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有三次机会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真正毁掉你的,是这三步走错

昨天下午,有个很久没联系的读者,叫阿飞,突然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文字。

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一股快要溢出来的怨气。

他说,康哥,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个死局,彻头彻尾的死局。

我问他,怎么说?

他说,我爸妈,小县城事业单位的,一辈子没啥大本事,唯一的执念就是让我考公。

从我记事起,他们就给我规划好了“铁饭碗”的人生剧本,我稍微有点自己的想法,他们就说我不孝,不懂事。

为了这事,家里吵了无数次。

后来我妥协了,考上了。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整理一堆毫无意义的报表,跟一帮只会聊家长里短的中年人耗在一起。我感觉我的灵魂正在一天天枯萎。

他还说,我老婆,是我妈同事介绍的,也是个老实本分的姑娘,工作稳定。我们之间没什么大矛盾,但也谈不上有多少激情。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刷短视频,看八卦,我们俩几乎没什么共同语言。

我跟她说我想辞职出去闯闯,她第一反应就是“你疯了?房贷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我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她躺在沙发上傻笑,再看看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就觉得一阵窒息。

阿飞最后问我,康哥,你说,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是不是有些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就被锁死了?

我看完他的倾诉,没有马上回复。

我给他沏了杯茶,当然,他喝不到。

这是我的习惯,思考复杂问题时,需要一个“结界”。

我跟他说,阿飞,你觉得命运是一张出厂时就设定好的程序图,对吧?

他说是的。

我说,这是大多数人最常见的认知误区。

命运,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分阶段的闯关游戏。

每个人都有三次,而且只有三次,可以重塑游戏走向的关键机会。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命运被锁死,不是因为关卡太难,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三次机会在哪,甚至在机会来临时,主动选择了“跳过”。

你,就完美地错过了前两次。

第一次机会:选择你的父母。

看到这,你肯定会骂我,说,康哥,你这不是扯淡吗?父母怎么选?投胎是门技术活,可这技术我们谁也掌握不了啊。

别急。

我说的“选择父母”,不是让你在出生前去选,而是在你成年后,在精神层面,重新“选择”一次你的父母。

什么意思?

就是彻底清算、理解、并最终接纳你的“出厂设置”。

我们每个人,都被原生家庭深深地烙下了印记。

这套印记,就是你的“命运剧本”的初稿。

它包括了父母的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甚至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匮乏。

比如阿飞,他父母的剧本核心是什么?

是“稳定压倒一切”。

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见证过身边人的起落,所以他们内心深处的最高价值排序,就是安全感。

为了这份安全感,他们可以牺牲掉一切,比如热爱、激情、梦想、个体的独特性。

这个剧本本身没有对错,它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他们认知范围内,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保护”。

但问题在于,时代变了。他们的“保护”,成了你的“牢笼”。

而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

就像阿飞一样,用两种最无效的方式去应对:

第一种,是“怨”。

怨父母没本事,怨他们思想僵化,怨他们毁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甩锅”。

你把改变人生的责任,推给了两个你根本无法改变的人。

这是一种偷懒,也是一种无能狂怒。

第二种,是“逃”。

表面上顺从,内心却极度压抑和叛逆。

你用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去执行他们的剧本,一边执行,一边在内心呐喊“这不是我想要的”。

你以为这是反抗,其实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他们的剧本是错的。

这两种方式,结果都一样:你被那个初稿剧本,死死地锁住了。

那么,什么叫在精神上“重新选择父母”?

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看见”。

你要像一个冷静的、不带感情的考古学家,去挖掘你父母的“生命地层”。

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他们的童年经历过什么?他们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当你真正深入下去,你会发现,他们不是“坏”,只是“弱”。

他们不是想“控制”你,只是在用自己唯一会的方式“爱”你。

当你能清晰地画出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地图时,你就“看见”了。

第二步,是“分离”。

看见之后,你才能做到分离。

你要在心里清晰地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恐惧,不是我的恐惧。

这是他们的价值观,不是我的价值观。这是他们的人生剧本,很抱歉,我不打算继续演了。

这种分离,不是让你跟父母断绝关系,不是让你在物理上远离。

而是在心理上,清晰地划出一条边界。

把属于他们的课题,还给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责任,扛回自己肩上。

从此以后,你不再是一个活在父母期望里的“孩子”,而是一个独立的、为自己所有选择负责的“成年人”。

第三步,是“接纳”。

真正的接纳,不是让你认同他们的观念,而是让你彻底放弃“改变他们”的幻想。

你就把他们,当成两个受时代局限的、可爱的、有时又有点可怜的“老小孩”。

他们给你建议,你可以听,但采不采纳,是你自己的事。

他们再念叨你,你也能一笑而过,因为你心里清楚,他们只是在重复自己那个旧剧本的台词而已。

当你完成了这三步,你就相当于在精神上,给自己换了一对“父母”。

你真正成为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和“精神之母”。

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次机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它决定了你的人生,是从“负一层”开始,还是从“一层”开始。

