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晚上,跟一个做咨询的朋友小C喝茶。
他最近状态很不好,肉眼可见的疲惫,眼窝都陷进去了。
他说,哥,我感觉自己要废了。
我问,怎么讲?
他说,我订了无数计划。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读半小时书,然后开始复盘昨天的工作,规划今天的内容。计划列得满满当当,精确到分钟。
可结果呢?
闹钟响了,摁掉,再响,再摁掉。挣扎着起来,脑子一团浆糊。
坐在书桌前,书翻开两页就走神,刷起了手机。
刷了半小时,心里全是负罪感,然后报复性地开始工作。
效率极低,平时一小时能干完的活,现在一个上午都磨不完。
到了下午,整个人就像被抽干了一样,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躺着。
他说,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我也是个狠人,说干就干。
现在怎么就这么懒,这么堕落?我是不是废了?
我看着他,给他续上茶,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说,你觉得,你的手机没电了,是因为它“懒”吗?
他愣了一下,说,当然不是,没电了充电就行了。
我说,对。你现在的情况,不是懒,也不是堕落,而是你的“心力”电池,没电了。
你所有的挣扎,都是在用那最后1%的电,去启动一个需要100%电量才能运行的超级程序。
结果可想而知,反复启动,反复失败。失败了就骂自己,你这个没用的手机,怎么这么懒。
手机不委屈吗?你委屈吗?
小C半天没说话,眼圈有点红。
他说,哥,什么是“心力”?
我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人的“精神能量”和“心理电量”。
它不是鸡血,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满血复活的。
它是一种真实的、有限的内在资源。
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消耗它。
做决策,要消耗心力。
学习新东西,要消耗心力。
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消耗心力。
甚至,抵制诱惑,控制自己的脾气,都需要消耗心力。
我们通常说的“懒”,很多时候只是表象。
是你明明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应该做,但就是提不起劲,启动不了。
这不是意志力不行,而是你的心力账户,已经严重透支,甚至“破产”了。
一个心力破产的人,做什么都像在逆水行舟,每划一下都痛苦不堪。
而一个心力充沛的人,做什么都像顺水推舟,轻松自如,能量满溢。
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最底层的秘密。
小C问,我的电,都去哪了?
我说,你的生活里,至少有三个巨大的“心力黑洞”,正在不知不觉地耗光你。
第一个黑洞:无休止的精神内耗。
什么叫内耗?
就是你脑子里有两个小人,24小时不间断地在吵架、在打架。
一件事还没开始做,你内心的戏已经演了几百集。
比如,领导让你做一个方案。
心力充沛的人,想法很简单:好,我什么时间做,分几步,需要什么资源,做就是了。
心力匮乏的人,脑子里就开始了风暴:
“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故意给我派个这么难的活?”
“这个方案我能做好吗?万一做不好,同事怎么看我?领导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
“我要不要做得尽善尽美?每个细节都考虑到?可是时间根本不够啊。”
“开始了,第一步怎么做?从哪入手?算了,太难了,我还是先刷会手机,找找灵感吧。”
你看,事情本身还没消耗你,光这些反复的思量、担忧、自我怀疑、追求完美,就已经把你的心力电量,从100%耗到了20%。
等到你真正开始干活的时候,你已经是个“低电量”的废人了。
我有个读者,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名校毕业,在大厂工作。
她跟我说,她最怕的就是开会做分享。
每次分享前一周,她就开始焦虑。PPT改了几十遍,总觉得不完美。演练了几十遍,总怕自己会忘词。
她说,她感觉自己不是在准备一个分享,而是在经历一场审判。
分享前一晚,必定失眠。分享当天,手心冒汗,心跳加速。
等到分享结束,不管效果好坏,她都感觉自己像是被扒了一层皮,累到一句话都不想说。
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内耗。
根源在于,你做一件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它,而是为了“证明”自己。
你渴望通过这件事,证明自己是完美的、有能力的、值得被爱的。
这个“证明”的包袱太重了,像一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你不是在做事,你是在打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这仗还没开打,你的粮草(心力)就已经被焦虑和恐惧烧光了。
第二个黑洞:不加过滤的信息输入。
我问小C,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刷手机?
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没算过,反正醒着的时候,只要没事干,基本都在刷。
我说,你都刷些什么?
他说,看看新闻热点,刷刷短视频,逛逛朋友圈,看看别人都在干嘛。
我说,刷完之后,你是什么感觉?是觉得更充实了,还是更空虚了?
