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在一个茶馆见到了老K。
他约的我,说是有本书想送我,他知道我喜欢看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我们约在下午三点,一个茶馆最冷清的时候。
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了,坐在一个靠窗的角落,面前一壶普洱,一个小小的青瓷杯,面前摊开着一本书,旁边还有个笔记本。
他在看书,很专注,用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挤进来,在他身上切出一道道光斑,他整个人显得很安静,甚至有点发光。
我没打扰他,在他对面坐下,自己倒了杯茶。
过了大概十分钟,他才抬起头,看到我,笑了笑,像是刚从另一个世界回来。
他说,不好意思,刚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没收住。
我问他,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他把书的封面亮给我,是一本关于宋代园林美学的书,很小众。
我说,你现在状态挺好啊,比上班的时候松弛多了。
老K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大厂,P8,手下带着几十号人的团队,永远是忙碌的,焦虑的,连微信头像都是他们产品的LOGO。
他喝了口茶,淡淡地说,是啊,不上班了,时间一下就都属于自己了。
我愣了一下,问,不上班了?
他点头,嗯,上个月被“毕业”了,整个业务线都裁了。
我本想说几句安慰的话,比如“你的能力没问题,很快能找到更好的”,或者“正好休息一下”。
但这些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因为我发现,他根本不需要安慰。
他的状态,是我见过的,所有“失业”的人里,最好的一个。
没有焦虑,没有迷茫,没有怨气,甚至连一丝丝的失落都看不出来。
他很平静,是真的平静,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笃定。
我说,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他笑了,说,没什么打算,命运给了我一张带薪的休假单,我总得好好享受一下吧。
他说,以前上班,每天醒来就是处理各种需求,解决各种问题,像一个消防员,到处救火。整个人被一个叫“总监”的身份标签给焊死了。
你问我喜欢什么,我不知道。
你问我擅长什么,我好像只擅长开会和写PPT。
你问我五年后的规划是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想升到P9。
他说,那不是我,那是一个穿着“老K”这身戏服的演员。
现在,戏服被扒下来了,我反而觉得轻松了。
我终于有机会,去看看镜子里这个人,到底是谁。
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久。
他跟我聊宋代的“瘦、漏、透”的美学原则,如何体现在今天的建筑设计里。
他跟我聊他最近在研究的“金缮”手艺,一种用金粉修复破碎瓷器的技艺,他说,这是一种接受残缺、并让残缺绽放光芒的哲学。
他跟我聊,他打算花三个月,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路线,重新走一遍,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真实地用脚步去丈景量大地。
我看着他,眼睛里有光,那种光,我在他当总监的时候,从未见过。
临走时,他把那本书递给我,说,这本书可能对你写东西有启发。
我问他,你真的不急吗?房贷车贷怎么办?
他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说,家里的积蓄还能撑一两年,急有什么用?人生这张考卷,有些题,不是你急着交卷就能及格的。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老K说的那句话:
“戏服被扒下来了,我反而觉得轻松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穿着一身“戏服”,在人生的舞台上,卖力地扮演着一个被社会、被家庭、被公司所期待的角色?
“XX公司的经理”
“年薪百万的精英”
“有车有房的成功人士”
这些戏服,华丽,温暖,给了我们身份,也给了我们枷锁。
而“没有工作”这段时期,恰恰是命运给你按下的一个暂停键。
它帮你把这身穿了太久、甚至已经长在肉里的戏服,强行扒了下来。
这个过程,会痛,会冷,会让你赤裸裸地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无所适从。
但同时,它也给了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塑自己的机会。
我知道,对于正在经历“没有工作”的你来说,老K的状态,可能显得有些奢侈和遥远。
你更多的感受,是焦虑,是恐慌。
这种焦虑,像一只无形的手,掐着你的喉咙,让你喘不过气。
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不是今天要做什么,而是“今天还是没有工作”。
不敢看朋友圈,因为里面充满了同事的晋升、朋友的旅行、同学的晒娃。
每一个喜讯,都像一根针,扎在你的心上。
不敢参加家庭聚会,害怕亲戚们“关切”的询问。
“现在做什么呢?”
