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越高,人越不装。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周末,在常去的一家茶馆喝茶,遇到个年轻人,叫A坤。

老板介绍,说他是我们这儿最近风头正劲的“创业明星”。

人很精神,不大到三十岁的样子,一身潮牌,但感觉衣服比人精神,有点撑不起来。

手腕上一块硕大的表,在茶室昏黄的灯光下,依然能闪到你的眼睛。

他一坐下,整个茶馆的气场都变了。

他不像是在喝茶,更像是在开一场新闻发布会。

“我刚从杭州回来,见了几个头部基金的大佬,他们对我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模式很新,Web3.0和元宇宙的底层逻辑,你们懂吧?

就是重构人与场的交互关系……”

他说话语速很快,嘴里全是各种你听过但又不太懂的热词。

“我的天使轮,就是那个之前投了某某上市公司的某总投的,我们喝了顿酒,他当场就拍了板。

他说,A坤,我投的不是你的项目,是你这个人。”

他一边说,一边不经意地把手机屏幕朝外,上面是和某个大佬的合影,虽然大佬在照片里笑得有点官方。

车钥匙被他“啪”地一声放在茶盘边上,一个蓝天白云的标志。

满桌的人,都被他的气势镇住了。

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眼睛里全是崇拜的光。

连茶馆老板,给他续水时都小心翼翼,仿佛他杯子里装的不是茶,是液体黄金。

他聊资本,聊趋势,聊认知,聊闭环。

仿佛整个世界,就是他手里的一个魔方,想怎么拧就怎么拧。

我静静地听着,没说话。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他们像一个鼓得满满的气球,看起来巨大,但你只需要一根针,就能让他瞬间爆炸。

等他高谈阔论的间隙,我递了根烟过去,笑着问了他一个问题。

一个非常简单,非常“土”的问题。

我说:“A坤,你这个项目听起来特别宏大。

我就想知道,你最早的那批用户,哪怕只有十个,你解决了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离开了你就不行的痛点?”

整个茶室,瞬间安静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从A坤身上,转移到了我这里。

A坤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接烟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下。

“我们……我们的模式是平台级的,主要是赋能B端,然后通过B端去影响C端,这是一个生态打法,初期不追求单点……”

他开始绕。

我继续笑着,看着他的眼睛,又重复了一遍:“我懂生态。

我就想知道,那个最原始的,让你这个生态能启动的‘第一把火’,那个让十个人愿意付费或者花时间陪你玩的‘小东西’,它到底是什么?解决了他们什么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问题?”

他额头上开始冒汗。

之前滔滔不绝的语速,瞬间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

“这个……这个涉及到我们的商业机密……我们内部还在迭代……”

那块巨大的手表,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之前那个叱咤风云的“创业明星”,消失了。

坐在那里的,是一个眼神躲闪,坐立不安的年轻人。

大家也都看明白了,纷纷找借口,散了。

茶馆里,又恢复了平静。

老板走过来,给我续上水,低声说:“还是您厉害,一眼就看穿了。”

我摇摇头。

不是我厉害。

是规律本身厉害。

任何一个高楼大厦,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地基。

任何一个参天大树,都必须有扎进泥土的根系。

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装饰外墙和树冠,忘了挖地基和扎根,风一吹,就倒了。

A坤不是个例。

我见过太多把“装”,当成一种能力的年轻人。

他们用名牌来武装自己,用行业黑话来包装自己,用与大佬的合影来抬高自己。

他们精心营造了一个“我很牛”的幻象,然后自己也沉浸在这个幻象里,甚至信以为真。

他们为什么这么爱“装”?

“装”,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借贷行为”。

什么意思?

当一个人自身的能量(能力、底气、内核)不足时,他就会本能地向外部世界去“借”。

怎么借?

