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就容易紧张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见了个年轻人,律所的,重点大学毕业,人长得精神,专业能力也极强,他老板很看好他。

我们一起吃饭,聊得很好。

他思路清晰,引经据典,很多观点让我都觉得耳目一新。

饭局结束,他老板跟我说,这小伙子哪都好,就是有个致命弱点,太容易紧张了。

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比如,一些重要的庭审,明明准备得万无一失,可一站到法官面前,就可能大脑空白,说话磕巴。

再比如,跟一些大客户开会,明明方案做得漂亮,让他上去讲几句,声音都在抖。

老板说,因为这个毛病,他错过了好几次晋升的机会,太可惜了。

我说,这不是毛病,这是心病。

他不是能力不行,是“我”字太重。

他不是怕把事搞砸,是怕那个“搞砸了的自己”被人看见。

他不是紧张,他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

上台演讲,面试,见重要的人,甚至在酒桌上被点名说几句……

心跳立刻加速,手心冒汗,感觉喉咙被人掐住了。

脑子里反复演练,万一我说错了怎么办?

万一他们觉得我很傻怎么办?

万一气氛尴尬了怎么办?

你发现没有,所有的焦点,都在“我”身上。

“我”的形象,“我”的表现,“我”会不会丢脸。

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聚光灯效应”。

总以为自己是舞台的中心,有一束巨大的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台下坐满了观众,拿着小本本,随时准备给我们的表现打分。

你多说了一个字,说错了一句话,自己会记很久很久,反复咀嚼,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但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台下根本没什么观众。

就算有,他们也在玩手机,在想自己中午吃什么,在琢磨自己家里的那点破事。

没人真的那么在乎你。

你的那点小尴尬,小失误,在别人脑子里,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三秒。

就像你往湖里扔了颗石子,那圈涟漪很快就散了,湖面很快就恢复平静了。

可你呢?你就是那颗石子,沉在湖底,还以为整个湖都在为你而动荡。

我刚开始做生意那会儿,也是这样。

要去见一个重要的供应商,对方是个行业老炮,气场很足。

去之前,我把所有资料背得滚瓜烂烂,在镜子面前练了无数遍开场白,甚至连握手的力度都设计好了。

结果一坐到他对面,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慢悠悠地给自己泡茶,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我准备的所有话术,瞬间忘光了。

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所有的心思都被他看穿了。

开口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有点变调。

后来我们合作了很多年,成了朋友。

有一次我跟他提起当年的糗事。

他哈哈大笑,说,你还记得?我早忘了。

我当时就是在想,这年轻人看着挺精神,不知道靠不靠谱,能不能扛事。

我泡茶只是我的习惯,能让我静下来看人。

你看,我当时所有的内心戏,所有的紧张,都是自己跟自己演的一出大戏。

对方在意的,根本不是我说话流不流畅,姿态帅不帅。

他在意的,是“我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我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

当我把焦点从“我要表现得好”,切换到“我能为你做什么”的时候,紧张感就消失了一大半。

因为“我”字变小了。

紧张的第二个根源,是总想控制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

我们想控制结果,想控制别人的看法,想控制整个事情的走向。

就像一个没下过水的旱鸭子,总想着怎么让河水听自己的话。

这是不可能的。

水有水的脾气,风有风的方向。

真正厉害的船夫,不是让水倒流,而是摸透了水的脾气,顺势而为,用最小的力气,达到目的地。

什么是你能控制的?

你的准备,你的努力,你的态度。

上台演讲,你能控制的,是把稿子写好,反复练习,熟悉内容。

至于台下的人是鼓掌还是打瞌睡,那是你控制不了的。

去面试,你能控制的,是把自己的作品集整理好,把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思考清楚。

至于面试官今天心情好不好,他更喜欢什么类型的人,那是你控制不了的。

把所有心力,都用在“可控”的部分。

然后,把“不可控”的部分,交给老天。

尽人事,听天命。

这六个字,不是消极,而是最大的智慧。

当你能清晰地划分出“我能做的”和“我不能做的”那条线时,你的内心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交战和拉扯。

能量不内耗了,人自然就松弛了。

我有个朋友,做外贸的,每年要去参加很多国外的展会。

他以前也特别容易紧张。

他说,每次开展前一晚,都睡不着觉。

总担心展位位置不好,担心客户不来,担心对手搞什么新花样。

后来他想通了。

这些事,没一件是他能决定的。

他能决定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手册做到最漂亮,把样品摆放得最整齐,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到最足,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好。

于是,他给自己设定了一套“展会仪式”。

每次开展前,他不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而是找个安静的地方,拿出从国内带去的茶具,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泡一壶茶。

他说,当热水冲进壶里,茶叶慢慢舒展开,香气升腾起来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定了。

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泡茶的每一个动作上。

他说,这壶茶,就是他能百分之百掌控的世界。

在这个小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

当他喝完那杯茶,再走进喧闹的展会现场,他就觉得没那么怕了。

因为他刚刚确认过,自己是有能力掌控一些事情的,这就够了。

至于客户来不来,签不签单,随缘。

有趣的是,当他越是抱着这种“随缘”的心态,生意反而越做越好。

因为客户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笃定和从容。

一个不紧张、不急于求成的人,反而会给人一种“这个人有货”的信赖感。

那具体怎么做呢?

