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为什么领导很少提拔老实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读者给我留言,打了很长一段话,核心意思是,她老公快被职场逼疯了。

怎么个疯法?

她老公叫阿强,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技术,干了快七年了,是部门里资历最老、技术最好的师傅。

按理说,早就该提拔成主管了。

但每一次晋升,都没他的份。

眼看着比他晚来三年的同事,一个油嘴滑舌的小年轻,上个月被提拔了,成了他的顶头上司。

她问我,是不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老实人就活该被欺负?

她说阿强有多老实呢?

办公室的打印机坏了,别人都在抱怨,只有阿强默默过去,半小时给修好了。

项目出了纰漏,责任不清,领导脸色难看,只有阿强会站出来说,是我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团队里谁家里有事,临时要请假,烂摊子甩过来,阿强二话不说就接了,经常一个人加班到深夜。

技术上,他是部门的顶梁柱,任何难题到了他手里,都能解决。

人品上,他是办公室的活雷锋,谁都受过他的恩惠。

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好人”,为什么领导就是看不见?那个新提拔的小年轻,技术半桶水,天天就知道围着领导转,汇报工作PPT做得天花乱坠,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就抓瞎。

她不服,阿强更不服。

上周,阿强第一次跟领导拍了桌子,回家喝得烂醉,抱着她哭,说自己不想干了,觉得这么多年活得像个笑话。

我能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委屈和不甘。

这几乎是所有“职场老实人”都会遇到的终极困惑。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要勤奋、要与人为善,可为什么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这些金科玉律好像完全失灵了?

难道想往上走,就必须变得“不老实”吗?

我跟她说,你先别急,也别让你老公急着辞职。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好人坏人”这个道德层面。

因为在领导的管理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好人坏物,只存在“可用之人”和“难用之人”。

一个公司,尤其是一个有点年头的公司,它不是一个精密的、理想化的仪器。

它更像一台常年运转、修修补补、甚至有点漏油的“草台班机”。

这台机器的目标只有一个:在不断颠簸中,能安全地飞到下一个目的地。

而领导,就是这台草台班机的机长。

机长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不是搞道德评比,选出谁是劳模,谁是雷锋。

他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这台机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任何会增加飞行“不确定性”和“沟通成本”的零件,不管它本身材质有多好,在机长眼里,都是“不好用”的零件。

很不幸,阿强这样的老实人,恰恰就是那种材质极好,但总让机长心里没底的“高风险零件”。

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这位读者剖析了“老实人”在领导眼里的三个致命缺陷。

这三个缺陷,跟人品无关,纯粹是“系统兼容性”的问题。

第一个缺陷:信息黑洞。

什么叫信息黑洞?就是信息传递到他这里,就终止了。

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干到哪一步了,遇到了什么困难。

领导交办一个任务,最看重的是什么?

不是你做得多快,也不是你做得多完美,而是“掌控感”。

他需要随时知道,这件事在不在轨道上,有没有偏离的风险。

那个油嘴滑舌的小年轻是怎么做的?

领导早上交代一个任务,他中午就会跑去跟领导说:老大,这个事我已经跟A部门沟通了,他们那边有点困难,但我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您看行不行?

下午,他又会跟领导说:老大,A部门的问题解决了,现在B环节需要您这边的一个资源支持,我把情况整理了一下,就等您拍板。

你发现没有?他实际上可能屁事没干成,但他让领导一整天都对这件事的“颗粒度”了如指掌。领导感觉自己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

而阿强这样的老实人呢?