最快的方式,就是“装”。

A坤的潮牌、名表、大佬合影、行业黑话,这些都是他的“抵押物”。

他用这些东西,向周围的人借来“认可”、“尊重”、“崇拜”这种能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虚弱和不自信。

就像一个电量只有10%的手机,他急需一个充电宝。

外界的赞美和羡慕,就是那个充电宝。

他需要不断地插上充电宝,才能维持自己“满电”的假象。

所以他要不停地说,不停地表演,一旦停下来,那种虚弱感就会将他吞噬。

这是一种非常耗能,且极其脆弱的生存模式。

因为“借”来的能量,终究是要还的。而且利息极高。

你靠“装”得来的项目,迟早会因为你能力不足而崩盘。

你靠“装”吸引来的伴侣,迟早会因为你真实的样子而离开。

你靠“装”建立起来的圈子,在你没有利用价值后,会瞬间将你抛弃。

每一次“装”的成功,都是在为未来的崩塌,埋下一颗更响的雷。

真正认知高的人,都深刻地洞察了这个“能量借贷”的游戏。

他们会把所有的精力,从“向外借电”,转为“向内发电”。

他们会把自己活成一个“核电站”,而不是一个四处找充电宝的手机。

我有个朋友,老徐,跟我同龄。

他是我们朋友圈里,最“不装”的一个。

我们这群朋友里,有做投资的,有做互联网的,有当医生的,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话题。

只有老徐,每次都笑呵呵地听着,偶尔插几句,也都是些家长里短。

他穿衣服,永远是那几件优衣库的T恤,开一辆开了快十年的老款凯美瑞。

你把他扔人堆里,三秒钟就找不到了。

很多人都以为他混得不怎么样。

前段时间,我正好去他所在的城市出差,他说带我看看他的“小作坊”。

我以为就是个几十人的小工厂。

等车开到郊区,我才发现,那是一个占地近百亩的现代化厂区。

老徐做的,是全世界最“不性感”的生意——工业螺丝。

就是你家电器上,汽车上,甚至飞机上用的那种,最不起眼的小螺丝。

走进他的车间,没有A坤嘴里那种高大上的概念,只有机器的轰鸣和刺鼻的机油味。

老徐穿上工作服,戴上老花镜,拿起一个刚下生产线的螺丝,像在鉴赏一件稀世珍宝。

他跟我讲这个螺丝的材质,是哪国进口的特殊合金。

他跟我讲它的螺纹,精度达到了多少微米,能承受多大的扭矩。

他跟我讲它的涂层,能在什么样的极端环境下,保证三十年不生锈。

那一刻,他身上有一种光。

那不是名表和潮牌能发出的光,那是一种因为极致的专注和热爱,而从生命内部透出来的光。

他说:“我这辈子,没琢磨别的,就琢磨这一颗小小的螺丝。

客户为什么买我的?因为我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比如,有个德国客户,他们的设备在高频震动下,普通螺丝会松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我花了半年时间,带着我的团队,研究出一种带自锁功能的螺纹,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那以后,他们公司所有的高端产线,用的都是我的螺丝。”

他顿了顿,笑着说:“我的螺丝,一颗比别人贵三倍。

但客户还追着我下单。

为什么?因为一个螺丝松动,可能造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损失。

我卖的不是螺丝,是‘确定性’。”

我看着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不装”。

他不需要任何外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他的工厂,他的技术,他客户的信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他最硬的底气。

他的能量,是自己亲手挖煤、烧水、发的电。

澎湃,且源源不断。

他不需要向任何人“借电”。

相反,他像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在给他的员工、客户、家庭,持续地供电。

那天晚上,我们在他工厂的食堂吃饭,就是简单的四菜一汤。

他跟我说,他这几年,陆续在乡下买了很多老宅子,请了最好的工匠,用最传统的榫卯工艺,一根根木头,一片片瓦地去修复。

他说:“我不喜欢住高楼,就喜欢那种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

等我再过几年退休了,就带着老婆孩子,去那儿种菜、养鱼、读书。”

我问他:“赚了这么多钱,不想着去搞搞投资,玩玩资本?”

