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深夜,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很长,但我看完了。
她说,康哥,我好像要认命了。
我今年27岁,毕业五年,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运营,每天累得像条狗,工资不高不低,除去房租和基本开销,所剩无几。
我不是不努力。
为了省钱,我每天自己做饭带饭,五年没买过一件超过500块的衣服。
为了提升,我下班后还报了各种网课,什么剪辑、文案、引流,学了一大堆,但好像也没什么用,想接个私活,要么被人骗稿,要么累死累活挣个一两百。
身边的同事,好像都比我活得轻松。
和我同期进来的女孩,家里给首付买了房,每天讨论的是去哪家馆子吃饭,周末去哪里玩。
比我晚来的一个男生,嘴甜会来事,天天围着领导转,上个月升职了,薪水也涨了一大截。
而我,好像被卡住了。
看不到希望,也退不回去。
有时候深夜躺在床上,会突然心慌,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原来,这就是穷命。
……
看完她的信,我没有立即回复。
我起身,去茶室给自己泡了一壶茶。
窗外是沉沉的夜,院子里的桂花树在黑暗中默立,像一个沉默的修行者。
茶气氤氲,我脑子里盘旋的,是她最后那四个字:
这就是穷命。
这四个字,像一根冰冷的钉子,带着宿命的寒气。
很多人,在某个瞬间,都被这根钉子钉住过。
可能是看到一张信用卡账单的时候。
可能是孩子想要一个昂贵的玩具,你却只能说“下次”的时候。
可能是发现自己拼尽全力,却依然够不到别人起点的时候。
那种无力感,会瞬间抽空你所有的精气神,让你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在轮子里拼命奔跑,却始终在原地的仓鼠。
跑得越快,越绝望。
然后,你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我,是穷命。
一旦这个思想钢印打下去,人,基本上就废了。
因为,“命”这个字,太终极了,它意味着不可改变,意味着你的一切挣扎,都只是徒劳。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观察过很多人,包括以前的一些客户,和身边的一些朋友。
我发现,所谓的“穷命”,跟你的出身、学历、甚至当下的收入,关系都不是最大的。
它本质上,是一种持续性的“能量泄露”状态。
就像一个有裂缝的桶。
你拼命往里倒水(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学习技能),可桶下面的裂缝一直在漏水(错误的思维模式、糟糕的心智能量管理)。
你倒得越快,它漏得也越快。
最后,你精疲力尽,桶里依然是空的。
你看着空空的桶,仰天长叹:天亡我,非战之罪。
这就是命。
但你从来没有低头看过,那个桶底的裂缝。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几个最要命的“裂缝”。
第一个裂缝,叫“伪努力的麻药”。
那位读者,是不是很努力?
太努力了。
省钱、加班、学网课,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支军队,对自己执行着最严苛的军法。
但她的努力,是一种“穷忙”。
什么是穷忙?
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用“我很累”、“我很忙”这种身体上的感觉,来麻痹自己,让自己不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但更烧脑、更令人痛苦的问题。
比如:
我这份运营工作,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内容,还是渠道,还是用户关系?
未来三年,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我应该朝着哪个方向积累核心竞争力?
那些比我混得好的人,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是能力、是情商、还是资源整合?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决定你未来走向的“战略问题”。
但思考这些问题,是痛苦的。
因为它会逼着你承认自己的不足,逼着你跳出舒适区,逼着你去面对不确定性。
人性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相比这种“思考的痛苦”,身体上的“忙碌的痛苦”,反而更容易承受。
忙,会给你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充实感。
“你看,我都这么努力了,就算没结果,也对得起自己了。”
“我没时间想那些虚的,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再说。”
这种状态,就像吸食精神鸦片。
你沉浸在“努力”的幻觉里,感觉良好,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原地打转。
我认识一个开餐厅的朋友,前几年。
他是我见过最勤快的老板。
每天早上5、6点就去市场采购,亲自挑菜,回来后就在后厨盯着,中午高峰期还亲自上阵颠勺。
晚上客人走了,他还要亲自算账,打扫卫生,经常忙到后半夜。
店里所有员工,都没他累。
他常常跟我说,做餐饮太苦了,賺的都是辛苦钱。
我问他,你有没有研究过你的客户画像?他们为什么来你这吃?
