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姑娘问我,怎么才能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表达力?
她说,康哥,我感觉自己像个装满了东西,却打不开盖子的罐头。
书读了不少,每年没有一百本,也有八十本。
历史、心理、商业、小说,什么都看。
每次看完,都觉得热血沸腾,醍醐灌顶,感觉自己又“升级”了。
可一到用的时候,就傻眼了。
领导让我在会上针对某个现象,讲几句自己的看法。
我脑子里明明闪过很多书里的观点、案例、名人名言,但话到嘴边,就变成了一锅粥,东一句西一句,毫无逻辑。
最后只能干巴巴地说“我觉得这个事儿吧,得重视”,然后在一片尴尬的沉默里坐下。
她说,最挫败的是,旁边那个平时不怎么看书的同事,反而能用几句大白话,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还特别有感染力。
那一刻,感觉自己读过的那些书,都像是在嘲笑我。
还有,跟朋友聊天,想分享一个书里的深刻道理。
结果讲了半天,朋友一脸迷茫地问:“所以呢?你想说啥?”
那一瞬间,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说,我买了很多教人写作、演讲的课,收藏了无数“如何提升表达力”的干货文章,甚至还背过一些金句。
但都没用。
我还是那个,脑子里有货,嘴巴却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的“哑巴学霸”。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就是为了感动自己,然后在现实中被一次次KO吗?
她发来的文字很长,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知识性便秘”的痛苦。
是的,我把这种状态,叫做“知识性便秘”。
吃(输入)了很多山珍海味,但肠胃(心智)不蠕动,无法消化、运化、吸收,最后全部堵在身体里,变成了一肚子“宿便”。
人会感觉腹胀、沉重、憋闷、精神不济。
知识也一样。
你读了很多书,但它们没有经过你心智的“消化系统”,没有被分解成能滋养你思想的“营养”,最后全部堆在你的大脑里,变成了“知识宿便”。
你会感觉头脑混乱、焦虑、自我怀疑,明明懂得很多,却无法提取一分一毫为自己所用。
大部分人提升表达力的方向,都搞错了。
他们以为,表达力差,是因为读得不够多,知道得不够少。
于是拼命地“吃”,今天一本新书,明天一个课程,后天一场讲座。
结果,越吃越堵,越堵越慌。
这就好比一个消化不良的人,解决方案不是继续猛吃,而是要先停下来,搞清楚自己的“消化系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表达力,从来不是“读”出来的。
是“炼”出来的。
是你的心智,像一个炼丹炉一样,把读进去的“矿石”(知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炼化成可以随心所用、点石成金的“丹药”(表达)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把它拆解为三个核心步骤:
咀嚼。
运化。
排出。
我们一步步说。
第一步:咀嚼。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读书,是用“吞”的。
一目十行,追求速度,追求数量。
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还没尝出味儿来,果子已经下肚了。
你问他什么味儿?
他不知道。
只知道自己“吃过”了。
这种阅读方式,叫“假性阅读”。
书是翻完了,但知识根本没有进入你的认知系统,只是从你的眼前“滑”过去了而已。
滑过去的东西,怎么可能变成你的?
真正的阅读,第一步是“咀嚼”。
是把作者的文字,放在你思想的牙床上,用你的各种牙齿(质疑、联想、归纳、推演),反复地、无情地碾磨。
我小时候在乡下,看奶奶做饭。
奶奶不识字,更没看过什么食谱。
但她做出来的菜,就是比镇上馆子里的好吃。
比如做一道最简单的红烧肉。
她拿到一块五花肉,不是直接下锅。
而是先看。
看它的肥瘦比例,看它的纹理走向。
然后用手按。
感受它的弹性,它的紧实度。
她心里就在“咀嚼”这块肉了:
“这块肉,肥肉偏多,得多煸一会儿,把油逼出来,不然腻。”
“瘦肉部分纹理清晰,不能炖太久,不然柴。”
“皮很厚,得先焯水,再用热油炸一下,才能烧出虎皮一样的褶皱,锁住肉汁。”
你看,同样一块肉,在奶奶的“咀嚼”下,它已经不再是一块简单的食材,而被解构成了一系列的“属性”和“逻辑”。
读书也是一样。
拿到一本书,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囫囵吞下去。
你要把它当成一块“思想的五花肉”,去反复咀嚼。
这本书的“肥肉”(核心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把它“煸炒”出来,让它香而不腻的?
它的“瘦肉”(论证过程)纹理是怎样的?
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吗?有没有“柴”的地方?
它的“皮”(案例和故事)够不够“Q弹”?
能不能支撑起整个结构?
你要像个最挑剔的食客,一边读,一边在心里跟作者吵架:
“你这个观点,我不同意。
你只看到了A面,没看到B面。”
“你这个案例,有幸存者偏差。
你只说了成功的,那一万个失败的呢?“
“你这个逻辑,前提就不成立。
你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
你要在书的空白处写写画画,画出它的逻辑框架图,标出你认为的重点、疑点、甚至蠢点。
这个“咀嚼”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主动的解构和重建”的过程。
是你把作者的思想体系,拆成最小的零件,然后用你自己的逻辑,重新组装一遍。
经过这个过程,这本书才开始真正属于你。
因为你不再是仰望它,而是“摆弄”它,甚至“凌驾”于它。
很多人读完书,脑子里是一团浆糊,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
“这本书写得真好。”
“这本书让我很受启发。”
但好在哪里?启发了什么?
