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绝对是大智慧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老K的电话打过来时,我正在院子里给一尾新到的锦鲤过水。

电话那头的声音,像是被人刚从冰水里捞出来,又扔进了油锅,又惊又怒又哆嗦。

“被抄家了!妈的,被人连锅端了!”

老K是我多年的朋友,做一款小众的工业设计软件,兢兢业业,搞了快十年,算是圈子里的一个隐形冠军。

我说,慢慢讲,别急。

他说,急!能不急吗?他最核心的那个技术团队,五个人,被他的死对头,一家南边的公司,打包挖走了。

领头的那个,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是他儿子的干爹。

“昨天还在跟我喝酒,拍着胸脯说要跟我干到退休。今天一早,五封辞职信,整整齐齐摆在我桌上。

我打电话过去,那小子居然敢不接!”

我听着他在电话里咆哮,能想象到他那张涨成猪肝色的脸。

“我马上就让法务起诉!竞业协议都签了的!我还要在行业里发公告,把这几个叛徒的名声搞臭!还有那个挖墙脚的孙子,我要跟他打价格战,我亏死,也要把他拖下水!”

他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全是“我要……我要……我要……”,每一个“要”字,都像一颗刚出膛的子弹,充满了杀气。

我等他说完,喉咙里发出呼哧呼哧的风箱声,才慢悠悠地问了一句:

“然后呢?”

他愣了一下,“什么然后呢?当然是干死他们啊!”

我说,“干死他们之后呢?你的新产品研发谁来做?你手里的老客户,发现你的技术团队空了,会怎么想?你发动价格战,你的现金流能撑多久?那个徒弟,跟你十年,真的是为了钱,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白眼狼?”

电话那头沉默了。

过了半晌,他声音低了很多,带着一丝颓然,“那你说怎么办?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到我头上来,还当个缩头乌龟吧?”

我把锦鲤稳稳地放进池子里,看着它在新环境里有点惊慌地游来游去。

我说,你什么都别做。

“什么?”

“对,什么都别做。不发公告,不打官司,甚至那个徒弟的电话,你也别再打了。公司内部,正常发个离职通知就行,一个字都别多说。对外,该干嘛干嘛。有人问起,就说正常人员流动。”

“这……这不成忍者神龟了吗?”老K的声音里充满了不解和憋屈。

我说,这不是忍,这是等。

让子弹飞一会儿。

子弹刚出膛的时候,你只看到一道火光,一个方向。但它会飞向哪里,会打中什么,中间会不会被风吹偏,会不会被一根树枝挡住,你根本不知道。

你现在所有的反应,都是冲着那道火光去的。

可万一,那只是个信号弹呢?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在第一时间就做出反应?

因为“不确定性”会让人极度焦虑。

而“行动”,是缓解这种焦虑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总想立马把灯打开。

至于打开灯之后,看到的是黄金还是猛虎,他其实是没底的。但他无法忍受黑暗本身。

立刻反击,立刻澄清,立刻表态……这些都是企图用最快的速度,来消除“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

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远古时期,草丛里一声响,我们的祖先如果还要思考一下“这是风吹草动,还是剑齿虎来了”,那他就没有后代了。

最优策略就是:立刻跑。

这种“立刻反应”的模式,在几万年的时间里,保护了我们的生命。

但在今天这个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中,它却成了我们最大的坑。

因为,几乎所有需要我们做出重大判断的事情,它的真相,都不是在第一时间就完全展现的。

信息是残缺的,情绪是夸大的,动机是隐藏的。

你第一时间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而水下那巨大的、决定性的部分,需要时间,才会慢慢浮现。

老K遇到的事,就是一座典型的“人性冰山”。

他看到的,是“徒弟背叛、对手凶狠”。这是水面上的部分,直接、刺眼、充满了情感冲击力。

他所有的“我要……我要……”,都是被这一角激起的应激反应。

但水下呢?

我让他等,就是等水下的部分浮上来。

等什么?

第一,等“信息”浮上来。

那个徒弟,为什么走?仅仅是为了钱?

有没有可能,他在公司内部受到了排挤?

或者,他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早就有了不同意见?

那个对手公司,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挖一个团队?

是他们真的看好这个方向,还是只是为了阻击老K的新产品?

他们的资金链,真的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雄厚吗?

这些信息,在你气冲冲的状态下,是绝对拿不到的。

你只有静下来,不动声色,信息才会像小鱼一样,自己慢慢游过来。

第二,等“情绪”沉下去。

愤怒、背叛感、屈辱感……这些情绪,就像你往一池清水里扔进了一大块泥巴。整个池子都是浑的。

在这种浑水里,你能做出什么清醒的决策?

