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在”新手保护期”内完成社会化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侄子,小军。

985计算机硕士,算法天才,进了深圳一家大厂。

年薪高到他父母逢人就想说,又怕人嫉妒,只好拼命憋着,脸上那表情,跟便秘一个多月似的。

我们都以为这孩子前途无量,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入职不到半年,他给我发微信,语气沮丧得像只被雨淋湿的猫。

他说,叔,我可能要被“优化”了。

我挺惊讶。

我说,你技术不是组里最强的吗?上次吃饭你还说,你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

他说,是啊,活干得最多,但绩效是最低的。

他说,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融不进去。

开会没人cue他,聚餐没人喊他,连下午茶点单都经常漏掉他。

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排挤他。

他说,我每天累死累活,帮他们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有个同事的代码出了bug,我熬到半夜两点给他找出来了,他连句谢谢都没说,第二天还跟领导说是我瞎改他代码。

他问我,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好心没好报?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我看着他一连串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个武功天下第一的绝顶高手,闯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江湖。

却因为不懂人情世故,被人用最下三滥的“撒石灰、扔板砖”的招式给废了。

我没直接回答他,我给他讲了个故事。

我说,你去过乡下吗?见过那种刚出生的小奶狗吗?

他说,见过啊。

我说,一只母狗生了一窝小狗,刚开始那几天,无论谁家的熊孩子想去摸一摸,抱一抱,母狗都会表现得特别宽容,顶多就是警惕地看着你,呜呜叫两声。

但如果过了个把月,你再想去碰它的小狗,它会立刻呲出牙,喉咙里发出低吼,甚至会扑上来咬你。

为什么?

因为小狗刚出生的那段时间,是它的“保护期”。

在这个阶段,整个环境对它是善意的,容错率极高的。

它弱小、无害,身上还带着母体的气息,很容易被“场”接纳。

但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期,它就成了一个“外来者”,一个潜在的威胁。

环境对它的态度,会从“宽容”切换到“审视”,甚至“敌意”。

小军听得云里雾里。

他说,叔,你说这个干嘛?

我说,你,就是那只小奶狗。

你刚入职的那三个月,就是你最重要的“新手保护期”。

这个保护期,不是HR写在合同里的“试用期”,那是法律层面的东西。

我说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并且残酷无比的“社会心理窗口”。

在这个窗口期内,你是一个“新人”。

“新人”这个身份,是你最宝贵的护身符。

它意味着,大家对你的期望值是最低的。

你问傻问题,大家会觉得,哦,新人嘛,不懂正常。

你干活慢,大家会觉得,哦,新人嘛,不熟练。

你融不进圈子,大家会觉得,哦,新人嘛,害羞。

整个系统对你,是降维兼容的。

就像一台最新的电脑,会主动去兼容一个老掉牙的U盘。

系统愿意为你降低自己的运行效率,来读取你、接纳你。

这个窗口期,是整个环境为你打开的唯一的、短暂的“善意通道”。

你的任务,不是一头扎进去,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以为你是在表现自己?

错了。

你是在浪费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能量特权”。

在这段时间里,你唯一要做,也必须做到的,就是一件事:

完成社会化。

什么叫完成社会化?

就是让你自己,从一个外部的、不稳定的“变量”,变成系统内部一个有确定坐标的“常量”。

让大家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有什么用,你的边界在哪里。

你要像一个新入港的船只,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三件事:

鸣笛,宣告你的存在。

抛锚,稳住你的位置。

挂旗,亮出你的身份。

一旦错过了这个窗口,系统对你的“善意通道”就会关闭。

当大家不再把你当“新人”看的时候,你所有的“不懂、不熟、不合群”,都会被重新定义。

问傻问题,会被认为是“蠢”。

干活慢,会被认为是“能力差”。

融不进圈子,会被认为是“性格孤僻,难以合作”。

你所有的行为,都会被放在一个“正常员工”的标准下去审视。

就像那只过了保护期的小狗,你再想摇着尾巴凑过去,别人看到的不是可爱,而是“这家伙想干嘛?”的警惕。

到那时,你再想融入,成本会高出十倍,百倍。

因为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开放的、善意的场,而是一个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排外的利益共同体。

你成了一个试图闯入别人家院子的“陌生人”。

每走一步,都会触发警报。

小军沉默了很久。

他说,叔,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这几个月,光顾着埋头写代码,我觉得只要技术牛,就能证明一切。

