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永远说不出伤害别人的话,而别人却轻而易举?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跟一个做设计的朋友吃饭。

他叫小A,圈子里公认的老好人,技术好,脾气好,有求必应。

我们正聊着,他公司一个同事打来电话,语气很急,说有个方案客户那边提了新要求,让他赶紧帮忙改一下。

小A看了看表,晚上九点半。

他眉头皱了一下,但嘴上立刻说:“好的好的,没问题,你发我邮箱吧。”

挂了电话,我看见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的疲惫藏都藏不住。

我说,这事儿不是你的活儿吧?

我记得你提过,这个项目已经移交给那个同事了。

他苦笑一下,说:“是啊,但人家说客户就认我,他搞不定。

都开口了,我能怎么说?总不能说‘不关我事’吧,多伤人啊。”

我问他:“这是第几次了?”

他掰着指头数了数,然后泄气地往椅背上一靠:“数不清了。

反正公司里谁有急活、难活,都爱找我。

拒绝吧,显得自己斤斤计较,不近人情;

不拒绝吧,自己的事全耽误了,还得熬夜加班补,里外不是人。”

他端起酒杯,一口闷了,看着我,眼睛里带着一种很深的困惑,问了一个让我沉默了很久的问题:

“你说,为什么我永远都学不会说一句伤害别人的话,但他们伤害我的时候,却那么地理所当然、轻而易举呢?”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了无数“老好人”的心里。

你是不是也一样?

帮同事带一份根本不顺路的午饭,对方连句谢谢都没有,你心里不舒服,但嘴上只会说“没事没事”。

亲戚借钱,你明知他信誉不好,但怕撕破脸,还是咬着牙把钱转了过去,然后整天为这笔钱能不能收回而焦虑。

在一段关系里,对方一次次越过你的底线,你无数次想爆发,但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算了,他也不是故意的”。

你把“别让人不高兴”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像个尽职尽责的消防员,随时准备扑灭别人任何一点可能的不满情绪。

你以为这是善良,是高情商,是顾全大局。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

你的“善良”,并没有换来同等的尊重和珍惜,反而换来了变本加厉的索取和理所当然的轻视。

你活成了一张“便利贴”,谁都可以上来撕一张,用完就扔。

而那些敢于说“不”,敢于表达不满,甚至敢于“伤害”别人的人,反而活得风生水起,被人敬畏,被人小心翼翼地对待。

为什么?

世界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难道善良真的是一种错误吗?

不。

问题不出在善良,而出在你对“善良”的理解,以及这背后隐藏的一套致命的“能量运行系统”。

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聊透。

一、你不是善良,你是患上了“能量摩擦恐惧症”

我们先来建立一个底层认知:

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互动,本质上都是一次“能量交换”。

你让我不爽了,就是对我施加了“负能量”;

我让你开心了,就是向你输送了“正能量”。

而那些所谓“伤人的话”,它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制造“摩擦力”。

想象一下,你是一辆正在平稳行驶的汽车。

对方突然想让你载他一程,去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如果你说“不,我不去”,这就在你们之间制造了一次小小的“摩擦”。

对方可能会感到失望、不快,甚至觉得你这人“不够意思”。

而那些轻易就能说出“伤人话”的人,他们是“高摩擦体质”。

他们不害怕这种摩擦。

在他们看来,与人交往就像开车上路,磕磕碰碰、鸣笛变道都是常态。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开到自己的目的地,而不是让路上的每一辆车都对自己竖起大拇指。

他们把制造“外部摩擦”当成了一种高效的工具,用来捍卫自己的路线、时间和精力。

“这个方案不行,逻辑有问题,重做。”

这是制造工作摩擦,保证项目质量。

“妈,我的婚事我自己做主,您别操心了。”

这是制造家庭摩擦,捍卫人生边界。

“朋友之间也得明算账,这顿AA吧。”