他说,哪有时间研究那个,菜做好吃就行了。
我问他,你有没有算过你的坪效和人效?哪些菜品是利润款,哪些是引流款?
他说,哎呀,算那个头疼,反正总体不亏就行。
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怎么通过一些线上的活动,或者会员体系,把这些散客变成回头客?
他摆摆手,说,老哥,我一天到晚脚不沾地,你说的这些,太复杂了,我搞不来。
结果是什么?
一年半后,他的餐厅关门了。
关门那天,他请我喝酒,醉醺醺地说:我真是尽力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可能我真就不是这块料,这就是命。
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疲惫的脸,没忍心说。
我说,哥,你不是败给了命,你是败给了自己的“勤奋”。
你的勤奋,让你回避了作为一个老板,最应该做的三件事: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
你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厨子+采购+收银员,却独独忘了,你的核心角色,应该是这家餐厅的“大脑”。
一个用身体的勤劳,代替大脑思考的人,无论在哪个赛道,最终的结局,都只能是“感动自己,耗死自己”。
所以,如果你觉得很累,很忙,但就是没结果。
停下来。
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或者一次散步的时间,好好问问自己:
我的忙碌,是在修路,还是在筑墙?
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用忙碌,来回避真正的问题?
这个裂缝,堵不上,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你的“穷命论”添砖加瓦。
第二个裂承,叫“受害者的视角”。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抱怨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为什么”、“凭什么”这两个词。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老板还是看不见?”
“凭什么他就能靠家里,我就得自己拼?”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当一个人开始这样问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自觉地,给自己选定了一个角色——受害者。
我是无辜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努力的。
世界是不公的,他人是苟且的,规则是操蛋的。
这个视角,爽不爽?
太爽了。
因为它瞬间就把你从一切“本该由你承担的责任”中,给摘了出去。
我之所以混得不好,不是我的问题。
是老板瞎了眼,是同事太有心机,是原生家庭不行,是这个时代不行。
总之,都是别人的错,是世界的错。
这个视角,会让你获得一种短暂的、虚妄的“道德优越感”和“心理平衡”。
但它的代价,是巨大的。
代价就是,你亲手交出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因为在受害者的剧本里,你的人生,是由别人来决定的。
你的喜怒哀乐,你的升职加薪,你的未来前途,都取决于“别人”和“外界”的改变。
你希望老板能“良心发现”。
你希望市场能“突然变好”。
你希望国家能“出个什么好政策”。
你把自己,活成了一根在风中飘荡的羽毛,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风”的身上。
但风,有自己的方向。
一个真正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完全是反过来的。
他不问“为什么”,他只问“怎么办”。
他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化成“可以被自己解决的”问题。
比如:
老板看不见我的努力。
受害者视角:为什么他这么瞎?真不公平!
掌控者视角:OK,现状就是老板没看见。
那么,我怎么样才能让他看见?
是我工作成果的呈现方式有问题?
还是我跟他沟通的频率不够?
或者,我需要在一个更关键的项目上,做出让他无法忽视的成绩?
他靠家里,我得自己拼。
受害者视角:凭什么?真TMD不公平!
掌控者视角:OK,现实就是他的起点比我高。
这是我无法改变的。
那么,在我现有的资源下,我能打的最好的牌是什么?
我的优势在哪里?
是学习能力?
是更强的抗压性?
还是更灵活的试错空间?
我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
掌控者,永远把焦点,放在“我能做什么”上。
他们心中,有一把尺子,清晰地划分出两个区域:我能改变的,和我不能改变的。
对于不能改变的(出身、天气、别人的看法),他们选择接受,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去抱怨。
对于能改变的(自己的认知、行为、选择),他们全力以赴,ALL IN。
这就是一种“强者的活法”。
你选择当一个抱怨规则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利用规则的玩家,这决定了你是在“认命”,还是在“改命”。
这个叫“受害者视角”的裂缝,会漏掉你最宝贵的能量——主观能动性。
一旦这个能量漏光了,人就会变成一块任人摆布的“浮木”。
第三个裂缝,叫“对成本的无知”。
注意,我这里说的成本,不仅仅是钱。
更是时间、机会、和认知。
很多人对“穷”的理解,太肤浅了。
他们以为,穷,就是省钱。
为了省5块钱的配送费,宁愿自己花半小时去取。
为了找一个免费的电影资源,在各种盗版网站上浪费一两个小时,还可能让电脑中一堆病毒。
为了省几百块钱的课程费,宁愿自己闭门造车,花一两年时间去摸索一个别人几小时就能讲清楚的技能。
他们以为自己省到了,但实际上,他们付出了更昂贵的代价。
他们付出了什么?