你所有的决策,都只是情绪的延伸。你不是在解决问题,你是在发泄情绪。

而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让子弹飞,就是给情绪一个自然沉淀、水落石出的过程。

第三,等“局势”走一走。

你以为你是棋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棋子。

真正驱动局势发展的,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更大的规律。

老K以为这是他和对手两个人的单挑。但实际上,这盘棋里,还有市场、客户、资本、产业政策……这些更大的棋手。

对手挖走了你的团队,这是他下的一步棋。你如果立马跟着应,你的节奏就完全被他带着走了。

高手下棋,从不看对手落下的最后一子,而是看整个棋盘的“势”。

不动,就是为了看清整个棋盘的“势”变。

你一动,就成了“势”的一部分,就看不清了。让对手的子弹飞一会儿,看看它到底会把水搅成什么样,看看其他的棋手会有什么反应。

很多时候,最好的应对,就是没有应对。

大概过了一个月。

老K给我打电话,声音里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火气,反而多了一丝……怎么说呢,一种哭笑不得的荒诞感。

他说,那个挖他墙角的对手,出事了。

原来,那家公司本就是一个资本攒起来的局,靠着一个“新故事”在外面融资。挖走老K的团队,就是为了把这个故事讲圆。

结果,团队挖过去了,但新的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老K的那个徒弟,带着团队过去,老板许诺的各种资源、设备、权限,一个都兑现不了,天天逼着他们画大饼,去给投资人“表演”。

团队里的人,都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了自己只是被当成了融资的道具。人心散了,内讧了。

更绝的是,老K的徒弟,是个技术直男,对管理一窍不通。

以前在老K公司,上面有老K顶着,他只管带队冲锋。

现在让他自己独当一面,跟老板斗、跟资本耗、跟下面人扯皮,三个星期就崩溃了。

“前两天,他托人带话给我,问我……公司还缺不缺人。”老K在电话里长叹一口气,“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我说,这才哪儿到哪儿,你再等等。

又过了半个月,戏剧性的一幕来了。

那家对手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加上内斗严重,整个项目直接崩盘。而那个团队里的两个核心骨干,在看清了老东家和新东家的底细后,没有再回老K那里,而是……自己出去单干了。

并且,直接成了老K产品下游的合作伙伴。

“等于什么呢?”老K自己总结,“我最大的竞争对手,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我最核心的团队,分裂成了我的一个潜在供应商。而我那个‘叛徒’徒弟,现在灰头土脸,彻底在这个圈子没法混了。”

“而我呢?”他说,“我这一个多月,什么都没干。就是把公司内部稳了稳,给剩下的员工加了加薪,然后带着几个老家伙,把原来的产品又优化了一遍。”

“我一枪没开,结果战场自己打扫干净了。”

我说,你错了。

你不是什么都没干。你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给了时间,一点时间。

你给了真相浮出水面的时间,给了情绪尘埃落定的时间,也给了规律自我呈现的时间。

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的痛苦和悔恨,都来自于那些“过早的反应”。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立刻解读为恶意,当场翻脸,一段关系就此毁灭。后来才发现,是个误会。

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你立刻清仓,割在了地板上。眼睁睁看着它一飞冲天,拍断大腿。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立刻断定他就是不努力,一顿打骂。

结果,是他的老师告诉他,这次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知识盲区,分数不重要。

你的打骂,可能就此扼杀了他对学习的坦诚。

我们总是在用“第一秒的直觉”,去决定“未来十年的走向”。

这太奢侈了,也太愚蠢了。

“让子弹飞一会儿”,本质上,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撑开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智慧的发生地。

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

完成一次“角色切换”。从当局者,切换成旁观者。

你不是那个被激怒的、受伤害的“我”,你是一个在看戏的观众。

你看着那个“我”的情绪起伏,就像看电影一样。一旦你能旁观自己的情绪,你就被解放了。

完成一次“信息扫描”。

问自己几个问题:关于这件事,我目前知道的,全部都是事实吗?有没有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关键信息?如果我要做出判断,最需要补充的信息是什么?可以从哪里获取?

完成一次“沙盘推演”。

如果我这么做,会引发什么?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一步、两步、三步之后,整个局势会走向哪里?有没有比现在这个选择,代价更小、收益更高的选择?