这是制造社交摩擦,确立财务边界。

他们每一次看似“伤人”的表达,都是在对外输出一种能量,去“摩擦”和“推开”那些试图侵占他们边界的人和事。

这个过程,会消耗别人的能量(让别人生气、失望),但却能极大地保存自己的能量。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你,那个“永远说不出伤人话”的你。

你不是“高摩擦体质”,恰恰相反,你是“零外部摩擦体质”。

你极度恐惧,甚至可以说是病态地恐惧,在外部世界制造任何一点点摩擦。

别人一开口,你立刻就答应,是为了瞬间消除你们之间可能出现的摩擦。

你宁愿自己绕远路、自己吃亏、自己委屈,也要让对方感到顺滑、流畅、毫无阻力。

你以为这是善良?

不,这是一种病,叫做“能量摩擦恐惧症”。

你把所有的摩擦力,全部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

别人一个请求过来,你不敢对外制造摩擦,于是,这两股能量就在你内心开始了剧烈的战争。

你的理智告诉你:“我不想做,这不公平。”

你的恐惧告诉你:“可是如果我拒绝,他会怎么看我?我们的关系会不会就完了?”

这两股力量在你身体里疯狂对撞、撕扯、消耗。

这就是“内耗”的本质。

那些“高摩擦体质”的人,把摩擦力留给了外界,所以他们内心风平浪静,能量充沛。

而你,把世界摆平了,却在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你用巨大的、无休止的“内部摩擦”,换取了一个虚假的、脆弱的“外部和平”。

你就像一辆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的汽车,发动机在轰鸣,零件在磨损,油箱在见底,但车子却在原地动弹不得。

你每天都感觉很累很累,不是因为你做了多少事,而是因为你把百分之九十的生命能量,都用在了消弭这种“内部摩擦”上。

所以,别再用“我太善良了”来麻痹自己了。

承认吧,你不是善良,你只是不敢制造摩擦。

你所有的“为别人着想”,本质上都是一种“为自己免于冲突”的自保策略。

而这种策略,代价极其惨重。

二、你为何不敢制造摩擦?童年的“生存代码”在作祟

为什么你会如此恐惧制造摩擦?

这套“零外部摩擦,无限内部摩擦”的程序,是谁给你安装的?

答案,几乎无一例外,藏在你的童年里。

想象一个孩子。

如果他每次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不想吃这个”、“我想玩一会儿”),换来的都是父母的批评、指责、甚至冷暴力(“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他会学到什么?

他会学到一个让他得以生存下去的“底层代码”:

“我的真实需求 = 麻烦 = 不被爱。”

“做一个没有需求的、顺从的‘好孩子’ = 安全 = 被爱。”

爱,对他来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制造任何“摩擦”。

你不能给父母添麻烦,不能让他们不方便,不能让他们不高兴。

你的存在,必须像空气一样顺滑,像水一样无形。

为了获得那份稀缺的、有条件的爱,你从小就开始练习一门绝技:自我阉割。

阉割掉自己的真实感受。

阉割掉自己的个人意愿。

阉割掉自己说“不”的权利。

你成了最顶级的“他人情绪观察员”和“需求满足师”。

你像一个最精密的雷达,时刻扫描着周围人的脸色、语气、神态,然后在大脑里飞速运算:

“他眉头皱了一下,是不是我说错话了?”

“她叹了口气,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

“他沉默了,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你把所有人的情绪责任,都扛在了自己肩上。

你成了这段关系里的“能量供应站”,不断地用自己的“懂事”和“付出”,去喂养对方的“舒适”和“满意”。

只要对方满意,你就感到安全。

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对方的满意 = 我是安全的 = 我是值得被爱的。

长大后,你把这套模式带到了所有的关系里——亲密关系、职场关系、社交关系。

你不敢对伴侣提要求,因为你怕他觉得你“作”,然后离开你。

你不敢拒绝同事的求助,因为你怕他觉得你“不好相处”,然后在团队里孤立你。

你不敢跟朋友发生冲突,因为你怕这段友谊因此破裂。

你看,你害怕的从来不是“伤害别人”。

你害怕的是,在制造了那一点点“摩擦”之后,对方会收回对你的“爱”和“认可”,从而让你重新体验到童年那种被抛弃、被否定的恐惧。

这才是你真正的命门。

而那些能够轻易“伤害”别人的人,他们的童年代码往往是另一套逻辑。

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制造摩擦,激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反而能让他们得到更多资源。

