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收到老K发来的一段长文。
老K是我多年前认识的一位朋友,做传统制造业的,为人仗义,重情分。
这几年工厂转型做品牌,搞电商,折腾得风生水起,算是个成功上岸的实业家。
但他字里行间,全是疲惫。
事情绕不开一个人,他的一位副总,小A。
小A是老K创业初期的元老,跟着他从一个小作坊干到现在。
人品没得说,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属于那种你半夜三点把他叫起来,他能眼都不眨就去帮你扛煤气罐的兄弟。
公司小的时候,小A是员猛将,一个人能顶一个部门。
但现在,公司规模上了千万,奔着一个亿去了,小A渐渐成了瓶颈。
他主管营销,但思维还停留在“搞关系、请吃饭、做地推”的传统模式上。
对于新媒体、内容营销、用户心智这些,他不是不学,是真的学不会。
老K给他报了各种总裁班、营销课,学费花了小二十万,收效甚微。
小A每次学习回来,都热血沸腾,写满满一沓笔记,然后一到执行层面,就又回到老路上了。
更要命的是,他带的团队,死气沉沉。
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要么被他的老经验压得不敢说话,要么干脆就离职了。
留下来的,都是些和他一样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老人”。
老K的营销部门,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老K说,康啊,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几年,我花在小A身上的心力,比我两个儿子加起来都多。
骂也骂了,教也教了,甚至帮他把方案一个字一个字改,就差手把手替他干了。
可他就像一块湿木头,点不着。
最让我难受的,不是业绩。而是我知道,他自己也痛苦。
每次开会,看着其他部门高歌猛进,他脸上那种羞愧、焦虑又无力的表情,像针一样扎我。
他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让他走?外人会怎么看我?我自己这关也过不去啊。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复他。
我给他讲了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一个机构做顾问,接触过一个做连锁餐饮的老板。
他有个心腹,也是从厨师一路提拔起来的运营总监。
这位总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
但他的管理能力,仅限于管好一家店。
当公司开了三十家店,需要的是系统、是流程、是数据化管理时,他就彻底抓瞎了。
他不懂标准化,导致各家分店口味千差万别;
他不懂供应链,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他不懂品牌,把所有店都装修得像他老家的土菜馆。
老板也是重感情的人,不忍心。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给这位总监配了三个能力很强的副手,分别负责标准化、供应链和品牌营销,希望他们能“辅佐”总监。
结果呢?
不到半年,三个副手走光了两个,剩下一个也天天来找老板诉苦。
总监不放权,任何一个新方案,他都要用自己那套过时的厨师思维去审。
结果就是,对的被改成错的,好的被改成庸的。
团队内耗严重,人人怨声载道。
最终,一次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总监固执地使用了一家“关系好”但不合规的供应商。
公司一夜之间,倒闭了二十多家店,元气大伤。
老板在办公室抱着头,反复说一句话:“我以为我在保他,其实是我害了他,也害了所有人。”
故事讲完,我给老K发了三句话。
第一句:你以为的“仁慈”,是对他最深的“残忍”。
第二句:你以为的“情义”,是对团队最大的“不公”。
第三句:你以为的“拯救”,是你自己“圣母心”的执念。
一个管理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不是学会如何培养下属,而是学会如何“放弃”下属。
这个“放弃”,不是冷酷无情的开除,而是一种清醒、理性和对彼此负责的战略选择。
我们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白手起家的老板,都有一种“拯救者”情结。
我们看着一个员工,就像看着自己不成器的孩子,总觉得“我再努努力,他就能开窍”、“他只是方法不对,我再教教他”。
我们沉浸在这种“为人师表”的自我感动里,无法自拔。
但真相是,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教会一个认知带宽已经锁死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他的命数和节奏。
他有他的认知天花板,有他的舒适区。
那个天花板,就是他能力的边界;那个舒适区,就是他命运的囚笼。
当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完全无法匹配他所在的岗位时,你把他强行留在这个位置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他自己而言,是日复一日的煎熬。
他要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新业务,要管理自己无法驾驭的下属,要承担自己无法承受的KPI。
他每天都在能力的“恐慌区”里挣扎,自信心被一点点碾碎。
他会变得越来越防御,越来越固执。因为守住旧有的一切,是他维持最后一点尊严的唯一方式。
你以为你在保护他,实际上,你亲手把他放在了一个公开的“刑场”上,让他被自己的无能反复凌迟。
这,就是你所谓的“仁慈”吗?
对团队而言,这更是一场灾难。
管理学有个“短板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就是那块最短的板。
他不仅是这块板本身短,他还会把挨着他的长板也拉下水。
他会像一个能量黑洞,吸走所有人的热情和创造力。
优秀的下属,在他手下,会感到无尽的挫败。
他们的好点子被否定,他们的努力被无视,他们眼睁睁看着部门这艘船,被一个错误的船长带着驶向冰山。
他们会怎么选?
用脚投票。
良禽择木而栖。顶尖的人才,绝对无法忍受与庸才为伍,更无法忍受被庸才领导。
最后,留下的会是什么人?
是那些能力平平,仰仗着老资格混日子的人;
是那些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等着领导喂饭的人;
是那些深谙办公室政治,懂得如何讨好领导,而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人。
慢慢地,整个部门的文化,都会被这块“短板”所腐蚀。
从追求卓越,变成“差不多就行”;从坦诚沟通,变成“报喜不报忧”;从对事负责,变成“对人负责”。
你为了一个“兄弟情”,牺牲了整个团队的公平和未来。
这,就是你所谓的“情义”吗?
最后,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板自己。
你为什么不肯“放弃”?