我几乎没跟同事们聊过天,除了工作,一句话都没有。

我说,你这不是有点明白,你是把最关键的事给搞砸了。

你以为你的战场是电脑屏幕,是那一串串的代码。

错了。

你真正的战场,是办公室里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组成的那张看不见的“人际网络”。

你放弃了在保护期内,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织”进去。

你选择当一个悬在网外的“孤点”。

结果就是,这张网在传递能量、信息、资源的时候,完美地绕过了你。

你干的活,功劳被别人轻松拿走,因为你在“信用账户”里是零存款。

你捅的娄子,黑锅会精准地扣在你头上,因为你是最完美的“背锅侠”,没人愿意为你辩护。

你就像一个不带充电器,却想用手机一整天的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手机那点可怜的“出厂电量”上。

用完,就关机了。

小军问,叔,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还有救吗?

我说,难,但不是没救。

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再去证明你多能干,而是要“补课”。

补上你在“新手保护期”里,欠下的“社会化”这门课。

而且,你要用十倍的力气去补。

我问他,你觉得,社会化的核心是什么?

他说,是搞好关系?请客吃饭?说好话?

我说,这些都是“术”,是皮毛。

不得“法”,你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死得越快。

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天天琢磨着请客吃饭,拉帮结派,别人会怎么看你?

油滑,不靠谱,有野心。

死得更快。

真正的社会化,是在保护期内,完成三件核心任务。

我把它叫做“破冰三部曲”。

第一步:破冰,不是“融入”,是“标定”

很多新人,一进公司就犯一个致命错误。

他们想“融入”集体。

怎么融入?

就是谁的话都听,谁的忙都帮,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最后,把自己活成了一张“便利贴”。

谁都可以用,用完就扔,毫无价值。

记住,保护期的“破冰”,不是让你变成一滴水,消失在汪洋大海里。

而是让你从一块冰,变成一块“界碑”。

你要在新的环境里,标定出你自己的“坐标”。

这个坐标包含三个维度:

价值坐标:我有什么用?

性格坐标:我是什么样的人?

边界坐标:什么事我绝对不干?

你是个技术天才,这是你的“价值坐标”的核心。

但你怎么让别人知道?

不是通过你一个人埋头干三个人的活。

那是苦力,不是价值。

你可以在一次技术分享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大家都忽略的底层逻辑。

你可以在一次头脑风暴里,提供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来自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

你要像一颗钻石,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在最关键的时刻,折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那一次的光芒,就足以标定你的价值。

大家会知道,哦,这个小军,技术是真的牛。以后遇到难题,可以找他。

你看,你成了“资源”,而不是“苦力”。

“性格坐标”是什么?

是让大家知道你是个“好人”,但不是个“老好人”。

你可以主动帮同事带一杯咖啡,但你也要学会拒绝别人让你“顺便”取一下午快递的无理要求。

你可以对事不对人地跟别人争论技术问题,但争论完,你可以在饭桌上主动给他夹一筷子菜。

你要让大家知道,你这个人,专业上较真,但生活中随和。

有原则,但好相处。

这样,大家既会尊重你的专业,又不会害怕与你交往。

最重要的是“边界坐标”。

那个改了你代码还污蔑你的同事,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小军说,我气得不行,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忍了。

我说,这是你犯的第二个致命错误。

你的“隐忍”,在别人看来,不是大度,是“软弱可欺”。

你等于亲手在自己脑门上贴了个标签:“欢迎来捏”。

那下次,他还会捏你。

其他人看到了,也会来捏你。

因为捏你是没有成本的,是安全的。

你在新手保护-期,遭遇的第一次“边界侵犯”,是你立规矩的最好时机。

你必须,也只能,选择正面硬刚。

不是吵架,不是打架。

而是清晰、坚定、公开地表明你的立场。

你可以当着领导和所有同事的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

附上你的代码提交记录、修改时间,用最客观的语言,陈述一遍。

你不做任何评判,你只是陈述事实。

然后说一句:“我不希望这种事,再发生第二次。

我的劳动成果,需要被尊重。”

声音可以不大,但态度必须强硬。

这一次,就够了。

所有人都会瞬间明白你的“边界”在哪里。

那个欺负你的同事,从此会绕着你走。

其他想占便宜的人,也会掂量一下惹你的成本。

你用一次冲突,为自己赢得了长久的安宁。

这,才叫“破冰”。

不是把自己变成一滩温水,而是把自己锻造成一把有鞘的剑。

锋利,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鞘。

第二步:完成“信用账户”的原始积累

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所有人的“信用账户”里,你的余额都是零。

甚至可能是负数,因为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负资产。

你在保护期内的任务,不是去搞一笔“惊天动地”的大额投资,比如搞定一个大客户,攻克一个大项目。

你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资源。

你要做的,是像一个在沙漠里渴了三天的人,对待每一滴水一样,去完成你“信用账户”的“原始积累”。

怎么积累?