或者,他们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长大,被无条件地爱着。

他们知道,即使自己说“不”,即使和父母吵架,父母也依然爱他们。

所以,他们根本不害怕制造摩擦。

说“不”,对他们来说,就跟说“好”一样,只是一个中性的、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词,不附带任何关于“被抛弃”的恐惧。

这就是根上的区别。

一个是为了“求生存”而放弃自我,一个是为了“活出自我”而表达真实。

三、从“好人”到“真人”:活出带刺的善良

看清了问题的根源,我们该怎么办?

难道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自私自利、言语刻薄的人吗?

当然不是。

我们要做的,不是抛弃善良,而是升级你的善良。

从一种“讨好型”的、脆弱的善良,升级为一种有边界、有力量、带锋芒的善良。

从一个只有“好”字的“好人”,活成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真人”。

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的,因为它相当于要重写你大脑底层的“生存代码”。

但只要你愿意开始,每一步都算数。

第一步:重新定义“善良”,建立“边界感”

你必须从心底里承认:一个没有边界的滥好人,不是善良,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不负责任。

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牺牲自己的能量、时间和感受,活成了一个能量亏空、内心枯萎的“工具人”。

你对他人的不-负责任,是用你的纵容,培养出了一个个不懂得尊重他人边界的“巨婴”。

你的退让,让他们误以为世界就该如此。

你其实是他们变坏的“帮凶”。

真正的善良,是什么?

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怀着慈悲心去帮助别人。

它有两个关键词:

不委屈自己:你的感受,是第一位的。

任何让你感到严重不适、被消耗、被侵犯的请求,你都有权拒绝。

慈悲心:拒绝,不代表憎恨。

你可以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拒绝。

你的拒绝,不是为了报复对方,而是为了守护自己的边界,同时也是在教育对方,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健康地相处。

记住一句话:善良,不是无底线的退让,而是有原则的给予。

你的内心,应该像一座有城墙、有护城河的城堡,而不是一个四面漏风、任人进出的公共厕所。

城门在什么时候打开,为谁打开,打开多久,完全由你说了算。

第二步:练习“微摩擦”,重建肌肉记忆

让你一下子对别人说“不,我不想”,你肯定做不到。

你的身体会僵硬,心脏会狂跳,大脑会宕机。

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微摩擦”开始。

“微摩擦”就是用一些缓冲词,来替代你下意识的“好的,没问题”。

它不会立刻拒绝对方,但能为你争取到宝贵的思考时间和心理建设空间。

你可以把下面这些话,当成你的“护身符”,背下来,刻在脑子里:

当同事让你帮忙时:别说“好的”,说:“我先看一下我手头的工作,稍等给你答复。”

当朋友约你但你不想去时:别说“行啊”,说:“我查一下那天的日程安排,晚点告诉你。”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请求时:别急着反驳,也别急着答应,说:“嗯,这个情况我了解了,让我先想一想。”

当别人想说服你时:别说“你说的对”,说:“你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我需要点时间消化一下。”

看到了吗?