他说,更空虚,也更焦虑。
看到别人晒旅游,觉得自己活得好累。
看到别人晒娃,觉得自己还没成家。看到各种社会新闻,觉得世界真乱。刷到搞笑视频,当时笑了,笑完之后心里更空了。
我说,这就对了。
你以为你在休息,在放松,其实,你是在让自己的大脑“腹泻”。
现代社会,信息最大的特点不是“稀缺”,而是“过载”。
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像一个直通信息海洋的巨大管道,24小时对着你的大脑,疯狂灌水。
而这些信息,99%都是“精神垃圾食品”。
它们经过算法的精心设计,用各种刺激、悬念、冲突,牢牢抓住你的眼球,让你欲罢不能。
你每刷一个视频,每看一条新闻,你的大脑都要被动地接收、处理、归档这些信息。
这个过程,极其消耗心力。
就像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很爽,吃完之后,身体没有任何营养,反而增加了代谢负担。
一个天天靠垃圾食品度日的人,身体会垮掉。
一个天天靠碎片化、刺激性信息填充大脑的人,心力同样会垮掉。
他会慢慢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专注力会变得极差,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焦虑。
因为他的心力,都在被动处理这些“精神噪音”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了。
他没有电量,去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第三个黑洞:低质量的人际关系。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找你聊天,永远是在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伴侣,抱怨孩子。整个世界都欠他的。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习惯性地打压你。你做成一件事,他说你运气好。你对未来有规划,他说你异想天开。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极度不稳定,情绪像过山车。一会儿对你热情似火,一会儿对你冷若冰霜。你每天都要去猜他的心思。
这些人,就是你生命中的“能量吸血鬼”。
跟他们待在一起,你不需要做什么,光是应付他们的负能量,消化他们的情绪垃圾,就已经让你心力交瘁。
我以前有个发小,关系很好。
但他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喜欢跟我“攀比”,或者说“打压”。
我买了车,他说,这车不行,我朋友那辆比你好多了。
我做了个项目,有点起色,他说,你这都是小打小小闹,成不了气候。
我跟他聊我的一个想法,他总能从各种角度,论证我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和不切实际。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为我好,想让我保持清醒。
但时间长了,我发现不对劲。
每次跟他聊完天,我都感觉自己被浇了一盆冷水,浑身无力,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
我积攒起来的一点点热情和能量,瞬间就被他抽干了。
后来我才明白,他不是为我好,他只是见不得我好。
他通过打压我,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缓解他自己人生的不如意。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他。
不是拉黑删除,而是不再主动分享我的任何想法和计划,把我们的关系,维持在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层面。
这个过程很难,但很有必要。
因为我必须保护我那点可怜的心力,不能让它被无端消耗在这样没有意义的关系里。
小C听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说,哥,你说的这三个黑洞,我全中了。尤其是内耗,简直是在我脑子里装了个摄像头。
他说,那我该怎么办?怎么给自己的心力“充电”?
我说,黑洞找到了,接下来,就要为自己建三个“心力充电站”。
第一个充电站:建立一个雷打不动的“精神结界”。
什么意思?
就是在你的生活中,创造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结界,是你的“心力避难所”。
每天,哪怕只有15分钟,进入这个结界。
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做任何让你感觉“回归”和“滋养”的事情。
比如,泡一壶茶。
从烧水、烫杯、投茶,到注水、出汤、品饮。把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这个过程里。
感受水流的声音,感受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感受茶汤入口的温度和香气。
那一刻,你脑子里的两个小人,就都闭嘴了。
外界的纷纷扰扰,也都被隔绝在外了。
你的心,就回家了。
比如,出门散步,不带手机。
就只是走。
去观察一片叶子的纹路,去看一只蚂蚁如何搬家,去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
让你自己,重新和这个真实的世界,产生链接。
你的焦虑,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大地和自然慢慢疗愈。
或者,就是简单的静坐。
找个舒服的姿势坐下,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去观察自己的呼吸。
吸气,呼气。
念头来了,不用管它,看着它来,看着它走,就像看天上的云。
这个过程,就是在为你那“过热”的大脑CPU,降温、清灰。
这个“精神结界”不需要多复杂,多有仪式感。
关键在于“雷打不动”。
把它变成你生活中的一个“锚点”,一个神圣的仪式。
这是你每天对自己的承诺:无论多忙多累,我都要给自己留出这点时间,来喂养我的心灵。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慢慢变得安静、笃定、有力量。
第二个充电站:掌握“微小闭环”的艺术。
戒掉“追求完美”,迷上“完成”。
对抗精神内耗最好的方法,不是熬鸡汤,而是立刻行动,去完成一个哪怕再小不过的“闭环”。
什么叫闭环?