靠的不是大事,全是小事。

开会永远提前五分钟到。

答应别人的事,哪怕再小,也一定在约定时间内做到,并且给个反馈。

群里发的通知,第一时间回复“收到”。

别人请你帮忙,做不到,立刻拒绝,并说明原因;

做得到,就尽心尽力,不打折扣。

这些事,微不足道。

但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持续不断地为你存款。

存的是什么?

是“确定性”。

是“可靠”。

大家会慢慢形成一个印象:小军这个人,靠谱。

交给他办的事,放心。

这个“靠谱”的标签,比“技术天才”要珍贵一百倍。

技术天才是“能力”问题,是可以被替代的。

今天你写算法牛,明天可能就来了个写算法更牛的。

但“靠谱”,是“人品”问题。

在一个组织里,人品,是最高维度的竞争力。

因为没人愿意跟一个不靠谱的人共事,无论他多有能力。

因为“不确定性”是团队协作最大的成本。

当你用无数件小事,把自己的信用账户从0做到100分时。

你就完成了社会化的第二步。

你不再是一个“外人”,你成了“自己人”。

这时候,你再想去办大事,自然会有人愿意借钱(资源)给你,愿意给你做担保(背书)。

因为你的信用好。

第三步:找到系统的“路由器”和“供电桩”

任何一个组织,都像一个复杂的电路系统。

有明线,有暗线。

明线,就是公司的组织架构图,CEO、总监、经理、员工……清清楚楚。

但真正决定信息和能量流向的,是那些“暗线”。

我在每个公司,都会让新人去做一件事:

用一个月的时间,找出公司的“路由器”和“供电桩”。

什么是“路由器”?

就是那个连接了最多节点,负责信息传递和广播的核心人物。

他可能不是什么高管,很多时候,他就是前台的行政小妹,或者工位在C位的某个老员工。

但公司里所有的小道消息、人事变动、老板的喜好、谁和谁关系好,他都一清二楚。

他就是这个系统里,信息流的“交换中心”。

你跟他搞好关系,不是为了打探八卦。

是为了让你永远不会“信息掉队”。

公司要搞团建了,他会提前告诉你去哪,有什么注意事项。

哪个部门要开新项目了,他会告诉你这个项目前景如何,坑不坑。

你只要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跟他聊聊天,夸夸他今天的衣服好看,分享一点你老家的特产。

你就等于拥有了一个7×24小时的“信息雷达”。

这比你参加十次公司大会都有用。

什么是“供电桩”?

就是一个系统里,持续对外输出正能量和实际帮助的人。

他往往不是最耀眼的明星员工,但他一定是人缘最好的那一个。

你电脑坏了,他会过来帮你看看。

你跟客户吵架了,他会递给你一杯水,跟你说几句宽心话。

他像一个“人体充电宝”,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供情绪价值和实际支持。

这种人,你要第一时间识别出来,并主动靠近。

怎么靠近?

不是巴结,是“能量交换”。

他帮你,你要加倍还回去。

他喜欢花草,你出差回来就给他带一盆没见过的多肉。

他爱看电影,你就送他两张最新大片的电影票。

你要让他觉得,帮你,是“值得”的。

一旦你跟“供电桩”建立了稳定的连接,你就等于在这个冰冷的系统里,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安全屋”。

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是那个唯一一个,愿意拉你一把的人。

而“路由器”和“供电桩”,往往还是打通你和领导之间关系的最佳桥梁。

你以为跟领导搞好关系,是直接去敲他办公室的门吗?