这些话的威力在于,它们在你们之间,制造了一道小小的“时间屏障”和“空间屏障”。

它传递了几个重要的潜台词:

我的时间是宝贵的,不是可以随意占用的。

我有我自己的安排和节奏,需要优先处理。

我是一个独立的思考主体,不会被你牵着鼻子走。

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让你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主动的“评估者”。

你把选择权,重新夺回了自己手里。

当你习惯了制造“微摩擦”之后,你会发现,天并没有塌下来。

90%的人,在听到这些话后,会尊重你的节奏。

而那10%依然逼迫你、催促你的人,恰恰是你需要重点识别和远离的“能量吸血鬼”。

第三步:建立“内在价值体系”,拔掉“外在认可”的插头

这是最根本的一步。

你之所以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你的“自我价值感”这个插头,一直插在“外部认可”这个插座上。

别人夸你一句,你就感觉充满了电;

别人否定你一句,你就瞬间断电。

你必须把这个插头拔下来,插在“内部价值体系”这个属于你自己的发电机上。

你需要一个稳固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自我评价系统。

这个过程,需要你静下心来,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去挖掘和构建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你需要反复问自己:

我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价值的”?

我的人生中,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是创造的快乐?是家人的幸福?还是个人的成长?)

我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哪些事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妥协的?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大量的独处、思考和阅读。

你需要从那些智者的思想里,汲取养分。

你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对话,来厘清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就像给自己打造一个坚固的“精神内核”。

当这个内核足够强大时,外界的评价,就成了拂过山岗的清风,再也无法撼动你分毫。

别人说你“不够意思”,你会心平气和地想:

“我只是在遵守我的原则,这和‘够不够意思’无关。

如果遵守我的原则让你不舒服了,那是你的课题,不是我的。”

别人说你“太自私了”,你会平静地回应自己:

“我只是在优先照顾我自己的感受和能量。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谈何照顾世界?

这不是自私,是自爱。”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格物,格掉外界强加给你的种种标准,格掉你内心深处那些陈旧的恐惧,最终“致知”,得知你自己的“道”。

我花了很多年,将这个“格物致知”的过程,拆解成了一套普通人可以上手操作的思维模型。

比如,如何建立边界?

你可以用《格物之道》里的“安全边际模型”,为自己的能量、时间和金钱都设定一个不可触碰的安全区。

如何应对别人的评价?你可以用“控制二分法”模型,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行为和思想),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看法和情绪),然后把所有能量都聚焦于前者。

如何看清关系的本质?

你可以用“信息不对称”模型,去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关系里总能占据上风。

我把这些年验证过的、最有效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都写进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成功学,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

它是一套帮你重塑思维底层代码的“工具箱”。

你遇到的每一个困境,几乎都能在里面找到对应的“认知手术刀”,帮你剖开问题,看清本质,找到出路。

建立强大的内在价值体系,是一个漫长但绝对值得的旅程。

这本书,可以做你路上的地图和拐杖。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我那个朋友小A的故事。

那天饭局的最后,我对他说了几句话。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手里的设计刀,不仅能创造出美,也能划出边界。

一个顶级的匠人,不仅懂得如何精雕细琢,更懂得如何对一块不合适的材料说“不”。

因为他知道,对坏材料的妥协,是对自己手艺的侮辱,也是对最终作品的不负责任。

你的善良,就是你的手艺。

你的时间和能量,就是你最珍贵的材料。

一个不敢对劣质材料说“不”的设计师,最终只会耗尽自己的才华,做出一堆平庸之作。

同样的,一个不敢对“能量吸血鬼”说“不”的好人,最终也只会耗尽自己的生命力,活成一个面目模糊的怨妇。

从今天起,学着去制造一点“摩擦”吧。

那不是伤害,那是你生命力开始苏醒的声音。

那不是刻薄,那是你内心城堡的吊桥,正在缓缓升起。

你会发现,当你开始温和而坚定地亮出你的“刺”时,你失去的,只是那些本就不值得你交往的“索取者”;

而你得到的,是真正的尊重,是健康的关系,是一个能量充沛、内心丰盈的,崭新的自己。

这个自己,也许不完美,也许不总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TA是真实的,是舒展的,是自由的。

TA,才是你此生最伟大的作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87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