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怎样经营35-55岁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姐姐加我。

她说,我关注您很久了,感觉您能救我。

我说,别。

神仙都救不了人,何况我。

人只能自救。

我顶多是那个在岸上喊“喂,你方向反了”的人。

她说,我今年42,感觉人生要完蛋了。

微信头像,是一朵精致的莲花。

朋友圈,是健身房的汗水,烘焙的小蛋糕,孩子的奖状,老公公司上市的庆功宴。

看起来,完美得像一部电影。

我说,你这不是挺好吗?

怎么就要完蛋了?

她发来一长串文字,中间夹杂着好几个哭泣的表情。

大意是,事业到顶了,再升一步难于登天,看着年轻的后浪往前冲,自己假装淡定,内心焦虑得夜夜失眠。

孩子上初中了,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再黏着她,感觉被“抛弃”了。

老公忙得像个陀螺,两人一个月也说不了几句贴心话,婚姻像一潭死水。最要命的是,照镜子时,眼角的细纹,下垂的嘴角,都在提醒她,青春这场盛宴,散场了。

她问我,少康老师,我是不是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35岁以后的女人,是不是只能等着慢慢枯萎?

我看了看窗外,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去年秋天,叶子掉得一片不剩,光秃秃的,像个赴死的战士。

可现在,春天还没过完,已经又是满树的翠绿,一个个小小的、红色的花苞,鼓得像憋着一股劲儿。

我对她说,你不是在枯萎,你是在换季。

你用错了地图。

你拿着春天的耕种图,却走进了秋天的收获季。

你发现自己挥不动锄头了,就以为是土地背叛了你。

其实,土地巴不得你赶紧坐下来,尝尝它为你结出的果实。

女人的一生,如果是一天。

35岁之前,是上午。

从日出到正午,是阳气升腾的阶段。

关键词是“争”和“取”。

争分夺秒,获取一切。

学业,职位,爱情,家庭……像个勤劳的仓鼠,拼命往自己的仓库里囤积谷物。

这个阶段,比拼的是体力,是精力,是谁更豁得出去。

35岁,是正午。太阳升到了顶点。

然后呢?

然后,就是长长的、温暖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下午。

从35岁到55岁,甚至更久。

这是女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二十年”。

为什么说是黄金?因为你上午囤积的谷物,现在可以拿出来,酿酒了。

可惜,99%的女人,到了下午,还在重复上午的动作。

还在想着去开垦更多的荒地,还在为自己挥锄头的速度变慢而焦虑。

她们把“酿酒”的时光,浪费在了无效的“耕种”上。

这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下午有下午的玩法。下午的规则,和上午完全不同。

如果你不切换游戏模式,你不仅赢不了,还会把自己活活累死。

那么,这个“下午模式”,到底该怎么开启?

我给那个姐姐提了三个建议。或者说,是三个必须完成的“模式切换”。

第一个切换:从“扮演角色”,到“成为自己”。

我问她,你有多久,没有想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了?

不是“xx总”,不是“xx的妈妈”,不是“xx的太太”。

撕掉所有这些标签,你,是谁?

她沉默了很久。

说,我想不起来了。好像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就一直在扮演各种角色。一个努力的员工,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负责的母亲。我努力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到100分,却忘了我自己到底是谁。

我说,这就对了。

35岁之前,我们靠“角色”活着。

因为那时候的“自己”太单薄,我们需要依附于各种社会角色,才能找到存在感和安全感。

就像一件衣服,必须穿在人身上,才有形状。

但35岁之后,你要做的,是把这些穿了半辈子的戏服,一件一件,脱下来。

你会发现,那个被包裹在最里面的“自己”,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已经有了自己的形状,自己的质感,自己的光芒。

她不再需要戏服的衬托。

她自己,就是风景。

所以,这个阶段的第一要务,不是“再拿下一个什么”,而是“清理掉多余的什么”。

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断舍离”。

断掉无意义的社交。

那些只会消耗你能量的酒局、聚会,那些需要你戴着面具去迎合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请出你的生命。

你的时间,很贵。

下午的阳光,每一寸都值得珍惜。

舍弃不属于你的期待。父母期待你光宗耀祖,社会期待你家庭美满,老公期待你温柔贤惠……这些期待,像一件件沉重的盔甲。上午,你穿着它打仗,是保护。

下午,你还穿着它在花园里散步,就是累赘。

把别人的期待,还给别人。

你只需要满足一个人的期待,就是你自己。

离开让你内耗的环境。

那个不断PUA你的领导,那个总是散发负能量的“闺蜜”,那个让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家庭氛围……如果改变不了,就物理隔离。不是你不够好,是那片土壤不适合你这颗种子。换一片土,你会长得更好。

这个过程,会痛。

因为那些角色,已经和你长在了一起。往下撕,会血肉模糊。

你会害怕。万一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了怎么办?万一我不是一个“好员工”了怎么办?

