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顶级的强者思维:语言上利他,行为上利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我有个朋友,姓A,开了家挺有名的私房菜馆。

菜做得是真好,但人,在我们这帮朋友眼里,有点“傻”。

前年,市里另一家新开的餐厅,想走高端路线,老板托人找到老A,想请教几道招牌菜的做法。

我们都劝老A,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是你的看家本事,怎么能外传?

老A笑了笑,没说话。

第二天,他真把对方的厨师长请到自己后厨,从食材处理到火候拿捏,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

我们都说他疯了。

去年,一个做美食自媒体的小伙子,刚毕业,没什么名气,想来探店拍视频。

按规矩,这种小博主,要么给钱,要么就得自带流量。

老A倒好,不仅没收钱,还专门空出一个下午,亲自下厨,对着镜头一道一道菜地讲背后的门道、食材的故事。

视频发出去,反响一般,也就几千个播放。

我们又说他,浪费一下午,图个啥?

老A还是笑了笑,请我们喝茶。

这种“傻事”还有很多。

比如他会把合作多年、品质极好的供货商,主动推荐给其他餐厅,一点不担心别人拿到同等品质的食材,抢他生意。

他甚至会把自己餐厅里,服务做得最好、最有灵气的几个服务员,推荐到朋友开的五星级酒店去做大堂经理,说“跟着我,格局小了”。

在我们看来,老A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商业逻辑。

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辛辛苦苦练成了绝世武功,然后把秘籍复印了无数份,到处分发,还手把手教别人怎么练。

他手里的资源、信息、技术,这些本该是他最核心的“护城河”,却被他亲手拆掉了。

我们就等着看,老A的生意什么时候被这些“徒弟”和“对手”蚕食。

结果呢?

两年过去了。

那家被他指点过的餐厅,生意确实火了,成了本地高端餐饮的第二名。但每次有贵客,老板第一个推荐的,还是老A的菜馆,他说:“要去,就去最好的,A老师那才是标杆。”

那个自媒体小伙子,后来慢慢做起来了,成了个小有名气的美食大V。他拍过上百家餐厅,但每次直播,总会不厌其烦地提起:“我的职业生涯,是从A老师的后厨开始的,他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美食。”他成了老A最铁杆的“自来水”。

那些被他推荐出去的供货商,总会把最新、最稀有的食材,第一时间送到老A的厨房,跟他说:“A老板,这个东西别人那还没有,您先尝尝鲜。”

那些被他送出去的服务员,成了各大酒店的中坚力量,每年都会组织一场“谢师宴”,把他们见识到的最新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毫无保留地跟老A分享。

老A的菜馆,生意不但没变差,反而越来越好,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

他的人脉、信息、资源,非但没有流失,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

他好像什么都没抓住,但所有的一切,又都围绕着他。

他成了这个城市高端餐饮圈里,一个看不见的“王”。

有一次喝酒,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你到底图什么?你这套打法,我看不懂。

老A给我倒了杯酒,说了一句让我记到今天的话。

他说:“你看到的,是我在语言上、姿态上,一直在‘利他’;你没看到的,是我在行为上、结果上,始终在‘利己’。”

一、语言上的“菩萨”,和行为上的“狼”

“语言上利他,行为上利己”。

我把这句话在心里反复琢磨,越想越觉得,这背后藏着一种极高明的生存智慧。

我们大多数人,活反了。

我们是“语言上利己,行为上利他”。

嘴上,句句不离“我的利益”、“我应得的”、“我不能吃亏”。跟同事争功,跟朋友算账,跟家人计较。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宣告自己的主权,生怕别人占了自己一分一毫的便宜。

结果呢?

行为上,却不得不“利他”。

你把同事得罪了,关键项目没人愿意配合你,你只能加班加点,自己扛下所有活,帮别人完成了KPI。

你把朋友搞僵了,遇到困难没人愿意伸手拉你一把,你只能花钱请客,赔笑脸,去弥补破碎的关系。

你把家人伤透了,家里鸡飞狗跳,你不得不耗费大量心力去安抚、去道歉,身心俱疲。

你看,语言上的“精明”,让我们处处树敌,时时碰壁。

为了摆平这些麻烦,我们不得不在行动上,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去“利他”,去擦屁股。

这种“利他”,是被迫的,是消耗性的,是让你痛苦不堪的。

而老A那样的顶级强者,恰恰相反。

他们在语言和姿态上,极尽“利他”之事。

分享知识,提供价值,赞美他人,推荐机会。他们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播撒善意的种子,让听者如沐春风。

他们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甚至主动把眼前的“利益”推出去。

这是一种“语言上的慷慨”,一种“姿态上的佛系”。

然而,在每一个关键的行为决策上,他们都无比精准地指向自己的核心利益——“利己”。

老A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不是多卖几道菜,不是保住一个菜谱秘方。

他的核心利益是:成为这个城市餐饮圈的“中心节点”,建立自己不可撼动的“势能”。

他教徒弟,是在用“知识”投资未来的“人情”。这个人情,比锁在保险柜里的秘方值钱一百倍。

他帮小博主,是在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投资一个未来的“媒体渠道”。这个渠道,比花几十万买的广告位有效一千倍。

