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纯粹的人越有力量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饭局,改变了我对“力量”的全部认知。

那是个标准的商业局,甲方是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想采购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作为高端客户的年礼。

我们这边是中间方,撮合他们和一位姓刘的师傅对接。

刘师傅五十多岁,人很瘦,背微驼,看着就像村里出来,刚在城里儿子家住下的那种老人。

话不多,手一直揣在袖子里,别人敬酒,他就端起茶杯抿一口,笑笑。

对面的阵仗就不同了。

项目负责人是个年轻的海归精英,PPT做得像科幻大片,各种市场分析、用户画像、品牌赋能,名词一个比一个新。

团队里还有专门负责商务的、负责设计的,个个口若悬河,气场两米八。

酒过三巡,精英男清了清嗓子,开始谈正事。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刘师傅的手艺,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接着话锋一转,开始提要求。

他说,为了匹配他们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包装要做得有科技感,最好能结合AR技术,扫一下就弹出个视频。

产品本身也要“微创新”,比如在传统纹样里,巧妙地植入他们公司的LOGO。

他还提议,为了扩大产能,建议刘师傅开个新厂,搞流水线,他们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

总之,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意思很明确:

你的东西很好,但太“土”,得按我的方式来改造,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卖出好价钱。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天没法聊了。

懂行的人都知道,刘师傅的东西,妙就妙在那个“土”字上。

每一刀,每一笔,都是几十年功力的沉淀,是和泥土、气候、个人心性合一的产物。

植入LOGO?搞流水线?那等于把它的魂给抽了。

我刚想打个圆场,没想到刘师傅开口了。

他依然揣着手,慢悠悠地说:“你们说的那些,我听不懂,也不会做。”

场面瞬间安静。

精英男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但还是保持着职业微笑:“刘师傅,这是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更多人……”

刘师傅打断他:“我一个老头子,一天就做那么多,做多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他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上:

“你们要,就这个样。

不要,我就拉回去,自己留着看。”

说完,他就不再说话了,低头喝自己的茶。

那是一种极其安静,但又极其强大的气场。

他没有愤怒,没有辩解,没有试图去说服对方。

他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一个关于他自己,和他手艺的事实。

他的世界里,没有“品牌赋能”,没有“用户画像”,只有“这个味儿对不对”。

这是一种极致的纯粹。

精英男团队面面相觑,之前准备的所有话术、策略、心理博弈,在刘师傅这种“一根筋”面前,完全失效了。

就像你用尽屠龙之术,结果发现对手只是一块石头。

你所有的精妙招式,都无处着力。

沉默了大概五分钟。

最后,是那个精英男先笑了,他端起酒杯,站起来,对着刘师傅深深鞠了一躬。

“刘师傅,我错了。

我们就要您这个‘原汁原味’。”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

我们总以为,力量来源于复杂,来源于更多的技能、更广的人脉、更深的城府。

但实际上,真正的力量,恰恰来源于纯粹。

越纯粹的人,越有力量。

什么是“纯粹”?

纯粹不是天真,不是头脑简单。

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更高阶的智慧。

我给它下个定义:纯粹,是一个人内在能量的高度整合,表现为思想、言语、行为的高度一致。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内心没有冲突,能量没有内耗。

一个不纯粹的人,是什么样的?

他的内在像一个吵吵闹闹的菜市场。

脑子里同时有好几个声音在打架:

“我想做这件事,因为它让我有激情。”

“可是做这件事不赚钱,别人会看不起我。”

“我应该去做那个热门的风口项目,虽然我一点也不喜欢。”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还是待在原地最安全。”

你看,他的能量,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在内部斗争中消耗殆尽了。

这种人,就像一个功率巨大的灯泡,光芒四射,看起来很热闹,但能量是向四面八方耗散的,没有形成真正的穿透力。

而一个纯粹的人,他的内在是安静的。

他很早就完成了内心的整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他所有的思想、情感和精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这种人,就像一束激光。

灯泡的能量散于无形,而激光,能把所有能量聚焦于一点,强大到可以切割钢板。

刘师傅就是一束激光。

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标准:“这个味儿对不对。”

为了捍卫这个标准,他可以拒绝财富,可以无视权威,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所以,当他对面那支“豪华”团队,还处在“灯泡”状态——既要完成KPI,又要展现自己的专业,还想从项目里捞点个人前途——的时候,他们的能量是分散的。

而刘师傅的能量,是100%聚焦的。

这种力量上的对决,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量级。

我们的能量,都在哪里内耗掉了?

