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我们叫他老A,最近约我喝茶,满脸都是被生活反复碾压过的疲惫。
老A是做程序员的,技术圈里都算得上是一把好手,大厂背景,履历光鲜。
但他这几年,过得特别拧巴。
他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敢停。
项目一个接一个,需求文档堆成山。
每天不是在改BUG,就是在去改BUG的路上。
头发越来越少,存款却没见涨多少。
最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挣的每一分钱,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汗味,是那种最原始、最笨拙的辛苦钱。
我问他,什么叫“辛苦钱”?
他说,就是用一大捆的时间,去换一小撮的钱。
一对一置换,甚至是一对零点几。
今天我干了12个小时,就拿12个小时的钱,外加一点微薄的加班费。
我不干,就一分都没有。
而且,我还得时刻担心,会不会有更年轻、更能熬、要价更低的陀螺把我换掉。
我静静地听着,给他续上一杯茶。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辛苦,可能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的“姿势”不对?你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愣了一下,这话有点扎心。
我接着说,这个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狩猎模式”,另一种是“农耕模式”。
“狩猎模式”,就像你现在这样。
每天天一亮,就得扛着枪出门,去寻找今天的猎物。
你今天打到一只兔子,今天就有饭吃。
打到一只鹿,就能吃上几天。
但如果你今天生病了,或者运气不好,空手而归,那你和你的家人就得饿肚子。
你的技能,就是你的猎枪。
你的时间,就是你每天打猎的体力。
你用体力和猎枪,去换取猎物。
这是一种“手停口停”的模式。
本质上,你是在“出售”你的时间,一份时间,换一份收入。
这就是你说的“辛苦钱”。
老A点点头,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认同。
他说,太形象了,我就是那个天天在森林里追兔子的猎人。
我说,那“农耕模式”呢?
农夫不下雨天也得出门,但他不是去追兔子,他是去伺候他的田。
他去翻土、播种、施肥、除草。
这些活儿,当下是换不来一粒米的。
甚至在播种初期,他还要不断地投入种子、肥料这些成本。
外人看来,这个农夫挺傻的,天天在泥地里瞎忙活,连个兔子腿都吃不上。
但是,他不是在用“当下”的时间换“当下”的收成。
他是在用“当下”的时间和精力,去构建一个“未来可以持续产生收成的系统”。
这片田,就是他的“资产”。
只要田地在,只要他懂得耕种之道,那么到了秋天,他就能收获成百上千倍的粮食。
而且,这片田,明年、后年,只要用心维护,还会持续不断地为他产出。
他构建的这个系统,能让他的“努力”产生“复利效应”。
最关键的是,当这个系统成熟后,他甚至不需要事必躬亲。
他可以雇人来收割,他可以把一部分精力解放出来,去开垦更多的良田,或者研究更高产的种子。
他的收入,和他付出的“线性时间”,脱钩了。
这,就是“不赚辛苦钱”的底层逻辑:停止“狩猎”思维,建立“农耕”思维。
不要总想着去打当天的兔子,而要把自己变成一片能持续产出粮食的沃土。
换句话说,深耕自己。
老A听得入了神,他问,道理我好像懂了,但具体到我一个敲代码的,怎么从“猎人”变成“农夫”?我的“田”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在闽南山区遇到的一位老先生。
那是我独自旅行的时候,误入了一片深山里的茶园。老先生是茶园的主人,须发皆白,精神矍铄。他邀我进屋喝茶,我们聊了一下午。
我当时年轻,也和他探讨过类似“努力与回报”的话题。
老先生给我讲了他种茶的故事。
他说,他们这儿的茶农,也分两种。
一种茶农,脑子里只有“采茶、卖钱”。
他们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天不亮就上山,摸黑才回家。
追求的是今天采了多少斤鲜叶,能换多少钱。
他们会用最猛的化肥,催茶叶快点长。
会用最密的种植方式,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
他们的茶叶,产量很高,但品质一般,只能卖给大宗茶厂做拼配料,价格常年被压得很低。一年到头,累得像条狗,却也只是混个温饱。
这就是在赚“辛苦钱”。
他们的眼睛,只盯着茶叶这个“产品”。
而另一种茶农呢,他们花在“采茶”上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半。
那他们剩下的时间在干嘛?
