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的人,从不与烂人烂事纠缠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朋友,姓王。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

他是我见过最有意思的人之一。

人到中年,大家都在聊股票、学区房、孩子上藤校。

他呢,还在折腾他的甲骨文。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刻在龟壳上的甲骨文。

他觉得那才是我们文化最底层的密码。

别人喝酒吹牛,他回家对着拓片,研究一个字在三千年前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说这种人,是不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但他的圈子很杂。

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有一次他组局,请我们几个老朋友吃饭,说来了个“高人”,让我们见识见识。

饭店不贵,就是个家常菜馆,但位置偏,环境很安静。

我们几个先到了,喝着茶聊天。

过了一会儿,老王领着那位“高人”进来了。

高人姓孙,微胖,穿一件中式盘扣的黑色褂子,手里盘着一串油光锃亮的珠子。

一坐下,气场就铺开了。

服务员刚想递菜单。

孙高人摆摆手,说:“不用看,你们这儿的招牌是红烧鱼吧?火候过了。

用的不是本地江鲤,是饲料鱼,土腥味盖不住的。”

服务员愣在那,一脸尴尬。

我们面面相觑。

老王出来打圆场:“孙老师是美食家,一尝便知。

没事没事,我们今天就吃点家常的。”

孙高人没接老王的话,眼睛扫了一圈我们桌上的茶。

说:“这茶不行。”

我心里咯噔一下。

因为茶是我带的。

是我一个福建的朋友,从武夷山深处弄来的陈年大红袍,存了十几年了,市面上根本见不到。

我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喝。

孙高人端起我的杯子,不是喝,是闻。

凑到鼻子底下,轻轻一嗅,然后放下。

摇摇头。

“香精勾兑的,工艺不行。

你看这汤色,浑浊,不清亮。

真正的好茶,挂壁如油,闻之有层次,前调是花果香,中调是岩韵,尾调是木质沉香。

你们这个,一股子焦糖味,闻着就腻。”

我当时血压就有点上来了。

我玩茶十几年,喝过的茶不敢说堆成山,也算小有心得。

这泡茶是不是好东西,我心里明镜似的。

我刚想开口跟他理论几句。

坐在我旁边的老张,是个暴脾气,已经忍不住了。

“孙老师,您再给看看我这手机怎么样?”老张把他的新款折叠屏手机往桌上一拍。

孙高人斜眼看了一下。

“哦,最新款的。

华而不实。

折叠屏的意义在哪?为了炫技而炫技。

你看这铰链,两年必出问题。

而且这种屏幕,辐射大,伤眼睛。

真正懂行的人,都用最简单、最经典的那几款。

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制造问题的。”

老张的脸,已经从红色变成酱紫色。

一顿饭,就变成了孙高人的个人脱口秀。

聊经济,他说现在所有搞实体的都是在等死,只有懂资本运作的才能活。

顺便提了几个他“指导”过的上市公司,代码张口就来。

聊教育,他说把孩子送进体制内学校就是毁了孩子,他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上私塾,读经诵典,小小年纪已经把《资治通鉴》通读了三遍。

聊健康,他说现代医学全是骗局,是西方的阴谋,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关键是要懂得“气”,他每天站桩一个小时,冬天都只穿一件单衣,从来没感冒过。

整个饭局,没有人能插上话。

你只要一开口,他总能从一个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把你否定掉。

他不是在跟你讨论,他是在宣布。

宣布他的标准,才是唯一的标准。

宣布他的认知,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吃饭,是在被审判。

老张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拳头都攥紧了。

另一个朋友,小李,一个劲儿地玩手机,头都不抬,用行动表示抗议。

我呢?

我一开始也很不舒服。

就像有一只苍蝇,一直在你耳边嗡嗡嗡,你很想一巴掌拍死它。

我想反驳他,想用我的知识和逻辑,去戳穿他的漏洞。

比如他说那个上市公司的代码,我知道,那家公司早就被ST了,老板都快成老赖了。

比如他说他孩子读《资治通鉴》,我敢打赌,他孩子连里面的人名都认不全。

但就在我准备开口的那一刻。

我突然觉得很没意思。

我为什么要跟他争?

