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随叫随到,或高贵的屹立不倒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朋友,老A。

人特别好。

好到什么程度?半夜三点,朋友失恋一个电话打过来,他能陪着聊到天亮。

同事电脑坏了,哪怕自己手头一堆活,他也是第一时间冲过去,捣鼓半天给人修好。

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任何杂事,好像都默认他是第一负责人。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种“万能的好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上周一起吃饭,吃到一半,他接了个电话。

是他一个远房亲戚,说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了,让他赶紧去一趟。

我看着他一脸为难,那家离我们吃饭的地方,开车得一个半小时。

他自己明天还有个重要的项目汇报。

我说,这事儿不该是家长去吗?你去算怎么回事?

他叹了口气,把嘴里的饭咽下去,说,他爸妈在外地,顾不上。

我不去,没人管了。

然后,他就在我面前,对着电话那头连声说“好好好,我马上来,别急别急。

挂了电话,他匆匆扒了两口饭,起身就要走,脸上堆着无奈又习惯了的苦笑。

我没拦他,只说了一句,老A,你活得太“廉价”了。

他愣住了,拿着车钥匙的手停在半空,看着我,眼神里全是疑惑。

我说,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张打折优惠券,谁都能领,谁都能用,用完了,也没人觉得可惜。

他没说话,默默地走了。

我知道,我这句话有点重,但他总有一天会明白。

廉价,不是说你没钱,不是说你穿的用的不贵。

廉-价,是一种生命状态。

是你主动或被动地,给你自己的时间、精力、情绪和价值,打上了一个极低的折扣。

你的时间不值钱,所以可以被随意打断和占用。

你的情绪不值钱,所以可以被轻易撩拨和消耗。

你的原则不值钱,所以可以被轻易践踏和妥协。

当一个人活得太廉价,他最大的悲剧不是不被珍惜,而是他会从内心深处,慢慢觉得自己,真的就值这个价。

他会习惯性地用讨好去换取关系,用付出去证明价值,用忙碌来掩饰内心的空虚。

他像一个陀螺,被别人的需求抽打着,不停地旋转,一旦停下来,就会感到巨大的恐慌和无意义。

他害怕停下来后,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

原来,没有我,地球一样转;

原来,那些看似离不开我的人,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好人”。

这个真相太伤人了。

所以他选择,继续转下去。

一、你的时间,是如何变得“一文不值”的?

我见过太多像老A一样的人。

他们的口头禅是“我很忙”。

忙着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忙着回复各种群里的@,忙着参加一场又一场无关紧要的饭局。

他们的日程表,看上去排得满满当当,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几乎为零。

他们的时间,像一块公共绿地,任何人都可以进来遛个弯,踩两脚,甚至扔点垃圾。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的时间“标价”。

一个人的价值感,首先就体现在他如何定义自己的时间单价。

我刚开始做自由撰稿人的时候,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有个朋友创业,说,你文笔好,帮我公众号写几篇软文吧。

我说好啊。

他问,怎么收费?

我那时候脸皮薄,总觉得谈钱伤感情,就说,嗨,多大点事儿,你看着给就行。

结果,他真的就“看着给”了。

几篇稿子写完,他请我吃了顿饭,送了我两盒茶叶,这事就算过去了。

后来,他的要求越来越多。

“少康,帮我改个PPT文案,急!”

“少康,我们slogan你给想一个,你点子多!”

“少康,客户的发言稿你给润色一下,晚上就要!”

我成了他的免费外挂文案。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实在太累拒绝了他,他在电话那头的语气立刻就变了。

“不是吧,这么点小忙都不帮?亏我拿你当兄弟。”

那一刻,我才明白。

当你免费交出你的专业和时间时,你得到的不是感谢,而是“理所当然”。

你不定价,别人就会给你定价。

而这个价格,往往是零。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

所有商业合作,先谈价,再动工。

哪怕是朋友,也要明码标价,然后我可以给你打个“友情折”。

这个行为,不是为了钱,而是在宣告一件事:我的时间是有价值的,我的专业是需要被尊重的。

当你开始敢于为你的时间标价时,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那些只想占你便宜的人,会自动消失。

而那些真正尊重你价值的人,会更认真地对待与你的每一次合作。

你的时间,不是用来“应付”的,而是用来“创造”的。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每天拥有的时间更多,而在于他们“高价值时间”的占比更高。

什么是高价值时间?

