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一个朋友老K发来一段很长的文字。
老K是一家准上市公司的创始人,雷厉风行,做事追求极致。
文字的大意是,他快被团队给逼疯了。
他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快心梗了。
同样一件事,我反反复复讲了不下五遍,掰开揉碎了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可能遇到的坑,我都预演了。
我觉得,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应该听懂了。
结果呢?
他们交上来的东西,简直就是一坨屎。
完全偏离了我的要求,南辕北辙。
我问他们,你们哪里没听懂?
他们一个个低着头,没人说话。
再逼问,就说“K总,我们懂了,这次一定做好”。
我真的要崩溃了。
你说,是不是这届年轻人理解能力都有问题?还是他们根本就没用心?为什么我就是没办法把一件事情给他们讲清楚?
我看着屏幕,没有立即回复。
因为老K遇到的问题,太普遍了。
小到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
大到公司管理,老板咆哮:“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总是做不对?”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瞬间,像老K一样,对着空气挥拳,愤怒又无力地质问:
为什么我缺少讲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
我们总习惯性地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表达能力”,或者对方的“理解能力”。
于是,我们去学沟通技巧,学演讲,学逻辑。
但学了一大堆“术”层面的东西,回到现实中,依然是鸡同鸭讲。
为什么?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问题的根源。
“讲不清楚”,从来都不是一个表达能力问题。
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根子上,是三个致命的“断裂”。
第一个,叫“认知断裂”。
什么意思?
我给你打个比方。
你脑子里有一张无比高清、无比详细的城市地图,上面标注了每一条小路,每一个红绿灯,甚至哪家包子铺早上六点开门。
现在,你要指挥一个只拿着一张空白A4纸的人,从城市A点走到B点。
你告诉他:“出门右转,第一个路口左转,穿过那片熟悉的银杏林,看到那个红色招牌的便利店再右转……”
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无比正确。
但对他来说,每一个字都是噪音。
因为他脑子里的地图,是空白的。
他不知道什么是“熟悉的”银杏林,他看不到你说的那个“红色招牌”。
你们俩的沟通基础,是断裂的。
老K就是这样。
他作为创始人,脑子里装着公司的战略全局、市场洞察、客户画像、资源配置……他看到的是一张立体全息的“战场景观图”。
而他的下属,脑子里可能只有自己负责的那个模块,那几行代码,那几份KPI。
他们看到的,是“局部平面图”。
当老K用“战场景观图”的语言,去指挥一个只有“局部平面图”的人时,他说的每一个“战略意图”、“市场嗅觉”,在员工听来,都如同天书。
这不是谁笨谁聪明的问题。
这是认知地图的根本差异。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独一无二的认知地图里。
这张地图由我们的原生家庭、教育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共同绘制而成。
沟通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翻译”。
是把你地图上的信息,“翻译”成对方地图上也能识别的坐标和路径。
如果你意识不到对方的地图是空白的,或者压根就是另一张地图,你所有的表达,都只是在自言自语。
结果自然是,你累得口干舌燥,他听得云里雾里。
第二个,叫“情绪断裂”。
我有个做咨询的朋友,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对夫妻来做婚姻咨询,两个人都是高知,体面人。
妻子抱怨丈夫,说他从来不关心自己。
丈夫辩解,说我每个月工资全交,你的生日、纪念日礼物从没落下,我怎么不关心你了?
妻子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上次生病,躺在床上,你回家就问我晚饭吃什么,你有关心过我难不难受吗?
丈夫说,我那不是看你躺着,寻思着让你休息,我来做饭吗?这不也是关心?