别怕。

当你不再刻意去“扮演”一个好妈妈时,你只是放松地、真诚地陪着孩子,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更有趣、孩子更喜欢的妈妈。

当你不再为了“好员工”的头衔而透支自己时,你把精力聚焦在你真正擅长和热爱的一两件事上,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甚至不可替代的员工。

我有个朋友,一家外企的高管,40岁那年,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升职机会,申请转到了一个清闲的部门。

所有人都说她疯了。

她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去学了油画。

以前她只是喜欢,现在,她是真的拿起画笔,一画就是一下午。

刚开始,她也很惶恐。

感觉自己像个逃兵。

但画了半年后,她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以前是紧绷的,凌厉的,像一把出鞘的剑。

现在是舒展的,温润的,像一块被溪水冲刷了很久的玉。

她说,以前,我每天都在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每天都在感受“我是谁”。

去年,她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开了个小小的画室,教一些同样焦虑的妈妈们画画。

收入不高,但她每天都笑得特别开心。

她说,我花了40年,才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扮演”,到“成为”。

就是找到这条回家的路。

家在哪?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在你自己的感受里,在你自己的热爱里。

这条路,只有你自己能走。

第二个切换:从“透支体能”,到“经营能量”。

你有没有发现,35岁之后,很多事情,开始变得“力不从心”。

以前通宵唱K,第二天照样上班。现在熬个夜,一个星期都缓不过来。

以前靠硬扛,能搞定一切。现在,稍微有点压力,就觉得身心俱疲。

这不是你变弱了,是你身体里的“账户”性质变了。

35岁之前,你的身体账户,是一个“信贷账户”。

你可以大量透支。仗着年轻,用健康去换金钱,换地位。

那时候的银行(身体)愿意给你批额度。

35岁之后,这个账户,变成了一个“储蓄账户”。

它不再给你批新的贷款了。它只允许你用你账上已有的存款。

你花一分,就少一分。

如果你还想着用以前的方式去透支,银行会给你最严厉的惩罚——疾病。

所以,女人到了下午,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再是你的PPT做得多漂亮,不再是你的业务能力有多强。

而是你的“能量水平”。

能量,是个很玄的词。我把它具体化为三样东西:体力、心力、关系力。

先说体力。

你必须像管理你的银行存款一样,去管理你的体力。

把睡觉,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

任何让你在12点之后还醒着的人和事,都是在抢劫你的银行。

找到一项能让你微微出汗,并且能长期坚持的运动。

不是为了练出马甲线去发朋友圈,而是为了让你的身体这部机器,能保持运转。

散步、慢跑、瑜伽、八段锦……什么都行。

关键是,把它变成像吃饭喝水一样的本能。

定期给身体做“结算”。

去体检,去倾听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腰疼、头晕、失眠……这些不是小毛病,是你的身体在给你发“催债通知单”。别忽略它。

再说心力。

心力,就是你的情绪能量。

如果说体力是你的本金,那心力就是你的“利息”。

一个心力高的人,情绪稳定,内心平和,她的本金消耗得就慢,甚至还能产生“复利”。

一个心力低的人,整天焦虑、抱怨、内耗,她的本金就像被高利贷盯上了,飞速消耗。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女人,能力一流,却被情绪拖垮了。

她们不是输给了对手,是输给了自己的“情绪内耗”。

如何提升心力?

