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K快把我“盘”秃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那份要把手机捏爆的焦虑。
他是一家地推公司的老板,手底下养着几百号狼崽子,个个都是销售界的猛人。执行力强,打法凶悍,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他们的模式很简单,就是快。
快速找到客户,快速建立联系,快速展示价值,快速逼单成交。前几年,靠着这股“快”劲,老K的公司像打了鸡血的猎豹,在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又一道口子,赚得盆满钵满。
但今年,猎豹好像撞墙了。
他们盯上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单,一家全国连锁的商业综合体。只要拿下,不仅意味着几千万的合同,更意味着行业地位的跃迁。
老K派出了公司最顶尖的团队,火力全开。
结果呢?
三个月,连续拜访了七八次,从采购经理到部门总监,再到分管副总,能见的都见了,能说的都说了。对方客客气氣,就是不点头。
最让老K憋屈的是,他眼睁睁看着一个比他们小得多的竞争对手,一个他眼里的“慢郎中”,跟对方负责人喝了几次茶,不咸不淡地聊了几次天,合同居然就签了。
老K想不通。
他给我发了无数条语音,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的团队明明是特种部队,为什么干不过游击队?我们的枪快炮利,为什么打不下一座看起来并不坚固的城池?”
我没听他的语音。
等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用文字打出来,冷静了一些后,我只回了他一句。
“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的枪不够快,而是你开枪的时机,太急了?”
“什么意思?”他秒回。
“你让你的人缓一缓,这个单子,或许还有转机。”
“缓一缓?”
老K以为我疯了。
他说,市场不等人,客户不等人,竞争对手更不等人。
我们慢一步,骨头渣都剩不下了。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
我理解他的焦虑。
在今天这个时代,“快”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我们追求快速致富,快速成功,快速见效。
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分钟读完一本书,恨不得今天学习,明天就变现。
“慢”,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它意味着低效、落后、跟不上时代。
我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关于做饭的。
我喜欢做菜,尤其喜欢炖菜。比如一道最家常的红烧肉。
很多人做红-烧肉,为了图快,高压锅一上,二十分钟出炉。
肉是烂了,但味道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肥肉是腻的,瘦肉是柴的,味道浮在表面,没有灵魂。
我做红烧肉,从来不用高压锅。
我会用最笨的办法,一口厚底的砂锅,最小的火,盖上盖子,让它在里面咕嘟、咕嘟……炖上至少一个半小时。
这个过程,急不得。
你不能因为想早点吃到,就去开大火。
火一急,外面的肉焦了,里面的油出不来,汤汁也收不干,味道全错。
你必须给它时间。
让五花肉在微火的催化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多余的油脂逼出来,转化成一种入口即化的膏腴。
同时,再把外面酱汁的味道,一丝一丝地,吸进肉的每一寸肌理。
这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肉把自己的油腻换出去,把汤汁的醇厚换进来。这个交换,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缓”。
最后出锅的那块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放到嘴里,不用嚼,用舌头一抿就化了。
那味道,是高压锅永远无法企及的“灵魂香”。
我说,老K,你的销售团队就是那口高压锅。
你们把所有的信息、所有的热情、所有的“好”,在最短的时间里,一股脑地压向客户。
客户被你们的热情烫到了,被你们的节奏冲昏了。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你好厉害”,而是“你要干什么?”
是本能的抗拒和防御。
他会立刻竖起一道心墙。你越急,他的墙就越厚。因为在人性深处,没有人喜欢被推着走。
而你的竞争对手呢?他就是那口砂锅。
他不急着推销产品,而是用小火,慢慢地“炖”关系。
他去喝茶,去聊天,去听对方的烦恼,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他在用时间,换取信任。
当信任这锅汤“炖”到火候了,他再把产品这个“肉”放进去,味道自然就进去了。成交,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商业的本质,不是“我说服你”,而是“我吸引你”。
说服,靠的是“快”的冲击力。吸引,靠的是“慢”的渗透力。
冲击力,只能催生应激反应;渗透力,才能带来心悦诚服。
老K沉默了很久。
他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其实,何止是做生意。
我们生命中绝大多数的困境,都源于我们太“急”了,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节奏。
我们总想用蛮力,去缩短那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感情里,很多人就是这样。
刚认识一个人,恨不得一天之内把一辈子的天聊完。
刚有好感,就着急忙慌地确认关系。关系刚确立,就开始幻想天长地久,索取各种承诺和保证。
对方稍微一“慢”,你就觉得是不爱了,没诚意了。
你就像一个拿着秒表,监督种子发芽的农夫。
每天扒开土看八百遍,嘴里还念念有词:“你怎么还不长?你怎么还不开花?你怎么还不结果?”
