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还在做实体项目的时候,圈子里有个朋友,我叫他老谭。
老谭比我大几岁,人很热心,也爱张罗事。
我们几个朋友合伙在本地一个新区搞了个小型的文创园,他也是股东之一。
他股份不多,但特别上心。
每天最早到园区,最晚一个走,见谁都笑呵呵的,园区里扫地的大妈都跟他混得贼熟。
项目刚开始,举步维艰。
缺资金,缺人脉,缺流量。
我当时主要负责对外拉资源。
那段时间,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好几次,半夜两三点,还在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一个人去医院挂急诊。
老谭知道了,第二天肯定会提着一锅粥来看我,拍着我肩膀说,兄弟,辛苦了,身体是本钱,别太拼了。
那种温暖,让你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后来,项目慢慢有了起色,开始盈利。几个大品牌入驻,市里的领导也来视察过,我们成了本地的明星项目。
开庆功宴那天,大家都喝高了。
老谭端着酒杯,挨个敬我们几个大股东,眼圈红红的,说他这辈子最高兴的,就是跟着我们干了这么个事。
我们也都挺感动。
但慢慢地,我感觉有点不对劲。
我发现,老谭开始在一些小事上,给我“使绊子”。
比如,我好不容易约到一个重要的投资人,约好了下午三点在园区见面。
两点五十,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园区门口有辆车乱停,堵住了,让我赶紧去处理。
我心急火燎地跑过去,发现根本没这回事。
再回到办公室,投资人已经面露不悦,说他时间很宝贵。
那次谈判的氛围,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我谈下了一个知名的连锁咖啡品牌,准备在我们园区的核心位置开店。
这是块大肥肉,能极大提升园区的品牌价值。
签约前一天,老谭“无意中”跟品牌方派来的考察经理说,那个位置以前是个垃圾中转站,地基不太好,雨季可能会有点返潮。
他说话的表情,特别诚恳,一副“我这是为你好”的样子。
结果,品牌方连夜开了个会,决定暂缓签约,要重新做地质评估。
这一缓,就再也没了下文。那个连锁品牌,最后选了我们竞争对手的场地。
事情发生后,我还不能发作。
因为老谭会一脸无辜地跟我说,兄弟,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觉得咱不能坑人家,做生意要讲良心。
你说,我能说什么?
我把他当兄弟,他把我当傻子。
他那些“无心之过”,比明刀明枪的敌人,杀伤力大一百倍。
因为它包裹着“善意”的糖衣,让你吃了亏,还得跟他说声谢谢。
我把这事跟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辈说了。
他听完,呷了口茶,淡淡地说了一句:
“你让他不舒服了。”
我说,我怎么让他不舒服了?我累死累活,项目赚钱了,大家都有分红,他自己也拿了不少,怎么会不舒服?
长辈笑了笑,问我:
“一根蜡烛,在黑暗里很亮。这时候,旁边点起一盏一千瓦的探照灯,你觉得那根蜡烛,是会感激探照灯的光芒,还是会觉得自己被吞噬了?”
我一下就愣住了。
长辈接着说,人性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叫“存在感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当大家都在黑暗里摸索时,老谭是那个最热心、最勤快的人,他手里那根小蜡烛,是园区里最温暖的光。
他是扫地大妈眼里的好人,是员工嘴里的热心肠。这是他的价值,他的存在感。
但是,当你一次次拉来巨额投资,谈下知名品牌,你的光芒太盛了。
你成了园区的救世主,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你的探照灯,让他的小蜡烛,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你剥夺的,不是他的钱,而是比钱重要得多的东西——他的存在感,他在这个集体里的价值坐标。
他分的红越多,这种被剥夺感就越强烈。
因为那些钱,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这一切的成功,都与“勤快”和“热心”无关,而是源于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和“资源”。
他不是恨你,他是恨那个在你光芒下,显得无比黯淡的自己。
他没办法让你熄灭,所以只能想方设法,往你的灯罩上泼点泥点子。
他不是想毁掉这个项目,他只是想让你没那么“顺”,想把你从神坛上拉下来,让你也尝尝他那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人性幽微”。
我们总以为,创造了共同的利益,就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伙伴。
却忘了,在利益之上,还有一种更隐秘、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嫉妒。
永远不要低估人的嫉妒心,尤其是在你开始变好,而他还在原地踏步的时候。
这种嫉妒,往往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恰恰发生在那些曾经与你并肩,称兄道弟的人身上。
因为你们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的飞黄腾达,是对他最无情、最直接的审判。
为什么我们不嫉妒马云、马斯克,却会嫉妒一个突然暴富的同事,一个嫁入豪门的同学?
