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上的人,藏着你最大的秘密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读者,我们叫她阿琳,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私信。

核心就一件事。

她爱上了一个男人,很痛苦。

男人是她同事,已婚,对她若即若离,忽冷忽热。

他从来没给过任何承诺,但会在深夜陪她聊天,

会在她生病时第一个发来消息,会在团建时默默坐到她身边。

阿琳说,我知道这是错的,我知道他是个“渣男”,

我身边所有朋友都劝我清醒一点,赶紧拉黑删除,离他远远的。

道理我都懂。

可我做不到。

我像被下了蛊,明知道前面是悬崖,腿却不听使唤,

一步步往前走。我甚至会为他找借口,觉得他一定是有苦衷的,他只是被现实困住了。

我每天都在自我拉扯,白天骂自己犯贱,晚上又忍不住等他的消息。

整个人快废了。

她问我,我是不是无可救药了?为什么我偏偏会爱上这样一个人?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复她。

我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某一个特定的人?

不是家财万贯的富豪,不是才高八斗的学者,也不是貌比潘安的美男,偏偏是他。

一个在别人眼中,可能一无是处,甚至问题缠身的人。

就像阿琳的那个他,一个典型的、在道德和责任上都有瑕疵的男人。

为什么?

很多人会把这归结为“缘分”、“感觉”、“命中注定”。

这些词很美,但本质上是思想的懒惰。

它们放弃了解释,放弃了探究,直接给了一个无法验证、也无法反驳的答案。

今天,我想聊聊这背后真正的秘密。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一句话:

你爱上的人,往往只是一个信使,他负责传递的,是你内心最深处的那个秘密。

你不是爱上了他,你是通过他,闻到了你自己的味道。

什么秘密?

我认为,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秘密,叫“匮乏”。

你拼命爱上的那个人,身上有你童年最渴望、却从未得到的东西。

我有个发小,女孩,我们叫她小静。

她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乖乖女”,父母都是老师,家教极严。

她的人生,就是一张被规划好的图纸。

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必须考前三名,不能跟“坏孩子”玩,裙子不能短过膝盖,大学之前不许谈恋爱。

她做到了。

她考上了名牌大学,进了知名外企,成了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她谈恋爱了。

对方是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的摇滚乐手,没稳定工作,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头发留得老长,手臂上还有纹身。

消息传来,她家直接炸了锅。

她爸妈冲到我这儿,问我知不知道情况,让我去劝劝她,说她一定是鬼迷心窍了。

我把小静约了出来。

我问她,你图他什么?

图他穷?图他不洗澡?还是图他能给你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小静那天很平静,她给我讲了一件事。

她说,她第一次见他,是在一个小型演唱会。

震耳欲聋的音乐里,所有人都很嗨,只有她,穿着一身得体的连衣裙,

像个误入魔窟的白雪公主,紧张地攥着手心。

他那天是暖场乐队的吉他手。

中场休息时,他走下台,径直走到她面前,递给她一瓶啤酒,笑着说:

“嘿,别那么紧张,你又不是来参加期末考试的。”

小静说,就是那一瞬间,她感觉心里某个地方,塌了。

她说,我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你应该怎样”,只有他,用一种最混不吝的方式告诉我,“你可以不那样”。

你看,这就是答案。

小静爱上的,是那个乐手吗?

不是。

她爱上的,是“自由”,是“规则之外”,是“对权威的叛逆”。

这些东西,是她被压抑了二十多年,内心最深、最渴求的“匮乏”。

那个乐手,只是恰好浑身散发着这种气息。

他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进了她灵魂的锁孔。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童年的空洞”长大的。

可能是缺爱,可能是缺自由,可能是缺认同,可能是缺安全感。

长大后,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他身上的某种特质,恰好能完美地填补这个空洞,我们就会瞬间感受到致命的吸引力。

就像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闻到楼下飘来红烧肉的香味。

那一刻,你的理智、你的判断、你的标准,全都会失灵。

你的整个生命,只有一个声音:我要!我不管!我就是要!

所以,回到阿琳的问题。

她为什么会爱上一个若即若离的已婚男人?

