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塔影空间感悟,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上海的朋友圈,最近总有人晒龙华寺。

白玉兰开了,去拍。

樱花开了,也去拍。

好像春天不去一趟龙华寺,就错过了整个上海。

我很少凑这种热闹。

人一多,气场就杂。

心静不下来,看什么都是浮光掠影。

但前几天有个下午,正好在附近办完事。

看看天,阳光特别好,清澈、通透,在北京一年也见不到几天。

就想,去走走吧。

不是为了看花,也不是为了烧香。

就是想去看看那座塔。

龙华塔。

我喜欢塔。

它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安静的笃定。

像一个坐标,无论周遭如何车水马龙,它都稳稳地站在那儿,指着天。

工作日的下午,人不是好很多。

转了一圈,做后停留在了塔影苑。

塔影苑当地人也叫塔影空间,内部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水、光、影以及龙华塔的元素,勾勒出一幅绝佳的意境。

空间内部被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名字,如“归云”、“塔影”、“听松”、“迎月”,这些名字都富有诗意。

很奇妙,通过水池倒影可观赏千年龙华古塔,光线折射与水面镜面效果营造出虚实交错的视觉效果,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艺术感。

影子很清晰,轮廓分明,相轮都描摹得一清二楚。

我就这么坐着,看着。

一个很简单的念头,忽然冒了出来。

塔,是“真”的。

影子,是“假”的。

塔是砖木结构,一千多年的历史,几十米高,几千吨重,杵在那儿,谁也否认不了它的存在。

你摸得着,甚至能闻到岁月留在上面的味道。

影子呢?

是光的缺席。

你抓不住,踩上去也没有任何感觉。

风一吹,树叶晃动,影子就跟着斑驳。

云一飘,遮住太阳,影子就瞬间消失了。

它没有实体,没有重量,没有独立的生命。

一个“真”,一个“假”。

一个“体”,一个“用”。

一个“实”,一个“虚”。

这似乎是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就是教我们要“求真务实”,要脚踏实地,要抓得住、看得见吗?

但那天下午,我盯着那个影子,看了足足有一个小时。

看到后来,我后背有点发凉。

我发现,我可能想错了。

或者说,我们对“真”与“假”的理解,从根上就出了问题。

影子真的是“假”的吗?

它告诉你时间。

在没有钟表的古代,塔的影子就是最精准的时钟。

可能当地人看一眼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时辰,该下地了,还是该收工了。

它比塔本身,更能告诉你“时间”这个真实的存在。

它告诉你空间。

你站在塔下,仰着头,很难看清塔的全貌。

但你看它的影子,一个完整的、平面的轮廓,让你瞬间理解了它的结构和形态。

它比塔本身,更能让你一目了然地“看见”整体。

它告诉你季节。

夏至的影子最短,冬至的影子最长。

塔影的周期性变化,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最忠实的记录。

它比塔本身,更能揭示“规律”这个宇宙的底层真实。

你看,这个“假”的影子,竟然能告诉你时间、空间、规律这些比砖头木块更本质的“真”。

而那个“真”的塔,除了证明它自己是“一堆砖头”之外,好像什么也告诉不了你。

如果这时,有人要来投资“龙华塔文旅项目”。

一个团队说,我们专注塔身,要研究它的材质、结构,把它修缮得更坚固,这是“求真务斯”。

另一个团队说,我们专注塔影,要设计一个光影秀,利用影子做各种艺术装置,让游客和影子互动,这是“搞些虚的”。

你觉得哪个团队的商业价值更大?

大概率是后者。

因为人们消费的从来不是那个“实物”,而是实物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那个“假”的影子,恰恰是体验和感受的载体。

这么一想,就有点颠覆了。

我们每天在追求的,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一个朋友,前阵子卖了北京的一套房子,换了上海一个面积差不多、但总价低了不少的。

手里多出来三百万现金。

他把这三百万,全部换成了黄金,锁在银行保险柜里。

请我吃饭,聊起这事,他一脸的踏实和骄傲。

他说,康啊,我现在终于睡得着觉了。

房子这东西,说到底还是砖头水泥,是资产,但流动性差。

股票基金,那就是一串数字,虚无缥缈。

只有这黄澄澄的金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才是真正的钱,硬通货。

几千年了,这东西的价值最“真”。

我看着他,没说话。

我问他,你把黄金锁在保险柜里,然后呢?

他说,就锁着啊,心里踏实。

我说,它会给你生利息吗?

他说,不会,但保值啊。

我说,你确定吗?金价的波动,有时候比股市还厉害。

你只是用一种“波动”,替代了另一种“波动”而已。

我又问他,你手里的这三百多万现金,你觉得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说,当然是“真”的啊,随时可以花。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账户里的这串数字,它的“真”,完全建立在一个“假”的东西之上。

这个“假”的东西,叫“信用”。

你相信银行不会倒闭,相信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所以你才觉得这串数字能兑换成商品和服务。

如果这个“信用”动摇了呢?这串数字的购买力,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废纸。

那黄金呢?