他哈哈大笑:“那是你们聪明人玩的游戏。

我这人笨,一辈子就只会干一件事,就是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

别的,我玩不来,也不想玩。”

看着他那张朴实无华的脸,我心里生出一种巨大的敬意。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认知越高的人,越明白一个道理: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当你本身就是一座宝藏时,你根本无需用一身的珠宝来证明你的富有。

从“爱装”到“不装”,是人一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认知跃迁。

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己之不知,用“装”来构建自信

这个阶段的人,就像A坤。

内心是虚的,能力是空的,但欲望是满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靠着一些概念、人脉、光环,就能行走江湖。

这是最危险,也最脆弱的阶段。

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摔大跟头。

摔了跟头,是好事。

疼了,才会开始反思。

第二阶段:知己之不知,用“藏”来代替“装”

摔了跟头,人就开始老实了。

他知道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

他开始变得谦虚,甚至有点自卑。

他会把自己的短处藏起来,默默地学习,偷偷地努力。

他不再“装”了,但会“藏”。

“藏”,是一种自我保护。

他害怕别人看穿他的不足,所以选择低调。

这个阶段,是积蓄能量的阶段。

就像种子在土壤里,你看不到它,但它在拼命地扎根。

第三阶段:知己之知,用“真”来代替“藏”

当一个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个领域建立起了真正的能力和内核时,他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就像老徐。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

在螺丝这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他有底气。

所以他“真”,他坦然地展示自己的专业。

在资本运作这个领域,他知道自己不懂,他也坦然地承认自己“玩不来”。

他不再需要“装”,也不再需要“藏”。

他活成了一个真实、通透、完整的人。

“真”,是最高级别的“不装”。

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状态。

一种内心能量充盈,精神自给自足后,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状态。

他不需要向外界证明任何事,他只需要安住于自己,就拥有了全世界。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和噪音。

媒体在不断地告诉你,你应该开什么车,戴什么表,住什么房,过什么样的生活。

仿佛,你拥有了这些“外部标签”,你就成功了。

这是一种集体的“认知陷阱”。

它让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些看得见,但并不重要的东西上。

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却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你的认知,你的心性,你的内核。

所以,我们看到无数像A坤一样的人,在追逐标签的路上,疲于奔命。

也看到,像老徐一样的人,在安静的角落里,活得踏实而丰盛。

如何从A坤,走向老徐?

核心就两个字:格物。

“格”,就是探究,穷尽。

“物”,就是你眼前的事,你手里的活,你面对的人。

老徐一辈子,就在“格”一颗螺丝。

他把这颗螺丝背后的物理、化学、工艺、市场,全都“格”透了,他自然就成了这个领域的大师,财富和尊重,只是副产品。

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格”自己这个人,格自己的心。

当你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把自己的恐惧、欲望、虚荣,都“格”明白了,你也就通透了。

“格物”,就是一条从“装”到“不装”的必经之路。

它是一条笨功夫,也是一条真功夫。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所谓成功和失败的人,我把这背后反复验证的规律,总结成了《格物之道》里的50个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更不是什么屠龙术。

它更像是一套“心法工具箱”。

比如,我问A坤的那个问题,用的就是“第一性原理”这个模型,逼着他去探究业务最核心的价值基石,而不是在商业模式的表层打转。

老徐之所以能持续领先,是因为他无意识地运用了“第二序思维”,他看到的不是卖一颗螺失能赚多少钱(第一序),而是这颗螺丝能为客户避免多大的损失(第二序)。

而他抵制诱惑,专注主业,则是一种深刻的“能力圈”认知。

这些模型,就像一把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被表象锁住的门,看到事物背后真正的运行规律。

它们能帮你清理掉脑子里的噪音和垃圾,建立起一个清醒、理性的认知框架。

当你掌握了这些底层的思维方式,你就会发现,你不再需要靠“装”来获得安全感。

你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对世界规律的洞察,来自于你对自己内心的掌控。

这是一个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逐渐变得真实、安静、强大的过程。

最终,你会发现,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不是你开什么车,戴什么表,而是你身上那股,因为内心丰盈而散发出来的,安静而笃定的气场。

那是一种“不装”的智慧,也是一种“无须再装”的自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09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