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一个饭局。
一个朋友带了他的晚辈,小伙子名校毕业,在大厂做产品经理,人很精神,也很有礼貌。
饭局的主角是几个做了几十年实业的老板,聊的都是产业周期,国际局势,用人识人这些宏大又务实的话题。
酒过三巡,气氛热络起来。
小伙子显然是有备而来,想在前辈面前表现一下。
当一个老板聊到如今的年轻人消费观时,他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清了清嗓子说:“王总,关于这一点我有些数据。
我们平台最近做过一个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报告,发现他们的消费决策路径和70后、80后完全不同,他们更看重……”
他说的很认真,数据、模型、术语一套一套的,逻辑也很清晰。
在座的几位都礼貌性地转向他,点了点头。
王总更是客气地说了句:“哦?是吗,有意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王总扭头就和旁边的人继续刚才的话题:
“……所以说,现在的管理,不能光给钱,你得给他一个‘名’,一个让他觉得干这事有面子的‘场’……”
小伙子举着酒杯,停在半空中,脸上的表情有点尴尬,是那种精心准备了很久的烟花,结果刚点着就受潮了的失落。
饭局的后半场,他又尝试了几次,想把话题拉到他熟悉的互联网领域、商业模式、用户增长上。
但每一次,都像是把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大海,只泛起一点点涟漪,然后迅速被更汹涌的波涛淹没。
大家对他客气,但这种客气,本身就是一种最残忍的拒绝。
它在说:你说得都对,但我们不感兴趣。
饭局结束,朋友送我回家,在车里叹了口气。
他说:“这孩子,挺优秀的,就是感觉有点融不进去,说话总是没人接。
我该怎么点拨他一下?”
我看着窗外的流光,说:“你让他别再研究怎么‘说话’了。
他该研究的,是另外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想聊透的真相。
为什么你说话没人接?
不是你口才不好,不是你逻辑不清,更不是你说的内容没价值。
而是你没看清一个基本事实:
任何一场对话,本质上都不是信息的交流,而是“社交权重”的较量。
什么叫“社交权重”?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看不见的天平。
当几个人坐在一起,每个人都会被潜意识地放到这个天平上称一称。
你的头衔、你的财富、你的资源、你的认知、你的过往业绩、甚至你整个人的能量状态……所有这些,都会被换算成你在这个场域里的“砝码”。
你的砝码越重,你的“社交权重”就越高。
当你的权重足够高时,哪怕你说一句“今天天气不错”,别人都会认真揣摩一下,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是不是暗示了某个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而当你的权重过低时,哪怕你把一份诺贝尔级别的报告拍在桌子上,别人也只会礼貌性地翻两页,然后说:“写的不错,辛苦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们听的,从来不是你“说的话”,而是“说话的你”。
你本人,才是你所有观点的最终信用背书。
那个饭局上的小伙子,他的问题不在于他说的内容没价值。
他的用户分析报告,可能单独拿出来,价值千金。
但在那个由几个身经百战的实业家组成的场域里,他的“社交权重”太低了。
他很年轻,没有拿得出手的、被公众验证过的战绩。
他的知识体系(互联网黑话、增长模型),和在座的人有壁。
他的能量状态,是急于表现、寻求认可的,是一种“索取”的姿态。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他的砝码,在那个天平上显得过于轻飘。
所以,他的话,就像一阵风,吹过水面,了无痕迹。
这不是人情冷暖,也不是世态炎凉。
这是人性最底层的运行法则,是刻在基因里的效率算法。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时间和认知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的大脑为了避免过载,会自动筛选信息。
而筛选的最高效标准,就是信息来源的“权重”。
我们会本能地优先处理那些来自“高权重”节点的信息,而自动过滤、忽略来自“低权重”节点的信息。
“高权重”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势能。
听他的,大概率能抄近道、捡便宜、避深坑。
而“低权重”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听他的,可能对,也可能错,验证成本太高,大脑直接选择“跳过”。
所以,“说话没人接”,只是一个结果。
真正的原因是,在别人的潜意识天平上,你,还不够重。
那么,这个决定我们话语权重的“砝码”,到底由什么构成?