它的“真”,同样建立在一个更虚无缥缈的“假”之上,叫“共识”。

几千年来,全世界的人类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这玩意儿稀有、稳定、好看,所以它值钱。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了,或者我们在某个小行星上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黄金。

这个“共识”一旦崩塌,它可能还不如一块铁值钱。

所以你看,我们以为最“真”的钱,无论是纸币还是黄金,其本质都是“假”的。

它们的价值,都来自于那个像“塔影”一样虚无的东西——“信用”和“共识”。

而那个我们以为最“真”的、沉甸甸的实物,无论是房子还是金条,只是那个“假”的价值的“载体”,就像龙华塔的塔身一样。

我那个朋友,他卖掉房子,把钱换成黄金锁起来。

他以为自己做了一个从“虚”到“实”的动作,获得了安全感。

实际上,他只是把一个“塔”(房子),换成了另一个“塔”(金条)。

而决定这两个“塔”价值的,从来都不是塔本身,而是它们投射在世界上的那个“影子”——房子的影子是“地段、学区、城市发展预期”;金条的影子是“避险情绪、全球央行政策、美元强弱”。

他死死地抱着“塔身”,却对那个决定塔身价值的“影子”的变化规律,一无所知。

这才是最危险的。

就像一个守着龙华塔的老和尚,他每天擦拭塔身的砖,却看不懂塔影的移动,不知道春夏秋冬,不明白时间流逝。

他守着一个“真”的躯壳,却活在一个“假”的时间里。

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我这个朋友这样的“唯物主义者”。

他们只相信自己摸得着的东西。

一个老板,觉得公司里那些看得见的机器、厂房、产品,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他觉得研发、品牌、企业文化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假”的,是“影子”。

结果,产品再好,没有品牌,就卖不上价。

机器再先进,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就天天勾心斗角、离心离德。

最后,守着一堆“真”的固定资产,眼睁睁看着公司倒闭。

一个男人,觉得给老婆孩子一个“真”的家,有房有车,物质丰裕,就是尽到了责任。

他觉得那些花前月下、甜言蜜语、情感交流,都是“假”的,是“影子”。

结果,家里什么都不缺,但就是没有温度。

老婆觉得他不爱自己,孩子觉得他不理解自己。

最后,守着一个“真”的空壳家庭,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

一个学生,觉得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考一个“真”的高分,拿到一张“真”的文凭,就是学习的目的。

他觉得那些课外的胡思乱想、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都是“假”的,是“影子”。

结果,他成了一个高分低能的“做题家”。

拿着一张漂亮的文凭,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不知道怎么解决真实世界里的复杂问题。

守着一堆“真”的知识点,却毫无创造价值的能力。

我们都成了那个守着“塔身”的老和尚。

我们拼尽全力,去构建那些“真”的东西:一个更大的房子,一个更高的职位,一个更厚的存款,一个更完美的简历。

然后把这些“塔”当成自己。

我们以为,拥有了这些,我们自己就变得更“真”、更“硬核”了。

但我们恰恰忘了,真正定义我们、给我们带来价值和意义的,是那些“假”的“影子”。

是你的“声誉”,而不是你的“职位”。

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凭”。

是你的“眼界”,而不是你的“存款”。

是你带给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你送给他们的“礼物”。

是你死后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而不是你留在世上的“遗产”。

声誉、能力、眼界、感受、记忆……

这些东西,都是“假”的。

它们像塔影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

但它们,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如果只顾着建自己的“塔”,而不去经营自己的“影子”,他的人生一定是非常拧巴的。

他会活得特别“重”。

因为他背负着太多有形的、沉重的“真实”。

他会活得特别“窄”。

因为他看不到那些无形的、广阔的“虚假”。

他会活得特别“累”。

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明明拥有了那么多“真”东西,为什么还是不快乐,不被认可?

为什么?

因为世界运转的规则,恰恰是“虚”驭“实”,“假”定“真”。

是那个“假”的影子,在定义那个“真”的塔的价值。

一个LV的包,成本可能就几百块。

那个“真”的包身,和普通包没什么两样。

但它那个“假”的logo(影子),让它可以卖几万块。

这个logo的背后,是品牌故事、历史沉淀、设计理念、阶层认同……是一整套庞大而精密的“虚假”体系。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产品”。

我们的肉身和我们拥有的实体财富,是我们的“塔身”,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而我们在社会上能获得怎样的“定价”,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我们能投射出一个怎样的“影子”。