那些一辈子都在抱怨原生家庭的人,其实是自己放弃了上到地面的机会,选择了一辈子待在那个潮湿的、没有阳光的地下室里。

阿飞的问题,就在于他始终在用“怨”和“逃”的方式,跟父母的剧本纠缠。

他越纠缠,那根绑住他的绳子就勒得越紧。

第二次机会:选择你的伴侣。

如果说第一次机会,是决定你人生的“起点”。

那么第二次机会,就是决定你人生的“斜率”。

很多人以为,结婚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生个孩子,完成任务。

这是对婚姻最大的误解。

选择伴侣,本质上是选择一个与你进行“系统合并”的合伙人。

两个人一旦进入长期关系,就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组成了一个新的、共生的“微型系统”。

这个系统的能量走向,将深刻地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一个好的系统,会产生“1+1>2”的涌现效应。

它是一个“能量放大器”,能让你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而一个坏的系统,则会产生“1+1<1”的耗散效应。

它是一个“能量绞肉机”,会不断内耗,把两个人都拖入泥潭。

就像阿飞和他老婆。

他们俩,就组成了一个典型的“能量耗散系统”。

阿飞想改变,想折腾,他需要的是支持、鼓励和信任。

而他老婆代表的,是稳定、安全和维持现状。

他老婆的需求有错吗?没有。

她只是在执行她从自己原生家庭继承来的,以及被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强化的“安稳”剧本。

阿飞的需求有错吗?也没有。

他渴望自我实现,渴望打破牢笼。

错的不是人,而是这两个“系统”的底层代码不兼容。

他每一次想往上飞的冲动,都会被她那股“求稳”的引力给拽下来。

她每一次对现状的满足,都会被他那种“不甘”的焦虑所打破。

这就是内耗。

久而久之,男的会变得越来越颓废,女的会变得越来越怨怼。

最终,两个人都被困死在这个系统里,动弹不得。

我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一个朋友,很有才华的音乐人。

他老婆,用他的话说,是个“欲望黑洞”。

永远在跟人攀比,今天羡慕别人换了车,明天嫉妒别人买了名牌包。

我那个朋友,为了满足她的欲望,只能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拼命去接那些他根本不喜欢的商业项目。

几年下来,钱是赚了点,但人彻底废了,灵感枯竭,满眼疲惫。

他跟我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跟一个妻子生活,而是在给一个永不满足的KPI打工。

他的婚姻,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负债”。

我也见过正面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位大姐,40多岁决定创业。当时所有亲戚朋友都反对,说她瞎折腾。

只有她老公,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跟她说:“你放心去干,赔光了没关系,我这碗饭还能养活你。我相信你。”

后来大姐的公司做得很大,成了圈内有名的女强人。

她在一次分享会上说,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笔天使投资,不是来自任何机构,而是来自我先生的那句“我相信你”。

他的支持,就是她事业起飞时,最强大的“助推火箭”。

一个好的伴侣,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杠杆”。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看钱?看脸?看学历?

这些都是表象。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能让你人生“斜率”向上的伴侣,只看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三点。

第一,认知同频。

你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什么是好生活的定义,大体上要在一个频道。

一个觉得人生在于体验和创造,另一个觉得人生在于消费和享受,那这个系统迟早要崩溃。

第二,情绪稳定。

我一直认为,情绪稳定,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品质。

一个情绪成熟的伴侣,就像你人生的“压舱石”。

无论外面风浪多大,他(她)都能给你一个稳定、安全的港湾。

而一个情绪巨婴,则会是你人生中的“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她)什么时候会爆炸,把你的生活炸得一地鸡毛。

第三,彼此赋能。

他(她)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欣赏你的优点?

能不能在你失意时给你真正的支持?

愿不愿意为了你的成长而喝彩?

同时,你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些?

一段好的关系,必然是相互滋养,共同进化的。

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扶贫”或“索取”。

这三点,比任何外在的条件都重要一百倍。

很多人在年轻时,被荷尔蒙和虚荣心蒙蔽了双眼,选错了合伙人。

然后用后半辈子,去偿还这笔巨大的“系统负债”。

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二次机会。

选对了,你的人生就按下了“快进键”。

选错了,你可能就会像阿飞一样,被困在原地,进退两难。

第三次机会:选择你的“偶像”。

有人可能会说,康哥,我前两次机会都错过了。

父母没得选,也接纳不了。

伴侣也选错了,离又离不起。

我是不是就彻底没救了?

不。

还有最后一次,也是最具主动权的一次机会,那就是——选择你的“精神偶像”。

这里的“偶像”,不是指那些唱跳明星,而是指那些在认知和智慧上,能成为你“人生灯塔”的人。

他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比如王阳明、苏东坡。

可以是一个商业领袖,比如查理·芒格。

可以是一位你身边的、不为人知的智者。

甚至可以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选择“偶像”,本质上是在给你自己,进行一次“认知上的再抚养”。

如果说,原生家庭给了你第一套操作系统,那么选择一个高质量的“偶像”,就是主动给自己安装一套更高级的、全新的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的作用,是帮你对抗原生家庭和错误伴侣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你的思维底层代码。

这件事的威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一度非常迷茫,觉得前路漫漫,不知去向。

后来我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在当地隐居的老先生,姓陈。

陈老先生别的没什么,就是爱喝茶,懂生活。

我每周都会去他那里,陪他喝茶,听他聊天。

他从不跟我讲什么大道理,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颗钉子,能钉在你的心坎里。

有一次,我因为一个项目失败,情绪非常低落。我跟他抱怨市场环境不好,团队不给力,合伙人是傻逼。

他静静地听我说完,给我续上茶,然后慢悠悠地说了一句:

“少康,你有没有发现,这壶水,不管外面的天气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它自己烧到了98度,它就一定会开。它从来不抱怨天气。”

就这么一句话,我瞬间就愣住了。

还有一次,我问他,陈老,您说人这辈子,到底什么最重要?