我观察了很多人,也踩过很多坑,发现它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像一个三脚架,共同撑起了你的社交权重。
第一个要素:价值锚
你必须拥有一个清晰、稳定,且对他人有用的“价值锚”。
这个锚,就是你在某个极度细分的领域里,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注意两个关键词:“细分”和“不可替代”。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要有价值,就得是“人脉王”、“资源咖”,什么都能搞定。
恰恰相反。
一个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聊两句的人,往往价值最低。
因为他所有的价值,都是“可替代”的。
真正的价值锚,是你在一个点上,做到了极致。
我认识一个做园林设计的朋友。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任何饭局上都属于角落里默默吃饭的那种。
但他有一个绝活:能把任何一个枯燥的庭院,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得意趣盎然。
尤其是对“石头”的运用,堪称一绝。
什么地方放什么形态的石头,能聚气,能点景,能让整个院子的气场都活起来,他一看便知。
一开始,没人知道他。
他就闷头做,把自己每一个作品都当成艺术品去雕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帮一个地产老板改造了家里的院子。
老板惊喜之余,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圈子。
一传十,十传百。
现在,他成了那个圈子里公认的“石头大师”。
饭局上,只要他在,话题总会有一个环节是关于“庭院美学”的。
大佬们会主动请他聊几句,哪怕他只是讷讷地说几句“这个地方,石头要立起来,像个屏风”、“那个角落,要用卧牛石,显得慵懒”,所有人都会听得津津有味。
他甚至不用主动说话,别人会把话筒递到他嘴边。
这就是“价值锚”的力量。
当你在一个点上成为权威,你的权重就和这个点牢牢绑定了。
别人在别处再牛,一旦进入你的领域,他就是学生,你就是老师。
他天平上的砝凶,得暂时清零,听你的。
所以,别再泛泛地学习什么“沟通技巧”了。
先问问自己:我的价值锚是什么?
在哪个细分的领域里,我能做到前20%?
如果现在没有,就立刻去找,去钻,去打一口属于自己的深井。
这口井,就是你未来所有话语权的泉眼。
第二个要素:能量状态
如果说“价值锚”是你的硬件,那“能量状态”就是你的操作系统。
同样配置的电脑,一个运行流畅,一个卡顿死机,体验天差地别。
什么是高能量状态?
不是咋咋呼呼,不是口若悬河。
恰恰相反,是“定”。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笃定和自洽。
我不需要你的认可,我也不试图说服你。
我只是在陈述一个我看见的事实。
你信,很好。
你不信,也很好。
我的价值,不因你的信或不信而有任何增减。
这种状态,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
在这个气场里,你整个人是舒展的、饱满的,像一个充满气的皮球,而不是一个干瘪的塑料袋。
别人靠近你,会觉得舒服,觉得被滋养。
什么是低能量状态?
是“求”。
急于表现,渴望认可,眼神闪烁,身体紧绷。
说的每一句话,潜台词都是:“快看看我,快同意我,快夸夸我。”
这种状态,会不断地向外索取能量,像一个黑洞,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和消耗。
大脑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它会下意识地躲开那些消耗自己能量的人。
“说话没人接”,很多时候就是对方的潜意识在对你进行“能量隔离”。
几年前,我见过一个创业者。
项目本身不错,但他每次路演,效果都很差。
他一上台,就散发出一种极度紧张和不自信的气场。
语速飞快,好像怕别人随时打断他;
眼神飘忽,不敢和任何一个投资人对视。
他讲得越多,投资人皱眉越深。
后来,我跟他聊。
我说,你下次上台,什么都别想。
就想象自己不是来要钱的,而是来宣布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实的。
你就告诉他们,三年后,这个赛道会是什么样,而我,会是那个定义它的人。
你们投,只是搭个顺风船。
不投,船照样开。
他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
下一次路演,他上台后,先是沉默了十秒钟,环视全场。
然后,他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调,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他的愿景。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声调。
但他的眼神,是定的。
他的身体,是松的。
他整个人,从一个“乞讨者”,变成了一个“布道者”。
那一次,效果出奇的好。
他的话,仿佛有了魔力,句句都能砸进人心里。
后来,一个投资人跟我说:“我投的不是他的项目,是他的那种‘定’。
一个对自己做的事,有如此信仰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看到了吗?
提升能量状态,不是让你去演,而是让你去“修”。
修你的“定力”。
怎么修?
从停止向外索求开始。
把所有期待别人认可的念头,都收回来。
把所有用来包装自己、证明自己的精力,都用来打磨你的“价值锚”。
当你不再需要外界的掌声时,你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当你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全世界都会安静下来,听你说话。
第三个要素:信用账户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看不见的“信用账户”。
这个账户,决定了你的话,值多少钱。
你说一句“我保证”,是价值连城,还是一文不值,完全取决于你这个账户的余额。
每一次你做出承诺并兑现,就是一笔存款。
每一次你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就是一笔透支。
“说话没人接”的人,往往是信用账户已经濒临破产的人。
他们习惯于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我们应该加强团队合作。”
“我们必须关注用户体验。”
“我认为这件事的成功关键在于执行力。”
这些话对不对?都对。
但为什么没人听?
因为这些话是“空头支票”。
你没有为它注入任何你个人的“信用”。
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能“加强合作”?你过往有过什么成功的案例吗?
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能“关注用户体验”?你为之付出过什么具体的行动吗?
