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小林喝茶。
他是我读者群里一个很活跃的小伙子,95后,在深圳做游戏策划,聪慧,有灵气,但眼下一圈浓重的乌青,像是用淡墨描出来的。
精神头不太好。
我说,你这状态,昨晚又修仙了?
他苦笑,说,康哥,不瞒你说,我感觉自己快废了。
每天都告诉自己,今晚11点必须睡,雷打不动。
结果呢,手机一刷,回过神来就凌晨两点了。
第二天头昏脑涨,在地铁上都想抽自己。
我说,都看些什么,那么入神?
他挠挠头,说,也没看啥。
刷刷短视频,看看八卦,逛逛购物网站,有时候就是躺在床上,啥也不干,就睁着眼耗着。
感觉……好像只有过了12点,那段时间才真正是属于我自己的。
白天都跟打仗似的,脑子被工作塞满了,心也提着,一刻不敢放松。
到了晚上,特别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就把睡眠给弄丢了。
我说,你这不是个例。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戒不掉的不是熬夜,是戒不掉“熬夜”给他们提供的一种感觉。
他愣了一下,问,什么感觉?
我说,一种“我还活着,我还能掌控点什么”的感觉。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人,正在集体陷入一种“时间失控”的恐慌里。
白天的时间,不属于你。
它属于你的老板,你的KPI,你的客户,你的房贷车贷。
你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被嵌在固定的位置上,按照既定的节奏和指令运转。
你的情绪,你的思考,甚至你的午餐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
你不能在老板慷慨激昂地画大饼时,说你觉得这事儿不靠谱。
你不能在客户提出无理要求时,说“恕不奉陪”。
你不能在团队会议上,因为一个愚蠢的方案而拍案而起。
为什么不能?
因为你要生存。你要供房,要养家,要在这个巨大的、冰冷的城市机器里,保住自己那个小小的齿轮位置。
所以,白天的你,是一个“社会人”。
你的角色是员工、是下属、是乙方、是丈夫、是父亲。
唯独不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被异化的过程。
你的真实感受被压抑,你的真实想法被隐藏,你的人格被切割成两半:
一半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叫“敬业”,叫“靠谱”,叫“情绪稳定”;
另一半是只有自己知道的,充满了疲惫、不甘和愤怒。
于是,黑夜降临了。
当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当老板的微信不再闪烁,当客户的电话不再响起,当你终于可以从那个“社会人”的面具下喘口气时,一种奇异的“补偿心理”就开始启动了。
心理学上管这个叫“报复性睡前拖延症”。
这个“报复”两个字,用得特别精准。
报复谁?
报复那个被剥夺了自由、被异化了的白天。
你白天被压抑得越狠,晚上就越想放纵。
你白天越是身不由己,晚上就越想抓住主权。
所以,熬夜的本质,不是自律问题,而是一个“权利”问题。
你在用透支健康的方式,去向这个世界宣告:
看,我还能控制我的睡眠时间。
这最后的几个小时,是我的领地,神圣不可侵犯。你们谁也别想抢走。
在这片“神圣领地”里,你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你可以毫无顾忌地看那些“无用”的短视频,让大脑被那些简单的快乐和刺激所充满,这是一种对白天过度理性、过度紧绷的释放。
你可以沉浸在游戏世界里,体验那种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你在白天是个小兵,在游戏里可能是个国王。
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是躺着发呆。
这种“空”的状态,恰恰是对白天被各种信息和任务“填满”状态的一种反抗。
白天你不能有空隙,一旦停下来,就会有新的任务插进来。
而夜晚的“留白”,是一种奢侈的自由。
这是一种悲壮的“自我疗愈”。
年轻人不是不知道熬夜的危害,那些科普文章、那些猝死的新闻,他们看得比谁都多。但为什么还是戒不掉?
