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去年秋天,一个很久没联系的老K,突然火急火燎地要见我。

电话里,他的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粗糙,疲惫,还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焦躁。

“兄弟,拉我一把,快顶不住了。”

老K是我认识的人里,最“猛”的一个。

十几年前,靠着一个装修队起家,硬生生在本地的房地产市场里,啃下了一块肥肉。

他身上那股生猛的劲儿,我一直很佩服。

饭桌上,三斤白酒下去,眼神依旧是亮的,思路依旧是清晰的,合同条款记得比谁都牢。

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不信书本,就信酒桌和工地。”

他做生意,靠的就是三板斧:关系、胆量、肯吃亏。

这三板斧,让他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所向披靡。

我们约在一个很僻静的茶馆,他拎来一饼八八青,市场价小十万,说:“知道你好这口,专门托人搞的。”

我给他泡茶,他一口就灌了下去,像是喝水。

然后,他把那只价值不菲的紫砂杯往桌上重重一放,像是放下了一座山。

“兄弟,我栽了。”

我没说话,继续给他续水。

他说,去年开始,他觉得老本行没啥意思了,天花板太低。看人家做直播、搞MCN风生水起,他也一头扎了进去。

他用搞工程的思路,来搞新媒体。

先是花大价钱,把市里最好写字楼的整整一层租了下来,装修得跟皇宫一样。

然后,高薪从一线城市挖来一个“运营总监”,号称带过千万粉丝的大号。

接着,一口气签了三十多个主播,个个都是他眼里的“盘靓条顺”。

设备,全用顶配的。投流,几十万几十万地砸。

他以为,用钱能砸出一条路来。就像他当年,用一箱箱茅台,砸开一个个项目的大门一样。

结果呢?

半年烧掉八百多万,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流水惨淡,直播间里的人数,还没他公司开会的员工多。

挖来的运营总监,天天跟他要预算,讲一堆他听不懂的新名词:什么用户画像、私域流量、内容矩阵……

签下的主播们,比谁都能吃,比谁都能抱怨,就是产出不了一点东西。

每天在公司里,就是化妆、拍照、闲聊,消耗着高昂的写字楼租金和空调费。

老K说:“我感觉自己像个冤大頭。我天天守在公司,比谁都努力,比谁都急。

可我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他死死地盯着我,眼睛里布满血丝,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你告诉我,我是不是被这帮小年轻给骗了?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秘诀’和‘路子’?”

我静静地听他说完,把一杯温热的茶,推到他面前。

我说:“K哥,这不是‘秘诀’的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

“这是两个时代,两种玩法。你习惯了在地图上只有一条路的村子里开车,路况你熟,人心你懂,开得又快又稳。现在,你突然把车开进了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这里有无数条路,上下分层,纵横交错。你还想靠着‘一脚油门踩到底’和‘方向盘打死’往前冲,不栽才怪。”

他愣住了,半天没说话。

“那……那导航呢?”他下意识地问。

我笑了。

我说:“对,问题就在这。你的脑子里,没有‘导航’。”

我跟老K说,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最大的区别,根本不是什么知识量的多少,也不是什么谈吐的优雅。

这些都是表象。

最核心的区别,是脑子里有没有“导航系统”。

一个不看书,或者说,只看自己专业领域那点书的人,他的知识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靠的是亲身经历。

就像老K,他对于“怎么做生意”,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过去十几年,一场场酒喝出来的,一个个项目干出来的。

这套经验,在他的“村子”里,非常管用。因为环境是固定的,人心是相通的,规则是默认的。

他的脑子,就像一张用脚画出来的“街道地图”。上面标满了各种标记:“张三家门口的狗很凶”、“李四喜欢喝茅台”、“往前三百米有个坑”。

这张地图,无比精细,无比实用。

但问题是,这张地图,是“写死”的。

一旦把他扔到一个新的环境里,这张地图就瞬间作废了。

他到了新媒体这个“西直门立交桥”,面对的是全新的商业逻辑、全新的沟通方式、全新的用户群体。

他脑子里那张“街道地图”上的一切标记,都失效了。

他懵了。

他只能依靠他唯一的本能——过去的成功经验。

于是,他把“请客吃饭”升级成“烧钱投流”,把“搞定甲方便宜拿项目”的思路,用在“签下一堆主播妄想他们能一夜爆红”上。

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者”的困境。他们的认知,是具象的、零散的、不可迁移的。

他们所有的能力,都焊死在了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群上。

而一个真正热爱阅读,懂得如何阅读的人,他构建的是什么?

他构建的,是一个“认知导航系统”。

他看的每一本书,都不是在记忆零散的知识点。

而是在脑子里,安装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模型”。

什么叫思维模型?

就是那些被前人验证过的,能够解释和预测世界运转规律的“通用公式”。

比如,他看历史,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王朝更替、帝王将相。

他看到的是“周期律”这个模型。

他明白,任何事物,从组织到个人,从繁荣到衰退,都有其内在的周期。

懂了这个模型,他就不会在巅峰时盲目乐观,也不会在低谷时彻底绝望。

他看心理学,他看到的不是一堆晦涩的学术名词。

他看到的是“确认偏误”、“沉没成本”、“损失厌恶”这些模型。

懂了这些模型,他就能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决策时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人性密码。

他看商业,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风口上的公司。

他看到的是“护城河理论”、“第二曲线”、“网络效应”这些模型。懂了这些模型,他就能穿透那些花里胡哨的商业计划书,去判断一个生意的本质和长期价值。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个GPS导航系统里的各种算法。

“周期律”是时间算法,让你看清趋势。

“人性模型”是行为算法,让你洞察人心。

“商业规律”是价值算法,让你评估得失。

当一个人的脑子里,装满了这种来自不同学科的、高质量的思维模型,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彻底变了。