结果呢?
种子被你折腾死了。
一段好的感情,跟炖肉一样,也需要“文火慢炖”。
初识,是“选材”。看的是三观、品行,这些最基本的“肉质”。
暧昧期,是“焯水”。通过一些试探和拉扯,去掉彼此身上那些浮躁的、不真实的泡沫。
热恋期,是“上糖色”。彼此付出,给这段感情披上甜蜜的外衣。
但最关键的,是后面漫长的“慢炖”期。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用信任、理解、包容做“调料”,用时间做“炉火”,慢慢地熬。
熬掉彼此的棱角,熬出深度的默契,熬成那种“我不说,你也懂”的境界。
这个过程,快不了。
所有试图加速的感情,要么在中途一拍两散,要么就成了一锅夹生的饭,吃着硌牙,扔了可惜。
因为真正的爱,不是一瞬间的激情,而是在漫长岁月里,愿意陪你一起“慢”下来的耐心。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更是如此。
现在的父母,都太焦虑了。
我们总觉得,孩子慢一点,就会被整个世界抛弃。
所以,我们拼命地“抢跑”。
别人家的孩子一岁会说话,我的孩子八个月就得会叫“爸爸妈妈”。
别人家的孩子三岁上辅导班,我的孩子两岁半就得把唐诗三百首背完。
我们把孩子的时间,用各种课程、各种任务,塞得满满当当。
就像一个无情的监工,挥着鞭子,在后面催促:“快点,再快点!”
我们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是在帮他们“加速”成长。
但我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
有的孩子是蒲公英,春天就开花了。有的孩子是向日葵,夏天才绽放。
还有的孩子是腊梅,非要等到一剪寒梅,才傲立枝头。
你不能强求一朵腊梅,在春天开花。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的节奏,给他阳光,给他雨露,给他土壤,然后,耐心地等待。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
意思是,教育要稍微领先于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但又不能离得太远。就像跳起来才能够着的果子。
如果你给的目标太高,让他跳断了腿也够不着,他就会习得性无助,干脆躺平不跳了。
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鸡娃”,就是在干这种事。
用我们成人的焦虑,去碾压孩子自然的成长节奏。用“快”的期待,去透支他们对学习、对世界最宝贵的内在驱动力。
你急着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结果却可能只是催生了一棵脆弱的豆芽菜。
真正的教育,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你要允许他慢,允许他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允许他有自己的好奇和探索。
你慢下来,蹲下来,用他的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他看到的,远比你想象的更丰富,更有趣。
你缓一`缓,孩子才能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急?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
我们总觉得,资源是有限的,机会是稀缺的,慢一步,就什么都抢不到了。
我们对“过程”充满了不信任,总想跳过过程,直接拿到结果。
但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无法速成。都需要时间的发酵。
一个人的成长,更是如此。
很多人都想快速提升自己。
买了一堆课,收藏了一堆干货,每天忙着输入。但学完就忘,合上书本,生活还是老样子。
为什么?