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让你瞬间破防。
甚至不敢打开招聘软件,因为那些已读不回的简历,和寥寥无几的面试邀请,都在一遍遍地提醒你:
“你,好像没什么价值了。”
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焦虑是真实的,也是极其折磨人的。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深入骨髓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仅仅是因为没钱吗?
不完全是。
比没钱更可怕的,是三样东西的瞬间坍塌。
第一,是“身份”的坍塌。
我们习惯于用职业来定义自己。
“我是个程序员。”
“我是个设计师。”
“我是个市场经理。”
这个身份标签,就像一张通行证,让我们在社会这部巨大的机器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坐标。
它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
一旦工作没了,这张通行证就失效了。
我们就像一个突然被踢出游戏服务器的玩家,站在一片空白里,瞬间失去了身份认同。
“我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会像一个幽灵,时刻盘旋在你的脑海里。
这种身份被剥离的痛苦,是一种存在的虚无感,比没钱本身更让人恐惧。
第二,是“社会时钟”的坍塌。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无形的“社会时钟”。
这个时钟告诉我们,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
25岁,应该升职加薪。
30岁,应该有车有房。
35岁,应该当上管理层。
……
上班的时候,我们就像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奔跑的列车,虽然累,但方向是明确的。我们通过不断地完成这些“KPI”,来确认自己没有“掉队”。
可一旦失业,这趟列命名的列车就突然停在了半路。
你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列车,一辆辆地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而你,被留在了原地。
“被同龄人抛下”的恐慌,会让你陷入巨大的自我怀疑。
你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此“停滞”了?是不是“失败”了?
这种比较带来的压迫感,是焦虑的第二个重要来源。
第三,是“价值感”的坍塌。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价值感,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外部评价体系上的。
你的价值 = 你的薪水 + 你的职位 + 你老板的评价 + 你同事的认可。
这个体系,简单,粗暴,但也足够清晰。
你每个月收到的工资条,就是你的价值标签。
你拿到的年终奖,就是对你过去一年价值的最终确认。
你很容易通过这些数字,来判断自己“值不值钱”。
而当你没有工作时,这个外部的计价器,被关掉了。
你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价值了。
你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可有可无。
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人给你“计价”,没有人给你“点赞”。
这种价值感的瞬间蒸发,会让你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废品。
你看,“身份”、“社会时钟”、“价值感”,这三根支撑着我们过去生活的精神支柱,在“没有工作”的那一刻,同时崩塌了。
这才是你所有焦虑和恐慌的真正根源。
所以,想要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你首先要做的,不是疯狂地投简历,去填补这个“工作”的空缺。
而是要从这片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坚不可摧的内在支撑体系。
把“没有工作”这段时期,当成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来管理。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自我重启”。
它不是一个被动的等待期,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期。
它不是一个需要尽快结束的“空窗期”,而是一个无比珍贵的“黄金休整期”。
这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清仓”、“基建”和“内测”。
第一个阶段:清仓。
就像电脑中毒了,你需要先彻底地杀毒,清理掉所有的垃圾文件,而不是急着去装新的软件。
你需要清理的,是三种东西。
- 情绪清仓。
失业带来的愤怒、委屈、不甘、恐惧,这些情绪都是真实的。
不要压抑它们,更不要因为有这些情绪而感到羞耻。
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用拳头砸枕头,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出来。
找一个你绝对信任的朋友,把所有的委屈都说出来。
这个过程,就像身体发烧,你必须让它烧透了,病毒才能被彻底清除。
情绪是能量,堵不如疏。只有把这些负面能量彻底排空,你才有空间去装新的东西。
- 认知清仓。
找一个安静的下午,准备一张足够大的白纸,一支笔。
然后,开始问自己一些过去从来没时间、或者说不敢问的问题。
我过去那份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我喜欢那个行业的氛围吗?我认同那家公司的价值观吗?
我每天做的事情,除了赚钱,还能给我带来一丝丝的成就感和意义感吗?
