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王快垮了。
上周约我喝茶,他整个人像被抽了筋,靠在椅子里,眼神都是散的。
“少康,你说我这么累,图个啥?”
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上个月的行程。
月初,飞北京,参加一个区块链峰会,三天,加了300个好友,光是跟人换名片,手都酸了。
月中,去杭州,一个电商大佬的私人饭局,一桌子十几个人,个个身价不菲。
他提前把每个人的背景资料背得滚瓜烂熟,饭局上推杯换盏,小心翼翼地接住每个梗,
抛出每个包袱,一顿饭吃下来,比跑个半马还累。
月底,在本地,参加了不下十场饭局,从商会聚会,到校友会晚宴,再到朋友的朋友组的局。
手机里,微信群就有几百个。
这个是“XX资本精英群”,那个是“华南新零售链接群”,每天信息999+,生怕错过一个红包,一个风口。
他坚信,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生产力。
为了维系这些“人脉”,他几乎有求必应。
朋友公司开业,他随份子一分不少;
大佬朋友圈发个动态,他第一个点赞写评论;
群里有人请教问题,他知无不言。
他活成了一张巨大的网,上面挂满了别人的名字,唯独没有他自己。
结果呢?
他想融资,那些“精英群”里的大佬们,客客气气地说“回头聊”,然后就没了下文。
他想推自己的新产品,那些饭局上称兄道弟的朋友们,口头禅是“一定支持”,可连朋友圈的转发都懒得点。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丑,在名利场上卖力地翻着跟头,台下的人鼓掌叫好,却没人愿意为他这张门票付费。
他问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社交上,为什么到头来,好像谁都离我很远?”
我给他续上茶,问了他一个问题。
“老王,你见过养蜂人追着蜜蜂跑的吗?”
他愣住了。
我说:“养蜂人做的,从来不是追逐,而是种花。
春天,他去播种,夏天,他去耕耘,等到秋天,漫山遍野的花开了,蜜蜂不请自来。”
那些所谓的社交,就是追着蜜蜂跑。你以为追到了一只,抓在手里,它就是你的了。
其实,它在你手里,只会蛰你,然后死掉。
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变成一座花园。
这,就是高人从不社交的秘密。
他们不是真的不与人来往,而是不做“无效社交”,不做“能量倒贴”的社交。
他们只做一件事。
这件事,叫“筑巢”。
我有个忘年交,陈师傅,景德镇做瓷器的。
他不高,不帅,甚至有点木讷,普通话说得也不利索。
他这辈子,没参加过一场饭局,没主动加过一个大佬的微信。
每天早上五点,雷打不动地起床,去山里,用最原始的办法感受泥土的湿度和质感。
回到工作室,就是揉泥、拉坯、修坯、上釉……周而复始。
他做的茶盏,一只,要等半年。价格,是外面市场的十倍。
想买他茶盏的人,从京城的大老板,到香港的收藏家,都得自己跑来景德镇这个小地方,
毕恭毕敬地喊一声“陈师傅”,然后排队。
还不一定能买到,得看陈师傅的心情,看他觉得你“懂不懂”。
有人不解,说陈师傅太傲了,不会做生意。
可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年后。
别人求着资本,是资本求着他,问他要不要扩大生产,他摆摆手,说:“快了,就没那个味道了。”
别人忙着建群,他只有一个徒弟,他说:“这手艺,得用心传,人多了,心就散了。”
陈师傅,就是那个典型的“筑巢人”。
他的“巢”,就是他那手出神入化的制瓷手艺。
他把一辈子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这件“事”上。
当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的“巢”就成了“凤巢”。
他不需要去外面找凤凰,凤凰会自己飞过来。
那些我们普通人眼中高不可攀的人脉、资源、财富、名望,对陈师傅而言,
都是“筑巢”的副产品,是花开之后,自然引来的蜂蝶。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反了。
我们像老王一样,终日惶惶,疲于奔命,把大量的生命能量,耗费在向外抓取上。
我们以为,认识的人越多,机会就越多。
我们以为,混的圈子越高级,自己就越高级。
我们以为,信息知道得越快,风口就抓得越稳。
这是一种典型的“狩猎思维”。
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猎人,把人脉、资源、信息,当成一只只兔子。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满世界地追兔子。
结果,兔子没追到几只,自己先累死了。
更可悲的是,就算你侥幸抓到一只兔子,你还得想办法喂养它,维系它,这又是一轮新的能量消耗。
而“筑巢思维”是什么?