因为你只有“输入”,没有“消化”。
你只是把知识当成快餐,囫囵吞枣地咽下去,却没有给你的大脑和身体留出“慢炖”的时间。
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格物致知”的慢过程。
“格”,就是探究、触碰、琢磨。
你学到一个新知识,不能只是知道。你要像盘核桃一样,把它放在手里,反复地盘。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去质疑它,去把它和你已有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
这个过程,就是“慢”。
比如,我之前帮助老K,其实就是引导他去“格”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快,不一定对。
他过去所有的成功经验,都告诉他“快=好”。这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也就是他的“认知囚笼”。
当环境变化,这个定式不再有效时,他就卡住了。
我做的,不是给了他一个新方法,而是帮他打破了这个旧的思维模型。
我让他看到,“慢”在某些情境下,是一种更高级的策略。它关乎节奏、信任和人性。
这种认知的破壁,不是听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反复地思考、咂摸、印证。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整理了50个类似这样的底层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让你看懂事物连锁反应的“第二序思维”;让你停止无效努力的“帕累托法则”;让你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强大的“反脆弱模型”……
它们不是什么“成功秘诀”,而是一套“心智的慢炖食谱”。
每一个模型,都像一口小小的砂锅。你需要把它带到你的生活里,把你遇到的问题放进去,用你的思考和实践,做燃料,文火慢炖。
炖着炖着,你对世界的理解,就慢慢变了。
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不堪的问题,其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认知模型太单一的问题。你只是习惯了用“高压锅”去处理一切,忘了还有“砂锅”这个选项。
《格物之道》的目的,就是把这50口不同功用的“砂锅”交给你。
让你在面对人生的不同食材时,有从容选择的底气。
这需要一个慢功夫。
但这个慢,是真正的快。因为它构建的是你认知体系的“地基”。
地基牢固了,你往上盖多少层楼,都不会塌。
后来,老K采纳了我的建议。
他给团队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命令:未来一个月,不准跟那个大客户谈任何跟合同有关的话题。
团队成员都炸了。说老板疯了。
老K顶住了所有压力。
他让团队,从“销售员”的角色,切换成“行业研究员”。
他们不再去催问“您考虑得怎么样了”,而是开始给对方提供真正的价值。
比如,他们花了半个月时间,做了一份极其详尽的竞争对手分析报告,把市场上所有同类产品的优劣势、价格体系、渠道策略,都扒得底朝天。
然后,免费送给了对方的副总。
又比如,他们了解到对方的采购总监,最近在为自己孩子的升学问题头疼。
团队里正好有个成员,是那个片区的“学区房专家”。
于是,这个成员以朋友的身份,帮总监梳理了所有学校的信息,做了几套备选方案。全程没提一个字的工作。
他们开始变“慢”了。
慢到,不像一个销售团队。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
对方的副总,主动给老K的团队总监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副总先是感谢了那份报告,说报告的价值,远超他们的预期,给他们今年的战略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后,他说:“你们的合作方案,我们内部研究过了。
下周三,带上合同,过来签了吧。”
没有一点点防备。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老K在电话里跟我复盘时,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说,他终于明白了。
过去,他们送出去的,是“产品”,是冷冰冰的交易。
现在,他们送出去的,是“价值”,是温热的人情。
当他们不急着索取回报,而是专注于“给予”的时候;当他们把节奏放慢,把姿态放低的时候,信任的坚冰,就悄然融化了。
客户选择他们,不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好,更是因为,他们觉得和这样一群“靠谱”、“专业”、“懂得为对方着想”的人合作,心里踏实。
他们慢下来,反而赢得了最快的胜利。
这个世界,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裹挟着我们每个人,身不由己地向前冲。
我们害怕被落下,害怕被淘汰。
“快”,成了我们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但你有没有发现,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种“慢”的定力。
下棋的国手,落子从容。看似慢,实则每一步都深思熟虑,算到了几十步开外。那些咋咋乎乎、落子如飞的,往往最早出局。
顶级的投资人,出手极少。看似慢,实则是在等待那个确定性最高的时机。像鳄鱼一样,可以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只为那致命一击。那些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的,多半成了韭菜。
得道的高僧,语速缓慢。看似慢,实则每一句话都字字珠玑,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反而显得轻浮。
“缓”,不是拖延,不是懒惰。
“缓”,是一种观察,一种积淀,一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它是在你行动之前,给你自己留出一个“认知缓冲带”。让你有机会看清全局,看懂规律,看透人心。
当你被情绪裹挟,想发火骂人的时候,缓一缓。深呼吸三次,你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糟,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当你被欲望驱使,想冲动消费、冲动投资的时候,缓一缓。把那个念头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你大概率会感谢自己昨天的冷静。
当你在人生的重大路口,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缓一缓。别急着做决定,去散散步,去读读书,去和智者聊聊天。答案,会在你安静下来的时候,慢慢浮现。
我们生命中90%的错误,都源于“反应过快”。
而那些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决定,往往都诞生于“三思而后行”的“缓慢”之中。
学会给自己踩一脚“刹车”,是成年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这个世界总在催你快,但我更想劝你,亲爱的朋友,请你缓一缓。
你缓一缓,智慧才会追上你。
你缓一缓,好运才会拥抱你。
你缓一缓,就会有好结果。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