这就是嫉妒的“邻近效应”。
嫉妒,是一种社会比较的产物。它的火焰,只在距离足够近的地方才能被点燃。
一个非洲部落的土著,不会嫉妒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因为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可比性。
但你的邻居,昨天还跟你一样挤地铁、吃盒饭,今天突然换了辆宝马。
这辆宝马,就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入你最敏感的神经。
它扎醒了你对现状的不满,扎破了你“我们都一样”的心理平衡。
你不会去想,他是不是每天只睡四小时,是不是承担了你不敢承担的风险,是不是在你刷短视频的时候,他正在死磕一个客户。
你只会觉得,凭什么?
这种“凭什么”,就是嫉妒的根源。
它是一种简化的归因。因为它懒得去分析复杂的成功路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他运气好,他有背景,他走了歪门邪道。
这种归因,能让你瞬间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不是我无能,而是他太苟且。”
一旦这种心态形成,人就会进入一种“自动防御”模式。你的任何一点好,都会被他解读为对他的威胁。
你发个朋友圈,晒一下去海边度假。他会想,又在炫耀。
你给孩子报了个好的辅导班。他会想,卷死我了。
你工作上被领导表扬了。他会想,马屁精。
他像一个雷达,24小时扫描着你的生活,寻找一切能证明“你过得好,所以我过得不好”的证据。
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巨大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浸在嫉妒里,他的整个世界都会变得灰暗、扭曲。
他无法真心为任何人的成功而高兴,也无法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他所有的心力,都用在了“见不得别人好”的内耗上。
就像一个身处果园的人,不去看那些饱满的果实,也不去想如何栽种自己的果树,而是死死盯着邻居篮子里比他大的那个苹果,耿耿于怀。
最终,果园荒芜,他自己也一无所获。
嫉妒,是世间最毒的药,你以为是喂给别人的,其实是亲手灌进了自己嘴里。
那么,当我们成为被嫉妒的对象时,该怎么办?
跟老谭那件事之后,我学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生存智慧,叫“示弱”。
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深刻的慈悲和通透。
你必须明白,当你的光芒刺痛别人时,一味地展示强大,只会激化矛盾。
你越是完美,越是成功,越是滴水不漏,对方的挫败感就越强,攻击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主动暴露自己的“脆弱面”。
我后来是怎么做的?
我会有意无意地,在老谭面前“诉苦”。
“谭哥,最近失眠得厉害,天天想着下个月的款怎么回,头发都白了一大把。”
“唉,别看表面风光,这个项目就像个碎钞机,每天一睁眼就是几十万的成本,压力太大了。”
“前几天去医院,医生说我再这么熬下去,离心梗就不远了。真羡慕你,心态好,身体棒,这才是真福气。”
我说这些的时候,态度是真诚的。因为这些焦虑和压力,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我不再只让他看到我吃肉的样子,更让他看到我挨打的过程。
我让他明白,我得到的每一分,背后都付出了十分的代价。我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玩命。
当我把自己的“惨”摆在他面前时,他的心态慢慢变了。
他从“凭什么你行我不行”的嫉妒,变成了“幸亏干这活的不是我”的庆幸。
他开始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我虽然不能像你一样冲锋陷阵,但我能帮你守好后方,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他会主动跟我说,兄弟,你去忙大事,园区里这些鸡毛蒜皮有我呢。
你看,人性就是这么奇妙。
你越是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神,他就越想把你拉下神坛。
你越是把自己放低成一个会哭会痛的普通人,他就越有可能升起同情和保护欲。
“示弱”,不是让你放弃强大,而是让你学会用一种更柔软的方式,去包裹你强大的内核。
就像一把绝世宝刀,平时要收在鞘里。刀鞘的朴实无华,不是为了隐藏锋芒,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误伤他人。
非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出鞘。
这是一种顶级的处世智慧。
除了“示弱”,还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物理隔离”。
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无论你怎么示弱,他都油盐不进,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地,拉开与他的距离。
少接触,少分享你的生活,尤其是你的喜事。
你的幸福,不必拿出来晾晒。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安宁,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
二就是“利益捆绑”。
如果条件允许,想办法把嫉just妒你的人,变成你成功的一部分。
你升职了,能不能提携一下他?你做了个项目赚钱了,能不能分他一杯羹?
当他从你的成功中也能获益时,他就会从“盼着你倒下”的人,变成“最怕你倒下”的人。
这是把人性的“恶”,巧妙地转化为驱动力的阳谋。
当然,这三招——示弱、隔离、捆绑——都是“术”的层面。它们能帮你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但无法让你获得根本的安宁。
真正想要从嫉妒的困扰中解脱出来,需要的是“道”的层面的东西。
你需要升级你的认知。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内耗?
为什么会被嫉妒这种情绪所左右?