我没有问她的童年,但我大概能猜到。

一个对“若即若离”如此上瘾的女人,她的内在,一定有一个关于“不确定性”的巨大空洞。

很可能,她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和关注,就是不确定的、有条件的。

比如,只有考了第一名,才能得到父母的笑脸。

只有听话懂事,才会被夸奖。

这种模式,会让她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可怕的信念:

“稳定的、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甚至是无趣的。”

“只有那种需要我努力争取、忽远忽近、让我心悬在半空的关系,才是我熟悉的、能感受到‘爱’的模式。”

那个男人提供的,正是这种“熟悉的痛苦”。

他的忽冷忽热,不是在推开她,而是在一次次地激活她潜意识里最熟悉的情感模式。

每一次他冷淡后又突然的热情,对她来说,都像是一次“努力争取后得到的奖励”。

这种感觉,会让她上瘾。

她爱的不是这个男人,她爱的是那个在不确定关系中,不断追逐、不断被满足(哪怕是瞬间的)的自己。

这个男人,只是她童年“匮乏模式”的一个轮回。

他身上的“渣”,恰恰是她内心“匮乏”最精准的投影。

看懂这一层,你就不会再问“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总遇到渣男”。

你会开始问自己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我心里,到底缺了什么?

这个“匮乏”的秘密,还只是第一层。

还有第二种秘密,比它更隐蔽。

我称之为,“影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影子人格”。

指的是我们为了适应社会、家庭、规则,而压抑、隐藏、甚至厌恶的那些自身人格特质。

比如,一个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忍让”的人,他的“攻击性”和“表现欲”就会被压抑,成为他的影子。

一个被教育“女孩子要文静、要端庄”的人,她的“野性”和“力量感”就会被压-抑,成为她的影子。

影子不会消失。

它只是躲在你意识的地下室里,但它拥有巨大的能量。

而这份能量,常常会通过你爱的人,来展现给你看。

我们不仅会爱上我们“匮`乏”的,我们更会痴迷于我们“压抑”的。

我有一个来访者,一位非常成功的女律师。

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绝对理性。

时间观念极强,开会从不迟到一分钟。

逻辑缜密,说话做事滴水不漏。

穿着打扮永远是黑白灰三色,一丝不苟。

她的人生,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丈夫要跟她离婚。

她想不通。

她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

我挣钱比他多,我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上最好的国际学校,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她丈夫,是个画家,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画家。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画室里待着,或者去山里写生。

朋友聚会,他可以因为跟人聊起一片叶子的脉络而忘记时间。

出门旅行,他可以因为一个光影很好看的瞬间,在一个地方待一下午。

在女律师眼里,这都是“不靠谱”、“没效率”、“浪费时间”的行为。

她最常对丈夫说的一句话是:

“你能不能成熟一点?现实一点?”

后来她丈夫在离婚时,对她说了一句让她彻底崩溃的话:

“我爱你,但我跟你在一起,感觉像在坐牢。”

聊到最后,我问了女律师一个问题。

我说,你抛开他所有的“不靠谱”,回忆一下,当初你最被他吸引的是什么?

她沉默了很久很久。

然后她哭了。

她说,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还没在一起的时候,一群人去郊游。

半路下起了大雨,所有人都狼狈地往车里跑。

只有他,站在雨里,张开双臂,闭着眼睛,一脸享受的表情。

那一刻,我觉得他身上有光。

那一刻,她看到了什么?

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看到了那个被自己关在“绝对理性”监狱里的,那个渴望“无用”、渴望“浪漫”、渴望“活在当下”的自己。

她爱上的,是丈夫身上的“感性”、“随性”和“不切实际”。

这些,正是她为了成为一个成功的律师,而亲手“杀死”的另一半自己。

她嘴上嫌弃丈夫“不成熟”,潜意识里却在疯狂地嫉妒他,嫉妒他活出了她不敢活、也“不允许”自己活的样子。

她以为她在找一个伴侣,其实,她是在找回她失落的“影子人格”。

但是,如果她自己不整合自己的影子,这种吸引就会变成折磨。

她会不断地想要去“改造”对方,想把他拉到自己“正确”的轨道上来。

而这种“改造”,本质上是在重复一次对自己的“谋杀”。

她在“谋杀”丈夫身上的那些特质,就像当年,她为了生存,谋杀了自己身上的那些特质一样。

这是一场注定两败俱伤的战争。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爱上了一个跟你“完全相反”的人,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人。

你恨他懒散,可能因为你对自己太紧绷。

你恨他自私,可能因为你活得太无我。

你恨他情绪化,可能因为你太过压抑自己的感受。

你恨的,是你不敢成为的自己。

你爱的,也是你不敢成为的自己。

对方不是你的敌人。

他是你的“影子”派来的信使,来提醒你:

“嘿,看看我,我就是你。快把我从你的地下室里放出来吧,我已经快窒息了。”

承认自己的“影子”,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是一个人走向完整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否则,你就会不断地在外部世界,寻找你的“影子”,然后上演一出出相爱相杀的悲剧。

如果你觉得“匮乏”和“影子”,已经足够深刻。

那第三种秘密,则会让你看到亲密关系中,最残酷,也最慈悲的真相

我称之为,“轮回”。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和“同一种人”谈恋爱。

换了三个男朋友,结果发现他们都是“妈宝男”。

结了两次婚,两任丈夫都有暴力倾向。

哪怕外貌、职业、家庭背景完全不同,但内核惊人地一致。

这不是巧合。

这是你的潜意识,在执着地为你安排一场“轮回”。

一场什么样的轮回?

