的连锁反应,避免“解决了A问题,却引发了B和C问题”的窘境。

而【控制二分法】这个古老的智慧,则能让你清晰地分清“我能掌控的”和“我无法掌控的”,从而把百分之百的能量,聚焦于前者,彻底戒掉精神内耗。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对应着你人生中可能遇到的50种困境。

它不能替你走路,但它能帮你勘破迷雾,看清脚下的路。

当你看清了,行动,自然就有了方向和力量。

当你的每一步,都走在“建设”的道路上。

那些曾经的“恨”,也就不战自退了。

它就像你童年时,非常害怕的一个怪物。

当你长大了,变成了身高两米的壮汉。

你回头再看那个“怪物”,发现它不过是一个面目狰狞的玩偶。

你不会去“原谅”一个玩偶。

你只会觉得,当年的自己,很可怜,又很可爱。

然后,你摸摸它的头,继续走自己的路。

连恨都没有了。

不是因为你“空”了。

恰恰相反,是因为你太“满”了。

你的生命,被新的故事,新的体验,新的创造,填得满满当当。

那些陈年旧事,早就被挤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你不是忘记了,你只是,懒得去打扫它了。

因为,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你要去爱,去创造,去体验,去成为一个,连你自己都无比敬佩的人。

这,才是对过去最好的告别。

也是对未来,最美的迎接。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