他说不出来。
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咀嚼”,他只是“吞”了。
只有当你能用自己的话,清晰地说出:
“这本书的核心框架是A、B、C三点。”
“它最精彩的部分,是用XX故事,论证了B观点。”
“但我觉得,它在C点的推导上,有一个逻辑漏洞,就是……”
到这个时候,这本书才算被你真正“吃”进去了。
它不再是作者的知识,而变成了你认知系统里的一块“原材料”。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没有高质量的“咀嚼”,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步:运化。
“运化”,是中医的词。
指的是脾胃把“咀嚼”后的食物,进一步分解,变成精微的营养物质(气、血、津液),然后“运输”和“布散”到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过程。
食物能不能滋养你,关键在“运化”。
知识也一样。
你通过“咀嚼”,把一本书的知识变成了认知系统里的“原材料”。
但这些原材料,如果只是堆在仓库里,它对你的人生,依然不起任何作用。
你必须启动心智的“运化”功能,把这些原材料,变成能滋养你思想、指导你行为的“能量”。
怎么“运化”?
一个核心动作:关联。
和你的“存量”进行关联。
你的存量是什么?
是你过去的人生经历,你的情感体验,你犯过的错,你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你正在面临的困境……
所有你亲身经历过的一切,才是你心智系统里最宝贵的“存量资产”。
知识的“运化”,就是把新读到的“增量知识”,跟你这些“存量资产”进行化学反应。
我举个例子。
前几年,我读到查理·芒格的一个思维模型,叫“公地悲剧”。
说的是,一片公共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让自己的羊多吃一点。
从个体角度看,这是最理性的选择。
但所有人都这么做,草地很快就会被吃光,最终所有人的羊都饿死。
个体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毁灭。
当时我“咀嚼”了这个模型,觉得很有道理,把它记在了脑子里。
但它只是一个“知识原材料”,还不是我的“能量”。
后来,我回了一趟老家。
我们村口,有一口几百年的古井,水质清冽甘甜。
以前,家家户户都去那里挑水喝,大家都很爱惜,轮流清扫井台。
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古井就没人管了。
有人把烂菜叶、塑料袋扔在井边,慢慢地,井台就变成了一个垃圾堆。
井水也渐渐变得浑浊不堪。
我站在那口被污染的古井旁,脑子里“嗡”的一声,突然就想到了“公地悲剧”这个模型。
这口井,不就是我们村的“公地”吗?
当它和每家每户的利益(饮水)强相关时,大家会自发地维护它。
当有了替代品(自来水),它不再是“必需品”时,维护它的“公共责任”就消失了,每个人都想着“方便自己”,乱扔垃圾,最终导致了它的毁灭。
在那一刻,“公地悲剧”这四个字,才真正“活”了过来。
它不再是芒格书里的一个概念,而是我眼前这口充满恶臭的古井,是我童年记忆里的那股甘甜,是村民们一张张或淳朴或自私的脸。
它被我的“存量”(童年记忆、乡土观察)给“激活”了。
这个,就叫“运化”。
从那以后,我再跟别人解释“公地悲剧”,我就不会干巴巴地讲草地和羊的比喻。
我会讲我们村这口井的故事。
我讲的,不再是书上的知识,而是我生命里的体悟。
它的质感、温度、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看,很多人为什么无法表达?
因为他的知识,和他的生命,是两张皮,是脱节的。
他脑子里的知识,都是从书上“借”来的,冷冰冰,干巴巴,没有一丝烟火气。
他讲的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无法触动任何人。
而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所有的观点,都是从自己生命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已经被“运化”成了这片土壤的肥料。
他讲一个观点,会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个他亲历的故事。
他分享一个模型,会顺手拈来一个他生活中的观察。
他不是在“背诵”知识,他是在“涌现”生命。
所以,读完一本书,合上它。
别急着去读下一本。
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本书里的某个观点,能不能解释我最近工作上遇到的一个困惑?
书里写的某种人性,像不像我认识的某个人?
作者提出的那个方法,我能不能用在我自己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上?哪怕只用1%?