就是一件事,有开头,有结尾。
比如,你觉得房间很乱,心烦意乱。
不要想着“我要把整个家都收拾干净”,这个目标太大了,大到足以让你直接放弃。
你的目标应该是:“我今天,只把书桌收拾干净。”
或者更小一点:“我只把书桌上的书,摆整齐。”
然后,立刻去做。
花十分钟,做完。
当你做完的那一刻,看着整齐的书本,你会获得一种微小但极其珍贵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这个感觉,会给你的心力电池,充上一点点电。
然后,你可能就有能量去把文件也整理一下。
整理完文件,你又充上了一点电。
……
这就是“微小闭环”的魔力。
它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完成”,把你从“想”的内耗,拉回到“做”的现实。
把你的注意力,从对“未知的恐惧”,转移到对“已完成的喜悦”上来。
想健身,不要想着“我要练出八块腹肌”。
你的目标是:“我现在,立刻,做10个俯卧撑。”
做完,闭环。
想看书,不要想着“我要一周读完一本书”。
你的目标是:“我现在,翻开书,读5页。”
读完,闭环。
心力,是在一次次“微小闭环”的成功体验中,被滋养起来的。
一个习惯于“完成”的人,他的内心是自信而笃定的。
而一个习惯于“计划”和“拖延”的人,他的内心,只会被负罪感和自我怀疑填满。
第三个充电站:进行“主动式休息”。
很多人对休息的理解,是错的。
他们以为,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就是休息。
他们以为,追剧,就是休息。
这不是休息,这只是在用一种“低耗能的活动”,来逃避“高耗能的思考”。
这种休息,无法为你的心力充电,只会让你的大脑越来越迟钝,让你陷入“越休息越累”的怪圈。
真正有效的休息,是“主动式休息”。
是去做那些,能让你恢复精力,让你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产生深度链接的事情。
比如,和一位知己,进行一场高质量的谈话。
你们聊的不是八卦,不是抱怨,而是彼此最近的思考,内心的困惑,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碰撞中,你会感觉自己被看见,被理解,被滋养。
比如,投入地去做一件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画画,弹琴,做饭,种花……
当你沉浸其中,达到一种“心流”状态时,你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精神按摩”。
再比如,去运动,让自己大汗淋漓。
跑步,游泳,打球。
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是天然的“快乐激素”。
它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清除你积攒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为你的心力系统“重启”。
所以,当你感觉累的时候,问问自己:
我是在“被动消耗”,还是在“主动回血”?
我是在刷手机,还是在和朋友聊天?
我是在追剧,还是在读一本好书?
我是在胡思乱想,还是在专注地运动?
选择后者,你的心力电池,才能被真正地充满。
……
聊到最后,小C的眼睛里,重新有了光。
他说,哥,我明白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艘漏油的破船,现在才发现,我只是有好几个没堵上的窟窿,同时又找错了充电口。
我说,你能明白这一点,就已经超过90%的人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跟那个“懒惰”的自己较劲,却从未想过,也许问题根本不出在这里。
他需要的,不是更硬的鞭子,而是更智慧的滋养。
其实,今天跟你聊的这些方法,都还只是“术”的层面,是外在的行为调整。
更重要的,是“道”的层面,是你内在思维模型的升级。
当你底层的认知改变了,你的心力状态才能发生根本性的跃迁。
比如,如何从根源上破除“证明自己”的执念,不再陷入精神内耗?这就需要用到“控制二分法”这个模型,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无法控制的。
比如,如何面对外界的评判和打压,建立强大的内心屏障?这就需要用到“影响力圈”模型,把能量聚焦于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再比如,如何优化你的决策,避免在选择中耗尽心力?这就需要用到“奥卡姆剃刀”和“决策矩阵”这样的工具。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和实践这些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内在力量的思维模型。我发现,真正的高手,他们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比我们更自律,更能吃苦,而在于他们的大脑里,安装了一套更高级的“认知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能帮助他们自动过滤噪音,减少内耗,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从而把宝贵的心力,始终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把这套系统中,最核心、最实用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也不是什么速效鸡汤。
它更像一个“心力管理”的工具箱,一把能帮你解剖问题、看见本质的手术刀。
它无法代替你去解决问题,但它能给你提供50个不同的视角和框架,让你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时,能看得更清,想得更透,活得更从容。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心力交瘁,被内耗、焦虑和迷茫所困扰,或许,它可以成为你的一份“认知地图”,帮助你找到那些消耗你的“黑洞”,并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充电站”。
人这一生,拼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心力。
所谓强大,不是咬牙切齿的坚持,而是一种能量充沛的松弛感。
愿我们,都能戒掉内耗,停止空转,成为一个心力充沛的人。
不为证明谁,只为,不辜负自己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