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读者给我发了条很长的私信。
他说,哥,我好像卡住了。
35岁,不大不小的公司,不高不低的职位,不好不坏的收入。
有房有车,有妻有娃。
一切看起来,都是别人眼中“人生赢家”的标配。
但他每天早上醒来,都感觉不到一丝喜悦,只有一种被巨大齿轮推着走的疲惫。
上班,开会,处理邮件,应付客户,下班,堵车,回家,辅导作业。
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日复一日,精准地重复着每一个动作。
他说,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像一辆在原地空转的汽车,引擎轰鸣,耗尽了油,却一寸都未曾前进。
激情没了,好奇心没了,对未来的期待也没了。
他问我,我是不是废了?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答他。
我给他讲了老A的故事。
老A是我一个朋友,前几年,他比这位读者“卡”得更严重。
他是那种典型的“少年得志”,名校毕业,进了大厂,一路火箭式蹿升,三十出头就做到了总监,管着上百人的团队,年薪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字。
我们都以为他会这么一直牛下去。
直到有一次,他约我出来喝茶。
那天他穿着皱巴巴的T恤,眼窝深陷,胡子拉碴,整个人像被抽干了精气神。
他端着茶杯,手都在抖。
他说,兄弟,我完了。我最近三个月,每天都失眠,整夜整夜地想一个问题:我他妈到底在干嘛?
我每天带着团队,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冲锋,去抢市场,去搞定一个又一个的KPI。
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台最高级的赚钱机器。
赚来的钱,换成了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孩子更烧钱的兴趣班。
可我呢?我好像把自己给弄丢了。
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电影看不进去,打游戏觉得无聊,连以前最喜欢的钓鱼,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他说,我感觉我的人生,就像一个不断被吹大的气球,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空空如也,随时都可能“啪”的一声,炸掉。
我听完,静静地看着他。
我说,你不是完了,你只是“卡”住了。
人生就像一条河,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顺流而下,但总有那么几个河段,水流会变得停滞,甚至形成漩涡。
这种“卡住”的感觉,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太努力了,却在一条错误的,或者说不再适合你的航道上,耗尽了心力。
这是一种信号。
是你的生命在提醒你:该停下来,重新校准一下你的航线了。
老A问,怎么校准?
我说,别想那么宏大的问题。当你觉得人生停滞不前时,先别急着去寻找什么人生意义,也别急着去报各种天价的课程。
先逼着自己,把下面这4件小事,一件一件地完成。
一、出去走走,换个“场”
我对老A说的第一件事,极其简单。
我说,你现在,立刻,放下手头所有的事,请一天假。
去一个你从没去过的地方,可以是你所在城市的一个老街区,一个公园,甚至一个你从未踏足过的菜市场。
只有一个要求:不许开车,不许设定导航,就用两条腿,漫无目的地走。
老A当时一脸疑惑,觉得我是在开玩笑。
他觉得自己的问题是“精神内耗”,是“价值迷失”,怎么能靠“走路”这种小学生春游一样的方式解决?
我说,你信我,就去走一天。
我们现代人,尤其是男人,总喜欢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
我们习惯用大脑去解决一切问题,用逻辑,用分析,用策略。
但我们忘了,人不仅是一个思考的机器,更是一个能量的载体。
你每天待在同样的空间里(办公室、家),见同样的人,走同样的路,你的身体和精神,其实是被一个固定的“能量场”给禁锢住了。
就像一潭死水,时间久了,必然会变得浑浊、发臭。
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出这潭死水。
用物理上的位移,来打破精神上的僵局。
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你的大脑会被迫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到“手动驾驶”模式。
你会开始注意到一些平时被你忽略的细节:
路边的一棵树是什么形状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光斑在如何跳动,巷子里飘来的饭菜香味是什么,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脸上是什么表情……
这些全新的信息,会像一股清流,冲刷你大脑里那些已经板结的、陈旧的神经回路。
它会强制性地把你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中,拉回到“当下”这一刻。
而“活在当下”,是治愈一切精神内耗的开始。
老A半信半疑地去了。
他后来告诉我,他那天真的就关了手机,在城市另一头一个据说快要拆迁的老城区里,足足走了六个小时。
他看到斑驳的墙壁上,刻着几十年前的标语;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自家门口用一把破旧的二胡,拉着不成调的曲子;看到一群孩子在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他说,那天下午,当他坐在一条石凳上,看着夕阳把一个卖麦芽糖小贩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时,他心里那块又硬又冷的冰,好像……融化了一点点。
他没有找到人生的答案。
但他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在那一天,第一次,真正地松弛了下来。
这就是第一步。
先别急着解决问题,先让你的心,喘口气。
二、向下挖一口井,找到“真问题”
走路,只是一个“物理重启”的按钮。
它能让你暂时跳出漩涡,但漩涡的根源还在。
所以,第二件事,是在你稍微平静下来之后,逼着自己,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找到那个让你卡住的“真问题”。
大部分人之所以“卡”住,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跟“假问题”作斗争。
就像那位私信我的读者,他以为自己的问题是“工作没激情”、“人生没意义”。
老A以为自己的问题是“赚钱赚到麻木”。
这些都是症状,是表象,不是病根。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叫小雅的姑娘,她在一家非常稳定的单位上班,工作清闲,待遇也不错。
但她痛苦了整整两年,每天都在纠结要不要辞职。
她跟我说,她想去做自己喜欢的花艺。
她把所有的利弊都分析了无数遍:
辞职的好处是自由,能做喜欢的事。
坏处是收入不稳定,父母会反对,未来有风险。
她就在这两端反复拉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但就是做不出决定。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
我说,小雅,你先别想辞职不辞职。你告诉我,假设你现在卡里有足够你生活十年的钱,你父母也百分之百支持你,你会立刻辞职吗?
