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胡长的树》才明白:人除了往高处走,还可以往四处走走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段时间,在黔东南一个几乎被地图遗忘的苗寨里,我见到一棵“长错了”的树。

那是一棵巨大的黄桷树,就长在寨子边缘的悬崖上。

它没有像我们常见的那样,笔直地刺向天空,去争抢阳光雨露。

它的主干,刚离地不到两米,就决绝地、以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姿态,横着伸了出去。

像一座桥。

或者说,像一只挣扎着要挣脱大地的巨手。

同行的当地向导说,这棵树少说也有三百年了。

他说,刚长出来的时候,这里风大,土也薄,往上长的树苗,要么被吹断,要么活不长。

只有它,不知道怎么想的,一门心思就往横里长,把根死死地扎进岩石的缝隙里,把身体放得低低的,躲避着山谷里最烈的风。

结果,它活下来了。

不仅活下来了,还活成了一个传奇。

横着伸出去的树干,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半个悬崖,成了一片独立的空中森林。

寨子里的孩子们,把它当成最刺激的游乐场。

情侣们,把它当成许下山盟海誓的圣地。

过往的旅人,在这里歇脚,看山间的云起云落。

它没有长成最高的那棵树,却活成了最无可替代的那一棵。

我坐在树下,喝着向导递过来的土陶碗茶,心里某个地方,像是被这棵树横着撞了一下。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往上爬,是唯一的政治正确。

从上更好的学校,到进更好的公司,再到爬更高的职位。

人生,被简化成了一部不断升级打怪的通关游戏,一条无限向上的天梯。

我们埋头攀爬,气喘吁吁,甚至不敢往两边看一眼,生怕一分神,就被人超了过去。

可爬到最后,很多人,都活成了老K的样子。

2

老K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个朋友。

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头部C9高校毕业,进了所有人都眼红的互联网大厂,35岁之前,就做到了P9。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绝对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撮。

两个月前,他飞到我这里,我们俩在我那个小院子里喝茶。

那天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T恤,眼窝深陷,头发也有些稀疏了,和我印象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判若两人。

他一坐下,就灌了一大杯茶,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他说,感觉自己被卡住了。

不是事业上那种有形的瓶颈,而是整个生命状态,被一种无形的墙,死死地卡住了。

他说,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就是各种数据,DAU、GMV、NPS……像无数个轮子在同时转,推着他往前跑。

不是不想停,是不敢停。

他手下带着几百号人的团队,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叫着要往前冲。

他这个当头的,稍微露出一点疲态,就会被视为“没有进取心”。

他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生活”了。

吃饭是为了快速补充能量,睡觉是为了让机器重启,和老婆孩子说话,脑子里还在复盘白天的会议。

他甚至开始羡慕楼下送外卖的小哥。

至少,人家送完一单,那一单就结束了。

而他的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这座山爬完了,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等着你。

最让他恐惧的,是一种“意义的蒸发”。

他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大,动辄就是影响几千万用户体验的项目。

可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巨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无比精准,无比高效,也无比……可以被替代。

他说,你知道最可悲的是什么吗?

是我发现,我除了会做这个,好像什么都不会了。

我不会修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不会做一道像样的菜,甚至连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都做不到。

我的所有价值,都建立在那个P9的职级上。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平台,这个职级,我还是谁?

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想起了那棵横着长的树。

我对老K说,你不是被卡住了,你是“垂直生长”的养分,耗尽了。

3D打印机见过吗?

一层一层往上叠加,造出一个模型。

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就像这个3D打印。

从小学到大学,是知识的叠加。

从职员到总监,是技能和经验的叠加。

我们不断地在同一个维度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这叫“垂直生长”。

在早期,这种模式效率极高,能让我们迅速地在一个领域里脱颖而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就像一棵树苗,拼命往上蹿,才能第一时间享受到阳光。

但是,任何单一维度的生长,都有它的极限。

当一棵树长到一定高度,再往上,就要面对更强的风,更稀薄的空气,养分输送的距离也变得更长。

它的每一寸生长,都需要付出比之前多几倍的能量。

这就是老K遇到的困境。

他已经爬到了那个生态位里相当高的高度,再往上一步,都是巨大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垂直生长,让他的生命变得极其“脆弱”。

他的整个人生价值,都捆绑在一个狭窄的赛道上。

这个赛道一旦发生变化——比如行业下行,公司裁员,或者他自己身体扛不住了——他的整个世界,就可能瞬间崩塌。

就像一棵只有主干、没有旁枝的树,一阵妖风,就可能拦腰折断。

3D打印出来的模型,看着很完美,但只要其中一层出了问题,整个模型就成了废品。

老K听得很入神,他问,那怎么办?