我争赢了,能得到什么?

他会承认自己是错的吗?

不会。

他只会觉得我是在挑衅他,然后调动更多的“知识”来攻击我。

这会变成一场战争。

一场毫无意义的、消耗能量的口水战。

就算我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让他当众出丑,又能怎样?

除了收获一个到处说我坏话的敌人,和满足一下自己瞬间的虚荣心,我什么也得不到。

而我,会因为这场争论,搞得自己心情恶劣,吃不好这顿饭,甚至晚上都睡不好。

太亏了。

想明白这一点,我瞬间就不生气了。

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不跟他“玩”了。

我“抽离”了。

什么叫抽离?

它不是忍,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内心波涛汹涌,表面风平浪静。

忍久了,会内伤。

它不是装,不是假装赞同他,虚情假意地附和。

那样太累,也太虚伪。

它也不是无视,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他不存在。

他在那儿,一个大活人,你不可能看不见听不见。

抽离是,我的人还在这里,但我的“精神”已经离开了这个场域。

我把自己从一个“参与者”,瞬间切换成了一个“观察者”。

就像看电影,你不会跳起来跟屏幕里的反派吵架。

你知道那是假的,是演的。

那一刻,我眼前的孙高人,就不再是一个“讨厌的对手”,而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样本”。

我开始带着一种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去观察他。

我发现,他每说一句话,眼睛都会下意识地扫视一圈,他在捕捉我们的反应。

他需要我们的震惊、赞叹,哪怕是反对和愤怒。

这些反应,是他的“能量食物”。

如果没有人给他反馈,他的表演就会进行不下去。

他的内心,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靠外界的关注来填满。

他不是在表达观点,他是在求救。

当我从这个角度去看他时,我心里所有的“怒气”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怎么说呢,有点像看小孩子吹牛时的那种感觉。

你不会跟一个声称自己能打败奥特曼的小孩较真。

你只会觉得,哦,挺有想象力的。

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从他“说的内容”上移开,转移到他“怎么说”上。

我观察他的微表情。

他提到自己“指导”上市公司时,嘴角会有一个非常短暂的、不自然的抽动。

他批评我的茶叶时,手指在桌子下面会无意识地搓动。

他在撒谎。或者说,在他自己构建的宏大叙事里,有些部分他自己也不那么自信。

这变得非常有趣。

就像在看一部悬疑片,我开始寻找他话语里的“线索”和“漏洞”。

这不再是一种折磨,而变成了一种智力游戏。

然后,我把注意力进一步收回,回到我自己身上。

我感受那杯茶。

虽然被他贬得一文不值,但我知道它的好。

第一口,茶汤入口,微苦,但迅速化开,一股兰花香气从喉底涌上来。

这是它的“前调”。

第二口,茶汤在舌面上停留几秒,我能感受到一种矿物质的、很硬朗的气息,这就是所谓的“岩韵”。

第三口,咽下去之后,满口生津,回甘悠长,嘴里有一种淡淡的木头和青苔的混合香气。

真好喝。

我又夹了一筷子红烧鱼。

确实,不是顶级的江鲤,能吃出一点点饲料养殖的味道。

但是,厨师的手艺很好。

外皮烧得微焦,酱汁调得咸甜适中,鱼肉内部很嫩,吸饱了汤汁。

土腥味被大量的葱姜蒜和料酒压下去了。

在这家小馆子里,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有诚意了。

我吃得很香。

我发现,当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食物和茶的味道上时,孙高人的声音,就变成了背景音。

就像你在一家咖啡馆里看书,周围人来人往,说话声、杯盘碰撞声,都在。

但你听不见。

因为你的心,在书里。

孙高人的表演还在继续。

但他的能量“钩子”,已经找不到可以挂住的地方了。

老张在低头刷短视频,时不时发出嘿嘿的笑声。

小李已经开始在微信群里处理工作了。

我呢,在专心致志地品尝每一道菜。

孙高人有点急了。

他开始点名。

他转向我:“小兄弟,我看你一直在喝茶,你对茶道有什么见解?