一个人的话语权重,是他过去所有行为的总和。
我之前公司有个同事,话不多,但威信极高。
他交代下去的事情,没人会质疑,都会第一时间执行。
他的秘诀很简单:从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从不轻易承诺。
但只要他承诺了,哪怕是帮同事带一杯咖啡这种小事,都一定会办到。
有一次,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客户提出了一个极其苛刻的技术要求,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
会议室里,大家七嘴八舌,怨声载道。
轮到他发言,他只说了三句话:
“这个需求,可以实现。”
“需要三个部门配合,给我一周时间。”
“一周后,我给大家一个可用的版本。”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
老板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办。”
后来,项目如期交付,大获成功。
他的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分量?
因为他的“信用账户”余额充足。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过去无数次“做到”积累下来的信用在做担保。
他的话,不是观点,是军令状。
所以,想要你的话有分量,就从珍惜你的每一次“发言”开始。
少说。
多做。
把每一次开口,都当成一次“信用存款”的机会。
要么,提供一个极具洞察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基于你深入研究的。
要么,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承诺,并且你愿意为这个承诺赌上你的声誉。
要么,就闭嘴。
用行动去存款,而不是用言语去透支。
久而久之,你的信用账户,会成为你最雄厚的资产。
你的话,自然会变得“一字千金”。
价值锚、能量状态、信用账户,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你的“社交权重”。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
它需要你从关注“术”的层面(怎么说话),彻底转向关注“道”的层面(我是谁)。
这个转变的过程,知易行难。
因为它要求你放弃很多捷径,去做一些短期看不到回报的“笨功夫”。
比如,别人在学习“30秒打动投资人的话术”时,你可能需要花300天去打磨你的产品,建立你的“价值锚”。
别人在混迹于各种酒局,到处加微信、攒人脉时,你可能需要一个人在书房里,面对孤独,修炼你的“定力”。
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一个“格物”的过程。
“格”掉那些虚假的、向外求的欲望;
“格”出那个真实的、有价值的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一套清晰的思维框架来指引,否则很容易走偏,或者半途而废。
它需要你理解事物运行的底层规律,比如什么是你的“能力圈”,如何进行“逆向思考”,怎样运用“复利效应”来积累你的价值和信用。
你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你应该全力以赴去改变的“影响力圈”,哪些是你只能接受和观察的“关注圈”。
分清这两者,你的能量才不会被无谓地消耗。
我花了很多年,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这背后的逻辑,把那些最核心的、能够指导我们进行自我重塑的思维模型,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没有教你任何具体的“话术”或“技巧”。
它更像一张地图,或者说,一套思维的“脚手架”。
它提供了50个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帮助你看清这个世界的运转真相,从“价值锚”的构建(如第1章:能力圈),到“信用账户”的积累(如第47章:复利效应模型),再到“能量状态”的修炼(如第49章:控制二分法)。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而是帮助你,通过日复一日的“格物”,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权重”的人。
一个价值扎实、能量充沛、信用卓著的人。
当你成为这样的人,你根本不需要考虑“说话没人接”这种问题。
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力。
世界会主动侧耳,聆听你的声音。
如果你准备好了,从根上解决问题,开始这场漫长而厚重的自我修行,它或许能为你点一盏灯。
回到开头那个饭局。
那个失落的年轻人,如果他能看懂这个真相,他会怎么做?
他会停止在饭局上强行插入那些与场域不匹配的“知识点”。
他会把饭局当成一个学习和观察的道场。
安静地听,认真地看,去感受那些前辈的“社交权重”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的价值锚是什么?他们讲故事的方式,背后是怎样的信用支撑?
他们处理不同意见时,展现出的是怎样的能量状态?
饭局后,他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汇报数据”的产品经理。
他会去思考,如何用他的能力,真正帮到公司,甚至帮到今天在座的某位老板。
也许,他会发现王总的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他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花几个月时间,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帮王总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不为别的,就为打磨自己的“价值锚”,为自己的“信用账户”做一笔高额存款。
他把这个方案,通过朋友,递给王总。
可能一年,两年后。
在另一个饭局上,王总可能会拍着他的肩膀,对满座的人说: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小李。
别看他年轻,去年要不是他,我的新生产线现在还是一堆废铁。
他对数字化这块的理解,比我见过的所有专家都深。”
那一刻,当小李再开口说话时,你觉得,还会有人接不住吗?
他甚至不需要开口。
所有人,都会主动把话筒递给他。
这就是真相。
别再追逐那些飘在天上的“话术”了。
回到地面,回到你自己身上。
去找到你的价值,去修炼你的能量,去积累你的信用。
去成为那口井,而不是那个四处求水的人。
去成为那座钟,而不是那阵稍纵即逝的风。
当你成事了,你的话,自然就成了道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