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期改命的唯一方式:大胆引入新变量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朋友,我们叫他老A。

前段时间找我,说他的人生卡住了。

35岁,在一家不好不坏的单位,干着一份不死不活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

在外人看来,稳定,安逸。

但他自己知道,这潭水,已经很久没流动过了。

每天上班,处理的都是重复了八百遍的破事,跟一群同样失去活力的同事插科打诨,把一腔热血耗成了保温杯里的枸杞。

回家,老婆沉迷于短视频,孩子埋头于作业,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交流却少得可怜。

他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每天精准地重复昨天的轨迹,直到发条松掉,彻底停摆。

最可怕的是,他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五年后,十年后的样子。

一模一样。

只是眼角的皱纹更深,头顶的白发更多,杯里的枸杞更满。

他尝试过改变。

报了个在职MBA,学费好几万,坚持去上了几次课,发现教授讲的案例还没他自己经历的魔幻,同学个个都像打了鸡血的人精,他融不进去,最后不了了之。

也试过健身,办了张三年卡,头一个月去了十次,后面一年去了两次,一次是洗澡,一次是去问卡能不能退。

他问我,我是不是废了?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跟他说,你不是废了,你是进入了一个“系统闭环”。

什么是系统闭环?

就是你生活里的所有“变量”,都趋于固定了。

你每天见到的人,是固定的。

你每天走过的路,是固定的。

你每天处理的事,是固定的。

你每天获取的信息,是固定的。

甚至,你每天用来思考的思维模式,也是固定的。

人生就像一个复杂的函数,f(x, y, z, … n) = 结果。

当所有的变量 x, y, z…n 都被锁死的时候,你输出的“结果”,必然是恒定的。

这个结果,就是你日复一日、毫无惊喜的生活。

你的单位、你的家庭、你的社交圈,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系统。这个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会排斥任何新的可能性,会把一切拉回它熟悉的轨道。

你报MBA,是想引入一个“知识变量”,但系统的惯性太大了,它会告诉你“学那玩意有啥用?不还是得上班?”于是你放弃了。

你办健身卡,是想引入一个“健康变量”,但系统的惰性太强了,它会告诉你“累了一天了,躺着刷会儿手机不香吗?”于是你放弃了。

低谷期,本质上不是你能力不行,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你的“系统”熵增到了一个极点,失去了活力,变成了一潭死水。

水不流动,就会发臭。

人不动,心就会“死”。

所以,想要改命,靠在原地打转、苦思冥想是没用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打破这个闭环。

怎么打破?

大胆地、甚至可以说是粗暴地,往你的生活里,引入一个全新的“变量”。

这个变量,就是那条被扔进死水里的鲶鱼,它会搅动整个生态。

第一个,也是最猛的变量:人。

我有个读者,是个女孩,叫小雅。

失恋加失业,双重打击,整个人跌入谷底。

每天把自己锁在出租屋里,拉上窗帘,靠外卖和垃圾食品度日。

她说,那段时间,她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她,手机通讯录翻个底朝天,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要么是劝她“想开点”的塑料姐妹,要么是让她“赶紧找个班上”的焦虑亲戚。

她感觉自己在一个孤岛上,慢慢下沉。

后来,她被一个远房表姐硬拽着,去参加了一个线下读书会。

她本来是极度抗拒的。

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聊书,多尴尬,多装。

但就是这次经历,成了她人生的转机。

读书会里有一个老太太,满头银发,涂着精致的口红,分享的是一本关于宇宙物理的书。

小雅当时就震惊了。

她以为这个年纪的阿姨,只会聊养生和家长里短。

还有一个程序员小哥,逻辑清晰地分析了书里作者的论证漏洞,那种专注和较真的劲儿,让她觉得特别有魅力。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问她的过去,没有人对她的现状指指点点,大家只是单纯地在交流思想。

小雅说,那一刻,她感觉自己那间密不透风的小黑屋,被打开了一扇窗。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从那以后,她开始主动参加各种同城活动。

徒步、画画、烘焙、辩论赛……

她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辞掉高薪工作去开花店的姐姐,有白天送外卖晚上写代码的少年,有带着孩子走遍中国的单亲妈妈。

这些人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她认知里的一扇扇门。

她发现,失恋失业,根本算不上什么天大的事。人生有无数种活法,每一种都值得被尊重。

她的圈子变了,能量场也变了。

她不再自怨自艾,而是开始琢磨自己能干点什么。她文笔不错,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经历和感悟。

慢慢地,粉丝多了起来,开始有广告商找她。

现在的她,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探店博主,每天的生活就是去体验各种新鲜事物,然后把它们变成有趣的内容。

你看,小雅什么都没做,她只是换了一群“人”在她身边。

人是环境的核心。

你身边的人,决定了你接收到的信息,塑造了你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决定了你的情绪。

一个处于低谷的人,身边往往围绕着三类人:

第一类,是消耗你的人,他们 sürekli 抱怨、传递负能量。

第二类,是同化你的人,他们自己就在泥潭里,还会拉着你一起躺平。

第三类,是评判你的人,他们站在岸上,对你的处境指手画脚,加重你的内耗。

跟这些人待在一起,你的“系统”只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沉沦。

所以,如果你觉得人生停滞了,马上,立刻,去认识一个新人。

一个让你佩服的人。

一个跟你完全不同领域的人。

一个比你能量高的人。

不用抱任何功利的目的,就只是去接触,去聊天,去感受。

当一个新的“人的变量”进入你的生命,他会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不一样的活法;他会像一扇门,为你链接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二个变量:场。

“场”是什么?

是环境,是空间。

很多人忽略了物理空间对人的心理暗示。

你每天坐在同一个工位上,那张椅子,那台电脑,那个水杯,都在无声地告诉你:“你就是个社畜,你就该干这些活。”

你每天躺在同一张床上,那片天花板,那个枕头,都在暗示你:“你就是个失败者,就这样躺着吧。”

环境,是有记忆的,也是有能量的。

一个固定的环境,会不断强化你固定的身份认同和情绪模式。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写作或者思考遇到瓶颈时,我就会换一个地方。

不是出远门旅行,那太奢侈。

可能只是从书房换到客厅。

可能只是去楼下那个平时从不去的咖啡馆。

甚至,只是把书桌换一个朝向。

你猜怎么着?

几乎每一次,当我把电脑放在一个陌生的桌面上,新的灵感就会涌现出来。

为什么?

因为新的“场”,打破了你身体和大脑的“路径依赖”。

新的光线、新的声音、新的气味,都在刺激你沉睡的感官。你的大脑被迫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开始重新处理信息,建立新的连接。

我曾在一个南方的小镇住过一段时间。

那里的生活节奏,是“慢”的。

老人们在榕树下喝茶,一坐就是一下午。

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服,锤子敲打石板的声音,清脆悦耳。

时间在那里,仿佛被拉长了。

刚开始,我很不适应,总觉得心慌,觉得浪费生命。

但住了一个星期后,我的心跳都仿佛变慢了。

我不再焦虑地刷手机,而是开始观察一朵云的变化,开始听懂鸟叫的节奏。

那个“场”,强行改变了我的生理和心理节律。

后来回到城市,再遇到堵车,再遇到烦心的事,我脑子里会闪过那个小镇的画面,心里会莫名地平静下来。

那个“场”的变量,已经被我内化了,成了我情绪调节系统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感觉被困住了,试试看:

花一个周末,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不带任何目的地,就随便走走。

把你房间的家具,全部换个位置,来一次“乾坤大挪移”。

把你每天上班的路线,换一条新的,哪怕会绕远。

你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只需要通过改变“场”,给自己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

“一切,都和昨天不一样了。”

这个小小的仪式感,就是破局的开始。

第三个变量:知。

“知”,是知识,是信息,更是认知。

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源于“认知”的卡顿。

你用一套陈旧的、过时的、漏洞百出的“人生地图”,去走一条全新的、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路。

你怎么可能不迷路,不碰壁?

比如,很多人脑子里都有一张叫“稳定就是一切”的地图。

所以他们会死守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忍受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因为地图告诉他们,任何“变动”都是危险的。

还有些人脑子里有一张叫“我必须比所有人都强”的地图。

所以他们会陷入无休止的内卷和比较,把自己活成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这些地图,可能来自你的原生家庭,可能来自你过去的教育,可能来自社会的普遍规训。

它们曾经帮助过你,但现在,它们成了你的牢笼。

想要走出低谷,你就必须引入新的“知识变量”,去冲击、去修正、甚至去重绘你的认知地图。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

但不是你平时看的那种书。

如果你是做金融的,你就别再看金融分析了,你去看一本讲哲学的书。

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就别再研究算法了,你去看一本讲历史的书。

如果你是全职妈妈,你就别再看育儿宝典了,你去看一本讲商业模式的书。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在你的专业领域内,你的认知已经很“硬”了,很难被撼动。你需要来自“异世界”的信息,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认知冲击。

我经常把这种阅读,称之为“认知越狱”。

当你读到宇宙的浩瀚,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破事,渺小得不值一提。

当你读到历史的兴衰,你会发现眼前的困境,不过是周期里的一朵浪花。

当你读到商业的逻辑,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价值交换”的视角去重新理解。

这些新的知识,就像给你大脑的操作系统,安装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思维APP”。

但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零散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框架”把它们串起来,它们就只是一堆信息碎片,无法转化成你真正的智慧。

你需要一套“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那些被历代聪明人验证过的、可以应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工具”。