是把自己从一个“猎人”,切换成一个“农夫”。
我不再追逐兔子。
我回家,关起门来,深挖一口井。
这口井,就是你的核心价值,你的“一件事”。
它可以是一项技能,比如写作、编程、设计、演讲。
它可以是一个产品,比如陈师傅的茶盏,一个程序员开发的App。
它可以是一种深度思想,比如你对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
它可以是一种人格魅力,比如你极度的真诚、靠谱、善良。
总之,它是你生命能量的凝结点,是你能够为这个世界提供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你把所有追兔子的时间,都用来挖井。
一天,两天,挖不出水。
一个月,两个月,还是土。
这个过程,是孤独的,是枯燥的,是无人问津的。
所有人都看到猎人在草原上风光无限,没人看得见你在后院的角落里默默挖土。
外界在狂欢,你在寂寞。
外界在举杯,你在流汗。
但你顶住了,你沉下去了,你没有被外界的喧嚣带跑。
终于有一天,“噗”的一声,井里涌出了清泉。
一开始,泉水只能勉强供自己饮用。
你继续挖。
泉水越来越旺,汇成了一汪清潭。
口渴的兔子,会自己跑过来喝水。你根本不用追。
你再继续挖。
清潭变成了湖泊。
整个森林的动物,都会被你这片水源吸引。
它们在你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生态。
这个时候,你还会担心没有兔子吗?
你担心的,是兔子太多了,你得制定规则,谁可以来喝水,谁不可以。
陈师傅,就是那个挖井人。
他的手艺,就是他的深井。那些大佬、藏家,就是被井水吸引来的动物。
这个世界最根本的法则,不是关系,不是信息,而是“能量价值交换”。
你自身的价值,就是你的能量级。
一个人的能量级,决定了他能吸引到什么能量级的人。
你是一个池塘,最多只能吸引来一些小鱼小虾。
你是一个湖泊,才能吸引来大鱼。
你是一片海洋,鲸鱼才会出现。
绝大多数社交的本质,是“低能量级”对“高能量级”的攀附与索取。
就像一颗小行星,妄图闯入太阳的轨道。
结果只有一个:被太阳的巨大能量撕碎,或者被弹开。
所以老王觉得累,觉得受伤。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池塘”,去强行链接别人的“海洋”。
每一次链接,都是一次能量上的“被碾压”和“被抽干”。
而真正有效的社交,是“同等能量级”的共振与融合。
是两个湖泊的交汇,最终形成更大的水域。
是两个太阳的相遇,最终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照亮更广阔的宇宙。
在你没有把自己修炼成湖泊、修炼成太阳之前,你99%的社交,都是无效的。
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它会像一个黑洞,吸干你的时间、金钱、和最宝贵的专注力。
让你永远停留在“追兔子”的低水平勤奋中,丧失了“挖深井”的可能。
那么,如何从一个“猎人”,转变成一个“农夫”?
第一步:精神上的断舍离,给自己来一场“社交斋戒”。
审视一下你的微信。
那些几百上千人的大群,退掉90%。那里除了信息噪音、情绪垃圾和无聊的吹捧,什么都没有。
真正的干货,不会在免费的大群里分享。
那些躺在你通讯录里,一年都说不上一句话,甚至你都忘了他是谁的“好友”,删掉80%。
他们不是你的人脉,只是你的内存负担。
那些三天两头喊你喝酒唱K,除了消耗你,对你的生命没有任何滋养的“朋友”,疏远70%。
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这个过程会很“痛”。
你会担心,万一错过了什么机会怎么办?万一得罪了谁怎么办?
这就是“猎人”的惯性思维。
你要做的,是像壁虎断尾一样,狠心斩断这些能量的触手。
然后你会发现,世界清净了。
你的手机不再嗡嗡作响,你的大脑不再被无效信息填满。
你终于有了大段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的“井”,到底应该挖在哪里?
第二步:找到你的“那一口井”,然后全力以赴。
这口井,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你价值体系的“定海神针”。
很多人问我,道理都懂,可怎么找到那个值得深耕的“一件事”?
怎么才能像陈师傅那样,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这背后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一套能穿透事物表象的思维武器库。
你必须学会“格物”。
“格”,是探究;“物”,是万事万物,更是你自己。
格物,就是向内探究自己的本质,向外探究世界的规律。
在我写的《格物之道》电子书里,开篇就给了两把最锋利的“铲子”,帮你找到“井”的位置。
一把叫“第一性原理”。
它要求你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外界的标签、社会的期待、家人的要求,去探寻你内心最深处、最不可动摇的热爱与渴望是什么?