两个人就在这种“我说东、你说西”的循环里,吵得面红耳赤。
我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俩的沟通,早就被情绪劫持了。
妻子在抱怨的时候,她真正想要的,不是跟你“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情绪上的“被看见”。
她生病时,需要的可能不是一顿饭,而是一句“老婆你还难受吗?”的共情。
但丈夫呢,他一听到妻子的抱怨,第一反应是“防御”。
他的大脑瞬间进入“应战模式”,所有的CPU都在高速运转,搜集一切“我没有不关心你”的证据来反驳。
这时候,你跟他说再多道理,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因为他的耳朵,已经被“我要赢”这个情绪给堵死了。
这就是情绪断裂。
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中——比如委屈、愤怒、恐惧、焦虑时,他的认知带宽会变得极度狭窄。
大脑的所有能量,都优先供给给了处理情绪的杏仁核。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基本上处于“断电”状态。
这时候,你讲的道理越“正确”,逻辑越“严密”,对他来说,就越是一种攻击。
他会觉得,你不仅不理解我的感受,你还在用道理来碾压我。
老K的团队也是一样。
当老K带着“我已经讲了五遍”的怒火去开会时,他传递的不仅仅是工作要求,更是巨大的情绪压力。
员工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是老板的“不耐烦”、“指责”、“失望”。
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方案如何优化,而是“如何自保”。
“千万别再犯错”、“千万别被老板骂”、“我最好少说少错”。
在这种恐惧和防御的情绪笼罩下,他们的大脑已经关闭了接收“新信息”和“创造性思考”的通道。
他们能做的,只是机械地、僵硬地去执行,甚至为了避免犯错,选择性地过滤掉那些他们觉得没把握做好的、更复杂的指令。
所以,当沟通的场域里,充满了情绪的噪音,你说的内容再好,也无法抵达对方的内心。
就像一台被干扰的收音机,你永远也收不到清晰的信号。
第三个,叫“立场断裂”。
这个更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同一个信息,处在不同立场的人,会解码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公司宣布:“为了迎接新的市场挑战,我们将进行组织架构优化,鼓励奋斗者精神,实现效率最大化!”
老板听到的,是“机遇”、“变革”、“增长”。
中层听到的,是“权力”、“洗牌”、“站队”。
基层员工听到的,是“裁员”、“加班”、“内卷”。
你看,同样一句话,翻译出来的版本,天差地别。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的立场背后,都捆绑着他最核心的利益和安全感。
人们只会听那些,他们愿意听、且对他们有利的信息。
对于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利益的信息,他们会下意识地排斥、歪曲、甚至屏蔽。
老K要求团队“要有主人翁精神,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奋斗”。
在他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公司就是他的命,公司的兴衰,直接决定了他的人生。
但员工的立场是什么?
我是一个打工人,我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薪水,一个清晰的晋升通道,一个相对平衡的工作与生活。
当老K用“事业”、“梦想”这些宏大叙事来要求员工时,员工内心真正的OS可能是:
“老板又在画饼了。”
“这跟我这个月房贷有什么关系?”
这种立场上的天然鸿沟,决定了沟通必然是错位的。
你站在山顶,描绘着远方的万丈光芒。
他站在山脚,只关心眼前的三餐一宿。
你觉得你在指引方向,他觉得你在说梦话。
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人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当你觉得你“讲不清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再去纠结你的口才了。
你要做的,是停下来,向内看,去审视这“三个断裂”是否已经发生。
审视你和对方的“认知地图”,是否在同一个平面?
审视沟通的“情绪场域”,是安全放松,还是紧张防御?
审视彼此的“立场利益”,是同频共振,还是南辕北辙?
看清这三点,比你学一百个沟通技巧都管用。
那么,怎么做?
不是去“说”,而是去做三件事。
第一,完成一个身份的转变:从“表达者”,转变为“翻译官”。
一个好的翻译官,拿到一篇文章,他不会立刻就翻。
他会先去研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目标读者是谁。
他会去揣摩,原文中这个精妙的比喻,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用什么典故才能让读者心领神会。
沟通也是一样。
高手在开口前,思考的不是“我该怎么说”,而是“他能怎么听”。
他们会花大量的精力,去“调试频道”。
对方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我说的这些术语他懂吗?
对方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是需要鼓励,还是需要敲打?
对方最近的状态如何?他是踌躇满志,还是筋疲力尽?
