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喜欢单身的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发小,突然在微信上找我。

她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闪亮的那种女孩。

脑子活,长得俏,院里一大帮男孩子跟在她屁股后面,她是我们那群人的“女王”。

后来她考去了上海,读了名校,进了外企,一路披荆斩棘,做到了很高的职位。

朋友圈里,她是那种标准的“都市精英女性”,出入高级写字楼,满世界飞,看的画展、听的音乐会,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她今年37岁,单身。

我们聊了没几句,她就发来一串长长的语音,我没点开,只看文字转述,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疲惫。

她说,我真的要扛不住了。

我问,工作压力太大了?

她说,不是。工作上的事,再难我也有办法。是周围的人,是那种无孔不入的“关心”,快把我逼疯了。

她说,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围着我,说的不是“你这么优秀,怎么还没嫁人”,而是用一种怜悯的眼神看着我,叹口气说,“女孩子嘛,事业再好,终究要有个家。”

她说,公司里新来的实习生,知道我单身后,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同情。

好像我所有努力换来的成就,就因为“单身”这两个字,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成了一个笑话。

最让她崩溃的,是她亲妈。她妈拉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女儿啊,你是不是有什么毛病?要不我们去看看心理医生?你别怕,妈陪你。”

她问我,我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为什么我一个人明明过得很好,很充实,但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为什么这个社会,就是见不得一个人好好地单着?

我看着屏幕上那一行行绝望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个被无形之网包裹得透不过气的灵魂。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

我只是回了一句:你有没有想过,社会并不是一个“人”,它没有喜怒哀乐。

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巨大的、精密的、以稳定和繁衍为最高指令的操作系统。

它不是“不喜欢”你,而是“无法识别”你。

你是一个它无法归类的“文件”。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巨大社会系统里的一个数据包。

这个系统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

不是幸福,不是自由,不是个体价值的实现。

是稳定。是可预测。是低成本的自我复制。

就像一个公司的操作系统,它最希望每个员工都能安安分分地待在自己的格子间里,按照既定的KPI和流程工作。

任何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无法被KPI量化、行动轨迹飘忽不定的员工,都会被系统视为“bug”或者“潜在风险”。

婚姻和家庭,就是这个社会操作系统里,最基础、最稳定、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文件夹”。

你结婚了,你和另一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啪”,系统给你打上了一个标签:“已婚单元”。

这个“已婚单元”是可预测的。

系统可以大概率地预测你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你们会买房,会背上三十年的房贷,成为金融系统最忠实的“燃料”;

你们会生孩子,孩子需要上学,于是你们成了教育产业最稳定的“客户”;

你们要为家庭的未来做打算,要买车、买家电、买保险、为孩子的未来储蓄……

你们成了一个可预测的“消费模型”。

你们的行为模式,被牢牢地锁定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

你们为了维持这个“家”,必须努力工作,不敢轻易辞职,不敢冒险,你们的能量被这个小小的单元牢牢地“锚定”住了。

你们是稳定的。你们是可控的。

系统最喜欢这样的单元。每一个这样的单元,都是社会稳定运转的“压舱石”。

而单身的人呢?

尤其是一个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单身者。

你在系统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你是一个“未分类文件”。

系统不知道该把你放在哪个文件夹里。

你的消费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你可能今天心血来潮去环游世界,也可能下个月开始吃斋念佛,极简生活。

你不会为了学区房掏空六个钱包,也不会为了孩子报几万块的补习班。

你赚的钱,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支配。你是一个不稳定的“消费变量”。

你的情感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你可能随时开始一段恋情,也可能随时结束。

你没有一张“婚书”作为契约,你的情感流动是自由的。

你的居住模式是不可预测的。你可能在一个城市待十年,也可能明年就打包行李去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你没有被房子、家庭、子女这些“重资产”锚定在原地。

你,是一个自由的、流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游离态能量体”。

在追求稳定和可预测的社会操作系统看来,你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系统无法精准地预测你,无法轻易地控制你,更无法高效地从你身上榨取可预期的、长期的价值。

所以,系统感到了“不安”。

这种“不安”,投射到系统里的每一个“已婚单元”身上,就转化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压力”。

你的父母、亲戚、同事,那些劝你结婚的人,他们本质上,都是这个巨大系统的“神经末梢”和“维稳单元”。

他们并非真的出于恶意,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被系统植入的、无意识的“群体自保本能”。

就像一群排队往前走的人,突然看到队伍里有个人不排了,跑到旁边的草地上躺着晒太阳。

排队的人心里会怎么想?

第一反应,不是羡慕,而是警惕和愤怒。

“他凭什么不排队?”

“他这样会影响我们整个队伍的秩序!”