这个过程,就像在你的大脑里,安装一个“决策缓冲器”。

外界的刺激,不再是直接触发你的行动,而是先进入这个缓冲器。经过了降噪、分析、推演,再输出一个清醒的、理性的“回应”。

“反应”是本能,“回应”才是本事。

一个人的成熟度,不是看他多有激情,而是看他能多大程度上,驾驭自己的“反应”。

一个顶级的操盘手,他的心脏,可能跳得比谁都快,但他的手指,永远是最后离开键盘的。

因为他知道,在零点零一秒的差距里,藏着天堂和地狱。

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那种火烧眉毛的焦虑,那种被人冒犯的愤怒,那种对失控的恐惧,是真实不虚的。

它会像一头猛兽,在你的胸腔里横冲直撞,逼着你、诱惑你,让你立刻做点什么。

压制,是没用的。你越压制,它反弹得越厉害。

关键不在于“控制”,而在于“看见”。

看见你的情绪,承认它的存在。对它说:哦,你来了,我看到你了。愤怒是吧?来,坐。

然后,深呼吸。

把注意力,从那个让你愤怒的“事”,转移到你自己的“呼吸”上。

一呼,一吸。

感受空气进入你的鼻腔,充满你的胸膛,再缓缓地吐出。

这个简单的动作,是一个强大的“心锚”。

它像一个船锚,在你情绪的风暴里,把你牢牢地定在当下。

当你能安然地和你的情绪共处一会儿,不被它劫持,你就为自己赢得了那个宝贵的“空间”。

当然,这种内在的“定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看一篇文章就能获得的。

它需要刻意地训练。

你需要一套强大的“心法工具”,来帮助你重塑你的思维底层。

你需要一个个坚实的“思维模型”,来作为你对抗本能、穿越迷雾的“导航仪”。

就像老K这件事,当他在情绪的漩涡里打转时,我的脑子里其实在快速地调用几个思维模型:

比如“第二序思维模型”,让我第一时间就去思考他那些“报复行动”会带来的连锁反应,而不是只看眼前的“解气”。

比如“信息不对称模型”,让我意识到,他掌握的信息和对手、徒弟掌握的信息,是极度不平等的,基于这种残缺信息做出的决策,一定是危险的。

再比如“系统思维模型”,让我把这件事看作一个动态的、包含了多个变量的“小生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二人对抗”。我知道,系统会自我调节,草率的干预,只会破坏它自身的演化。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认知眼镜”。它们帮助我过滤掉情绪的噪音,穿透现象的迷雾,直抵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实践、打磨这些工具。我发现,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也不是某个偶然的机会,而是他看待世界的这套“操作系统”。

为了让更多有缘人能掌握这套方法,我把其中最核心、最实用的50个思维模型,梳理、提炼、总结成了一部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废话,也没有鸡汤。

它就是一本“思维的说明书”和“行动的工具箱”。

从第一阶的“清扫心智”,比如用“奥卡姆剃刀”砍掉你99%的胡思乱想;到第二阶的“优化决策”,比如用“决策矩阵”让你在人生重大选择前不再纠结;再到第三阶的“洞察系统”,让你拥有“看见”万物关联的上帝视角。

《格物之道》不是要给你唯一的标准答案。

它是要递给你50把钥匙。

当你遇到困境时,你知道该用哪把钥匙,去打开那扇锁住你的门。当你面对不确定性时,你知道该拿出哪个罗盘,来校准你前行的方向。

它最终要给你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定力”。让你有底气、有能力,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说一声: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你拥有了这种定力,你会发现,人生中90%的问题,都会在等待中,自己消解。

池子里的那尾新锦鲤,已经不再惊慌了。

它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开始从容地、优雅地,在其他鱼群中穿梭。

老K的电话,后来又打来过几次。

他说,他把那个分裂出去单干的团队,变成了自己的战略投资方。他出钱、出资源,扶持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最稳定、最可靠的“护城河”下游。

他说,他再也没见过那个徒弟,只是听说,他回了老家,开了一个小小的设计工作室,再也不问江湖事。

他说,他现在遇到事,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不再是“干他”,而是“等会儿”。

“我发现,‘等会儿’这两个字,真他妈的值钱。”他在电话里笑着说。

我看着满池锦鲤,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

想起一句话:

在所有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力量中,时间,是最了不起的那一个。

它从不言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让子弹飞一会儿。

本质上,是把问题交给时间。

这是对规律的敬畏,是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对自己的自信。

因为你知道,时间,永远站在对的那一边。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8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