根子上,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用一种孤立的、线性的、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自然会处处碰壁。
而真正通透的人,他们拥有一双“看见”的眼睛。他们能看见表象之下,那个由各种规律和人性交织而成的,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就像前面说的老谭,如果我看不到他行为背后“存在感被剥夺”这个深层动机,我只会把他定义为一个“坏人”,一个“小人”,然后陷入愤怒和对抗的情绪里。
但当我理解了那个动机,我就能跳出情绪,把他看作一个“被卡住的人”,一个被自身人性弱点困住的可怜人。
这时候,我采取的策略,就不是“斗争”,而是“化解”。
这种从“表象”到“动机”,再到“规律”的穿透能力,就是“格物”的功夫。
“格”,是探究,是洞察。“物”,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困境。
嫉妒,只是万千烦恼中的一个“物”。
你的事业瓶颈,你的亲密关系危机,你的育儿焦虑……所有让你痛苦纠结的问题,都是一个等待你去“格”的“物”。
只要你能勘破它背后的底层逻辑和人性密码,你就能找到那把解开死结的钥匙。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我把生活当成道场,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一个研究样本。
我从古人的智慧里,从现代的科学中,从无数次的实践和失败里,去提炼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我把这些工具,整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汇集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书中有一个模型叫【囚徒困境模型】,它能让你彻底明白,为什么两个明明可以合作共赢的人(比如夫妻、合伙人),最后却常常因为猜忌和自私,走向两败俱伤。
嫉妒,就是点燃囚徒困境的最好燃料。
还有一个模型叫【反脆弱模型】。
它告诉你,真正强大的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坚固”,而是在经历打击、混乱和攻击(比如别人的嫉D妒和破坏)之后,反而能变得更强大的能力。
学会构建自己的“反脆弱”系统,你就不再害怕任何攻击。
还有【控制二分法】,这个源自古代斯多葛哲学的智慧,能让你在一秒钟内分清楚,什么是你该拼尽全力去改变的,什么是你必须心平气和去接受的。
别人的嫉妒,就在你必须接受的范围里。
而如何应对它,则在你拼尽全力去改变的范围里。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不同规格的手术刀,能帮你精准地剖开生活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让你看清病灶,对症下药。
它不是给你一碗现成的鸡汤,而是递给你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
一旦你安装了这套系统,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你不再是一个被情绪和问题拖着走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手握地图和工具,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掌控者”。
这种感觉,就像从一个二维的平面,升到了三维的立体空间。
你曾经觉得无解的迷宫,现在看来,只是一幅清晰的地图。
回到嫉妒这个话题。
如果我们自己,成为了那个心生嫉妒的人,又该如何自处?
承认自己的嫉妒,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
因为它等于承认,我不如你,我渴望你拥有的东西,但我暂时得不到。
大多数人会选择用“愤怒”和“鄙视”来掩盖这份无力感。
“他那算什么成功,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有钱了不起吗?精神世界一定很空虚。”
这种酸葡萄心理,是最低级的自我安慰。
真正有智慧的做法,是把嫉妒,当成一个GPS导航。
它每一次让你感到刺痛,都是在用最高分贝提醒你:嘿,这儿有你真正渴望的东西!
你的同学嫁了个好老公,你很嫉妒。
这个嫉妒的信号,不是让你去破坏她的婚姻,而是让你去诚实地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我渴望的是不是更多的关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同频的灵魂伴侣?我该如何去改善我自己的关系,或者去寻找一段更好的关系?
你的同事升职加薪,你很嫉妒。
这个信号,不是让你去给他使绊子,而是让你去分析:
他具备了哪些我所欠缺的能力?
是沟通能力,是业务水平,还是向上管理的能力?
我该制定一个怎样的学习计划,去补足我的短板?
你看,一旦你转变视角,嫉妒就不再是消耗你的毒药,而变成了驱动你成长的燃料。
它为你的人生目标,提供了最精准、最诚实的定位。
所有让你嫉妒的人,都是你潜在的老师。
所有让你眼红的东西,都是你未来的勋章。
当你开始把所有的心力,都从“关注别人”,转移到“建设自己”上来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嫉妒了。
就像两棵树,一棵树总在盯着另一棵树,抱怨它长得更高,抢走了自己的阳光和雨露。
而另一棵树,从不看旁边,它只顾着把自己的根,拼命往深处扎,把自己的枝叶,努力向天空伸展。
久而久之,那棵只顾自己生长的树,长成了参天大树。
它拥有了一整片天空,再也不必担心被谁遮蔽。
而那棵总在嫉妒的树,因为根扎得不深,枝干长得不壮,最终在一次风雨中,被连根拔起。
所以,最终决定我们命运的,从来不是别人拥有什么,而是我们自己选择成为什么。
永远不要低估人的嫉妒心,因为它能摧毁一个人。
但也永远不要高估人的嫉妒心,因为它在你自己的星辰大海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愿我们都能活成一棵,只问耕耘,不看西东的树。
低头扎根,抬头看天。
风来,听风;雨来,沐雨。
安静地,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