付出了自己最稀缺的资源——时间。
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资产——注意力。
我有个读者,之前跟我聊,说自己想做自媒体,看了我很多文章,也想系统学一下。但看到我那本电子书,犹豫了。
不贵,一顿饭的钱。
但他想,网上免费的资料那么多,我先自己学学看吧。
结果,半年过去了。
他还在各个平台上看那些碎片化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免费信息。
一会儿说标题要长,一会儿说标题要短。
一会儿说要追热点,一会儿说要深耕垂直。
他被搞得晕头转向,半年时间,一篇文章都没写出来。
后来,他还是买了。
他说,看完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说内容有多么屠龙之术,而是它给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地图”。
他知道该从哪开始,该往哪走,哪些是坑,哪些是捷径。
他跟我说,我真傻。我为了省一顿饭的钱,浪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这半年,如果我早点开始,哪怕一周只写一篇,现在也写了二十多篇了。
就算写得很烂,也比现在这样“零”要强一百倍。
他说,我终于明白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因为它耗费的是你不可再生的“生命”。
这就是对“机会成本”的无知。
你为了占有A(省下一点钱),而放弃了B(更高的时间效率、更早的成长机会、更大的未来可能性),这个被你放弃的B,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穷人思维,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显性的成本(钱)。
而富人思维,更关注那些长期的、隐性的成本(时间、机会、认知)。
所以你会看到:
越是厉害的人,越愿意花钱买别人的时间、买别人的认知。
他们会请助理来处理杂事,把自己解放出来,去思考更重要的问题。
他们会花钱进入高质量的圈子,链接更优秀的人。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为知识付费,把别人几年、十几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压缩在几个小时内,快速吸收。
他们是在用“钱”,来置换“生命”。
而很多人,却在用“生命”,去置换那一点点可怜的“钱”。
这个裂缝,堵不上,你就会永远陷入“低水平的勤奋”和“高成本的节俭”这个死循环里。
伪努力的麻药、受害者的视角、对成本的无知。
这三个裂缝,就像你人生木桶上最大的三个窟窿。
它们在无声无息地,漏掉你的时间,你的心气,你的可能性。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油尽灯枯,一无所有,然后你管这个结果,叫做“命”。
这不叫命,这叫“认知漏损”。
那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格物”。
格,就是探究,纠正。
物,就是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念头和思维模型。
把这些错误的“物”一个个找出来,看清它的危害,然后用正确的思维模型,去替换它,修补它。
这是一个“换脑”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命”的过程。
比如,针对“伪努力”,你需要建立“帕累托法则”的思维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你要学会把80%的精力,聚焦在能产生80%价值的那20%的事情上。
针对“受害者视角”,你需要建立“控制二分法”的思维模型。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耕耘你能控制的那片“责任田”。
针对“对成本的无知”,你需要建立“机会成本”的思维模型。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要问自己:我为了得到这个,放弃了的那个,哪个价值更大?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是你修补人生木桶的“特种胶水”。
每一个模型,都能帮你堵上一个致命的裂缝。
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验证,最终将这些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思维操作系统的工具,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没有玄乎的理论,也没有打鸡血的口号。
它就是一份“认知工具箱”,里面有50个这样的顶级思维模型,每一个,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你剖开生活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堵住你能量的漏损。
它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但它能帮你,把那个漏水的桶,修补好。
让你从此之后,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能真真实实地,沉淀下来,积累起来。
让你从“穷忙”,走向“精准努力”。
从“认命”,走向“自洽”。
这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真正的穷命,不是账户里没钱,而是脑子里,没有一个能够让财富和幸福“存留”下来的系统。
是你的认知,配不上你的努力。
是你内心的那个桶,配不上你辛苦挑来的水。
不要再用“穷命”这两个字,来放弃对自己心智的掌控权了。
把那个掌控权,夺回来。
从格掉你脑子里的第一个错误念头开始。
从修补你人生木桶的第一个裂缝开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