如果抛开薪水和职位,我内心深处,到底对什么事情抱有热情?
……
把这些问题,以及你的答案,全都写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认知考古”。
你会发现,过去很多你深信不疑的“应该”,比如“我应该找个大公司”、“我应该做管理”,其实都只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脚本,并不是你内心真正的声音。
把这些不属于你的“应该”一个个识别出来,然后,像清理电脑内存一样,把它们“删除”掉。
- 关系清仓。
这段时间,是你观察人性的最佳时机。
你会发现,有些平时称兄道弟、三天两头约你吃饭的朋友,在你失业后,就默契地消失了。
他们的朋友圈,你再也点不下去赞。
你发的消息,他们也总是“在忙”。
同时,你也会发现,有些平时联系不多,甚至有些“边缘”的朋友,却会真诚地关心你,给你鼓励,甚至为你链接机会。
前者,是你的“社交资产”,后者,才是你的“情感资产”。
前者在你顺风顺水时锦上添花,后者在你身处逆境时雪中送炭。
看清这些,然后,把你的时间和精力,从那些“社交资产”上,转移到滋养你的“情感资产”上来。
一次“清仓”,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
当你把情绪的垃圾、认知的杂草、关系的负资产都清理干净后,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变得前所未有的清爽和开阔。
你终于有了一块干净的土地,可以在上面重建你的家园。
第二个阶段:基建。
土地清理干净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打地基,做基础设施建设。
这件事,同样分为三个层面。
- 身体基建。
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在你没有工作之前,你的身体可能长期处于透支状态。
熬夜,外卖,久坐,缺乏运动。
现在,你有大把的时间,去偿还这些“健康负债”。
给自己定一个简单的计划:
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7点起床。
戒掉高油高糖的外卖,开始学着自己做饭,哪怕只是简单的几菜一汤。
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运动,可以是跑步,可以是跳绳,甚至可以只是在楼下散步。
这件事看起来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但它恰恰是最重要的。
一个健康的身体,会给你带来稳定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
这是你“重启”最重要的燃料。
- 知识基建。
我说的不是去刷各种“3天教你XXX”的速成课。
而是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的、主题性的阅读。
找一个你一直感兴趣,但过去没时间研究的领域。
比如,心理学、历史、哲学、商业史……
然后,去找这个领域里最经典的5-10本书,用3个月的时间,把它们一本一本地啃下来。
不是囫囵吞枣地看,而是要做笔记,要写感想,要画出知识框架图。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考证,也不是为了马上变现。
它的目的,是重塑你的思维框架,帮你建立一个更底层、更宽阔的认知体系。
你会发现,当你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上去了,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你不再纠结于“如何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开始思考“我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 心力基建。
什么叫心力?
就是一个人的内在能量。
是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保持内心平静和专注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过去嘈杂的工作环境里,是被严重消耗的。
现在,你需要把它重新修炼回来。
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留白”的时间,可以是一个小时,也可以是两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关掉手机,关掉电脑,不看书,不听课。
就是安安静静地待着。
你可以去冥想,观察自己的呼吸。
你可以去泡一壶茶,感受茶汤在口中的每一丝变化。
你甚至可以只是坐在窗边发呆,看云卷云舒。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无聊,很恐慌,各种念头会不受控制地冒出来。
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
你需要做的,就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这些念头来,看着它们走,不评判,不跟随。
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发现,你内心的噪音,会越来越小。
你的专注力,会越来越强。
你开始能够享受独处的时光,并且从中汲取到能量。
你的内心,会像一个不断充电的电池,能量越来越满。
这种内在的能量,就是你的“定力”。
有了它,无论外界如何风吹雨打,你都能稳住自己的阵脚。
你看,当你的身体、知识、心力这三大基础设施都建立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脱胎换骨了。
你不再是那个脆弱的、焦虑的、需要靠外界评价来证明自己的“失业者”。
你变成了一个身体健康、认知清晰、内心笃定的“探索者”。
第三个阶段:内测。
基础设施建好了,现在,你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尝试“盖房子”了。
但不要急着去盖一栋摩天大楼。
先从搭一些小木屋开始。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低成本试错”。