他不再是只有一张“街道地图”的村民。

他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切换视角、放大缩小的“卫星地图”。

他想看懂一个新行业,他会迅速调出“第一性原理”模型,去探究这个行业最底层的供需关系是什么。

他想管理一个新团队,他会调出“系统思维”模型,去观察团队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想做出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他会调出“机会成本”和“第二序思维”模型,去计算那些看不见的代价,去预判那些潜在的连锁反应。

你看,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不看书的人,是用“肉眼”在走路。他们走得很辛苦,很用力,一旦换了条路,就可能摔得头破血流。就像老K。

而看书的人,是用“导航”在走路。他们也许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在认知地图的坐标上。他们不依赖于某一条特定的路,因为他们掌握了“找路”的原理。

他们拥有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老K听得入了神,茶凉了都没发觉。

他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为,看书就是学点别人的经验,听点别人的故事。没想到,是在脑子里装系统……”

我说:“K哥,还不止是装系统。这个系统,还能帮你过滤掉世界的噪音。”

我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过载。

每天,无数的观点、新闻、热点,通过手机,像洪水一样灌进我们的大脑。

一个不看书的人,他的大脑就像一个没有防洪堤的村庄。

洪水来了,一片汪M。

今天看到一个大V说,风口在A,他觉得很有道理,心潮澎湃。

明天看到一个专家说,未来在B,他也觉得对,焦虑万分。

后天刷到一个短视频,说只要掌握C方法,就能轻松赚钱,他更是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

他的情绪,他的决策,完全被这些碎片化的、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所裹挟。

他没有一个稳固的“认知内核”。

所以,他很容易焦虑,很容易跟风,很容易被收割。

而一个拥有“导航系统”的人呢?

他的大脑,是有“认知框架”这个防洪堤的。

当外界的信息洪水涌来时,他不是被动地全盘接收。

他会启动他的“思维模型”,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这个观点,符合“幸存者偏差”模型吗?是不是只看到了成功的,没看到无数失败的?

那个说法,是不是犯了“滑坡谬误”的逻辑错误?把一个小概率事件,夸大成必然的灾难?

这条新闻,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博弈论”关系?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你看,他不是在简单地“看新闻”,他是在“分析系统”。

外界的信息,不再是扰乱他心神的噪音。

而是变成了丰富和验证他脑中“思维模型”的“数据”。

这让他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认知定力”。

他不追风口,因为他懂“周期律”,知道所有的风口,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他不信一夜暴富,因为他懂“复利效应”,知道所有真正值钱的东西,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他不轻易被人说服,因为他懂各种“逻辑谬””,能一眼看穿别人话语里的陷阱。

这种由内而生的笃定和从容,是任何金钱和地位,都换不来的。

它能让一个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那个最确定的“锚”。

这个“锚”,就是他自己。

那天下午,我和老K聊了很久。

从商业聊到人性,从历史聊到哲学。

我发现,他不是不聪明,恰恰相反,他有着极其敏锐的商业直觉和洞察力。

只是,他的这些天赋,都被禁锢在了那个老旧的“经验系统”里,无法升级,无法迭代。

就像一台顶配的电脑,却装了一个20年前的操作系统,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出万分之一的性能。

临走时,他紧紧握着我的手,眼神里没有了来时的焦躁,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清澈。

他说:“兄弟,我明白了。我这半年,不是亏了八百万。我是花了八百万,给自己买了一个教训,买了一次认知升级的机会。值!”

“我那公司,先不急着赚钱了。我让它先停下来,我要先升级我自己的脑子。你给我开个书单吧,从哪儿开始看?”

看着他充满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对于老K这样的人,直接扔给他一堆大部头的书,很可能又会把他推入另一个困境——“知识的迷宫”。

读书,从来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缺乏正确的“阅读心法”,读再多的书,也只是在脑子里堆砌更多的“信息砖块”,而无法搭建起一座坚固的“认知大厦”。

很多人看了一辈子书,最后只是成了一个收藏了很多“街道地图”的“书呆子”,而不是一个拥有“卫星导航”的“思考者”。

关键,不在于“读了什么”,而在于“如何把读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这个“内化”的过程,才是“格物致知”的精髓,也是普通阅读者和高级思考者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分水岭。

我花了很多年,才摸索出了一套将知识“炼化”为智慧的方法。我把那些人类历史上,被验证过无数次,最具普适性和解释力的顶级思维模型,一个个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汪洋大海里,打捞出来,进行拆解、提纯、再重组。

我把这个过程,以及最终提炼出的50个核心“元模型”,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我称之为《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传统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认知操作系统”的安装手册。它不会告诉你某个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会交给你50把能打开不同问题之锁的“万能钥匙”。

从如何精准决策的“第二序思维”,到洞察商业本质的“第一性原理”,再到驾驭不确定性的“反脆弱模型”,以及获得内心宁静的“控制二分法”。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最核心的“导航算法”,一旦安装进你的大脑,就会自动运行,帮你重新构建你看待世界、分析问题、做出选择的底层逻辑。

它能帮你把过去所有零散的知识和经验,都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清晰、立体的“认知地图”。

我把《格物之道》的介绍链接发给了老K。

我说:“K哥,别急着买书,也别急着看书。先把这个‘地图’看懂,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要找什么,再去上路。否则,你看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在原地打转。”

他回复得很快,只有两个字:“收到。”

后来,老K的公司怎么样了,我没有再问。

但我偶尔会在朋友圈,看到他分享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文字很朴素,但你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那股生猛的“蛮力”正在慢慢褪去,取而代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通透的“定力”。

我知道,他的“导航系统”,已经开始启动了。

他的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30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