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朋友老吴,前段时间散伙了。
他和合伙人是从大学睡上下铺的兄弟,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毕业后又一起下了海。
公司从一个三人的小作坊,硬是干到了准上市的规模,圈子里谁提起来不竖个大拇指。
散伙的消息传来,大家都挺意外的。
我问他,闹得很难看?
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半天,说,倒也没有。
账目,股权,一条条算得清清楚楚。
律师在场,大家签字画押,流程走完,我还请他吃了顿饭,就在公司楼下那家吃了十年的面馆。
我说,那就好,和平分手,也算体面。
老吴说,体面个屁。
你知道那顿饭是怎么吃的吗?从头到尾,他都在数落我。
说我这几年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说我任人唯亲,搞坏了公司风气,说我决策失误,错过了多少风口……一桩桩一件件,把陈芝麻烂谷子全翻出来了。
我问,那你呢?
他说,我还能怎么样?只能听着。
心里那火“噌”地一下就顶到脑门了,真想把那碗面扣他脸上。
但我忍住了。
我就看着他,等他骂完,然后跟他说,你说的这些,可能都对。
以前多有得罪,以后你自己多保重。
然后,我买单,走人。
他问我,你说我是不是特别怂?
这口气憋在心里,堵得慌。
我说,你不是怂,你是境界到了。
他不懂,说这算什么境界?阿Q精神?
我说,你想想,如果那天你跟他对骂,甚至掀了桌子,结果会怎样?
结果无非就是从“和平分手”变成“反目成仇”。
两个人从曾经的战友,沦为圈子里的笑柄。
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在各自的朋友圈里互相诋毁,把对方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
然后呢?除了让自己多了一个敌人,多了一堆负面情绪,还能得到什么?
一拍两散,江湖不见。听着很潇SHAI,其实是最低级的处理方式。
因为掀桌子、撕破脸,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爆破。
它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关系结束的最后一刻,争一个“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的心理优势。
可这个“对错”,有意义吗?
在一段关系里,一旦走到了要靠“翻脸”来收场的地步,其实早就没有对错了。
就像一栋房子,地基都塌了,你还在跟人争论到底是哪块砖头先松的,这事儿本身就很荒诞。
成年人世界里,绝大多数关系的结束,都不是因为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源于无数个微小“失望”的累积。
你的价值观,他渐渐跟不上了。
他的人生追求,你慢慢看不懂了。
你觉得重要的事,在他那里成了矫情。
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在你这里却是冒犯。
就像两艘在同一个港口出发的船,曾经航向一致。
但走着走着,你的航线偏了5度,他的航线也偏了5度。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一年两年,你们之间已经隔了一片汪洋。
这时候,你非要用对讲机喊话,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跟你走同一条路,对方也指责你为什么会偏航。
这有什么意义呢?
海阔天空,各有航道。默默关掉对讲机,安静地驶向你自己的远方,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所以说,“不翻脸”,不是伪装,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
你清醒地认识到,这段关系已经耗尽了它所有的“正向能量”,变成了一个不断产生内耗的“能量负资产”。
你跟这个人继续捆绑在一起,不会再有任何滋养,只会不断地拉扯、消耗、互相拖累。
这时候,最明智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去追究责任,不是去试图修复,更不是引爆它。而是,承认它的“寿终正寝”,然后,安静地“离场”。
“离场”,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姿态。
它意味着你把定义自己的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你不需要通过战胜对方、证明对方是错的,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你的平静,源于你自身的通透自洽。你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你不会再让一个已经结束的关系,来定义你的未来。
“翻脸”的人,看似激烈,实则虚弱。因为他还需要靠外界的“镜子”来确认自己。
他需要通过打碎镜子,来证明镜子里那个扭曲的影像不是自己。
而“离场”的人,内心自成山海。他不需要镜子。
他只是平静地走过,知道镜子里的影像,不过是某个特定角度和光线下的瞬间罢了。风吹雨打,与我何干。
我认识一个做投资的大姐,圈内人称“静姐”。
她投过一个项目,创始人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静姐给了他钱,也给了他很多资源,像带徒弟一样带了他三年。
后来公司做大了,年轻人开始膨胀,在外面搞了很多小动作,想把静姐“请”出局。
按理说,这算得上是背叛了。圈子里的人都等着看静姐怎么“手撕”这个白眼狼。
结果静姐那边,风平浪静。
她没找媒体,没开撕,甚至没跟那个年轻人当面对质。
她只是默默地把手里的股份,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转让给了另一家机构,然后退出了公司所有的群,删除了那个年轻人的微信。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
后来有一次吃饭,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她,姐,那小子那么对你,你怎么就这么轻易放过他了?