“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这种愤怒,本质上来源于一种深层的恐惧。

恐惧什么?

恐惧自己排队的“意义”被动摇了。

我已经为这个队伍付出了这么多时间、精力,我已经把“排到终点”当作我人生的目标。

现在你告诉我,可以不排队,可以在旁边活得更开心。

这不就等于在说,我这么多年的辛苦和忍耐,可能是一场笑话?

这是对他们整个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巨大挑战。

为了捍卫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他们必须把你这种“异类”拉回到队伍里来。

或者,如果拉不回来,就把你定义为“不正常的”、“可怜的”、“失败的”,以此来加固自己内心的秩序。

“你看他,虽然自由,但是多孤独啊。”

“他现在是快活,老了没人管,多可怜。”

“一个人终究是不行的,不符合自然规律。”

他们需要用这些“思想钢印”,来抚平自己内心的不安,来确认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

所以,我那个发小感受到的“怜悯”和“同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

是那些“已婚单元”为了维护自身系统稳定性,而对“未分类文件”进行的一次“无害化处理”。

它通过给你贴上“可怜”、“不完整”、“有问题”的标签,来消解你那种“自由状态”可能带来的“认知冲击”。

这就像给一个无法识别的病毒文件,标注上“危险,请勿打开”。

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定义,一旦你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毛病”,那你就成功地被他们“格式化”了。

你的内心秩序被攻破了,你开始认同他们的价值观,你开始渴望进入那个“已婚单元”的文件夹,以换取系统的“安全认证”。

你看,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无声的、不见硝烟的“收编战”。

其目的,就是消除系统中的“不确定性”。

除了这种“系统排异”和“认知防御”,还有一个更深层、更冰冷的逻辑。

是经济逻辑。

我有一个做商业地产的朋友,他曾告诉我一个内部数据。

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它的业态布局,几乎完全是围绕“家庭消费”来设计的。

一楼,通常是化妆品、珠宝,这是给女主人准备的。

二楼、三楼,是女装、男装、童装。

四楼,是餐饮和儿童乐园,这是家庭聚餐和“遛娃”的地方。

五楼、六楼,是电影院、KTV,这是年轻情侣约会的场所。

整个商业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家庭消费收割机”。

一个单身者,可能会去买一杯咖啡,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简餐。

但一个家庭,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他们一旦进入这个商场,就是一次“系统性消费”。

吃饭、购物、娱乐、教育……他们的消费是“一揽子”的,客单价是单身者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所以,整个消费社会,都在不遗余力地赞美爱情、婚姻和家庭。

情人节、七夕节、520……商家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节日,来强化“伴侣关系”的价值,刺激“情感消费”。

所有的广告,都在描绘一种“家庭幸福”的范本:一家人开着SUV去郊外露营,回到窗明几净的家里,用着最新款的智能家电,孩子在柔软的地毯上奔跑……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幸福=家庭=消费。

这是一种宏大的、以资本为主导的“集体叙事”。

在这个叙事里,单身者是被边缘化的。

你没有“家庭”这个消费引擎,你对整个消费体系的贡献是有限的、不可预测的。

所以,你很少看到专门为“单身生活”打造的宏大广告叙事。

单身,常常和“孤独”、“速食”、“临时”这些概念挂钩。

单身公寓、一人食、迷你家电……这些产品都在暗示,单身只是一种“过渡状态”,一种“非正式”的生活。

资本需要你尽快结束这种“低消费”的过渡状态,进入“家庭”这个高能耗、高消费的“正式轨道”。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那些铺天盖地的“催婚”舆论背后,除了文化惯性,还有一只冰冷的、看不见的“资本之手”。

那么,作为一个清醒的单身者,该如何自处?

去对抗吗?去愤怒地向全世界宣告“单身万岁”?

这没用。

你无法对抗一个操作系统。

你越是激烈地反抗,系统对你的“排异反应”就越强烈。

你会耗尽自己所有的能量,最终变成一个充满怨气的“祥林嫂”。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升维”。

当别人都在一个平面上玩“要不要结婚”这个游戏时,你要跳出这个平面,从更高维度,重新定义自己的游戏规则。

你要做的,不是向系统证明“我单身也很好”,而是要强大到让系统觉得“无法定义你,但又不敢惹你”。

具体怎么做?

三件事。

第一,建立你自己的“精神主权”。

什么叫精神主权?