我给你几个我亲身实践过,非常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叫“灵魂出窍法”。

当你感觉自己快要紧张的时候,想象你的灵魂,“嗖”地一下,从你的天灵盖飞了出去,像个无人机一样,盘旋在房间的上空。

你从上帝视角,往下看。

你会看到那个坐在椅子上,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表情僵硬的自己。

你还会看到你对面的人,或者台下的观众。

你会发现,那个紧张的你,只是这个空间里很小的一个点。

而那些你以为在审判你的人,他们可能也在紧张,或者在走神,或者在想别的事。

这个方法,能让你瞬间从“当局者”的身份里抽离出来。

你不再是那个在舞台上瑟瑟发抖的演员,你成了导演,成了旁观者。

当你能旁观自己的紧张时,紧张本身就开始瓦解了。

第二个,叫“最坏结果推演法”。

你不是怕搞砸吗?

好,那我们就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想一遍,最坏、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演讲搞砸了。

结果是什么?听众觉得你讲得不好,领导批评了你几句,同事背后可能会议论一下。

然后呢?

你会因此被开除吗?大概率不会。

你会因此身败名裂吗?更不会。

太阳明天会照常升起吗?会的。

地球会照常转动吗?会的。

当你把那个让你恐惧的、模糊的一团黑雾,用笔写下来,一步步推演,你会发现,所谓的“最坏结果”,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死不了。

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

当你把未知,变成了已知,哪怕是已知的“坏”,它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就像恐怖片,你把它一帧一帧地暂停、分析,知道那个鬼是怎么化妆的,血浆是怎么做的,也就不吓人了。

第三个,叫“焦点外移法”。

前面说了,紧张,是因为太关注自己。

那解药就是,强迫自己去关注别人,关注环境。

比如,你要上台演讲。

在开始前,不要再看你的稿子了。

抬起头,认真地看看台下的观众。

左边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大哥,他戴的眼镜是什么牌子的?

前排那个女士,她的耳环挺别致,是什么形状的?

今天的会场,顶灯有几排?地毯是什么颜色的?

当你开始把注意力,像探照灯一样,打向外部世界,你投在自己身上的那束“聚光灯”自然就熄灭了。

你是在强行地,把你的大脑从“对内模式”切换到“对外模式”。

这不仅仅是转移注意力,更是在重新定义你的角色。

你不再是一个“等待被审视的客体”,你成了一个“主动观察环境的主体”。

主客易位,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是在巡视你的领地,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检阅。

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术”层面的东西,能帮你应急。

但真正想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道”的层面。

也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洽的内在世界。

当你的内核足够稳定,你就不再需要外界的掌声来证明自己。

你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出发点不再是“我要让你们觉得我牛”,而是“这是我的思考,这是我的表达,我真诚地分享给你们”。

成了,很好。

没成,也很好。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转变,不是看几篇文章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刻意的练习。

需要你为自己的大脑,重装一套操作系统。

在过去很多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我把那些能支撑我穿越人生起伏、保持内心安定的底层智慧,总结成了50个可操作的思维模型。

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划分“可控”与“不可控”,就是《格物之道》里的第49个模型,“控制二分法”。

这是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智慧精髓,也是内心宁静的基石。

比如,让你把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关注你能影响的范围,就是第50个模型,“影响力圈模型”。

它告诉你,能量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空耗在“关注圈”里。

再比如,让你推演最坏结果,其实是在运用第38个模型,“黑天鹅事件”和第39个模型,“反脆弱”。

当你直面最坏的可能,你就启动了自身的反脆弱性,你就不再害怕波动。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一扇扇认知的大门,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底层的世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们不能保证你的人生一帆风顺,但能保证你在惊涛骇浪之中,始终能握紧自己船舵。

这本书,不教你任何具体的成功技巧,它只负责帮你把内心的地基打牢。

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内心有多少从容和笃定,才能托起多大的事,走多远的路。

说到底,紧张,是一种能量状态。

它就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在你身体里横冲直撞。

你越是想用蛮力去制服它,它越是挣扎得厉害。

你要做的,不是跟它搏斗。

而是成为一个更厉害的骑手。

你要了解它的脾气,安抚它的情绪,然后,轻轻地,把它的能量,引导到你想要去的方向。

当你不再把紧张看作一个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把它看作一个需要被理解和转化的“信使”。

它在提醒你:嘿,你又开始把自己当回事了。

它在提醒你:嘿,你又想去抓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了。

它在提醒你:嘿,把心收回来,回到你能掌控的方寸之间。

那一刻,你会发现,那匹惊马,慢慢安静了下来。

它开始愿意听你的了。

你没有战胜它,你只是和它达成了和解。

真正的松弛,不是风平浪静,不是心中无马。

而是你知道,就算风浪再大,就算万马奔腾,你也有能力,稳坐中军帐。

那份从容,不是天生的,是修来的。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