她愣了一下,然后毫不犹豫地说,会!
我说,好,那我们知道了,钱和父母,都不是你最核心的障碍。它们只是你用来阻挡自己的、最方便的借口。
我接着问,那你再想象一下,你辞职了,开了花店,但生意不好,两年后倒闭了,身边的朋友、以前的同事会怎么看你?
她沉默了很久,眼圈有点红。
她说,他们会觉得我很傻,很失败。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非要去折腾。
我说,这个“失败者”的标签,让你感觉如何?
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最害怕的,就是让别人失望,就是被别人看不起。
我说,你看,这才是你的“真问题”。
你卡住,不是因为你不知道该选哪条路。
而是因为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捆绑着你,那就是:“我必须永远正确,永远成功,我不能承受任何失败的风险。”
这个信念,才是那口让你深陷其中,动弹不得的“枯井”。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口“枯井”。
它可能是对贫穷的恐惧,可能是对失控的恐惧,可能是对孤独的恐惧,也可能是对“不被爱”的恐惧。
这些恐惧,大多源于我们早年的经历,像一个隐形的程序,在后台操控着我们成年后的每一个选择。
当你觉得卡住的时候,请一定给自己一个安静的下午,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像我引导小雅那样,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的拷问:
我真正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一层一层地往下挖,像挖井一样。
把那些虚假的、表面的障碍(比如“我没钱”、“我没时间”、“别人会怎么看我”)先拨开。
直到你挖到那层最湿润、最柔软的泥土,挖到那个让你感到一丝羞耻、一丝恐惧的、最底层的信念。
找到它,看着它。
当你能清晰地叫出它的名字时,它的魔力,就已经消失了一大半。
这个过程,注定是不舒服的。
它需要极大的诚实和勇气。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一章,专门讲解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模型,来拆解自己的人生困局。
“第一性原理”的核心,就是不接受任何现成的、想当然的结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直到触及问题最本质的内核。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拧巴,就是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洋葱皮上。
他们以为换一份工作,换一个城市,甚至换一个伴侣,就能解决问题。
但只要那个内核不变,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重复同样的困境。
找到“真问题”,是破局的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它决定了你接下来的所有努力,是“挖井”,还是在“填坑”。
三、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完美
找到了“真问题”,很多人会陷入另一种瘫痪。
因为“真问题”往往太过庞大,比如“重建安全感”、“摆脱讨好型人格”……
这些宏大的命题,会让人感到更加无力,觉得这辈子可能都解决不了了。
所以,第三件事,是反其道而行之。
别去想那个大问题。
去找一件极其微小、具体、且在你的完全掌控之中的事情,然后,用一种近乎“变态”的专注和投入,把它完成到极致。
这件事可以是什么呢?
可以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你那个堆满了杂物的书桌,彻底整理干净,每一支笔,每一本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可以是去买一块上好的牛排,严格按照教程,控制火候和时间,为自己煎出一份完美的、带有焦香美拉德反应的五分熟牛排。
甚至可以是,把你那双穿了很久、满是灰尘的皮鞋,用鞋油、刷子、棉布,一步一步地,重新擦拭得光可鉴人。
我跟老A说,你去把你家的厨房,做一次深度清洁。
他当时差点笑出来,说,兄弟,你是不是改行做家政了?我一个年薪几百万的总监,人生的意义是去擦油烟机?