这个“影子”,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你的影响力,你的信用体系。

它由你的言行、你的作品、你的思想、你与他人的连接方式,共同构成。

一个厉害的人,一定是“造影大师”。

他懂得如何持续地打磨自己的“塔身”(精进专业、修炼心性),更懂得如何把这个“塔身”的价值,通过一个清晰、稳定、有吸引力的“影子”,投射出去。

他的“塔身”可能并不比别人高大多少,但他投射出的“影子”又长又广,覆盖了很多人。

于是,他就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就像龙华塔,塔本身的高度是有限的,但天气好的时候,它的影子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而一个平庸的人,恰恰相反。

他可能耗尽一生,把自己的“塔”建得很高,学了很多技能,考了很多证书,攒了很多钱。

但他的“影子”非常黯淡,甚至没有影子。

他不懂得如何表达,如何链接,如何创造,如何给予。

他活成了一个“事实”,却活不成一个“故事”。

他是一座孤零零的宝塔,矗立在阴天里。

人们知道他存在,但感受不到他的光芒和温度。

想到这里,我再看脚下的那个塔影,感觉完全不同了。

它不再是一个“假”的东西。

它是一个“信使”。

它携带着关于塔、关于太阳、关于地球运转的所有信息,把它传递给我。

它和塔,根本不是“真”与“假”的对立关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没有塔,就没有影。

没有光,塔就没有影。

塔、光、影,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实”。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

我们的“实”(身体、技能、财富),我们的“虚”(思想、品牌、情感),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光),三者共同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样态。

只顾“实”,会变得沉重而僵化。

只追“虚”,会变得轻浮而空洞。

脱离了“时代”这束光,再好的“实”和“虚”也无法显现。

真正的智慧,不是去辨别“真假”,而是去理解这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

是去思考:

我如何构建一个更坚实的“塔身”?(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如何投射一个更清晰的“影子”?(我如何向世界表达我的价值?)

我如何借助“时代之光”?(当下的趋势和机会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贯穿人的一生。

每天都有无数的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老公出轨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有工作遇到瓶颈想辞职又不敢的。

有孩子叛逆不知道怎么沟通的。

有感觉人生毫无意义,每天活在空虚里的。

她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我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都出在对“真”与“假”的认知错位上。

她们死死地抓住一个“真”的、但已经腐朽的“塔身”不放——比如一纸婚书,一个稳定的职位,一个“好妈妈”的身份。

却对那个决定她们幸福的“影子”——比如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流动,个人成长的价值曲线,自我实现的生命意义——视而不见。

她们被“你应该拥有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家”这种观念捆绑,却在真实的、冰冷的空壳里耗尽自己。

她们被“你应该有一份真实、稳定的工作”这种观念束缚,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丧失了真实的、成长的可能。

破局的关键,就在于看懂“塔”与“影”的游戏规则。

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套可以被学习、被掌握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其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看到“婚姻”这个塔,和“幸福”这个影之间的关系。

看到“工作”这个塔,和“价值”这个影之间的关系。

看到“我”这个塔,和“我想要的生活”这个影之间的-关系。

这套思维方式,我把它称为“格物之道”。

“格”就是探究、分析,“物”就是我们面临的一切人、事、物。

“格物”,就是去解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理解它们是如何被“塔”、“影”、“光”这三者共同作用的。

这些年,我把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整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模型,去找到你人生的“塔基”,那些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东西。

比如,用“反馈循环”模型,去理解你的“影子”是如何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反馈,不断被放大或缩小的。

比如,用“能力圈”模型,去界定你的“塔”到底能覆盖多大范围,让你不在“影子”的虚假繁荣中迷失。

我把这50个模型,写成了一本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认知地图。

它不给你任何标准答案,而是给你50把钥匙,让你亲自去打开那些困扰你的“真假”之门,看清你自己人生的“塔”与“影”。

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你从一个只能被动接受“影子”的人,变成一个能够主动创造“影子”的人。从一个守塔人,变成一个造影师。

那天,我在龙华塔下一直坐到日落。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塔影也彻底融入了暮色。

塔,依然是那个塔。

但它在我眼里,已经不再只是一座塔了。

它成了一个“道”的化身,一个关于“真与假”、“实与虚”、“体与用”的巨大隐喻。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或许,当我们开始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二元对立的陷阱。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那个执着于辨别真假的“我”,可能才是最大的“假”。

真正的“真”,是那个能够同时看见“塔”和“影”,并且理解它们之间互动规律的“觉知”。

是那份不被“相”所困,直抵“理”的通透。

就像我们的人生。

我们不必在“做真实的自己”和“扮演一个社会角色”之间苦苦挣扎。

真实的自己,就是你的“塔身”。

社会角色,就是你的“影子”。

一个成熟的生命,是在打磨好“塔身”的同时,游刃有余地扮演好自己的“影子”。

让“影子”精准地反映“塔身”的光芒,同时又通过“影子”的反馈,来修正和增益“塔身”。

活出内核的坚实,也活出外在的圆融。

既有“塔”的笃定,又有“影”的灵动。

这,或许才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真实”的状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76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