就是那些能让你产生复利效应的事情。深度思考,学习一项新技能,打磨一个核心产品,维系一段重要关系,锻炼身体。

而大部分人,把时间都耗在了“低价值”甚至“负价值”的事情上。

刷短视频,获得短暂的快乐,但过后是更深的空虚。(负价值,消耗精力)

参与网络骂战,除了收获一肚子气,什么也得不到。(负价值,制造情绪垃圾)

做那些重复性的、没有成长性的琐碎工作。(低价值,回报率极低)

一个人是如何走向廉价的?

就是从允许自己的时间,被这些低价值、负价值的事情填满开始的。

你的时间,是你生命唯一的货币。

你是想把它换成一堆过眼云烟的垃圾食品,还是想用它来投资一个稳健增值的核心资产?

从今天起,试着做两件事:

设立“时间保护区”。

每天雷打不动地,留出1-2个小时,完全属于自己。

关掉手机,断开网络。

在这段时间里,只做那些对你长期有益的事。

学会拒绝。

对于那些不合理、不增值的请求,勇敢地说“不”。

每一次拒绝,都是在为你宝贵的时间,投下一张赞成票。

当你开始像守护黄金一样守护你的时间,你的生命质感,才会开始变得“昂贵”起来。

二、你的注意力,正在被谁“收割”?

如果说时间是货币,那注意力就是这货币的购买力。

光有时间,没有注意力,你依然一事无成。

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金钱,不是机会,而是高质量的、不被分割的注意力。

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用最顶尖的算法,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夺你的注意力。

因为谁能收割你的注意力,谁就能收割你的时间,最终收割你的钱包。

我前段时间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孩子上小学四年级。

我在书房和他聊天,孩子在客厅写作业。

不到半小时,我听见孩子至少喊了五六次“妈”。

“妈,我这道题不会!”

“妈,我的红笔找不到了!”

“妈,我想喝水!”

“妈,我饿了!”

他妈妈,一个很干练的职场女性,在那半小时里,像个消防员一样,来来回回地“救火”。

她自己的工作汇报,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朋友苦笑着对我说,每天都这样,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干,一天就过去了。

我说,你这不是在带孩子,你是在亲手摧毁他的注意力,顺便也摧毁了你自己的。

一个人的注意力,像一束激光,聚焦时,能穿透钢板。

但如果把它变成一个迪斯科球,四处散射,那它连一张纸都点不着。

廉价的人生,就是一种注意力的漫反射状态。

朋友圈更新的小红点,要看。

微信群里闪烁的未读消息,要点。

APP推送的八卦新闻,要刷。

别人随口的一个请求,要立刻回应。

他的注意力,被无数个钩子,拉向四面八方。

他看起来永远在线,永远在回应,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

因为任何需要深度、连续投入的事情,他都无法完成。

他读不完一本书。

他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无法进行超过30分钟的深度思考。

他的大脑,被训练成了一个只能处理“碎片”的处理器。

一旦遇到需要“系统整合”的任务,就会立刻死机。

这样的人,在未来社会,会是最早被淘汰的一批。

因为AI可以完美地处理所有碎片化的、重复性的任务。

而人类最后的核心竞争力,只剩下一种:

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完全依赖于长时程的、不被干扰的注意力。

如何夺回你注意力的定价权?