他指了指院子里那棵石榴树,说:“你看这棵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落叶。它从来不问什么最重要。它只是拼尽全力,去做那个当下它最该做的事。把每一个当下都做对了,一生自然就对了。”

这些年,我从陈老先生那里学到的,不是任何具体的赚钱技巧,而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种安顿自己内心的“心法”。

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在我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帮我校准了方向。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他能给你提供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让你从自己那点鸡毛蒜皮的破事里跳出来,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他能用他的人生智慧,帮你建立起一套强大的“精神免疫系统”。

外界的噪音、他人的评判、一时的得失,就很难再侵扰到你。

那么,如何找到并“利用”好你的偶像?

第一,不是“追星”,而是“偷师”。

不要去模仿他的行为,那没用。你要像一个黑客一样,去“破译”他的“思维源码”。

他为什么会在那个节点,做出那样的决策?他看待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支撑他穿越人生低谷的底层信念是什么?

你要做的,是把他的思维方式,“移植”到你自己的大脑里。

第二,不要只有一个偶像,要建立你的“私人智囊团”。

人无完人。你可以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精神导师”。

比如,学做事,你可以学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

学做人,你可以学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学投资,你可以学巴菲特的“能力圈”和“安全边际”。

把这些顶级的智慧,都内化成你自己的“思维工具箱”。

遇到任何问题,你都可以打开工具箱,看看如果是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当你的大脑里,装满了这些高质量的“程序”,你就完成了对自己操作系统的彻底升级。

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它给了所有人,一个突破原生家庭和现有环境的可能。

它告诉你,即使你手里握着一副烂牌,你依然有机会,通过学习更高级的“牌技”,去赢得这场人生牌局。

我把这些思考,整理成文字,发给了阿飞。

最后我跟他说,抱怨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也最无效的行为。

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让你心安理得地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

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想“我的人生是不是被锁死了”。

而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第一步, 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去复盘你的原生家庭,完成精神上的“断奶”。

这是“格物”的第一步,格你自己的“来处”。

第二步, 重新审视你和你妻子的关系系统。

如果这个系统已经无法修复,那就思考如何建立“防火墙”,减少内耗。

如果连防火墙都建不了,那就鼓起勇气,考虑“止损”。

第三步, 立刻、马上,去找几个能让你从内心深处感到敬佩的“偶像”。

去读他们的传记,研究他们的思想,把你的业余时间,从刷短视频的垃圾快乐里,转移到与这些高能量的灵魂对话上。

这三件事,每一件都很难。

但再难,也比待在那个让你窒息的“死局”里,日复一日地腐烂要好。

……

写到这里,我想起很多读者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他们渴望成长,渴望获得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但苦于身边没有像陈老先生那样的引路人,自己读书又抓不住重点,不成体系。

其实,我一直在做一件“笨”事。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阅读了上千本涵盖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金融学以及东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我把那些最能击穿事物表象、直抵问题核心的思维工具,一个一个地“偷”了出来,然后用我自己的生活和观察去反复验证、打磨。

我把其中最精华的50个,打造成了一套“人生操作系统升级包”,也就是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一句鸡汤,也没有任何速成的捷径。

它更像一个“思维的健身房”。

从最底层的“奥卡姆剃刀”(如何一刀砍掉99%的复杂念头),到帮你做出高质量决策的“第二序思维”(如何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后果),再到洞察万物关联的“系统思维”(为何世界不是积木,而是一张活的网),以及帮你驾驭不确定性的“反脆弱模型”(如何从混乱和冲击中获益)。

这50个模型,就是我为自己建立的“私人智囊团”。

它们是我对抗人生无常的铠甲,也是我穿越认知迷雾的指南针。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时常陷入困境,被纷繁复杂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那么这50个思维模型,或许能帮你建立起一个更清醒、更有力量的认知框架。它不能直接给你答案,但它能给你一把,可以打开很多扇门的“万能钥匙”。

命运,从来不是一条被铺好的轨道。

它更像是一片广袤的田野。

第一次机会,是让你看清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以及这片土地的肥沃程度。

第二次机会,是让你选择一个能与你一起耕种、施肥、除草的同路人。

第三次机会,是交给你一套最高级的耕种技术和气象学知识。

种子和土地你无法选择,但你可以选择同伴,更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耕耘。

最终,这片田野是硕果累累,还是杂草丛生,决定权,始终在你,也只在你自己的手里。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