他们会把自己脑中的“高精地图”,降维成对方能理解的“简笔画”。
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对方关心的案例、对方能get到的点,去重新组织自己的信息。
这个过程,需要极强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说白了,就是要把“自我”放下,把“对方”请到你心里的主角位置上。
第二,完成一个焦点的转移:从“说服”,转移到“共振”。
很多人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证明我是对的”。
这种心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你是在打仗,不是在沟通。
而真正有效的沟通,追求的不是“输赢”,而是“共振”。
什么是共振?
就是先找到一个,我们双方都能同频的基点。
这个基点,往往不是“事”,而是“情”和“利”。
处理情绪,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对方有情绪的时候,你说一百句道理,不如一句“我理解你”。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把情绪的“隔音墙”拆掉,你的话才能真正被听见。
处理完情绪,再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你想要的说服他去做的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好处?
哪怕只是微小的好处,比如能让他少加一个小时班,或者能让他在团队里更有面子。
从这个“共同利益点”切入,把他从你的“对立面”,拉到你的“同一阵营”。
我们不是“你和我”的博弈关系,而是“我们”共同去解决一个问题的合作关系。
当心态从“说服”变成“共振”,你会发现,整个沟通的氛围都变了。
没有了对抗,只有了流动。
第三,完成一个目标的升级:从“把事说清”,升级到“把事做成”。
这是最高级的心法。
沟通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明白”,而是为了让事情“发生”。
有时候,说得越清楚,越详细,反而越做不成事。
为什么?
因为你剥夺了对方的“参与感”和“创造空间”。
你把所有细节都规定死了,对方就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执行机器。
他不会有任何热情,也不会有任何担当。
真正的大神,都是“留白”的大师。
他们只说方向,只定底线,只提供资源。
然后把具体的路径、方法、过程,交给团队去探索。
他们会用提问,来代替命令。
“这个目标,你觉得我们怎么实现比较好?”
“你觉得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
他们把“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这种沟通方式,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讲清楚”。
但实际上,它激发了对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对方把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
最终,事情不仅做成了,而且往往会以一种超出你预期的方式,完成得更漂亮。
这背后,是一种“无我”的智慧。
沟通的最高境界,不是彰显“我多牛逼”,而是成就“我们共同的牛逼”。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所谓“讲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根本不是一种“能力”。
它是一种“修为”。
是你对人性、对系统、对自我的深刻洞察。
你需要能画出他人脑中的“认知地图”,需要能感知到场域里的“情绪水温”,需要能洞悉到桌面下的“利益链条”。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格物”,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困,大部分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看不透事情的本质,看不懂人性的规律。
我们被各种表象所迷惑,在错误的归因里,反复内耗。
而看透这一切的钥匙,就是建立一套清晰、强大、能够解释世界的“思维模型”。
比如,当你理解了“确认偏误模型”,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当你掌握了“系统思维模型”,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问题头痛医头是无效的。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副副“认知矫正眼镜”,能帮你穿透迷雾,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底层的世界。
这也是我写《格物之道》的初衷。
我花了很长时间,把我验证过的、认为最高效、最底层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梳理成了一套普通人也能理解和上手的心法系统。它不是给你标准答案,而是递给你50把,能打开不同认知大门的钥匙,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当你把这些模型内化于心,你再去看待沟通、工作、情感中的种种难题,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你不再是那个只拿着一张白纸的迷路者,你手里,也开始有了一张越来越清晰的地图。
回到老K。
后来,我只是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你需要的,可能不是一群能100%复制你想法的员工,而是一个能帮你查漏补缺、带来惊喜的团队?”
他沉默了很久。
我想,他或许开始明白了。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追求把话说得多清楚,而是懂得如何缔结一个“无需说清,也能心领神会”的场。
在这个场里,认知可以互补,情绪可以共鸣,立场可以趋同。
这很难。
需要你放下“我是对的”的执念。
需要你接纳“世界是复杂的”的现实。
需要你修炼“洞察人心”的慈悲。
但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全部意义。
毕竟,沟通的终点,不是征服,而是理解。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