领导交代了任务,他“哦”一声就去埋头苦干了。

干得顺不顺利?不知道。

遇到什么困难?不知道。

需要什么支持?不知道。

他总觉得,我得把事情完美解决了,才能去跟领导汇报。

中途的困难,是自己的事,不该去麻烦领导。

这在道德上是“有担当”,但在管理上却是“高风险”。

领导心里会犯嘀咕:阿强去干这个事,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搞砸了?万一最后搞砸了,我连补救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失控感”,是领导最大的敌人。

一个合格的下属,本质上是领导“管理触角”的延伸。

而一个信息黑洞式的下属,等于让领导在这个方向上“神经坏死”了。

所以,不是领导喜欢听汇报,而是汇报这个动作,本质上是在向系统反馈“我在线、我可控、请放心”的信号。

老实人不懂得发信号,在系统里,就约等于“信号丢失的异常节点”。

第二个缺陷:规则原教旨主义者。

什么意思?就是死守着书面上的流程和规则,缺乏变通,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灰度”能力。

一个公司能顺利运转,靠的绝不仅仅是那本厚厚的员工手册。

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妥协、利益交换,以及在规则边缘的“模糊处理”。

这就是所谓的“灰色地带”。

而中层管理者的一个核心价值,恰恰就是“搞定”这些灰色地带的人。

举个例子。

市场部急着要一笔预算,用来搞定一个大客户,但财务流程规定,审批至少要三天。

阿强如果去做这件事,他大概率会跟市场部说:不行,公司规定就是三天,我没办法。

他说的对不对?完全对。他遵守了规则。

但结果是什么?市场部的人骂他是死脑筋,领导觉得他办事不力,客户可能也因为延误而丢了。他守住了规则,却输掉了结果。

那个小年轻会怎么做?

他会先跑到财务部,给负责审批的同事带杯奶茶,说:哥,我知道您这儿难办,但市场部那边火烧眉毛了,关系到公司这个季度的大单。您看能不能先帮我们走个特殊流程,我这边同步去跟领导补邮件、打招呼,所有责任我来担。

然后,他会跑到领导办公室,说:老大,情况紧急,我跟财务的X哥打过招呼了,他那边愿意帮忙,但需要您这边开个绿灯,我担责。这个单子拿下来,您的业绩也好看。

你看,他没有死守规则,但他抓住了核心目标:搞定预算,拿下订单。

他懂得,规则是为人服务的,当规则和核心目标冲突时,要优先确保核心目标的达成。

他这种“搞定事情”的能力,在领导看来,就是“能堪大用”。

而阿-强那种“规则大于一切”的思维,在领导看来,就是“死板”、“缺乏大局观”。

领导提拔一个中层,不是让他当一个“规则传声筒”的。

是要他去解决那些“规则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实人往往有精神洁癖,觉得“搞关系”、“走后门”是可耻的。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实验室环境下的“纯粹正确”。

但真实世界是泥沙俱下的,是充满博弈和含混的。

一个无法在泥泞中行走的人,自然也无法带领团队趟过沼泽地。

第三个缺陷:情绪价值的绝缘体。

这一点最隐蔽,也最致命。

什么是情绪价值?说白了,就是让身边的人感觉“舒服”、“安心”、“有奔头”的能力。

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人。而人,是情绪的动物。

一个领导,他自己也要向上级汇报,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他需要从下属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完成的工作”,更是一种“情绪上的支撑”。

还是那个例子。

项目出了问题,阿强冲进办公室,把一堆烂摊子往领导桌上一摊,说:领导,出事了,您看怎么办吧。

他把问题和焦虑,原封不动地甩给了领导。

他自己是轻松了,领导的血压上来了。

小年轻会怎么做?

他会先想好几个解决方案,再去找领导。

他会说:老大,项目出了点小状况,不过您放心,问题不大。

我分析了一下,有三个解决方案,A方案最稳妥,但慢;B方案快,但有风险;C.方案需要您支持点资源。

我个人倾向于A方案,您觉得呢?