静姐夹了一筷子青菜,慢悠悠地说:
“第一,我跟他闹翻,花上一年半载打官司,最后就算赢了,又能怎么样?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圈子里人尽皆知,以后谁还敢跟我合作?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戾气太重。”
“第二,我投的是项目,不是他的人品。项目本身是好的,能赚钱,我拿回我应得的收益,就可以了。至于他的人品,那是他自己的功课,老天爷会教他做人,用不着我来动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的时间,我的精力,我的情绪,都太宝贵了。我得把它们用在更值得的人和事上。去跟一个烂人纠缠,是对我自己生命最大的浪费。”
一番话,听得在场的人鸦雀无声。
这就是顶级高手的思维方式。
他们永远在计算“机会成本”。
你花一天时间去跟人吵架,你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这一天的好心情,更是这一天里,你本可以读一本书、见一个重要客户、陪伴家人、或者只是发发呆带来的“复利”。
你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资产”的过程。
这个资产,不只是钱,更是你的认知、你的情绪、你的名声、你的人脉。
任何会让你“资产”贬值的人和事,都要第一时间远离。
“翻脸”,就是最典型的“资产贬值”行为。它会瞬间拉低你的认知层次,污染你的情绪账户,损害你的社会评价。像一颗精神上的炸弹,炸完之后,一地鸡毛。
而“离场”,则是一种高明的“止损”。
是在发现一段关系已经变成“负资产”时,果断平仓,把自己的精力和能量,抽出来,投入到新的、能产生正向回报的领域去。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ROI”(投入产出比)思维。
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是因为他们总是陷在“沉没成本”里。
“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青春,怎么能甘心?”
“我在这家公司干了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这么对我?”
“我们这么多年的兄弟,他怎么能这样?”
因为不甘心,所以要讨个说法。因为觉得“亏了”,所以要闹一场,仿佛闹得越大,自己的损失就能被找补回来一点。
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认知误区。
你跟一个渣男纠缠,并不能让你失去的青春回来。
你跟一个烂公司互撕,并不能让你的十年更有价值。
你跟一个变了心的朋友决裂,并不能让你们的友谊复活。
所有这些“翻脸”的行为,非但不能弥补过去的损失,反而会让你在未来的泥潭里,陷得更深。
你是在用你未来宝贵的时间,去为一段已经死掉的关系,反复举行葬礼。
什么时候,一个人才真正拥有了“离场”的底气?
是当他建立了强大的“内在评价体系”时。
简单说,就是你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
他骂你,你不会暴跳如雷,因为你知道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靠他的肯定。他的评价,于你而言,不过是风过耳畔,毫无波澜。
他背叛你,你不会歇斯底里,因为你知道自己的世界很大,一个人的离开,不过是关上了一扇窗,而你背后,还有万千星辰。
他误解你,你不会急于辩解,因为你知道懂你的人,无须解释;不懂你的人,不配解释。你的时间,只用来跟同频的人共振。
这种底气,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刻意修炼的。
你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经历,去思考,去建立一套属于你自己的、坚不可摧的思维模型。
当你的认知层次足够高时,你看待人际关系,就像在看一张天气图。
云起云落,风来雨去,都是正常的能量流动。
两个人合得来,是气流的交汇,可能会带来一场春雨。
两个人处不来,是气流的对冲,可能会带来一场雷暴。
你会做的,不是去跟雷暴对抗,而是打起一把伞,或者干脆回到屋里,泡一壶茶,静静地等它过去。
你不再把人际的离合,看作是对你个人的“攻击”或“肯定”,而是看作是一种客观、中性的“现象”。
你接受它的发生,然后,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过你的生活。
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意。
“格”掉那些让你内耗的情绪,“格”掉那些捆绑你的错误认知,“格”掉那些让你陷入死循环的思维模式。
然后,你才能“致”那个内心强大、从容不迫的“知”。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拆解那些能帮助我们建立“内在评价体系”的顶级思维模型。
比如“沉没成本谬误”模型,会让你清醒地认识到,为过去的投入而继续浪费未来,是多么愚蠢。这能让你拥有“及时止损”的勇气。
比如“控制二分法”模型,它会帮你清晰地划分出,哪些事是你能控制的(你的情绪、你的决定),哪些是你无法控制的(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行为)。当你把所有精力都聚焦于你能控制的部分时,你就获得了内心的绝对自由。
再比如“影响力圈”模型,它告诉你,智者永远只在自己的“影响力圈”内做事。与人争吵、翻脸,是在“关注圈”里浪费能量;而选择“离场”,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则是在“影响力圈”里深耕。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个精神上的“纠错工具”。它们会帮你一点点剔除你思想里的“病毒”和“木马”,让你建立起一个百毒不侵的、强大的内心操作系统。
当你的操作系统升级了,很多过去让你痛苦不堪的问题,在你眼里,甚至都构不成问题了。
你会发现,人际关系中90%的烦恼,都源于一个“求”字。
求理解,求认同,求回报,求一个公道。
而当你内心丰盈,不再外求时,这些烦恼便会烟消云散。
你不再需要任何人来为你的人生负责,因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最可靠的掌舵人。
一段关系,来了,你坦然接受,用心经营。
一段关系,走了,你平静告别,送上祝福。
不翻脸,是你留给对方最后的慈悲。
只离场,是你赋予自己最高的智慧。
就像老吴,他挂电话前跟我说,那天从面馆出来,下午的太阳特别好。他突然觉得,心里那块堵着的石头,好像也没那么重了。
他没有赢,也没有输。
他只是,结束了一个章节,然后,平静地翻开了人生的下一页。
这就够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