说来听听,我们交流一下。”

他的钩子,精准地甩到了我面前。

如果我接招,说:“我觉得这茶很好,原因有三,第一……”

那我就又被他拖回了那个“战场”。

我怎么做的呢?

我放下茶杯,对他笑了笑。

很真诚的笑。

我说:“孙老师,您说得太专业了,我听得入了迷。

我就是瞎喝,解渴。

没什么见解,就是觉得这茶挺顺口的。”

我承认他的“专业”,但不评价他的“对错”。

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门外汉”,一个“瞎喝”的人。

一个门外汉,是没有资格跟“专家”讨论的。

这就叫,不入局。

你都不在棋盘上,他怎么“将军”?

孙高人愣了一下。

他可能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来反驳我的“见解”。

结果我根本没有“见解”。

他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有点泄气。

他又转向老王:“老王,你这个朋友有点意思,深藏不露啊。”

老王哈哈一笑:“他就是这脾气,人闷,话少。”

孙高人彻底没辙了。

因为整个场子,已经没有人给他提供“能量”了。

他的独角戏,没有观众,就演不下去了。

后半场,他说话的频率明显低了很多,开始默默地夹菜,吃饭。

一顿饭,吃得还算圆满。

回去的路上,老张在车里破口大骂。

“这什么玩意儿!老王从哪儿找来这么个奇葩!下次再有这种人,我掀桌子走人!”

小李也说:“是啊,太能装了,听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我没说话。

我在回味“抽离”这个过程。

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心法”。

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无数的“孙高人”。

在公司里,那个喜欢对你工作指指点点的老员工。

在家族群里,那个永远在炫耀自己孩子,顺便贬低你家孩子的亲戚。

在网络上,评论区里那些永远在抬杠、永远在输出负能量的“键盘侠”。

你躲不开。

只要你还在社会中生存,你就必然会遇到让你不舒服的人和事。

那怎么办?

跟他们每一个都去争论,去战斗吗?

你的精力是有限的。

你把能量都耗费在这些烂人烂事上,你用什么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用什么去爱你该爱的人?用什么去完成你自己的目标?

所以,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他遇到的烂事比你少。

而在于,他从不让这些烂事,进入自己的“核心系统”。

他会建立一个“缓冲区”。

所有外部信息,先进入这个缓冲区进行处理。

有价值的,吸收。

没价值的,或者有毒的,直接隔离,清空。

这个“缓冲区”的建立过程,就叫“抽离”。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断舍离”。

把那些不属于你的、消耗你的、污染你的精神垃圾,全部挡在门外。

这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

一开始,你会不习惯。

因为我们的本能,就是被冒犯了就要反击。

这写在我们的基因里。

但你要明白,逞一时之气的胜利,代价是巨大的。

你浪费了时间,污染了情绪,透支了能量。

而你真正的人生目标,却因为这些无谓的消耗,被耽误了。

你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心智模式”。

下次,当你再遇到一个“孙高人”时,你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第一步:觉察。

当你感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想反驳的时候,你要立刻意识到:

我的“情绪按钮”被按下了。

他正在试图把他的“钩子”挂到我身上。

第二步:切换。

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比如:“启动观察者模式”,或者“切换到导演视角”。

把自己从演员,变成观众。

第三步:研究。

不要去听他说了什么“内容”,那些都是垃圾信息。

去研究他“为什么”这么说。

把他当成一个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案例。

“哦,他现在需要认同感了。”

“哦,他这句话是为了掩饰他的不自信。”

“哦,他又开始运行他那套‘我比你们都强’的底层代码了。”