他共享供货商,是在用“资源”,投资整个“供应链的忠诚度”。这份忠诚度,能保证他在任何时候,都能拿到最好的东西。

他送走优秀员工,是在用“人才”,投资高端人脉的“信息网”。这张网,能让他永远比别人更早地看到行业趋势。

他所有的“语言上的利他”,都是在为他“行为上的利己”铺路。

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像精准的落子,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步步为营。

他舍弃了眼前的“小利”(菜谱、独家渠道),换来了更长远、更稳定、更巨大的“大利”(势能、人脉、信息、品牌)。

这才是真正的“利己”。

不是从别人兜里掏钱,而是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钱送到你面前。

不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把自己变成一片森林的“水源地”,让所有的植物都向你靠拢。

这不是虚伪,这是智慧。

语言上的“利他”,是慈悲,是给予,是春风化雨。

行为上的“利己”,是目标,是底线,是金刚手段。

一个真正的强者,就是“语言上的菩萨”和“行为上的狼”的结合体。

对外界,慈悲为怀,广结善缘。

对内核,目标坚定,寸土不让。

二、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顶级思维?

我们生活中,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

这种人,心地善良,见谁都想帮,但没有边界,没有原则。最后往往被榨干价值,成了烂好人,被人一边利用,一边嘲笑。他们的善,是廉价的,是无法持续的。

第二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

这种人,精于算计,处处占便宜,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利用的工具。短期内,他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时间一长,身边的人都会看清他的真面目,最终众叛亲离,路越走越窄。

这两种人,都无法走得长远。

因为他们都只理解了世界的一半。

而第三种人,就是“语言上利他,行为上利己”的强者。

他们深刻地理解世界的二元性: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要讲情分,也要讲利益。

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用“利他”的外壳,去包装“利己”的内核。

这套体系,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转化器”。

他们通过语言上的“利他”,不断地向外输出价值、善意和情绪价值。这个过程,看似是在“消耗”自己,实则是在“投资”社交资本。

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帮助,每一次赞美,都是在往一个叫“信任”的账户里存钱。

当这个账户里的“存款”足够多时,奇迹就发生了。

你“利己”的行为,就不再是“索取”,而变成了“兑现”。

就像老A,当他需要稀有食材时,供货商主动送上门,这不是老A在“索取”,而是供货商在“回报”他过去的推荐之恩。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兑现。

当他的餐厅需要宣传时,美食博主们争相报道,这不是老A在“要求”,而是博主们在“感恩”他最初的知遇之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兑现。

他的“利己”,因为有了厚重的“利他”作为铺垫,变得顺理成章,甚至会得到整个系统的支持和祝福。

这就是把“阻力”变成“助力”的顶级炼金术。

反观我们普通人。

我们总是急于“利己”,总想着先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

“你先帮我,我以后再谢你。”

“你先给我投资,我项目成了分你红。”

“你先爱我,我再考虑爱不爱你。”

这种“空手套白狼”式的沟通,一开始就充满了索取和交易的味道,会立刻激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别人凭什么相信你?

你的“未来支票”,在一开始就是没有信誉的。

所以,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普通人想的是“如何从别人身上获利”。

高手想的是“如何让别人从我身上获利,从而实现我的获利”。

这是一个思维顺序上的根本颠倒。

普通人是“先己后人”,结果是“人己两伤”。

高手是“先人后己”,结果是“人己共赢”。

三、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个思维?

这个思维模型,不仅仅适用于商场。

在职场、家庭、社交,任何有人存在的地方,它都拥有巨大的威力。

举个职场的例子。

一个办公室里,有两种典型的“聪明人”。

第一种,是小王。

技术能力很强,但性格内向,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意识。别人问他问题,他总会留一手,生怕别人学会了,抢了自己的饭碗。他写的代码,注释都很少,别人很难接手。

他的逻辑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的技术,我必须牢牢守住。这是典型的“语言和行为上都利己”。

第二种,是老李。

技术能力也很强,但他特别乐于分享。团队里谁遇到难题,他都愿意过去看看。他会定期组织技术分享会,把自己最近学到的新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他写的代码,文档和注释都极其清晰,谁接手都毫无压力。

他的口头禅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典型的“语言上利他”。

从短期看,小王似乎更“安全”,他的地位无可替代。

但三年后,你会发现:

小王,依然在那个岗位上,做着同样的技术工作。他成了那个领域最深的一颗“螺丝钉”,领导不敢轻易动他,但也无法提拔他。因为他的能力,只属于他自己,无法复制,无法赋能团队。他的离开,会让整个项目瘫痪。他被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给绑架了。

而老李呢?

他可能已经被提拔为技术总监了。

为什么?