去做一些你感兴趣的、能发挥你优势的、小型的个人项目。
比如:
如果你喜欢写作,可以尝试运营一个公众号,每周写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个读者。
如果你擅长做饭,可以拍成短视频,分享你的菜谱和心得。
如果你懂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尝试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做一个小小的分享课程。
如果你有某个技能,比如P图、剪辑,可以去一些兼职平台,接一些小单子。
……
做这些事情,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为了“测试”。
测试你的兴趣,到底是不是真的热爱。
测试你的能力,到底能不能创造出市场认可的价值。
测试你喜欢的工作模式,是独立创作,还是与人协作。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产品的“内测版”,你会收到很多反馈,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
这些反馈,就是你调整方向的最好依据。
可能你写了10篇文章,发现自己根本不享受这个过程,那没关系,说明写作这条路不适合你。
可能你做饭的视频,突然有一个火了,很多人在评论区问你问题,这说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可以继续深挖。
通过这样一系列小成本的“内测”,你会慢慢地找到一个方向。
那个让你既有热情、又能发挥优势、还能被市场需要的方向。
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工作”这个概念,在你这里,已经被重新定义了。
它不再是你去“找”来的一个岗位。
而是你从自己内心“长”出来的一种价值创造方式。
到那时,你是选择重返职场,还是开启自己的事业,或者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都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你不会再有任何的焦虑和迷茫。
因为你已经非常清楚,你是谁,你要去哪里。
我知道,上面说的“清仓”、“基建”、“内测”这三个步骤,听起来很美好,但做起来,每一步都很难。
尤其是在“知识基改”这个环节,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新的困境:
学了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书,但感觉还是很乱,抓不住重点,无法形成自己的体系。
就像一个想学武功的人,把少林、武当、峨眉的拳法、剑法、心法都看了一遍,结果到了实战的时候,脑子里一团浆糊,一招都使不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缺了一套“内功心法”。
这套心法,能帮你把所有零散的知识,都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它能帮你建立起一个稳定、清晰、高效的“思维操作系统”。
让你在面对任何复杂问题时,都能迅速看透本质,找到破解之法。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讲任何具体的“术”,比如如何沟通、如何理财、如何晋升。
它只讲“道”,讲的是支撑所有“术”的50个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在你进行“认知清仓”时,可以用“第一性原理”这个模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外界强加给你的观念,直抵你内心最本真的渴望。
在你进行“内测”试错时,可以用“能力圈”这个模型,帮你清晰地界定,哪些事是你真正擅长的,应该全力以赴;哪些事是你能力之外的,应该果断放弃。
在你规划未来时,可以用“逆向思维”和“第二序思维”这两个模型,帮你从最终的目标倒推回当下的每一步行动,并预判每个选择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50扇过去紧闭的认知大门,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教会你如何思考的书。
是我在自己人生的“黄金休整期”,为自己搭建的那个“知识基建”的核心图纸。
如果你觉得,你现在正需要这样一张图纸,来指导你的“自我重启”工程,那么,它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写到最后,我想再跟你分享一个观点。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要慢慢接受一个现实:
那种一份工作干到退休的“稳定”,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
在未来,“没有工作”的状态,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会经历好几次职业的转换,和不止一次的“休整期”。
所以,从今天起,请不要再把“工作”和“人生”划等号了。
工作,只是你创造价值、体验人生的一种载体。
这个载体,随时可能会更换。
而你真正要做的,是去打造那个永远不会被更换的“内核”。
那个内核,是你健康的身体,是你系统的认知,是你强大的心力,是你独特的价值。
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内核,你就拥有了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底气。
到那时,有没有工作,对你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你本身,就是一家无限可能的公司。
你的人生,就是你最重要的项目。
而这段“没有工作”的日子,不是你人生的句号,甚至不是一个问号。
它只是一个冒号。
预示着,真正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篇章,正要开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