我说,除了往上长,你还可以试试……往横里长。

3

什么叫“横向生长”?

那棵悬崖上的黄桷树,就是最好的老师。

当向上生长的环境变得恶劣,或者成本变得极高时,它没有死磕,而是选择了向四周,向那些看似“无用”的方向,伸出自己的触角。

对于我们人来说,“横向生长”不是让你躺平,不是让你放弃努力。

它是一种更聪明的、更符合生命规律的活法。

它意味着,在你的主干之外,去发展你生命的“侧枝系统”。

我给老K举了几个例子。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

但他从来不参加那些没完没了的酒局,也不混什么圈子。

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一个看似和投资八竿子打不着的爱好上——研究宋代瓷器。

他不是附庸风雅,是真刀真枪地研究。

从各大窑口的特点,到不同年代的胎土、釉色、器型,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为此,他跑遍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博物馆。

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但去年,市场急转直下,他身边很多同行都亏得一塌糊涂,天天焦虑得睡不着觉。

他呢,关掉电脑,就跑去景德镇,跟着一个老匠人学做胚,一待就是半个月。

回来后,神清气爽。

他说,当所有人都挤在一条赛道上,盯着K线图搏杀的时候,你去看看那些经历千年风霜的瓷器,会有一种历史的穿透感。

你会明白,所有的狂热和恐慌,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不过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涟

漪。

这种心态上的“定力”,让他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更神奇的是,因为他在瓷器圈里积累的专业和口碑,一些做文玩收藏的大佬开始信任他,把一部分资金交给他打理。

这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旁人根本无法企及的业务空间。

你看,研究宋瓷,这个看似“无用”的横向生长,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哺了他的主干事业。

它不仅给了他一个可以随时切换进去的“精神避难所”,让他免于被焦虑吞噬。

更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让他能从一个更高的、更超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专业。

这就是横向生长的第一个价值:构建你生命的“反脆弱性”。

当你的主干事业遭遇风暴时,那些横向生长出来的枝桠,会成为你的缓冲带,你的避风港,甚至是你的新大陆。

4

老K问,可我哪有时间搞这些?我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我说,这是最大的一个误区。

我们总以为,横向生长,是在主业之外,去做一件“额外”的事情。

错了。

真正的横向生长,是一种“渗透式”的活法。

它不是让你再开垦一块地,而是让你改变现有这块土地的“土壤成分”。

我有个学生,是个年轻的创业者,做消费品。

前两年,公司发展很快,也拿了融资。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

产品、运营、供应链、市场……每天焦头烂额。

有段时间,他严重失眠,靠吃药才能睡两三个小时。

他来找我的时候,状态和老K差不多。

我没跟他聊什么商业模式,我问他,你每天中午吃饭,花多长时间?

他说,十分钟吧,在工位上叫个外卖,边吃边看电脑。

我说,我给你个建议。

从明天开始,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给自己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不要在公司吃。

到公司附近,找一个你没去过的小馆子,或者菜市场。

要求只有一个:放下手机,别想工作,就用这一小时,像一个真正的“闲人”一样,去观察,去感受。

看看饭馆的老板是怎么招呼客人的,看看菜市场里的大爷大妈是怎么讨价还价的。

听听邻桌的人在聊什么,闻闻空气里食物的味道。

他将信将疑地去了。

一周后,他给我发了条很长的信息。

他说,这一个小时,像给他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又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

他发现,在离他那个充斥着各种商业术语的办公室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藏着一个如此鲜活、如此有烟火气的人间。

他看到一个面馆老板,会记得每个熟客不吃葱、多加辣的习惯。

他听到两个阿姨,为了一毛钱的菜价,能展开一场逻辑缜密的辩论。

他观察到,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是怎么通过预售街坊邻居第二天想吃的菜,来做到零库存的。

他说,这些东西,比他去听的任何一场商业课,都要生动,都要直指人心。

他开始思考,他的产品,那些躺在冰冷仓库里的数据,最终,是要送到这些活生生的人手里的。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他把这些观察,带回了团队。

他们重新打磨了产品文案,让它不再是那些空洞的“赋能”、“闭环”,而是有了人话的温度。

他们优化了客服流程,要求每个客服,都要像那个面馆老板一样,去记住用户的“小习惯”。

结果,产品的复购率和推荐率,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不失眠了。

他说,每天那一小时的“游离”,像一次精神上的“光合作用”。

让他从“工作”这个单一的、封闭的系统里抽身出来,接上了“生活”这个更广阔、更多元的系统的地气。

这就是横向生等的第二个价值:为你的垂直领域,提供“跨界”的养分。

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本质上,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往往来自于,用一个全新的、来自异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