当你开始分析他的时候,你就已经在他之上了。

你就不再是他的“猎物”,而是他的“研究者”。

第四步:收回。

把注意力,从他身上,彻底收回到你自己身上。

如果你在吃饭,就去感受食物的味道。

如果你在喝茶,就去品味茶汤的层次。

如果你在办公室,就回头看看窗外的云。

把你的精神能量,锚定在你自己的世界里。

你的世界,有花,有草,有阳光,有美食,有你爱的人。

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

不要用你的世界,去碰撞他的世界。

不值得。

当你能熟练运用“抽离”大法后,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清净了很多。

不是因为讨厌的人变少了。

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无法“接入”你的系统,无法消耗你的能量了。

你就像一个穿着顶级防护服的核废料处理专家。

你知道那里有辐射,有危险。

但你不会被它伤害。

你能优雅地完成你的工作,然后转身离开,不带走一丝尘埃。

这种能力,比你跟他争论一百次,赢一百次,都要高级得多。

当然,“抽离”只是一个基本功。

它能帮你解决掉80%的日常人际烦恼。

但生活中,还有很多更复杂的情况。

比如,这个“孙高人”是你的领导,他天天PUA你,你抽离不了,因为他掌握着你的饭碗。

再比如,这个“孙高人”是你的伴侣,他(她)每天都在释放负能量,把家变成一个情绪垃圾场。

这些更深层次、更结构性的困境,光靠“抽离”就不够了。

你需要一整套更强大的“心智工具箱”。

你需要看透事物运行的底层规律。

比如,你需要理解“信息不对称”模型,才能明白领导为什么能拿捏你。

你需要懂得“囚徒困境”模型,才能理解为什么家庭关系会陷入“双输”的恶性循环。

你需要掌握“控制二分法”,才能分清楚哪些是你能改变的,哪些是你必须接受的。

这些工具,就像一把把手术刀,能帮你精准地解剖你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

我花了很多年,去学习、实践、总结这些规律和模型。

把它们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的西方科学中提炼出来,变成普通人也能听懂、能用上的方法。

最终,我把其中最重要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成功学”或“鸡汤文”。

它是我为自己打造的一个“认知操作系统”。

从如何清理你大脑里的思维垃圾(比如奥卡姆剃刀、确认偏误),到如何做出更高质量的人生选择(比如决策矩阵、机会成本),再到如何看透万事万物背后的连接(比如系统思维、反馈循环),最后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出最优策略(比如概率思维、反脆弱)。

这50个模型,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阶梯”。

“抽离”,其实只是这本书里“控制二分法”模型的一个具体应用。

当你把这50个模型都内化于心,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为每一个具体问题去寻找具体的答案。

因为你已经拥有了看透问题本质、并自行推导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你拥有了一双“看见”的眼睛。

这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真正的自由。

说回“抽离”。

这种能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慈悲。

当你能轻易看穿一个人的色厉内荏,看穿他所有攻击性言语背后的虚弱和恐惧。

你不会再愤怒。

你只会觉得,众生皆苦。

每个人,都被他自己的认知,困在一个小小的囚笼里,日复一日地表演着相同的剧本,渴望着他自己也说不清的温暖和认可。

你就像一个站在很高山上的人,看着山下的人在迷雾里打转,互相碰撞,彼此伤害。

你不会想下山去跟他们打一架。

你只想在山顶,点一盏灯。

如果有人能看到这束光,能循着光走上来,那很好。

如果他们看不到,那也是他们自己的命运。

你只是,点亮你自己的光。

然后,安安静静地,坐看云起。

这,或许就是“抽离”的终极意义。

它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冷漠,而是为了让你在不被消耗的情况下,保有那份可以选择善良和慈悲的余力。

守住你的能量,别让它在无谓的战场上空耗。

你的生命,无比宝贵。

请把它,用在那些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用在创造你渴望的美好世界上。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26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