我说,你先别管什么意义不意义。你就去做。
要求是,每一个角落,每一条缝隙,都要擦到一尘不染。你要让整个厨房,恢复到刚装修完的样子。
老A还是去了。
他后来跟我复盘,说那是他人生中最奇特的四个小时。
一开始,他觉得很烦躁,很屈辱。
但当他戴上手套,把第一块沾满油污的瓷砖擦干净,露出它原本的光洁时,他心里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
是一种久违了的“掌控感”。
在工作中,他要面对无数不可控的因素:变化的市场,难缠的客户,不给力的下属。
但在擦厨房这件事上,他付出的每一分力,都能得到100%的回报。
他擦哪里,哪里就干净。
这种纯粹、直接、毫无延迟的“正反馈”,对他那颗被不确定性搞得疲惫不堪的心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慰藉。
他说,当他最后把所有东西归位,看着那个闪闪发光的厨房时,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清洁厨房,而是在清洁自己的内心。
那些油污、垃圾、杂物,就是他心里那些混乱的念头、焦虑和恐惧。
把它们一点点清除出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这就是完成一件小舍得精髓。
当你的内心处于一种“熵增”的混乱状态时,你需要通过创造一个外部的“熵减”的有序环境,来重新锚定你的心神。
这种极致的专注,会让你暂时忘记那些宏大的烦恼,进入一种类似“心流”的状态。
而当你最终完成它,看到那个“完美”的结果时,你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你会重新获得一种微小但极其宝贵的“成就感”。
这种“我能做好一件事”的信念,会像一颗种子。
它会慢慢发芽,让你有信心去挑战下一件稍微大一点的事。
比如,坚持一周每天跑步三公里。
再然后,是坚持一个月读完四本书。
……
人生的重启,从来不是靠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而是靠这些微小的、正向的循环,一点一点地,把你的能量和信心,重新建立起来。
从整理一张书桌开始,去重新掌控你的生活。
四、喂养你的精神内核
当你通过前三步,让自己的心绪稍微平复,信心也开始恢复时,就要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开始有意识地,去“喂养”你的精神内核。
一个人为什么会“卡”住?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的“精神内核”饿了,甚至快要饿死了。
什么是“精神内核”?
就是那个能让你感到纯粹的喜悦、平静和富足的东西。
它不一定能当饭吃,不一定能换来世俗的成功,但它像你人生的“定海神针”,决定了你生命的基本底色。
这个内核,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
可能是一本书,一种音乐,一种爱好,一段滋舍己的关系。
对于老A来说,他后来发现,他的内核,是“创造”的乐趣。
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喜欢木工,喜欢机械。但为了走上那条“正确”的成功之路,他把这个爱好丢弃了太久。
当他把厨房打扫干净后,我让他去买了一套乐高。
不是给孩子的,是给他自己的,那种有几千个零件的、极其复杂的机械组。
他花了整整三个周末,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拼出了一个1:10的跑车模型。
他说,当他把最后一个零件扣上去的时候,他哭了。
他想起小时候,用一下午时间,给妈妈做了一个粗糙的木头小板凳时,那种纯粹的、不含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
他发现,原来这种快乐,一直都藏在他的身体里,只是被灰尘覆盖了太久。
从那以后,他开始重新捡起他的爱好。
他不再用周末去参加那些无聊的酒局,而是去逛木工坊,去学习做榫卯。
他的第一个作品,是给儿子做的一把小木马。
他说,看着儿子骑在木马上开怀大笑的样子,他感觉比自己签下几千万的合同,还要满足。
他并没有辞职。
但他整个人都变了。
工作对他来说,不再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一个让他安身立命的工具。
他不再为那些KPI焦虑,因为他知道,他的人生,有比那重要得多的“作品”要去完成。
他找到了工作之外的“精神寄托”,这让他变得松弛、从容,反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了。
这就是“喂养精神内核”的力量。
它不会直接解决你现实中的问题,但它会给你一个强大的“精神后方”。
让你知道,无论前线战事如何紧张,你永远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在那里,你是安全的,富足的,你就是你自己的王。
所以,请你再问问自己:
上一次让你感到纯粹快乐,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你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忘记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哪怕没人给你钱,没人为你鼓掌,你也愿意一直做下去?
找到它。
然后,每天,哪怕只花15分钟,去“喂养”它。
可以是读几页一直想读的经典,可以是听一首能让你流泪的交响乐,可以是和你的孩子进行一场全身心的、不看手机的玩耍。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才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充电桩”。
它们在为你的人生,注入最核心的能量。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停滞,往往不是能力的停滞,而是认知的停滞。
你被困住,不是因为你眼前的墙太高,而是因为你一直在用同一种姿势去撞墙。
今天分享的这4件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破局”流程:
1、换个“场”:通过物理空间的改变,打破精神的僵局,获得喘息之机。(术)
2、挖口“井”:通过深度的自我觉察,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避免缘木求鱼。(法)
3、做件“小事”:通过创造微小的掌控感和成就感,重建行动的信心和动力。(行)
4、喂养“内核”:通过滋养你的精神寄托,找到人生的压舱石,获得长久的内在力量。(道)
它是一个从外到内,从术到道的完整闭环。
当你觉得人生卡住的时候,不妨试试看。
不要期待一步登天,不要幻想一个神奇的答案能瞬间拯救你。
就从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开始。
从擦干净一张桌子开始。
从找到那个让你卡住的“真问题”开始。
人生这条河,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
所谓的“停滞”,只是生命在以一种强制的方式,邀请你从奔跑的惯性中停下来,去看看被你忽略已久的风景,去听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它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转弯的开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