大部分人的不快乐,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在的分裂和消耗。

我总结了三个最常见的“能量黑洞”:

第一,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我有个朋友阿文,名校毕业,聪明,有才华,但活得特别拧巴。

他想去一家创业公司,觉得能学到东西,但父母觉得“不稳定,没面子”。

他谈了个女朋友,自己很喜欢,但朋友们觉得“长相普通,配不上他”。

他想利用周末去学木工,纯属爱好,但同事们笑他“不务正业,不想着升职”。

于是,他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证明题”。

为了让父母满意,他进了一家国企,每天上班如上坟。

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他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美女”交往,身心俱疲。

为了显得“上进”,他放弃了木工,把周末时间都花在各种无效的社交上。

他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出于“我想要”,而是出于“我应该”。

他活成了一个四不像的“缝合怪”,身上挂满了别人的期望,唯独没有他自己。

这种人,看似八面玲玲,实则没有一寸是自己的阵地。

他的能量,全部用来维护那个虚假的“人设”了,哪还有力量去过真正的人生?

第二,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这是更隐蔽的一种内耗。

很多人,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比如,一个人天天看养生文章,知道熬夜等于慢性自杀,但每晚都抱着手机刷到凌晨三点。

第二天早上,他又在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中醒来。

他的内在,就分裂成了两个小人:一个“理性的我”,一个“放纵的我”。

这两个小人每天都在打架。

“理性的我”说:去睡觉!

“放纵的我”说:再刷一个视频就睡!

每一次斗争,都是一次能量的巨大消耗。

这种斗争的结果,不仅是身体被拖垮,更严重的是,他的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

他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意志力”的失败者。

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再有任何力量了。

第三,目标的泛滥

这是一个“可能性”过剩的时代。

打开手机,到处都是风口,到处都是“普通人逆袭”的故事。

今天,有人告诉你做短视频能赚钱。

明天,有人告诉你AI是未来。

后天,又有人说跨境电商是蓝海。

很多人就像一只闯进瓜田的猹,看见哪个瓜都觉得又大又甜,于是每个都想啃一口。

结果是,到处挖坑,没有一口深井。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在一年时间里,报了Python编程课、理财投资课、公众演讲课,还买了一大堆关于市场营销和心理学的书。

他的朋友圈,永远在“学习打卡”。

但你问他,哪个领域做出了点名堂?

没有。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他的精力被切割成了无数个碎片,无法在任何一个点上形成“压强”。

这种“伪努力”,本质上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因为害怕选错,所以干脆全都选。

这恰恰是力量被稀释的根源。

纯粹,意味着选择。

选择一个方向,然后放弃其他所有可能性。

这个“放弃”的动作,本身就是力量的体现。

纯粹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

一个人一旦进入“纯粹”的状态,他会获得三种堪称“超能力”的力量。

第一种力量:极强的“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和某些人待在一起,即使不说话,你也会觉得很安心,很宁静。

而和另一些人待在一起,你会莫名地感到焦虑、烦躁。

这就是“场”的力量。

一个内心冲突、能量内耗的人,他散发出的“场”是混乱的、无序的。

这种混乱会传染给周围的人。

而一个内心纯粹、高度整合的人,他的“场”是稳定、有序、和谐的。

他就像一个“定海神针”,能瞬间让一个躁动的环境安静下来。

就像饭局上的刘师傅。

他不需要大声说话,不需要据理力争。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结界”。

所有花里胡哨的伎俩,在这个结界面前,都会自动失效。

因为他的“场”在告诉你:我是不可动摇的。

这种力量,比任何话术都管用。

在职场、在谈判、在一切人际关系中,拥有这种“场”的人,永远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种力量:极致的“效率”

前面我们说了,不纯粹的人,能量都消耗在“内斗”上了。

假设一个人有100分能量。

一个内耗严重的人,可能有80分用在了“想该不该做”、“做了没用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些精神摩擦上,真正用在“做事”上的,只有20分。

而一个纯粹的人,他没有这些精神摩擦。

他的100分能量,会100%地投入到他正在做的事情上。

这中间的效率,差了整整五倍。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身边有些“高人”,看起来云淡风轻,没怎么“努力”,但取得的成就却远超那些天天打鸡血的“奋斗逼”。

因为他没有内耗。

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满格能量的输出。

他不是在“努力”,他只是在“做”而已。

“努力”这个词,本身就隐含着对抗和不情愿,是一种内耗的表现。

当你真正热爱并专注于一件事时,你是感觉不到“努力”的,你只会感觉到“流动”和“创造”的喜悦。

第三种力量:吸引“同频”的资源

宇宙有一个基本法则:同频共振。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资源。

一个内心嘈杂、欲望泛滥的人,他吸引来的,也大多是同样状态的人,和一些短期的、不稳定的机会。

大家因为暂时的利益凑在一起,又因为更大的利益而散开。

而一个内心纯粹、目标明确的人,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

他的纯粹,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信号”,在向全世界宣告:“我是谁,我需要什么。”

所有与这个信号“同频”的人、事、物,都会被他吸引过来。

我的一位老师,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王阳明心学。

在别人追逐风口、赚快钱的时候,他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

很多人觉得他“傻”,不懂变通。

但几十年下来,他成了这个领域内绕不开的权威。

无数企业家、学者、政府官员,不远万里前来向他请教。

他不需要去“社交”,最顶级的人脉会自动找上门来。

他从不“追”钱,但项目和资金会主动送上门,请他去做顾问和指导。

这就是纯粹的力量。

当你把自己打造成某个领域里最纯粹、最极致的那个“存在”时,你就不再需要去追逐资源,资源会反过来追逐你。

如何修炼“纯粹”的力量?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道理都懂了,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怎么办?