他传递给领导的,不是焦虑,而是“问题可控、我有办法、请您决策”的安心感。

他把一个烫手的山芋,变成了一道多项选择题。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向上管理”智慧。

他不仅在为领导做事,更是在“管理”领导的精力、时间和情绪。

老实人往往觉得,我把事做好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他们不懂得,在职场,让合作者“感觉好”,和把事情“做完”,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因为“感觉好”,意味着信任,意味着顺畅,意味着更低的沟通成本和协作成本。

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他不仅要让上级安心,还要让下级有干劲,让平级的部门愿意配合。

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情绪能量的枢G纽”,能够吸收负面情绪,输出正面情绪。

而阿强这样的老实人,往往是“情绪的句点”。

开心和不开心都写在脸上,经常把自己的负能量不自觉地传递给周围的人。

他自己可能兢兢业业,但他会让整个团队的氛围变得沉重、压抑。

一个不能为团队“充电”的领导,没人愿意追随。

所以你看,这三个缺陷——信息黑洞、规则原教旨主义、情绪价值绝缘体——共同构成了一个“难用”的画像。

领导不提拔阿强,不是因为他老实,而是因为他“用起来太累了”。

他的每一次沟通,都需要领导去猜。

他的每一次协作,都需要别人去迁就。

他的每一次汇报,都可能带来惊吓。

提拔他做管理者,对整个团队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因为他会把他那种“单点作战”的优秀,变成“系统管理”的混乱。

那怎么办?老实人是不是就没出路了?

当然不是。

问题不在于“老实”,而在于“认知”。在于对职场这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阿强们把职场当成了一个“考场”,认为只要自己埋头把卷子答到100分,就一定能得到好成绩。

但职场其实是一个“江湖”,你的武功再高,不懂人情世故,不懂江湖规矩,也一样寸步难行。

真正的成长,不是要你丢掉“诚实”、“正直”这些宝贵的品质,变成一个见风使舵的“油滑之徒”。

而是要为你的善良,装上“智慧”的铠甲。

我把这些年,从无数个类似阿强的案例中,以及我自己管理和观察的经验中,提炼出的关于人性、系统、博弈的底层规律,都浓缩到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那里面没有教你怎么搞办公室政治,没有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厚黑学。

我只是把这个世界运转的50个底层思维模型,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比如,用“系统思维模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公司不是一台精密仪器,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草台班子,从而知道你的定位在哪里。

用“第二序思维”,你就能预判到一个决策下去,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而不再是那个只看眼前一步的“规则原教旨主义者”。

用“信号理论模型”,你就会明白,你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向外界发射信号,从而学会如何正确地管理他人对你的“预期”。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是给你换上了一副“红外夜视镜”,让你能看穿职场那些云山雾罩的表象,直抵事物运行的本质。

你看透了,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委屈和不甘,因为你知道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你知道了逻辑,就掌握了改变局面的钥匙。

这不是让你去讨好谁,而是让你用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方式,去实现你的价值。

最后,我给了那位读者三条具体的建议,让她转告阿强。

这三条建议,是任何一个“老实人”向“明白人”转型的起点。

第一,从“做事”切换到“理事”。

不要只盯着手头那“一件事”,要开始思考这件事在整个“事务链”中的位置。

这件事的上游是谁?我的工作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这件事的下游是谁?我需要他们提供什么样的配合?

这件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现在的做法,是不是达成目标的最优路径?

当你开始思考“事”的全貌,你就从一个“执行者”,升级为了一个“操盘手”。

第二,从“被动响应”切换到“主动管理”。

尤其是向上管理。养成“闭环思维”的习惯。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主动汇报进度,主动暴露风险,主动提出方案。

把你领导当成你最重要的“客户”,思考如何让他省心、省力、出业绩。

你让他舒服了,他才能让你舒服。

第三,从“自我视角”切换到“多维视角”。

遇到问题,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我该怎么办”。

要学会切换视角:

如果我是领导,我希望下属怎么做?

如果我是配合部门,我希望对方怎么跟我沟通?

如果我是客户,我最看重的是什么?

当你能熟练地在多个角色的“鞋子”里穿梭时,你的情商和格局,自然就打开了。

真正的“老实”,不是愚钝和死板。而是一种选择,是我看透了所有的套路,依然选择用最真诚、最正直的方式去为人处世。

那是一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智慧。

希望阿强们,都能把自己的善良和正直,打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既能守护自己的内心,也能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天地。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06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