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弃下属,才是成熟的开始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深夜,收到老K发来的一段长文。

老K是我多年前认识的一位朋友,做传统制造业的,为人仗义,重情分。

这几年工厂转型做品牌,搞电商,折腾得风生水起,算是个成功上岸的实业家。

但他字里行间,全是疲惫。

事情绕不开一个人,他的一位副总,小A。

小A是老K创业初期的元老,跟着他从一个小作坊干到现在。

人品没得说,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属于那种你半夜三点把他叫起来,他能眼都不眨就去帮你扛煤气罐的兄弟。

公司小的时候,小A是员猛将,一个人能顶一个部门。

但现在,公司规模上了千万,奔着一个亿去了,小A渐渐成了瓶颈。

他主管营销,但思维还停留在“搞关系、请吃饭、做地推”的传统模式上。

对于新媒体、内容营销、用户心智这些,他不是不学,是真的学不会。

老K给他报了各种总裁班、营销课,学费花了小二十万,收效甚微。

小A每次学习回来,都热血沸腾,写满满一沓笔记,然后一到执行层面,就又回到老路上了。

更要命的是,他带的团队,死气沉沉。

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要么被他的老经验压得不敢说话,要么干脆就离职了。

留下来的,都是些和他一样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老人”。

老K的营销部门,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老K说,康啊,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几年,我花在小A身上的心力,比我两个儿子加起来都多。

骂也骂了,教也教了,甚至帮他把方案一个字一个字改,就差手把手替他干了。

可他就像一块湿木头,点不着。

最让我难受的,不是业绩。而是我知道,他自己也痛苦。

每次开会,看着其他部门高歌猛进,他脸上那种羞愧、焦虑又无力的表情,像针一样扎我。

他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让他走?外人会怎么看我?我自己这关也过不去啊。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复他。

我给他讲了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一个机构做顾问,接触过一个做连锁餐饮的老板。

他有个心腹,也是从厨师一路提拔起来的运营总监。

这位总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

但他的管理能力,仅限于管好一家店。

当公司开了三十家店,需要的是系统、是流程、是数据化管理时,他就彻底抓瞎了。

他不懂标准化,导致各家分店口味千差万别;

他不懂供应链,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他不懂品牌,把所有店都装修得像他老家的土菜馆。

老板也是重感情的人,不忍心。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给这位总监配了三个能力很强的副手,分别负责标准化、供应链和品牌营销,希望他们能“辅佐”总监。

结果呢?

不到半年,三个副手走光了两个,剩下一个也天天来找老板诉苦。

总监不放权,任何一个新方案,他都要用自己那套过时的厨师思维去审。

结果就是,对的被改成错的,好的被改成庸的。

团队内耗严重,人人怨声载道。

最终,一次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总监固执地使用了一家“关系好”但不合规的供应商。

公司一夜之间,倒闭了二十多家店,元气大伤。

老板在办公室抱着头,反复说一句话:“我以为我在保他,其实是我害了他,也害了所有人。”

故事讲完,我给老K发了三句话。

第一句:你以为的“仁慈”,是对他最深的“残忍”。

第二句:你以为的“情义”,是对团队最大的“不公”。

第三句:你以为的“拯救”,是你自己“圣母心”的执念。

一个管理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不是学会如何培养下属,而是学会如何“放弃”下属。

这个“放弃”,不是冷酷无情的开除,而是一种清醒、理性和对彼此负责的战略选择。

我们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白手起家的老板,都有一种“拯救者”情结。

我们看着一个员工,就像看着自己不成器的孩子,总觉得“我再努努力,他就能开窍”、“他只是方法不对,我再教教他”。

我们沉浸在这种“为人师表”的自我感动里,无法自拔。

但真相是,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教会一个认知带宽已经锁死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他的命数和节奏。

他有他的认知天花板,有他的舒适区。

那个天花板,就是他能力的边界;那个舒适区,就是他命运的囚笼。

当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完全无法匹配他所在的岗位时,你把他强行留在这个位置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他自己而言,是日复一日的煎熬。

他要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新业务,要管理自己无法驾驭的下属,要承担自己无法承受的KPI。

他每天都在能力的“恐慌区”里挣扎,自信心被一点点碾碎。

他会变得越来越防御,越来越固执。因为守住旧有的一切,是他维持最后一点尊严的唯一方式。

你以为你在保护他,实际上,你亲手把他放在了一个公开的“刑场”上,让他被自己的无能反复凌迟。

这,就是你所谓的“仁慈”吗?