确实,变得纯粹,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

它不是让你去“扮演”一个纯粹的人,而是要从根上,去清理你内心的“垃圾”,减少精神的“摩擦力”。

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格物”。

“格”,就是探究、纠正。

“物”,就是你脑子里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欲望,每一个让你内耗的信条。

“格物”,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这是一套非常系统和精微的功夫。

它不是看几篇鸡汤文就能学会的。

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和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

这些年,我将自己从中华典籍和现代科学中摸索出的这套“心法”,整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体系。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将这个复杂的修炼过程,拆解成了50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些模型,就是你进行“思想大扫除”的工具。

比如,当你因为活在别人眼光里而内耗时,可以用“课题分离模型”(源自阿德勒心理学,但我在书中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即是《格物之道》里的第50章影响力圈模型),清晰地划出“我的事”和“别人的事”的边界。

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你无法控制,也不需要负责。

你需要负责的,只有你自己的选择。

这个模型,能帮你瞬间卸下千斤重担。

当你因为认知和行为脱节而自我否定时,可以用“微习惯模型”(即是《格物之道》里的第17章舒适区模型)。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每天读一小时书”,那个“理性的我”打不过“放纵的我”。

你可以从“每天读一页书”开始。

这个动作小到不可能失败,也就不会产生内耗。

当这个微习惯养成后,再慢慢加量。

当你因为目标泛滥而精力分散时,可以用“帕累托法则模型”(即是《格物之道》里的第13章),也叫二八定律。

坐下来,把自己所有的目标和待办事项都写下来,然后冷静地问自己:哪20%的事情,能决定我80%的结果?

找到它,然后把100%的能量聚焦在这20%上。

《格物之道》里的50个模型,就像50把不同规格的“手术刀”。

有的帮你切除“无效信念”,有的帮你矫正“思维bug”,有的帮你缝合“内在冲突”。

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工具,让你成为自己的“心灵医生”,一步步清理掉那些让你的能量白白耗散的“精神熵增”。

这个过程,就像打磨一块璞玉。

一开始,它可能布满杂质和裂纹。

但你每用一个模型,清理掉一处杂质,它的质地就更纯粹一分,光芒就更通透一分。

直到最后,所有的杂质都被剔除,它变成了一块温润通透的美玉。

那个时候,你内在所有的力量,都将畅通无阻地流淌出来。

那,就是你最纯粹,也是最强大的状态。

从一件小事开始,找到你的“激光点”

修炼纯粹,不必追求一步到位。

你可以从生活中一件极小的事开始,去体验那种“能量聚焦”的感觉。

比如,从明天开始,给自己定一个“纯粹一小时”。

在这一个小时里,关掉手机,断开网络。

只做一件事。

可以是一直困扰你的那个工作难题。

可以是读一本很难啃的书。

可以是在公园里,不带任何目的地散步,只是去感受风和阳光。

关键在于,在这一个小时里,你的世界里只有这一件事。

不评判,不期待,不想着它的“意义”和“结果”,只是纯粹地“在做”。

去体会那种没有内耗、没有干扰、身心合一的“流动”状态。

当你体验到一次这种“纯粹的宁静”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喜悦后,你就会上瘾。

然后,你可以慢慢地把它扩展到两个小时,一个上午……

你也可以选择一个领域,进行“纯粹化”的改造。

比如,你的衣柜。

打开衣柜,把所有那些“可能某天会穿”、“打折时冲动买的”、“不舒服但很贵”的衣服,都清理掉。

只留下那些你真正喜欢、穿着真正舒服的。

当你的衣柜变得纯粹了,你会发现,每天早上“穿什么”这个小小的内耗,就消失了。

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次“格物”的练习。

从整理衣柜,到整理你的时间,整理你的社交关系,整理你的信息来源,最后,到整理你的思想。

一点一点,把不属于你、消耗你的东西,清理出去。

这个过程,也许会伴随着阵痛和不舍。

但每一次“清理”,都是在为你内在的力量腾出空间。

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用最“笨”的功夫。

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件事,一个方向,然后用一生去把它做到极致。

因为他们深刻地懂得,力量的秘密,不在于加法,而在于减法。

减去多余的欲望,减去不必要的社交,减去无谓的精神内耗。

当你的生命纯粹到只剩下那个内核时,你将无坚不摧。

因为,在一个充满噪音的时代里,一颗安静的心,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