他们在“养山”。
老先生带我去看他的茶园。
我发现他的茶树之间,距离很宽,树下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蕨类,甚至还有兰花。
林子里有鸟叫,有虫鸣,生态特别丰富。
他说,你看,那些只想着采茶的人,会把这些草全部除掉,觉得它们抢了茶树的养分。
但他们不懂,这些花草,能涵养水土,能给茶树提供天然的庇护,它们的根系能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
那些虫子、鸟儿,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循环,病虫害反而很少发生。
他指着地上的土说,我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养这片土上。
土好了,水源干净了,整个山头的“小气候”养出来了,茶树想长不好都难。
他说,我养的不是茶,我养的是这片地,这片生态。
茶叶,只是这片好生态“自然而然”结出的果实。
因为生态好,他的茶,香气、韵味、山野气,都远超那些“化肥茶”。
每年都有人开着车,跑到这深山里,出高价预定他还没采的茶。
他不需要去市场上跟人拼价格,他的茶,自己会说话。
他本人,也成了这个小圈子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老先生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他说:“年轻人,不要总想着去‘摘果子’,要学会做那个‘种树’和‘养土’的人。把你自己,当成那片地来养。”
从那间茶室出来,我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老先生的这套“养土”哲学。
我把这个过程,拆解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良土壤(升级认知系统)
土壤是什么?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那套最底层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认知”。
“猎人”的土壤,是贫瘠的。
他们的认知里,世界是线性的,回报是即时的。
我干一小时活,就该有一小时的钱。我学一个技能,就该马上能用它变现。
这种认知,会让他们极度缺乏耐心,无法忍受“播种期”那种看似没有回报的投入。
而“农夫”的土壤,是肥沃的。
他们知道,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
他们理解“复利”的威力,懂得“延迟满足”。
他们知道,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投入,最终的回报会是指数级的。
所以,从“猎人”到“农夫”的第一步,不是去学什么新技能,而是给自己“换土”,也就是升级认知。
怎么换?
就是把那些让你“赚辛苦钱”的念头,一个个揪出来,换成能让你“资产增值”的念头。
比如:
停止想:“我这个月要赚多少钱?”
开始想:“我这个月要构建什么能为我持续赚钱的‘资产’?”
这个资产,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一个产品、一个课程,甚至是一个能解决重复问题的“代码模块”或“工作流程”。
停止想:“我如何才能把我的时间卖出更高的单价?”
开始想:“我如何才能创造一个东西,让它可以在我睡觉的时候,还能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服务?”
停止想:“这个技能好不好找工作?”
开始想:“这个技能,是不是一个‘母技能’?它能不能长出更多的可能性?”
什么是“母技能”?就像一个老面酵头,能不断发酵出新的面团。写作、演讲、编程、系统思维、深度思考能力……这些都属于“母技能”。
比如你精通了“写作”这个母技能,你可以用它来写文章、做文案、当编剧、做内容营销、出书……它能“长”出无数个可以变现的“子技能”。
而像“熟练操作某个即将被淘汰的软件”,就是“子技能”,它的生命周期很短,无法生长。
当你的脑子里,装满了这种“农耕”思维、“资产”思维、“母技能”思维,你的“土壤”就改良了。
你做的每一个决策,都会不自觉地偏向那些具有长期价值和复利效应的事情。
第二步:选育良种(打造核心能力)
土改好了,就得选种子。
种子,就是你的核心能力。
很多人之所以赚辛苦钱,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是“可替代”的。
你是一个普通的会计,那市场上就有成千上万个普通的会计。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你的议价能力,自然就低。
就像那些种“大路货”茶叶的茶农,他们的茶,谁都能种,品质都差不多,那就只能拼价格,拼体力。
而老先生的茶,为什么能卖高价?因为他的茶,有“稀缺性”。
那种独特的山野气韵,别家没有。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而是要找到一个点,钻下去,深耕,让自己在那个极度细分的领域里,变得“不可替代”。
怎么做?
一个非常有效的公式是:能力A × 能力B × 能力C = 你的稀缺性。
单一能力,做到顶尖,是极少数天才的游戏。
比如成为下一个科比,下一个爱因斯坦。
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好的策略,是“能力组合”。
拿老A来说,他是一个“编程”能力很强的程序员。
这是他的能力A。
但光有这个,还不够,因为厉害的程序员太多了。
他还在“狩猎场”里跟同行们卷。
如果他能结合自己的业务,比如他做的是电商领域的项目,他就可以去深耕“电商业务逻辑”。
他不仅懂代码,还懂电商的流量、转化、供应链。
这就成了“编程 × 电商逻辑”,这是他的能力B。
这时候,他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了,他是一个“懂电商的资深技术专家”。
他的稀缺性就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他再把自己的这些思考、项目经验,通过“写作”这个母技能,持续地分享出去呢?