比如“第一性原理”,它教你拨开表象,直击事物本质。

比如“逆向思维”,它教你以终为始,倒推出解决路径。

比如“复利效应”,它教你理解时间和耐心的惊人力量。

这些模型,才是最核心、最底层的“变量”。

你每掌握一个模型,就相当于给你的认知地图,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图层”。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立刻变得不同。

我把我多年来学习、实践、验证过的最重要的50个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

它是一个“思维工具箱”。

从如何清理你的思维垃圾,建立最基本的理性(比如“奥卡姆剃刀”),到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高质量的选择(比如“决策矩阵模型”),再到如何看透万事万物背后的连接,掌握系统规律(比如“反馈循环模型”),最后,如何驾驭不确定性,活出通透的人生(比如“反脆弱模型”)。

这50个模型,就是我为你准备的50个最强大的“新变量”。

当你遇到困境时,你不再是束手无策地胡思乱想,而是可以打开这个工具箱,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型,像代入公式一样,去分析你的问题。

比如,当你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你可以用“能力圈模型”画出你的优势区域;用“逆向思维模型”倒推你的目标路径;再用“舒适区模型”规划你下一步的行动。

一套组合拳下来,你的思路会变得异常清晰。

这个过程,就是“格物致知”。

“格”清楚了事物的“理”,你的“知”也就通了,心自然就定了。

所以,别再问该读什么书了。

先给自己装上一个处理信息的“顶级操作系统”。

第四个变量:行。

“行”,是行动,是做一件具体的事。

前面说的“人”、“场”、“知”,都还停留在输入层面。

但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潭死水依然是死的。

你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再小。

一个行动,就像投向水面的一颗石子,它会激起一圈圈的涟漪。

我认识一个大哥,40多岁,被公司裁员,一下找不到工作,整天在家唉声叹气。

老婆孩子看他都嫌烦。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彻底完了。

后来,他也没想什么宏大的创业计划,就是在小区楼下,支了个摊,卖起了煎饼果子。

他一个前外企高管,拉下脸皮,跟一群推着车的大爷大妈抢地盘。

刚开始,手忙脚乱,做的煎-饼要么糊了,要么散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卖。

但他硬着头皮做下去了。

为了把味道搞好,他每天收摊后,就去尝遍了全城的煎饼摊,回来自己琢磨配方。

为了招揽生意,他搞起了“买五赠一”的会员卡,还建了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预告第二天的“特色加料”。

三个月后,他的煎饼摊火了。

每天早上六点,就有人开始排队。

他整个人都变了。

腰杆挺直了,说话也中气十足了。

他说,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备料,累得像条狗,但心里,比以前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要踏实一万倍。

因为他感觉,自己能掌控点什么了。

他能掌控面糊的稀稠,能掌控火候的大小,能掌控酱料的咸淡。

这种最朴素的“掌控感”,把他从“失控”的深渊里,给捞了出来。

后来,他的煎-饼摊开了分店,做成了连锁品牌。这都是后话了。

我想说的是,那个“卖煎饼”的行动,就是他引入的“新变量”。

这个行动,带来了全新的“反馈”。

顾客的每一次“好吃”,每一次复购,都是一个正反馈,在修复他的自信。

每一次把饼摊坏,每一次被城管赶,都是一个负反馈,在逼着他去优化、去迭代。

一个行动,会启动一个“输入-输出-反馈-调整”的飞轮。

一旦这个飞轮转起来,你的“系统”就活了。

所以,别再等了。

别等一个完美的时机。

别等一个万全的计划。

别等自己“准备好了”。

你永远准备不好。

低谷期的人,最缺的不是思考,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的莽劲。

去跑一次五公里,感受一下心肺的燃烧。

去给你十年没联系的老同学,打一个电话。

去把你心里想了很久的那个想法,写下第一行字。

做,就对了。

行动,本身就是解药。

总结一下。

当你的生活陷入停滞,变成一潭死水时,不要在原地挣扎。

你要做的,是向这潭死水里,扔进一个“新变量”。

这个变量,可以是一个“新的人”,他会打破你的信息茧房。

这个变量,可以是一个“新的场”,它会重塑你的能量状态。

这个变量,可以是一个“新的知”,它会升级你的认知系统。

这个变量,可以是一个“新的行”,它会启动你成长的飞轮。

哪一个都行。

关键是,要“大胆”。

大胆,意味着你要克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我们总渴望安稳,渴望一切尽在掌握。但水一旦不流动,就会腐臭。生命一旦停止折腾,就会枯萎。

低谷期,不是一个诅咒,而是一个信号。

它在提醒你:你当前的“系统”,已经无法适应你生命的成长了,它需要被打破,被重组。

所以,拥抱那个“新变量”吧。

它带来的混乱、失序、和不适,正是生命力在涌动的证明。

你的命运,不是一条被铺好的轨道。

它是一个由无数变量构成的,动态演变的方程。

而你,就是那个唯一有权增减变量的“操盘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50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