那是最低级的做法。

最高级的做法,是让“路由器”在聊天中,不经意地跟领导提起,“那个新来的小军,人不错,挺靠谱的”。

是让“供电桩”在团建时,跟领导说,“小军这孩子,技术好,人也踏实”。

这比你自己说一百句都有用。

这就是社会化的第三步。

你从一个单点,通过连接“路由器”和“供电桩”这两个关键节点,瞬间接入了整个系统的“信息网”和“能源网”。

从此,你不再孤立。

我跟小军聊完这些,已经是深夜了。

他很久没回话。

我以为他睡了。

过了一会儿,他发来一句:叔,我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些。

我一直以为,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我回他:把事情做好,只是“物”的层面。

而你是在一个由“人”组成的系统里。

不懂“人”,你连“物”都守不住。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单靠努力和能力就能横着走的。

你必须理解其背后的运行规律,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规则。

小军的问题,不是他不够聪明,也不是他不够努力。

他的问题在于,他的“思维工具箱”里,太空了。

他只有一把叫“技术能力”的锤子,所以看所有问题都是钉子,都想用技术去砸。

他缺少应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更多元、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他不懂得用“系统思维模型”去看待一个组织,只看到了孤立的节点,没看到连接的网。

他不懂得用“信号理论模型”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为做得多就是信号强,却不知道“有效立威”和“持续靠谱”才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信号。

他更不懂得用“影响力圈模型”,把精力聚焦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比如搞好和路由器的关系),而不是去为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比如别人的背叛)而内耗。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瑞士军刀,能帮你剖开不同问题的复杂外壳,直抵核心。

我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我看到的、学到的、悟到的这些规律和模型,整理出来。

我把它们写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一句鸡汤,没有一句大道理。

就是50个硬核的、能直接改变你认知框架的思维模型。

从如何清扫心智垃圾,到如何优化人生决策,再到如何洞察万物系统的联系,驾驭不确定性。

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用”的。

每一个模型,都是你人生的一个“外挂插件”。

你每安装一个,你眼里的世界,就会清晰一分。

当你把这50个模型都安装进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后,你再去看小军遇到的这些问题,你会觉得,简单得就像一道小学数学题。

你甚至会觉得,很多所谓的“社会潜规则”、“人情世故”,其本质,都是可以用这些模型去解释、去预测、去应对的。

你不是在学“术”,你是在求“道”。

求那个万事万物背后,共通的规律。

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我把这本书发给了小军。

我对他说,你先别急着去补救,花一个星期,把这本书看完。

不是看懂,是背下来。

把这50个模型,变成你思考的本能。

然后再去审视你现在的处境,为自己画一张“脱困地图”。

你知道哪里是沼泽,哪里是捷径,哪里是雷区。

后来的故事,就很顺了。

小军没有离职。

他开始刻意地去“标定”自己。

一次线上事故,所有人都束手无策,他在半小时内定位到是底层架构的一个陈年漏洞,并给出了一个所有老员工都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案。一战封神。

他开始主动去识别谁是“路由器”,谁是“供电桩”。

他发现那个前台小妹就是典型的“路由器”,他每天上班路过,都会笑着问声好,偶尔从老家带了土特产,也一定会给她留一份。渐渐的,公司有什么风吹草动,小妹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上“不经意”地透露给他。

他也找到了那个乐于助人的老大哥“供电桩”,一次老大哥家里急用钱,他二话不说,把自己刚发的奖金先转了过去。

从此,老大哥就把他当亲弟弟看,不仅在工作上处处提点,还把自己的一个人脉圈子介绍给了他。

大概半年后,小军成了那个部门的核心骨干。

上次跟他吃饭,他整个人都变了。

眼神里没了当初的迷茫和怨气,多了一种笃定和从容。

他说,叔,我现在才明白,工作,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笑着说,何止是工作。

你结婚,进入一个新的家庭,是不是有一个“新手保护期”?

你孩子出生,你成为一个父亲,是不是有一个“新手保护-期”?

你创业,面对一个新的市场,是不是有一个“新手保护-期”?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从一个“新手村”,走进另一个“新手村”的游戏。

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是一次“社会化”的重演。

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在每一次“保护期”内,都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完成“鸣笛、抛锚、挂旗”这三件事。

从而,永远让自己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里。

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第一次“社会化”的失败,买单。

他们总是在抱怨环境,抱怨他人。

却从未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错过了那趟,唯一能准时出发的,通往春天的列车。

记住,永远不要浪费你的“新手保护期”。

那是命运给你的,为数不多的,最仁慈的温柔。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