这就构成了他的能力C:“写作与个人品牌”。
那么,老A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能力组合:“编程高手 × 电商专家 × 行业作家”。
拥有这个组合的人,全中国有多少?凤毛麟角。
这时候,还会是他去找工作吗?
不,是工作、是机会、是资源,会主动来找他。
会有公司请他去做技术顾问,会有平台约他写专栏,会有机构请他去讲课,甚至会有资本来找他聊创业项目。
你看,他只是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多“杂交”了两项能力,就把自己从一个“可替换的零件”,变成了一个“稀缺的资源”。
他的收入来源,不再仅仅是“出售时间”,而是开始出售他的“认知”、“经验”、“影响力”和“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可以复制,可以规模化的。他写的一篇文章,可以被十万人阅读。他录的一节课,可以被一万人学习。
他的时间,被“加杠杆”了。
这就是在“选育良种”。
找到你的核心能力,然后用两到三个看似不相关的能力,去给它“杂交赋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物种”。
第三步:构建生态(链接与放大)
老先生的茶园,最值钱的不是茶树,而是那个“小生态”。
一个人也一样。
你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能力本身,更取决于你和多少人、多少资源,产生了“高质量的链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生态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何构建自己的“小生态”?
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持续地为他人提供价值”。
就像老A,当他开始通过写作,分享他作为“电商技术专家”的思考和经验时,他就是在为这个行业里的其他人,提供价值。
那些看了他文章,受到启发的读者;那些用了他开源代码,解决了问题的同行;那些听了他分享,少走了弯路的小白……
这些人,都会成为他“个人生态”里的第一批“居民”。
他们会信任他,关注他,向他请教,甚至为他背书。
当这个正向循环一旦开启,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他的影响力,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
他会链接到更多更牛的人,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机会。
他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他成了一个“节点”,一个“枢纽”。
他养的这片“土地”,不仅长出了“能力”这棵大树,树下还慢慢地繁衍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会反过来滋养他,保护他,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机会。
到那个时候,赚钱,真的就成了一件“顺便”的事。
因为他的价值,已经被整个生态系统“确认”和“放大”了。
他不需要再像个猎人一样,每天疲于奔命地去证明自己。
他的“存在”,本身就值钱。
讲到这里,我看着老A,他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
我说,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猎人”到“农夫”的转型,需要耐心,需要定力,更需要一套清晰的“心法”来指导。
它不是让你立刻辞职,而是让你在每天的“狩猎”工作之余,开始有意识地去开垦属于你自己的那片“田”。
每天花一小时,去改良你的“认知土壤”;每周花半天,去“选育”你的能力种子;每个月,尝试着去和外界“链接”,为他人提供一点小小的价值。
坚持下去,三五年后,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我这些年,把老先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思考和实践,整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体系。
我发现,无论是改良认知,还是打造能力,或是构建生态,背后都有一系列共通的“元规则”。
比如如何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如何运用“复利效应”让努力增值,如何用“系统思维”去发现能力的最佳组合……
我把这些都写进了《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更像是一份“农夫的工具手册”,里面没有速成的鸡汤,只有50个能帮你一步步“养土、育种、建生态”的硬核思维模型。
如果你也想从“狩猎”的困境中走出来,它或许能为你提供一张清晰的地图和一套称手的工具。
……
那天聊完,老A回去了。
大概半年后,他给我发了个消息。
他说,他并没有换工作,但他的“活法”变了。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把他过去几年在电商项目里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系统地梳理出来,写成了一个系列技术博客。
一开始,没什么人看。
他也不急,就像那个养土的农夫,继续写,继续分享。
慢慢地,他的文章开始在一些技术社区里被转发。有人开始在下面留言讨论,有人加他微信向他请教。
后来,一个知名的技术平台邀请他去开专栏。
再后来,他把他的博客内容,扩充成了一本小册子,放在网上卖。竟然也有几百人购买。
他说,钱不多,但那种感觉,太奇妙了。那是他第一次,没有通过“出售时间”而赚到的钱。
“我感觉,我的那片田里,长出第一棵小苗了。” 他在微信里这样写道。
我笑了。
是啊,辛苦钱,赚的其实是“体力的利息”。而不辛苦的钱,赚的是“价值的复利”。
真正的深耕,不是让你更累,而是让你更值钱。
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资源消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价值创造者”。
让你从追逐兔子的猎人,变成拥有整片沃野的农夫。
到那时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声嘶力竭地去证明什么,也不再需要用熬夜和掉头发去感动自己。
你只需要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清风自来,花鸟自来,春天,也自会到来。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