因为他在“语言上利他”的过程中,完成了几件至关重要的事:

建立信任和影响力:他通过分享,成了团队里事实上的“技术核心”和“精神领袖”。大家信他,服他。

倒逼自己成长:为了能持续分享,他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这让他的成长速度远超小王。

培养了团队:他把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都带起来了,团队的产出更高,他在领导眼里的价值,就不再是一个“技术人员”,而是一个“价值放大器”。

解放了自己:因为团队里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他随时可以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去做更重要的、更有战略性的工作。

现在,我们再来看老李“行为上的利己”。

他真的只是个“烂好人”吗?

不是的。

他的核心利益是“职场晋升”和“个人成长”。

他选择“分享”作为路径,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你“能做什么”,更取决于你“能成就多少人”。

他的“利他”,是实现他“利己”目标的最佳策略。

他通过成就团队,最终成就了自己。

你看,小王用“加法”在工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老李用“乘法”在工作,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杠杆,撬动了整个团队的能量。

这就是格局的差异。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

一个智慧的妻子,不会天天在嘴上跟丈夫念叨:“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你必须爱我,必须听我的。”这叫“语言上利己”。

她会怎么做?

她会在语言上,不断地“利他”——肯定丈夫的价值,看见他的努力,给他情绪支持,维护他在孩子面前的权威。

但她“行为上的利己”是什么?

是牢牢守住家庭的“财务大权”,是不断投资自己的“个人成长”,是和丈夫一起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和底线”。

她用语言上的“柔”,换取了家庭关系的“顺”。

再用行为上的“刚”,守住了自己和家庭的“核心利益”。

这叫“以柔克刚,外圆内方”。

讲到这,你可能会发现,无论是老A的生意经,还是老李的职场法则,这背后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子,而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思维系统。它关乎你如何看待利益、如何管理人性、如何布局长远。

普通人之所以看不透,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点”的层面,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高手们,已经在“系统”的层面思考问题,他们构建的是一套能够持续产生正向回报的“生态”。

我花了十几年时间,走遍中国,阅人无数,访谈了上百位像老A和老李这样,在各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物,把他们那些藏在故事背后的思维方式,一点点“格”了出来。我发现,所有的高手,在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上,都是相通的。

我把这些共通的“心法”,整理成了50个顶级思维模型,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今天我们谈的这个话题,在书里,就可以用好几个模型来解释:

用“非零和博弈”模型,你就能理解,老A为什么不把其他餐厅当对手,因为他玩的是“把蛋糕做大”的游戏,而不是“抢存量蛋糕”的游戏。

用“信号理论模型”,你就能明白,老A的慷慨,其实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成本极高的“信号”——我实力雄厚,不怕竞争。这个信号,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用“影响力圈模型”,你就能看懂,老李为什么能晋升。他从不抱怨领导和环境(关注圈),而是持续在“分享知识、帮助同事”这个他能掌控的“影响力圈”内深耕,最终,他的影响力圈大到足以覆盖整个部门。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它们能帮你打开认知的大门,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高维的视角,去看待你生活中的财富、事业、关系和困境。它不是教你具体的“术”,而是帮你重装大脑的“操作系统”。当你的操作系统升级了,你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自动降维。

《格物之道》不是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更像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智慧兵器库”。当你遇到困难,想不通的时候,翻一翻,总有一个模型,能像一道光,瞬间点亮你的思路。它能让你少走十年弯路,洞穿许多人一生都悟不透的人性与世事规律。

四、终极的“利己”,是成为你自己

话说回来,这个“语言上利他,行为上利己”的策略,有没有风险?

有。

最大的风险,是你把它用“偏”了,变成了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那真正的强者,和伪君子,区别在哪?

我认为,根本区别在于两点:

出发点不同:

伪君子的“利他”,是纯粹的“术”,是钓鱼的“诱饵”。

他的内心,是算计,是瞧不起对方的。

而强者的“利他”,是“道”与“术”的结合。

他的内心,是丰盈,是“我给了你,我还有”,他真心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

结果不同:

伪君子的最终目的,是“榨干”对方,实现一个“赢-输”的结局。

所以他的路,会越走越窄。

而强者的最终目的,是“成就”对方,从而实现一个“赢-赢”的结局。

他希望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生态,所以他的路,会越走越宽。

简单说,伪君子玩的是“有限游戏”,想着怎么赢这一把。

强者玩的是“无限游戏”,想着怎么让这个游戏一直玩下去。

一个真正内心丰盈、精神自洽的人,他的“利他”,会慢慢地从一种“策略”,变成一种“本能”。

他不再需要刻意地去“表演”慷慨。

分享,会成为他生命中最自然的状态。

因为他知道,知识越分享越多,机会越给予越广,善意越传递越浓。

他更知道,自己真正的“核心利益”——那个终极的“利己”,到底是什么。

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名声。

而是内心的宁静、关系的和谐、生命的成长,以及“成为你自己”的那份终极自由。

为了这个终极的“利己”,他愿意在语言上、行为上,都去“利他”。

因为他最终会发现一个秘密:

当你全心全意地去帮助这个世界时,整个世界都会反过来帮助你。

这时候,“利他”和“利己”,在他身上,已经合二为一,再也分不清彼此。

这,就是《大学》里讲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格物”开始,抵达“天下平”。

这不仅是一种顶级思维,更是一种人生修行。

与你共勉。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