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会忘记时间,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件事,很可能就是你“井”的基石。
另一把叫“能力圈”。它要求你诚实地画出自己能力的边界。
你过往的经历、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天赋,让你在哪个领域比99%的人都有优势?
不要好高骛远,哪怕这个优势只是“比别人更会做PPT”,那也是你的起点。
将你的“热爱”与你的“优势”相结合,那个交集点,就是你最应该发力的地方。
找到了这个点,接下来就是摒弃一切杂念,把你的时间和精力,像激光一样聚焦在上面。
这个聚焦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思维模型来“护航”。
比如用“复利效应模型”来让你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来看会产生多么恐怖的力量;
用“舒适区模型”来指导你进行“刻意练习”,确保你的努力一直在“学习区”进行,而不是在“表演区”自我感动。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件专业的“挖井工具”,从定位、挖掘、加固、到最终的维护,为你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指南。
它不是给你一碗马上就能喝的“鸡汤”,而是给你一整套可以让你终身受益的“操作系统”,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当你开始用这些模型去“格”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挖井,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与乐趣的内在探索。
第三步:建立你的“价值场”,学会展示,而非推销。
井挖好了,水涌出来了,你不能把它盖上。
你要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水。
但“知道”的方式,不是跑到大街上吆喝:“我这里有水,快来买啊!”
这是推销,是“猎人思维”的变种。
你要做的,是展示。
什么是展示?
陈师傅把他的茶盏,摆在自己窗明几净的工作室里,有缘人进来,他会给你泡一壶茶,
让你亲手感受那只盏的温度、质感、以及光线穿过它时呈现的微妙色彩。
他没有说“我的盏天下第一”,但你感受到了。
这就是展示。
一个作家,持续地在公共平台写作,分享他的思考。他不是在乞求你关注他,
他只是在把他的思想,他的“井水”,坦诚地展示给你看。
一个产品经理,把他的产品打磨到极致,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体验感。
他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广告,好的口碑会像涟漪一样,一圈圈散开。
展示的本质,是一种自信的、从容的、不卑不亢的价值呈现。
它的潜台词是:“我很好,但我不需要你的认可来证明我很好。
你来,我欢迎;你不来,我依然在这里,继续我的创造。”
推销的背后,是焦虑和索取。
展示的背后,是笃定和给予。
当你开始“展示”你的价值时,你就建立起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价值场”。
这个场,会像磁铁一样,自动吸引那些与你同频的人、同等能量级的人。
他们来到你的场里,不是为了占你便宜,而是为了交流、合作、共创。
这,才是社交的最高境界。
它不再是你追我赶的“狩-猎”,而是两座花园的相互映照,是两口深井的泉水交融。
我把这套“筑巢理论”讲给老王听。
他沉默了很久,一杯茶,从滚烫喝到了冰凉。
最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说:“我明白了。我以前不是在交朋友,我是在拜码头。我不是在建人脉,我是在当孙子。”
“我总想着去别人的花园里偷一朵花,却从来没想过,在自己的荒地上种一棵树。”
那天之后,老王“消失”了。
他退掉了几百个微信群。
他解散了自己公司市场部的一大半人,把所有省下来的钱,都投进了研发。
他不再参加任何不必要的饭局,每天准时回家,陪孩子吃饭,然后一头扎进书房,研究他的产品和行业。
身边的人都说,老王疯了,自绝于江湖。
只有我知道,他不是疯了,他是醒了。
他不再去追逐那些虚幻的兔子了。
他回家,开始挖属于他自己的那口井。
一年后,老王的新产品上线。
没有发布会,没有媒体通稿。
但那个产品,像一个自带光环的生命体,凭着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口碑,迅速在业内引爆。
之前对他爱答不理的投资人,开始排着队要见他。
那些饭局上只有一面之缘的大佬,开始托人带话,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
前几天,老王给我发了张照片。
他在自己的院子里,搭了个小茶台,夕阳下,几只小鸟落在旁边的树梢上。
他写道:
“花开了,鸟就来了。”
我笑了。
这个世界,终究是公平的。
它会狠狠惩罚那些,只知向外索取,不懂向内构筑的人。
也会慷慨奖赏那些,耐得住寂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所以,朋友,别再追逐蝴蝶了,去种你的花。
别再四处敬酒了,去酿你的酒。
当你自带芬芳,自带甘醇,整个世界都会赶来,与你碰杯。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