就是你的内心,有一个独立于外界评价体系的、坚不可摧的“价值内核”。

外界的赞美、诋毁、同情、怜悯,都无法撼动这个内核。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你要什么,你知道你的价值所在。

这种内核,不是靠意志力硬撑出来的,而是靠“认知”构建起来的。

你需要一套强大的、自洽的“思维模型”,来武装你的大脑。

你需要理解,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人性是如何作用的,资本是如何布局的。

当你能像一个棋手一样,看清整个棋盘的局势和规则时,你就不会再为某一颗棋子的眼光而烦恼。

你不会再问“我是不是有毛病”,而是会清晰地看到,是那个提问的“系统”本身,有它的局限性。

这就像一个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不会去在意二维平面里的蚂蚁如何评价自己。

因为你知道,你们的维度不同。

构建这种高维的认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你持续地学习、思考、实践。我花了十几年时间,将自己所学所悟,从中华智慧到西方科学,熔炼成一套能直接用于指导人生的思维工具,都放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里面的“控制二分法模型”,能让你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思想和行为),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看法和社会压力)。

你只需要把100%的精力,投入到你能控制的事情上,你的内心就会瞬间变得强大而宁静。

再比如“影响力圈模型”,它告诉你,不要在巨大的“关注圈”(社会舆论、他人闲话)里空耗能量,而要聚焦于你自己的“影响力圈”(你的专业、你的爱好、你的健康、你的内在成长)。

当你把自己的影响力圈耕耘得足够好,你的价值自然会显现,你根本无需向外界证明什么。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件精神上的“神兵利器”,它们能帮你一步步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精神主权”。

当你掌握了它们,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系统定义的“文件”,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操作系统”的“超级个体”。

第二,创造你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系统之所以排斥单身,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的“家庭单元”承担了养老、互助、抵御风险的功能。

而一个“原子化”的单身个体,在系统看来,是脆弱的,是潜在的“社会负担”。

所以,一个清醒的单身者,必须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支持网络”。

这个网络,不是指普通的狐朋狗友,而是指那些与你精神同频、价值观一致、可以深度链接的“灵魂伴侣”。

他们可以是你的朋友,是你的合作伙伴,是你兴趣小组的成员。

你们在一起,不是因为血缘,不是因为法律,而是因为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成长目标、深度的信任和欣赏。

你们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创业,一起旅行,甚至可以探索“抱团养老”的模式。

当你有了一个由三五个、甚至十几个这样高质量关系构成的“强支持网络”时,你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子”,你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单元”。

这个单元,比传统的家庭单元更灵活,更坚韧,因为它建立在自由选择和精神契合的基础上。

到那时,谁还会觉得你“可怜”?

他们只会羡慕你拥有如此高质量的社会关系。

第三,活出你的“生命作品”。

我一直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创造什么。

一个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作品”来打磨的人,是无敌的。

你的事业,可以是你的作品。

你把它做到极致,做到顶尖,让你的专业能力成为你在社会上最硬的“通行证”。

你的爱好,可以是你的作品。

你把画画、弹琴、写作、做木工……任何一件你热爱的小事,做到极致,它就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滋养和成就感。

甚至,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你最伟大的作品。

你如何管理你的健康,如何布置你的居所,如何安排你的时间,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这一切,都可以被你精心打磨,活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秩序感。

当你沉浸在创造自己“生命作品”的巨大喜悦中时,外界的噪音,根本就传不到你的耳朵里。

一个正在全神贯注雕琢玉器的工匠,会在乎旁边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吗?

不会。

因为他的整个心神,都在那块玉上。

到那时,单身与否,结婚与否,对你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去思考、去烦恼的问题。

它只是一个选项。

遇到同频的灵魂,两个人可以一起创造一个更宏大的“双人作品”,那很好。

遇不到,你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闪闪发光的宇宙。你也很好。

你彻底摆脱了被外界定义的宿命,你夺回了对自己生命的“最终解释权”。

回到我那个发小的故事。

我把这些思考,整理成文字,慢慢地发给了她。

她很久都没有回复。

深夜,她只回了我一句话。

她说:我好像明白了。我以前总想着如何去“适应”那个系统,如何去“修正”自己好让系统接纳我。我从来没想过,我可以拥有自己的“系统”。

我看着那句话,笑了。

是啊。

这个世界,永远都存在着两种人。

一种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零件”,去适配那台巨大的、轰鸣作响的社会机器。他们追求安全、稳定、被认可。

另一种人,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把自己活成一台独特的、拥有独立动力和导航系统的“发动机”。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

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选择不同。

但如果你感受到了痛苦,感受到了被压抑,那说明,你的灵魂深处,渴望成为后者。

那就去做吧。

去建立你的精神主权,去创造你的支持系统,去打磨你的生命作品。

从你决定不再向外界索要“认可”的那一刻起,你已经赢了。

单身,从来不是一种“缺失”,它只是一种“状态”。

一种可以让你更专注、更高效地去完成“自我创造”这个宏大工程的,宝贵的状态。

这是它的真相。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80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