对团队而言,这更是一场灾难。

管理学有个“短板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就是那块最短的板。

他不仅是这块板本身短,他还会把挨着他的长板也拉下水。

他会像一个能量黑洞,吸走所有人的热情和创造力。

优秀的下属,在他手下,会感到无尽的挫败。

他们的好点子被否定,他们的努力被无视,他们眼睁睁看着部门这艘船,被一个错误的船长带着驶向冰山。

他们会怎么选?

用脚投票。

良禽择木而栖。顶尖的人才,绝对无法忍受与庸才为伍,更无法忍受被庸才领导。

最后,留下的会是什么人?

是那些能力平平,仰仗着老资格混日子的人;

是那些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等着领导喂饭的人;

是那些深谙办公室政治,懂得如何讨好领导,而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人。

慢慢地,整个部门的文化,都会被这块“短板”所腐蚀。

从追求卓越,变成“差不多就行”;从坦诚沟通,变成“报喜不报忧”;从对事负责,变成“对人负责”。

你为了一个“兄弟情”,牺牲了整个团队的公平和未来。

这,就是你所谓的“情义”吗?

最后,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板自己。

你为什么不肯“放弃”?

真的是因为情义吗?不全是。

更深层的原因,是你害怕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败”——“我竟然连一个跟我这么多年的老人都带不出来,我这个当老大的太失败了。”

害怕面对别人的“评判”——“看,那家伙一有钱就忘了本,把老兄弟都踢了,真是个混蛋。”

害怕打破那个“完美老大”的人设——一个有情有义、不抛弃不放弃、永远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圣人”。

你的不放手,本质上,是在维护自己的“人设”,是在满足自己“我能搞定一切”的自恋。

你把那个下属,当成了你“拯救者”剧本里的一个关键道具。他的“成长”,是你这部剧的高潮;他的“存在”,是你“情深义重”的证明。

你甚至会无意识地享受这种“为他操碎了心”的疲惫感,因为它让你感觉自己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但你唯独没有想过,这出戏,他愿不愿意演。你这个“拯救者”的角色,是不是他真正需要的。

你不是在渡他,你是在渡你自己。

这,就是你所谓的“拯救”吗?

所以,一个管理者真正的成熟,是从打破“圣母心”,回归“事实”开始的。

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是资源的最优配置。

公司不是家,公司是一支球队,是一个作战单元。情感是润滑剂,但不是发动机。

事实是,每个人的能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你把100分的精力,花在了一个只能产出10分结果的人身上,你就没有精力去支持那些能产出120分结果的人。

这对那些优秀的人,是最大的不公平。

事实是,真正的“为他好”,是让他回到自己能胜任的“舒适区”和“学习区”。

让他去做他擅长且热爱的事,去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去重新找回他的价值感和尊严。

我给老K的建议是,跟小A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绝对坦诚的沟通。

不要在公司,找一个安静的茶馆。

第一步,肯定他过往所有的功劳。

把你们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日子,一件一件拎出来说。让他知道,你心里永远记着他的好,这份兄弟情,永远不会变。

第二步,坦诚地指出公司现在面临的挑战,和他个人在这个岗位上的“力不从心”。

这不是“你不行”,而是“岗位变了,要求变了,我们都得面对现实”。把这定义为公司发展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问题”,这能最大程度地保全他的颜面。

第三-步,给他提供几个选择,把选择权交给他,而不是单方面地“处理”他。

A方案:内部转岗。公司里有没有一些不那么需要创新和开拓,但需要经验和稳重的岗位?比如行政、仓储、后勤。薪资可以不降,甚至为了表彰功劳,象征性地涨一点。这是最体面的方式。

B-方案:“荣誉退休”。给他一个“首席顾问”之类的虚衔,不用来上班,但依然是公司的一份子。薪水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改成“分红”或“长期顾问费”,一次性给他一笔远超N+1的丰厚补偿,让他可以安心地去做点自己喜欢的小生意,或者干脆休息。

C-方案:支持他创业。如果他有想法,可以把公司里某一块他比较熟悉,但又不是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他,甚至可以投资他,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从一个“不称职的将才”,变成一个“称职的帅才”(哪怕是小草台班子的帅)。

这三个方案的核心是什么?