核心是,建立“结界”。

我每天上午写作,就是我的“结界”时间。

手机会调成飞行模式,放在另一个房间。

电脑上所有与写作无关的软件,全部关闭。

我会提前告诉家人,这个时间段,天塌下来都不要找我。

在这个结界里,我的世界只有我和文字。

我的注意力,像一条收拢的河,安静而有力地向前流淌。

所有的灵感、逻辑和洞见,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浮现。

这不是什么天赋,这是一种纪律。

是一种“我的注意力很贵,不能随便浪费”的纪-律。

你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注意力结界”:

定义你的“高价值任务”。

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

为这些任务,分配“注意力保护时段”。

比如上午9-11点,专门用来攻克最难的那一项。

在保护时段内,物理隔绝所有干扰源。

相信我,这个世界离开你两个小时,不会有任何问题。

当你能做到连续90分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你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心流体验,会让你彻底戒掉被碎片信息喂养的“毒瘾”。

一个能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三、别让你的情绪,成为别人的遥控器

一个人廉价感的第三个来源,是情绪的失控。

他的喜怒哀乐,完全不取决于自己,而是被外界的人和事,像玩遥控赛车一样,随意操控。

别人一句夸奖,他能开心一整天,觉得自己价值连城。

别人一句批评,他能沮丧好几天,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老板脸色不好,他立刻惴惴不安,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伴侣信息回得慢了,他马上胡思乱想,是不是感情出了问题。

他的情绪,像一个没有密码的公共Wi-Fi,任何人都可以连接上来,上传一点病毒,下载一点垃圾。

这种状态,累吗?

累。

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情绪的遥控器?

因为,向外归因,比向内探索,要容易得多。

把自己的不开心,归咎于“老板针对我”、“伴侣不爱我”、“孩子不听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偷懒”。

因为这意味着,我不需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我所有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

我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这种“受害者心态”,短期内会带来一丝安慰,但长期来看,它会彻底剥夺你生命的主动权。

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他的情绪是“内归因”的。

他明白,外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事件”(Event),而真正决定他感受的,是他对这个事件的“解读”(Interpretation)。

比如,同样是项目失败。

情绪廉价的人会想:完了,老板肯定对我很失望,同事肯定在看我笑话,我太失败了。

他的情绪,瞬间跌入谷底。

情绪昂贵的人会想:嗯,这次失败了。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市场判断失误,还是执行力不够?

我能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什么?下一次如何避免?

你看,他没有时间去自怨自艾,他的全部心神,都用在了“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上。

他的情绪,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内部资源”,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外部负债”。

如何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精神昂贵的人?

你需要给自己打造一个“情绪防火墙”。

这个防火墙的核心,叫“课题分离”。

这个概念源于阿德勒心理学,意思是,要分清楚“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别人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管不了,也不需要管。

而你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感到痛苦,这是你的课题,你需要自己解决。

我写作,总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留言。

有人说,少康,你的文字点亮了我的人生。

也有人说,故弄玄虚,一派胡言。

如果我把“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当作我的课题,那我早就精神分裂了。

我的课题是什么?

是“把我对世界的思考,清晰、真诚地表达出来”。

至于你看了之后,是喜欢还是讨厌,那是你的课题。

我尊重你的课题,但它不能干涉我的课题。

这就是“情绪防火墙”。

它让你能够把自己的价值,和外界的评价,分离开来。

你的价值,由你的行为、你的创造、你的成长来定义,而不是由别人的三言两语来定义。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你内心获得了一种巨大的自由。

你不再害怕被讨厌,不再渴求被喜欢。

你只是平静地,做你该做的事。

你的情绪,从一艘在风浪中飘摇的小船,变成了一座深海里的灯塔。

无论外界是狂风暴雨,还是风和日丽,它都只是安静地,发出自己的光。

四、停止“无效社交”,建立你的“价值引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廉价感,体现在他的社交模式上。

廉价的社交模式,是“追逐式”的。

他总是在追逐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人,想方设法加微信,挤进各种圈子,参加各种饭局。

他认为,人脉就是钱脉。

所以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气,去维护那些“点赞之交”。

但结果往往是,当他真的需要帮助时,他会发现,微信列表里那几千个“好友”,没有一个能帮得上忙。

为什么?