一场“童年创伤再体验”的轮回。

精神分析有一个观点:

人会不自觉地强迫性重复早年的创伤性体验。

目的不是为了再次受伤。

而是为了,在熟悉的场景里,为当年的自己,打赢一场翻身仗。

我讲一个我印象极深的故事。

一个女孩,我们叫她小雅。

她来找我时,正在纠结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

她男朋友,哪里都好,帅气,多金,对她也好。

只有一个问题:极其没有安全感,控制欲爆棚。

每天要打无数个电话查岗。

她跟朋友(哪怕是女性朋友)出去吃饭,必须拍照、开视频,让他确认。

会偷偷翻她手机,检查她跟所有人的聊天记录。

小雅痛苦不堪,觉得自己在坐牢。

她说,我明明是一个很需要个人空间的人,为什么会找一个控制欲如此强的人?

我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我问了她一句:

“在你小时候,你的父母,是不是有一方,对你的关注,是缺失的?”

她愣住了。

她说,你怎么知道?

我爸,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回不来几次。

我妈,性格很冷淡,她总说女孩要独立,对我基本是放养。

我从小就是“钥匙儿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睡觉。

我说,这就对了。

我说,你想象一个场景。

一个小女孩,每天都希望爸爸妈妈能多看看自己,多关心一下自己。

但爸爸总是不在家,妈妈总是很冷漠。

这个小女孩内心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信念?

她会觉得,“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值得被关注的”。

这个信念,会成为她一生的底色。

长大后,她会拼命地想去证明,“不,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被关注的。”

如何证明?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一个“愿意时时刻刻关注我”的人。

一个控制欲强的男人,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他的查岗,他的夺命连环call,他的偷看手机……

在意识层面,小雅觉得这是“控制”,是“不信任”,让她窒息。

但在潜意识层面,这些行为被翻译成了另一个意思:

“他好在乎我。”

“他不能没有我。”

“他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我。”

你看,这像不像一个轮回?

她男朋友用一种极端、病态的方式,给了她童年最渴望、却从未得到过的“极致关注”。

潜意识通过制造这场关系,让成年的小雅,回到了童年的创伤情境里。

只不过,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的小女孩。

她成了一个被“过度关注”的女人。

潜意识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修正”童年的错误,来“疗愈”当年的创伤。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最吊诡的真相。

我们常常会爱上一个,能让我们“创伤重现”的人。

一个父亲是酒鬼的女孩,很可能会爱上一个酗酒的男人。

潜意识想让她这一次,能“拯救”这个男人,以弥补当年没能“拯救”父亲的无力感。

一个母亲是怨妇的男孩,很可能会爱上一个爱抱怨的女人。

潜意识想让他这一次,能“治好”这个女人,以摆脱当年被母亲负能量吞噬的恐惧。

我们选择的伴侣,常常是我们“未解的童年难题”的化身。

我们把对父母的期待、愤怒、渴望,都投射到了伴侣身上。

我们以为在谈恋爱,其实,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治疗”。

只是,这场“治疗”往往是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因为你把一个同样带着自身创伤的成年人,当成了你的“理想父母”,要求他来为你童年的不幸负责。

这对另一半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他无法承受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创伤没疗愈,反而制造了新的创伤。

两人在各自的潜意识轮回里,相互纠缠,相互折磨,直到筋疲力尽。

所以,看懂这一层,你才会真正地对你的伴侣,生出一份慈悲。

你会明白,他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样子,他身上的那些让你无法忍受的“刺”,往往都源于他童年未被疗愈的伤。

你之所以会选择他,也不是因为你“瞎了眼”,而是你的灵魂,渴望通过他,来完成你自己的功课。

你们的相遇,就像两块严丝合缝的拼图,彼此的“问题”,恰好能对上彼此的“创伤”。

你们是彼此的病人,也可能是彼此的医生。

关键在于,你们能不能看懂这场“轮回”背后的秘密。

聊到这里,匮乏、影子、轮回,这三个秘密,我们都打开了。

我想,你可能已经对自己为什么会爱上某个人,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的理解。

你会发现,那个让你爱得死去活来、或痛不欲生的人,就像一面高清的镜子。

他照见的,是你自己。

是你内在的空洞,是你压抑的渴望,是你未竟的功课。

那么,问题来了。

看懂了这些,然后呢?