这个“关联”和“反刍”的过程,就是“运化”。
它很慢,甚至有点“费脑子”。
但没有这一步,你读再多书,也只是一个“两脚书橱”,一个行走的知识仓库管理员。
仓库里的货再多,也不是你的。
只有经过“运化”,变成你身体里的气血,流淌在你的四肢百骸里,那才是你自己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个“运化”的笨功夫。
我把我从中华典籍里看到的智慧,从西方科学里学到的模型,跟我走过的山川河流、见过的世事人情,一一对应,相互印证。
比如,我用“系统思维”,去看一个家庭的能量流转;
用“熵增定律”,去理解一段关系的衰败;
用“非对称作战”,去规划一个普通人的职业破局。
我把这些思考和验证,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它是我心智“运化”的产物。
那50个顶级思维模型,不是从故纸堆里抄来的概念,而是我用来“解剖”世界的一套手术刀。
我用“第一性原理”这把刀,去剥开一个商业模式的内核。
我用“反馈循环”这把刀,去观察一个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用“贝叶斯定理”这把刀,去校准我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判断。
《格物之道》不是一本让你“吞”下去的知识胶囊,它是一套帮你重建心智“消化系统”的工具箱。
它教的不是“鱼”,而是“渔”,甚至是“渔”背后的“渔场生态学”。
它是我“咀嚼”和“运化”了上千本书、上万件事之后,沉淀下来的东西。
它能帮你把你过去读过的所有“死”书,都重新“运化”一遍,让它们在你生命里“活”过来。
这个过程,会让你脱胎换骨。
第三步:排出。
是的,你没看错。
一个健康的消化系统,最后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排出”。
只吃,不排,那叫貔貅,是神话。
在现实世界里,只进不出,一定会把自己憋死。
知识的代谢,也是同理。
表达,就是知识的“排出”过程。
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一个维持你心智系统健康循环的“生理需求”。
很多人把表达看成是一种“表演”,一种“展示”。
总想着,要等我准备好了,等我彻底想明白了,等我能讲得完美无瑕了,我再开口。
结果,他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天。
因为,思考的最后一步,就是表达。
很多时候,你不是想明白了再说。
而是通过“说”和“写”这个动作本身,你才真正把事情想明白。
“写”,是最高级的思考。
当你要把一个混沌的想法,落实成清晰的文字时,你被迫要面对自己思想里的所有含糊、矛盾和跳跃。
“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这句话和上一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这个例子真的能支撑我的观点吗?”
写作的过程,就是用文字这把梳子,把一团乱麻的思绪,一点点梳理通顺的过程。
“说”,是最高效的思考。
当你跟别人讲述一个观点时,对方的一个皱眉,一个追问,一个质疑的眼神,都是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你思考的盲区。
“哦,原来我这个地方没讲清楚。”
“原来这个角度我完全没考虑到。”
“原来我的这个假设,在别人看来这么可笑。”
通过说,通过互动,你的思想被“打磨”了,被“校准”了。
所以,不要害怕“排出”。
不要害怕你的表达不完美。
一个婴儿学说话,是从一个个含混不清的音节开始的。
一个作家成名之前,可能写了上百万字的“废稿”。
“排出”,本身就是“运化”的最后一道工序。
是把已经变成“气血”的营养,输送到“末梢神经”,让你的手指能敲出文字,让你的舌头能讲出观点。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练习”,一种“巩固”。
你每“排出”一次,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一次。
它的神经回路,在你大脑里就刻得更深一次。
从今天起,给自己设置一个“最低排出量”。
比如:
读完一本书,强迫自己写300字的读书笔记。
不求深刻,只求讲清楚“它说了啥,我联想到了啥”。
看完一部电影,跟一个朋友聊10分钟。
不求全面,只求讲明白“我最触动的一点是什么”。
学到一个新概念,在社交媒体上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一遍。
不求严谨,只求让外行能看懂。
不要怕错,不要怕被嘲笑。
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都需要排便。
一个健康的心智,每天都需要表达。
这是一种“代谢”,是一种“循环”,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你观察一下身边那些表达能力强的人,他们一定是“高频输出者”。
他们可能是在会议上 发言的人,可能是在朋友圈里天天写小作文的人,可能是那个逮着谁都愿意分享自己想法的话痨。
他们在不停地“排出”。
所以,他们的“消化系统”特别好。
新的知识进来,很快就能被“咀嚼”、“运化”,然后通过“排出”这个动作,彻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他们的思想,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而一个“知识性便秘”的人,他的思想,就像一潭死水。
表面上看,装得满满的。
实际上,底下全是淤泥和腐败物。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姑娘的问题。
怎么把读过的书,变成表达力?
答案很简单,但也很反常识。
第一,别再“吞”了,开始“咀嚼”。
带着你的问题、你的生活、你的偏见去读,去跟作者吵架,去拆解他,去蹂躏他。
第二,别光“记”了,开始“运化”。
把读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当成一个挂钩,挂到你过往的生命经验上去。
用你的故事去点燃它,用你的体温去捂热它。
第三,别怕“丑”了,开始“排出”。
把说和写,当成一种生理需求,一种思维的健身。
不在乎质量,只在乎频率。拉出来,你就赢了。
表达力,不是天赋,不是读了多少书的标榜。
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
是你心智系统健康、通畅、循环良好的外在表现。
一个能随时随地,清晰、流畅、充满个人风格地表达自己的人。
他的内在,一定是一个清爽、通透、能量充沛的人。
他的生命,一定是鲜活、流动、充满创造力的。
因为他打通了知识与生命的任督二脉。
他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智慧的“创造者”。
他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化作了他眼里的光。
他走过的每一段路,都融进了他话里的味道。
他本身,就成了一本更好看、更耐读的书。
愿你,也活成这样一本书。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