找到你的“情绪充电桩”。

可以是一个爱好。

画画、弹琴、种花、做饭……任何能让你完全沉浸进去,忘记时间的事情。

可以是一个空间。

你的书房,家里的飘窗,楼下公园的长椅。只要待在那,你就觉得安全、放松。

可以是一个人。

能无条件倾听你、支持你的朋友或伴侣。

每天,给自己至少15分钟的“充电时间”。

雷打不动。

这15分钟,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家庭,只属于你自己。

这是在给你自己的“心力账户”做定期储蓄。

最后说关系力。

35岁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那么多“朋友”了。

上午,我们需要社交,是为了交换信息,拓展资源。

关系,是一种工具。

下午,我们需要关系,是为了交换能量,彼此滋养。

关系,是一种归属。

清理掉你的“通讯录”。

把那些一年都不会联系一次,只会让你在点赞时感到疲惫的“好友”删掉。

然后,把你所有的“关系预算”,投入到3-5个最重要的人身上。

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一两个真正的知己。

用心去经营这些关系。

不是指责,而是倾听。

不是控制,而是陪伴。

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我太太有一个闺蜜群,就四个人。

她们有个约定,每个月,四个人必须一起吃顿饭。

谁都不许带老公孩子,就是她们四个。

聊什么都行。工作上的烦心事,和老公吵的架,孩子教育的困惑。

这顿饭,就是她们的“关系充电桩”。

每次吃完饭,每个人都像加满了油,又能回去各自的生活里,继续披荆斩棘。

你看,体力是基本盘,心力是放大器,关系力是安全网。

这三样“能量”,共同构成了你下半场的“核心资产”。

它们比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比你名片上的头衔,重要一百倍。

第三个切换:从“寻求答案”,到“创造美感”。

很多女人到了这个年纪,会疯狂地向外“求”。

求答案,求方法,求出路。

她们看很多书,上很多课,找很多人聊。

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告诉自己接下来该怎么活。

但她们忘了,人生的下午,没有标准答案。

上午,我们是学生,是在做有标准答案的“考卷”。

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嫁好人家。

每一步,都有人给你划好了重点。

下午,我们毕业了。生活把卷子收了上去,发给你一张白纸。

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自己画画了。

很多人,一下子就慌了。

因为她们习惯了“填空题”和“选择题”,突然面对一张白纸,她们不知道怎么下笔。

她们害怕画错,害怕画得不好看。

所以,她们又开始到处找“绘画教程”。

但人生的画,没有教程。

这个阶段,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创造”。

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美感”。

这种美感,可以很小。

比如,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插上一束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鲜花

。看着阳光洒在地板上,那种整洁、宁静,就是一种美。

比如,认真地做一顿饭。

不为了“营养均衡”,不为了“喂饱家人”,就为了享受食材在自己手中慢慢变成佳肴的过程。

那个专注,就是一种美。

比如,重新打扮自己。不是为了取悦谁,就是为了让自己照镜子的时候,心里能“呀”的一声。

那种自信和愉悦,就是一种美。

我认识一个大姐,50岁了。

退休前是单位的工会主席,风风火火的一个人。

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整个人都垮了。

后来,她女儿给她报了个陶艺班。

她一上手就迷上了。每天都泡在陶艺馆里,玩泥巴。

她做的东西,歪歪扭扭的,一点也不“标准”。

但她把它们一个个搬回家,摆满了整个阳台。

她说,我以前总觉得,我得做点“有用”的事。

现在我才明白,做点“无用”但“美”的事,人才不会枯萎。

这些“无用之美”,就像一个个锚点,能把你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中,牢牢地锚定在“当下”这一刻。

当你开始创造美的时候,你就不再需要答案了。

因为你本身,就活成了答案。

你的生活,就是你的作品。

这三个切换——从扮演到成为,从透支到经营,从求索到创造——本质上,是一场“认知”的革命。

是把你过去35年建立起来的、关于“成功”和“价值”的旧有观念,彻底推倒,然后重建一个新的、更符合生命规律的认知框架。

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格,是探究,是推倒。

物,就是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模式。

不破不立。

把这些“物”格掉了,智慧才能生出来。

这很难,需要方法,需要工具,需要一套清晰的思维模型来帮你完成这场内在的革命。

比如,如何用“控制二分法”来分离焦虑,把心力聚焦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

如何用“能力圈”模型来重新定义你的事业边界,找到让你舒服又有成就感的位置;

如何用“复利效应”来理解经营能量的长期价值。

这些心法和工具,很难在一篇文章里讲透。

我把过去十几年,我个人实践过最有效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这本《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帮你“清醒”的说明书,一张帮你重绘人生地图的“导航图”。

如果你感觉自己也卡在了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或许,它可以帮你找到那个切换模式的按钮。

最后,我想再回到那个42岁的姐姐。

那天聊完,她很久没有回音。

过了大概三个月,她突然给我发了一张照片。

不是莲花,也不是蛋糕。

是她自己的一张素颜自拍。

背景,是某个不知名的小镇的黄昏。

她穿着简单的冲锋衣,头发被风吹得有点乱,脸上没有化妆,但笑得特别灿烂,眼睛里有光。

她说,少康老师,我辞职了。

卖了市区的房子,和老公搬到了这个离市区一个小时车程的小镇。

他继续他的事业,我开了个小小的民宿。

她说,我以前总觉得,我要拥有全世界。

现在我发现,拥有一个能看见日落的窗台,就够了。

我看着她的照片,想起了院子里那棵石榴树。

它从不为秋天的落叶而悲伤,也从不为夏天的繁花而炫耀。

它只是在每个季节,做自己该做的事。

开花,结果。

然后,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春天。

对于35岁之后的女人来说,最好的活法,不过如此。

放下对上午的执念,安然地,走进自己人生的午后。

你会发现,那里的阳光,刚刚好。

那里的风景,胜过人间无数。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61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