是分手?是离婚?是认命?

都不是。

看懂的意义,不在于让你去摧毁这段关系,而在于让你把向外投射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

以前,你的所有情绪,都系于他一身。

他理你,你就开心。他不理你,你就痛苦。

你所有的人生议题,都变成了“如何搞定他”。

现在,你要做的,是“借假修真”。

他,是那个“假”。

你自己,才是那个“真”。

当他若即若离,让你痛苦时,你要问自己:这种“不确定”的熟悉感,是不是我童年就体验过的?

我内心那个渴望“恒定关注”的小孩,是不是又跑出来了?

我能不能在此刻,自己抱抱她,告诉她“没关系,有我在,我会永远关注你”?

当你嫌弃他“不上进”、“太懒散”,让你愤怒时,你要问自己:我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

我是不是也想偶尔“懒散”一下,只是我不敢?我能不能允许自己,稍微放松一点,活得“无用”一点?

当你陷入一场“拯救者”的游戏,拼命想去“改变”他时,你要问自己:我是在拯救他,还是在拯救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我能不能放下这份“自大”的执念,承认我无法改变任何人,我唯一能负责的,只有我自己的人生?

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向内探究,看见真相,然后自我整合。

我花了很长时间,把这套向内探究、重塑认知的方法,系统性地梳理了出来。

我把它拆解成了一套普通人也能理解和操作的思维模型,一共50个,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当你深陷一段错误的感情无法自拔时,你需要用第16个模型【沉没成本谬误】,来斩断对过去的执念,告诉你“已经付出的,不该成为你继续错下去的理由”。

当你总把对方的行为,解读为你自己想象的“恶意”时,你需要用第5个模型【汉隆的剃刀】,来帮你冷静下来,告诉你“能解释为愚蠢,就别归结为恶意”,这能帮你省下巨大的心力内耗。

当你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情绪崩溃时,你需要用第49个模型【控制二分法】,来帮你清晰地划分边界,告诉你“你只能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行”,这是通往内心宁静的终极智慧。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手术刀,每一把,都对应着我们心智中的一种“病毒”或“漏洞”。

它不能帮你算命,也不能直接给你一个“分或不分”的答案。

但它能给你一双“透视眼”,让你看清自己所有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底层代码。

当你看清了,你就自由了。

你不再是一个被潜意识摆布的木偶,你成了你自己人生的主人。

当然,自我成长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路。

伴侣这面镜子,照出了你的问题,但他没有义务为你解决问题。

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童年创伤买单。

你能做的,就是感谢这面镜子,感谢他让你看见了自己。

然后,转过身,面对自己,开始你真正的功课。

把填补“匮乏”的希望,从向外索取,变成向内自我给予。

把整合“影子”的战场,从改造伴侣,变成接纳完整的自己。

把打破“轮回”的钥匙,从修正关系,变成疗愈内在的小孩。

当你自己变得完整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面“镜子”,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为关系的本质,是能量的共舞。当你的能量场变了,对方在你这个场里,也不得不变。

他可能会变得更好,因为你不再需要用他的“问题”来照见你自己了。

他也可能会离开,因为他的“功课”在你这里已经做完,他需要去寻找下一面能照见他的镜子。

无论结果是哪一种,你都赢了。

因为你拿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你不再需要通过爱另一个人,来寻找你自己。

你本身,就是完整的,自足的,圆满的。

到那时,你依然会去爱。

但那时的爱,不再是出于匮乏、投射和轮回。

而是一种真正的,基于自由和分享的爱。

就像两棵独立、挺拔的树,根在地下各自扎深,枝叶在天空彼此交汇。

我们彼此欣赏,彼此映照,但我们谁也不依附谁。

我们在一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我们不在一起,也各自撑起一片天空。

这,才是一段成熟的、滋养的、真正走向光明的亲密关系。

最后,我把这些思考,整理成了一段话,发给了阿琳。

我说:

“别再问为什么会爱上他了,这个问题会让你永远陷在原地。

去问问你自己:

通过爱他,你想得到什么?

通过恨他,你想成为什么?

他,不是你的答案。

你,才是。

那个让你痛苦的男人,只是邮差,叮咚一声,把一封藏着你最大秘密的信,送到了你手里。

别再追着邮差跑了。

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把那封信,拆开,读给自己听。”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13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