是“尊重”。

尊重他的过去,尊重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未来。

你放弃的,只是那个“错配的岗位”,而不是放弃他这个人。

这需要巨大的心力、智慧,甚至真金白银的投入。但这笔投入,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支付的“成本”。

它买来的,是你核心团队的稳定,是优秀人才的信心,更是你作为领导者,真正的人格魅力。

那种不被“情义”绑架的理性,那种能够做出“艰难但正确”的决定的魄力,那种在处理完棘手问题后依然能保持“体面和人性”的温度。

这,才是一个领导者最稀缺、最可贵的品质。

很多人会说,这也太冷血了。

恰恰相反。

在温情脉-脉的“慢刀子”和快刀斩乱麻的“真慈悲”之间,我永远选择后者。

让他继续在那个位置上耗着,耗尽他的自信,耗尽团队的士气,耗尽公司的未来,最后在一场不可避免的危机中,让他以一个“罪人”的身份狼狈出局。这是最大的残忍。

而用一次坦诚的沟通,一笔丰厚的补偿,一次体面的转身,让他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这是最高级的善良。

一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杯子。你无法把一桶水的知识,倒进一个只有一盅容量的杯子里。水会溢出来,杯子本身也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碎裂。

作为管理者,你的工作不是强行把每个杯子都变成水桶。你的工作是,找到各种容量的杯子,然后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装上合适的水。

酒盅就用来盛酒,茶杯就用来品茶,水桶就用来储水。

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这背后,需要的是极强的识人能力和系统思维。

你需要看透一个人能力的边界,预判他与组织发展的匹配度,并设计出一套能让“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发挥最大效能的机制。

这绝非易事。它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来帮你穿透人性的迷雾,做出最接近本质的判断。

很多人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被情绪、偏见和各种固有的“心智模式”所捆绑。

比如老K,他就被“沉没成本谬误”和“拯救者情结”这两个心智枷锁给牢牢锁死了。

他过去对小A的投入(情感、时间、金钱),成了他不敢止损的“沉没成本”;

他内心“完美老大”的人设,让他陷入了必须“拯救”小A的执念。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类似这样的“决策模型”。

比如第16号模型【沉没成本谬误】,就是专门教你如何斩断过去的无效投入,理性地做出面向未来的决策;

第49号模型【控制二分法】,则能帮你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改变的(比如公司的组织架构),什么是你无法改变的(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底层)。

当你掌握了这些底层的思维工具,你再去看待“放弃下属”这件事,看到的就不再是人情冷暖的纠结,而是一道清晰的系统优化题。你的决策,会从此变得清爽、精准,且充满人性。

后来,老K选择了B方案。

他给小A包了一个巨大的红包,数字是小A在这个岗位上五年才能赚到的年薪总和。

他对小A说:“哥,你为公司操了半辈子心,现在公司赚钱了,你该歇歇了。拿着这笔钱,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干脆啥也别干,陪嫂子和孩子去旅旅游。公司永远是你的家,随时回来看看。”

小A哭了,不是羞愧,是释放。

据说,他后来用这笔钱,在家乡盘下了一个小茶馆,生意做得不温不火,人却变得开朗、松弛了许多。

而老K的公司,在换上一个新的营销副总后,业绩在半年内翻了一番。

有一次我们再聊起这事,老K感慨地说:“我以前总觉得,一个好老板,是要把一头猪培养成老虎。现在我才明白,一个好老板,是给老虎匹配一座山林,同时,也给猪找到一个舒服的猪圈。然后告诉它,安心做猪,也挺好。”

我笑了。

这,就是成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39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