因为比起“猝死的远期风险”,他们更需要解决“精神即将窒息的当下痛苦”。
熬夜,就是他们给自己开的一剂猛药。
药效很短,副作用巨大,但至少能让他们在濒临崩溃的边缘,获得片刻的喘息。
这就像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人,面前有一瓶标着“毒药”的水。
他会喝吗?大概率会。
因为不喝,马上就死。
喝了,也许还能多活一会儿。
熬夜,这个“熬”字,本身就充满了苦难和挣扎的意味。
它不是“享受夜晚”,而是“熬过今天,迎接明天”。
更深一层,熬夜还暴露了现代人的三大“存在性危机”。
第一个危机:时间的剥夺感。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运营。
他说,他的时间不是按天算的,是按“打卡”算的。
早上9点钉钉打卡,他的人属于公司了。
晚上理论上6点下班,但你知道,那只是理论。
项目群里随时会@你,老板随时会冒出一个“绝妙”的想法。
他说他最怕听到微信的提示音,心脏都会漏跳一拍。
他说,只有等他洗完澡,躺在床上,大概11点之后,他才感觉自己“下班”了。
不是身体下班,是精神下班。
这一刻,他才从一个“工具人”变回了一个“人”。
但可悲的是,这个“人”的状态,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几个小时后,闹钟一响,他又得变回“工具人”。
所以他拼命地想延长这段“做人”的时间。哪怕只是延长一两个小时。
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占有欲”。
因为白天的时间被无情地掠夺,所以夜晚的每一分钟都显得无比珍贵,他舍不得睡,一睡,今天就结束了,明天那个可怕的循环又开始了。
睡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投降”。向那个令人疲惫的明天投降。
而熬夜,是一种“抵抗”。
第二个危机:空间的挤压感。
你以为回到家,空间就是你的了吗?
不是的。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家只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
如果是跟父母住,你要面对父母的唠叨和关心。
他们会催你早点睡,会问你工作顺不顺利,会在你最想独处的时候,给你端来一碗热汤。
你知道那是爱,但那也是一种“侵入”。
如果是跟伴侣住,你们要讨论家庭的琐事,孩子的教育,明天的账单。
你们有属于“我们”的空间,但很难有属于“我”的空间。
你可以在客厅,可以在卧室,但你的“精神空间”依然是敞开的,需要随时应对外界的互动。
唯一绝对私密、绝对安全、无人打扰的空间在哪里?
在深夜里,在被窝里,在那块小小的发光的手机屏幕里。
那一刻,被窝是你的结界,耳机是你的城墙。
你在那个由数据流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这个王国很小,只有几寸见方。
但在这里,你是国王。
你可以决定下一秒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没有任何人来干涉你。
这是一种对“精神空间”的捍卫。
白天,你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都被工作和他人所占据。
夜晚,你用熬夜的方式,硬生生地从时间的夹缝里,挤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黑屋”。
在这个小黑屋里,你才能安放那个无处安放的、真实的灵魂。
第三个危机:自我的迷失感。
这是最要命的一点。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上学时,用分数来证明你的“有用”。
工作后,用职位和薪水来证明你的“有用”。
我们一直在扮演一个“被期望”的角色。
在公司,你扮演一个积极向上、任劳任怨的好员工。
在家里,你扮演一个体贴孝顺、有担当的好孩子/好伴侣。
在社交圈,你扮演一个风趣幽默、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这些角色,就像一层层的戏服,你每天都穿着。
穿久了,你甚至都忘了戏服下面,最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
你喜欢什么?你讨厌什么?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你没时间想。
白天,你所有的心力,都用在了“演好”你的角色上。
只有到了深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你才能脱下那一层层的戏服,和那个赤裸的、真实的自己见个面。
那个自己,可能很颓废,很迷茫,甚至有点“丧”。
他不想上进,不想奋斗,就想躺平。
他不想谈论什么行业风口、职业规划,就想看点没营养的段子傻笑。
他不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
熬夜,就是你与那个“真实自我”的唯一约会时间。
你不敢在白天把他放出来,因为他“没用”,他“不正确”,他会被人嘲笑。
所以你只能在深夜里,偷偷地把他放出来,喂他一点垃圾快乐,陪他待一会儿。
然后安慰他说:别急,再忍忍,等天亮了,我就得把你关回去了。
你看,这多像一场悲伤的自我告解。
所以,想戒掉熬夜,靠的不是意志力,不是闹钟,也不是什么健康APP。那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你真正要戒掉的,是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力感。
你要做的,不是在晚上“少熬一点”,而是在白天“多活一些”。
你需要重新夺回你人生的“主权”。
怎么夺回?