因为他搞错了一个最基本的社交原理。

有价值的社交,本质上是“价值交换”,而不是“情感乞讨”。

你自身没有价值,认识谁都没有用。

昂贵的社交模式,是“吸引式”的。

他不会去追逐马,而是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

等到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自然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骏马,被吸引过来。

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打磨自己的“核心价值”。

如果他是个程序员,他就把代码写到极致。

如果他是个设计师,他就把作品做到惊艳。

如果他是个销售,他就把业绩做到顶尖。

他不是不社交,而是把社交的顺序,彻底反了过来。

先有价值,再有连接。

他的社交,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筛选”。

筛选那些与他同频、能相互赋能的人,建立深度、高质量的连接。

这种连接,不需要靠频繁吃饭喝酒来维系。

可能一年只见一次面,但一个电话,对方就愿意倾力相助。

因为你们彼此都清楚对方的价值,彼此都欣赏对方的专业。

这种关系,才叫“人脉”。

其他的,顶多叫“熟人”。

我一直认为,30岁以后,就该给自己的社交圈做一次“大扫除”。

扔掉那些消耗你、让你变得廉价的关系。

让你不断自我怀疑的关系。

他总在打击你,贬低你,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只知索取、从不付出的关系。

他只在需要你的时候出现,你的人生,只是他的工具箱。

充满负能量的“垃圾桶”关系。

他把你当情绪垃圾桶,每次聊完,你都感觉被掏空。

清理掉这些,不是绝情,而是对你生命能量的保护。

然后,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资到两件事上:

一是,投资你自己,让你的“草地”更茂盛。

二是,投资那些真正滋养你、让你成长的“同路人”。

一个人的社交圈质量,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不要再做那个在酒桌上端茶倒水、费力陪笑的“局外人”了。

回到你的书房,回到你的健身房,回到你的专业领域里去。

去成为那个,别人想方设法,都想认识的人。

当你的价值足够高,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廉价,根子在于他们的“心智操作系统”太老旧了。

里面装满了各种病毒和垃圾程序,比如“我必须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拒绝别人是可耻的”、“我的价值需要别人来证明”……

这些错误的底层信念,让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都下意识地做出“自我贬值”的选择。

想要活得“贵”一点,光靠打鸡血、喊口号是没用的。

你需要一次彻底的“心智系统重装”。

把那些消耗你、束缚你的旧模型,一个个识别出来,然后用更强大、更清醒的思维模型,去替换掉它们。

这也是我为什么花了几年时间,把我对世界、对人性的所有思考,打磨成了这本《格物之道》电子书的原因,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不想写一本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鸡汤手册。

我想提供给你一个“心智操作系统的升级包”,里面包含了50个最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穿透表象,找到问题的核心;

用“课题分离”建立情绪防火墙,获得内心自由;

用“复利效应”来规划你的人生,做有长远价值的事……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它们能帮你打开一扇又一扇,你从未见过的门。

让你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我把它看作是我自己前半生思考的浓缩,也是我送给每一个渴望活出“质感”的朋友,一份最真诚的礼物。

它不是一本让你去背的书,而是一套让你用来“活”的工具。

当这些模型融入你的血液,成为你的本能,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刻意去“变得昂贵”。

因为你本身,就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品。

一个人,最终会活成什么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你可以选择活成一张随处可领的优惠券,也可以选择活成一件限量发行的艺术品。

前者看似左右逢源,人见人爱,但内里,可能是无尽的消耗和空虚。

后者看似孤高清冷,门槛颇高,但内里,却是丰盛的自由和笃定。

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

不要做一个人人都能点的“外卖”,要做一家需要提前预约的“私房菜”。

不求宾客盈门,但求知己满座。

不求人人夸赞,但求内心无愧。

你的味道,不需要取悦全世界。

你只需要吸引那些,真正懂你、欣赏你的人,就足够了。

剩下的时间,都留给自己,慢慢地,熬一锅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好汤。

愿你,活得贵一点。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