而这种全新的视角,恰恰就藏在你那些“不务正业”的横向探索里。

你去看一本历史书,可能会为你的公司战略,找到一个可以借鉴的兴衰模型。

你去学一门乐器,可能会让你对团队的“节奏感”和“协同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你甚至只是认真地陪孩子搭一次积木,都可能让你顿悟,一个伟大的产品,是如何从最简单的模块,一步步搭建起来的。

所有看似“无用”的时光,最终都会变成你最独特的竞争力。

聊到这里,老K的眼睛里,开始重新有了光。

他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们这一代人,被工具理性训练得太久了。

做什么事,都先问一句“有什么用”。

学个东西,是为了考证。

交个朋友,是为了人脉。

看本书,都恨不得直接看别人嚼碎了的“干货总结”。

我们活得太“目标明确”了,以至于丧失了对过程本身的体验和享受。

就像一棵树,只想着长高,却忘了去感受风,感受雨,感受脚下这片土地。

我说,对。

我们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走最直的路。

却忘了,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些东西,往往都藏在那些“弯路”里。

垂直生长,追求的是“深度”和“效率”,它能让你在一个存量的世界里,切到更大的蛋糕。

而横向生长,追求的是“广度”和“连接”,它能让你发现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增量世界。

人生的前半场,我们可能需要靠“垂直生长”来安身立命,完成原始积累。

这无可厚厚非。

但人生的后半场,真正能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厚度的,一定是“横向生长”的能力。

是你在专业之外,还拥有哪些能让你持续获得滋养和乐趣的“无用之事”。

是你离开你那张名片之后,你还能用什么,来定义你自己。

是你面对不确定性时,你的内心,有多少个可以自由切换的“频道”,来安放你的焦虑。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护城河”。

我跟老K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规划一个多么宏大的“横向发展计划”。

恰恰相反,你要做的,是允许自己“浪费”一点时间。

去重新捡起一个你年少时很喜欢、但后来因为“没用”而放弃的爱好。

去认真地给家人做一顿饭,从买菜到洗碗,全程参与。

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不带任何目的地,随意走走。

关键在于,找回那种“非功利”的、纯粹的“体验感”。

让你的生命,从紧绷的“目标导向”模式,切换到放松的“感受导行”模式。

就像那棵树,它横着长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道风景,一个传奇。

它只是顺应了风的方向,顺应了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找到了一个最舒服、最能让自己舒展的姿态。

结果,一切都水到渠成。

……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

老K走的时候,紧绷了很久的脸上,有了一丝松弛。

他说,他回去就去报一个陶艺班,那是他上大学时最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

前几天,他给我寄来一个他自己做的茶杯,歪歪扭扭的,但特别拙朴可爱。

他在微信里说,当他的手触摸到泥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身上那些代码和PPT,都被洗掉了,他重新变回了一个“人”。

他说,他还没想好这门“手艺”将来有什么用,但他知道,他的生命,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我看着那个茶杯,又想起了黔东南那棵横着长的树。

其实,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靠硬冲、猛进,是解决不了的。

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那个“向上”的维度里。

你需要做的,是先让自己横过来,缓一缓,看一看。

去连接更广阔的世界,去吸收更多元的养分。

等你再次抬头的时候,你会发现,天,还是那片天。

但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你有了更粗壮的根系,更繁茂的枝叶,和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姿态。

这时候,所谓的高度,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把我这些思考和观察,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速成的鸡汤,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我只是把我这些年,通过行走、阅读和阅人,总结出的50个底层思维模型,分享给你。

比如,书里的第17个模型,叫“舒适区模型”。它会告诉你,真正的成长,不是让你一头扎进让你极度痛苦的“恐慌区”,而是在“学习区”的边缘,进行可持续的、愉悦的探索。这种探索,既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横向的。

还有第45个模型,“非对称作战”。它会教你,当你在一个维度上不占优势时,如何通过开辟一个新的维度,用你的“横向优势”,去攻击别人的“纵向劣势”,实现降维打击。这在职场和商业中,尤其致命。

以及第49个模型,“控制二分法”。这是一个能帮你从根源上化解焦虑的古老智慧。它让你清晰地看懂,什么是你该全力以赴去改变的,什么是你必须心平气和去接受的。学会这个,你会发现,人生90%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这50个模型,就像50副功能各异的“眼镜”。

戴上它,你就能看清自己认知上的盲区,看懂很多困局背后的真正逻辑,从而找到那条最适合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

无论是向上走,还是向四处走,你都能走得更笃定,更从容。

毕竟,人生这棵树,怎么长,都应该由你自己说了算。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56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