不是让你去跟老板拍桌子,不是让你辞职去环游世界。那不现实。
真正的改变,源于内在。
源于你思维方式的彻底改变。
你需要一套全新的“心智操作系统”,来重新格式化你的生活。
你必须学会“格物”。
“格”,是探究,是穷尽。
“物”,是万事万物,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你内在的起心动念。
“格物”,就是向宇宙的规律、向人性的底层去探究,去获得一双能“看见”事物本质的眼睛。
当你能看透一件事的本质,你就能找到破局的关键点。
比如,如何夺回时间的“主权”?
你需要运用“逆向思维”。
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地去规划你的一天。
以“我今天必须为自己做一件重要的事”为终点,倒推出你的时间安排。
哪怕只是专注阅读半小时,哪怕是心无旁骛地听一张专辑。
这件事,是你的“定海神针”,它能让你在忙乱的一天中,找到“我”的存在感。
比如,如何捍卫空间的“主权”?
你需要运用“影响力圈模型”。
把你的精力,从你无法控制的“关注圈”(比如同事的议论,老板的情绪),聚焦到你能掌控的“影响力圈”(比如你的工作方法,你的沟通方式)。
当你能高效地处理圈内事,你就能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精神留白”,而不是被外部信息填满。
比如,如何找回“自我”?
你需要运用“控制二分法”。
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想法、你的选择),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看法、事情的结果)。
然后,把百分之百的心力,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对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学会“接纳”与“放下”。
这能让你从为了别人眼光而活的内耗中解脱出来。
这些思维模型,不是空洞的理论,它们是“心法”,是能帮你重塑心智、改变行为的强大工具。
我花了很长时间,将这些源自东方智慧和西方科学的顶级思维方式,梳理、打磨、验证,最终形成了这本《格物之道》电子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里面没有一句鸡汤,全是能让你在生活中直接应用的“心法”和“模型”。
全书包含了50个这样的顶级思维模型,从如何决策、如何识人,到如何掌控情绪、如何构建系统,涵盖了你人生可能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比如怎么管理时间、怎么回微信。
它是一本帮你建立“道”的书。它要帮你重建你的“人生操作系统”。
当你的操作系统升级了,很多过去让你痛苦不堪的“bug”(比如熬夜、拖延、内耗),会自动消失。
因为你看待问题的维度不一样了。
你不再需要用“熬夜”这种自残的方式去寻找可怜的掌控感,因为你在白天,已经通过智慧和策略,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你不再需要在深夜里偷偷与自己“约会”,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白天,就让那个真实的自我,体面地、有尊严地活着。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一个从不熬夜的人。
而是一个随时可以安然入睡的人。
因为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多的不甘和缺憾,需要用夜晚去填补。
他的白天,活得足够真实,足够饱满,足够“属于自己”。
所以,他可以把夜晚,心安理得地还给睡眠。
尝试一下,从今天开始,不要把“早睡”当成一个任务。
把它当成一个结果。
什么结果?
是你今天活得足够“爽”的结果。
你可以尝试在下班后,给自己安排一个30分钟的“神圣时刻”。
可以是去一个安静的公园散步,不带手机。
可以是找个舒服的咖啡馆,看几页闲书。
可以是在家里,关掉所有电子设备,认真地给自己冲一壶茶,或者做一顿饭。
这个时刻,是专属于你的“献祭”。
你用它来告诉自己:今天,我为自己活过了。
当你开始在白天,见缝插针地为自己注入这种“掌控感”和“存在感”,你会发现,夜晚那股非熬不可的“执念”,会慢慢减轻。
因为白天的“精神营养”够了,晚上就不需要再去吃“垃圾食品”了。
不要去对抗熬夜。
去拥抱一个更真实的白天。
当你白天的生活足够精彩,你会舍不得用熬夜来“污染”它带来的满足感。
你会急着去睡觉,因为你知道,一个高质量的睡眠,是为了迎接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到那时,早睡,便如呼吸一般,自然而然。
而你,也终于从那场旷日持久的“自我战争”中,与自己握手言和。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