真的是因为情义吗?不全是。
更深层的原因,是你害怕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败”——“我竟然连一个跟我这么多年的老人都带不出来,我这个当老大的太失败了。”
害怕面对别人的“评判”——“看,那家伙一有钱就忘了本,把老兄弟都踢了,真是个混蛋。”
害怕打破那个“完美老大”的人设——一个有情有义、不抛弃不放弃、永远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圣人”。
你的不放手,本质上,是在维护自己的“人设”,是在满足自己“我能搞定一切”的自恋。
你把那个下属,当成了你“拯救者”剧本里的一个关键道具。他的“成长”,是你这部剧的高潮;他的“存在”,是你“情深义重”的证明。
你甚至会无意识地享受这种“为他操碎了心”的疲惫感,因为它让你感觉自己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但你唯独没有想过,这出戏,他愿不愿意演。你这个“拯救者”的角色,是不是他真正需要的。
你不是在渡他,你是在渡你自己。
这,就是你所谓的“拯救”吗?
所以,一个管理者真正的成熟,是从打破“圣母心”,回归“事实”开始的。
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是资源的最优配置。
公司不是家,公司是一支球队,是一个作战单元。情感是润滑剂,但不是发动机。
事实是,每个人的能量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你把100分的精力,花在了一个只能产出10分结果的人身上,你就没有精力去支持那些能产出120分结果的人。
这对那些优秀的人,是最大的不公平。
事实是,真正的“为他好”,是让他回到自己能胜任的“舒适区”和“学习区”。
让他去做他擅长且热爱的事,去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去重新找回他的价值感和尊严。
我给老K的建议是,跟小A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绝对坦诚的沟通。
不要在公司,找一个安静的茶馆。
第一步,肯定他过往所有的功劳。
把你们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日子,一件一件拎出来说。让他知道,你心里永远记着他的好,这份兄弟情,永远不会变。
第二步,坦诚地指出公司现在面临的挑战,和他个人在这个岗位上的“力不从心”。
这不是“你不行”,而是“岗位变了,要求变了,我们都得面对现实”。把这定义为公司发展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问题”,这能最大程度地保全他的颜面。
第三-步,给他提供几个选择,把选择权交给他,而不是单方面地“处理”他。
A方案:内部转岗。公司里有没有一些不那么需要创新和开拓,但需要经验和稳重的岗位?比如行政、仓储、后勤。薪资可以不降,甚至为了表彰功劳,象征性地涨一点。这是最体面的方式。
B-方案:“荣誉退休”。给他一个“首席顾问”之类的虚衔,不用来上班,但依然是公司的一份子。薪水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改成“分红”或“长期顾问费”,一次性给他一笔远超N+1的丰厚补偿,让他可以安心地去做点自己喜欢的小生意,或者干脆休息。
C-方案:支持他创业。如果他有想法,可以把公司里某一块他比较熟悉,但又不是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他,甚至可以投资他,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从一个“不称职的将才”,变成一个“称职的帅才”(哪怕是小草台班子的帅)。
这三个方案的核心是什么?
是“尊重”。
尊重他的过去,尊重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未来。
你放弃的,只是那个“错配的岗位”,而不是放弃他这个人。
这需要巨大的心力、智慧,甚至真金白银的投入。但这笔投入,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支付的“成本”。
它买来的,是你核心团队的稳定,是优秀人才的信心,更是你作为领导者,真正的人格魅力。
那种不被“情义”绑架的理性,那种能够做出“艰难但正确”的决定的魄力,那种在处理完棘手问题后依然能保持“体面和人性”的温度。
这,才是一个领导者最稀缺、最可贵的品质。
很多人会说,这也太冷血了。
恰恰相反。
在温情脉-脉的“慢刀子”和快刀斩乱麻的“真慈悲”之间,我永远选择后者。
让他继续在那个位置上耗着,耗尽他的自信,耗尽团队的士气,耗尽公司的未来,最后在一场不可避免的危机中,让他以一个“罪人”的身份狼狈出局。这是最大的残忍。
而用一次坦诚的沟通,一笔丰厚的补偿,一次体面的转身,让他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这是最高级的善良。
一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杯子。你无法把一桶水的知识,倒进一个只有一盅容量的杯子里。水会溢出来,杯子本身也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碎裂。
作为管理者,你的工作不是强行把每个杯子都变成水桶。你的工作是,找到各种容量的杯子,然后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装上合适的水。
酒盅就用来盛酒,茶杯就用来品茶,水桶就用来储水。
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这背后,需要的是极强的识人能力和系统思维。
你需要看透一个人能力的边界,预判他与组织发展的匹配度,并设计出一套能让“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发挥最大效能的机制。
这绝非易事。它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来帮你穿透人性的迷雾,做出最接近本质的判断。
很多人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被情绪、偏见和各种固有的“心智模式”所捆绑。
比如老K,他就被“沉没成本谬误”和“拯救者情结”这两个心智枷锁给牢牢锁死了。
他过去对小A的投入(情感、时间、金钱),成了他不敢止损的“沉没成本”;
他内心“完美老大”的人设,让他陷入了必须“拯救”小A的执念。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类似这样的“决策模型”。
比如第16号模型【沉没成本谬误】,就是专门教你如何斩断过去的无效投入,理性地做出面向未来的决策;
第49号模型【控制二分法】,则能帮你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改变的(比如公司的组织架构),什么是你无法改变的(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底层)。
当你掌握了这些底层的思维工具,你再去看待“放弃下属”这件事,看到的就不再是人情冷暖的纠结,而是一道清晰的系统优化题。你的决策,会从此变得清爽、精准,且充满人性。
后来,老K选择了B方案。
他给小A包了一个巨大的红包,数字是小A在这个岗位上五年才能赚到的年薪总和。
他对小A说:“哥,你为公司操了半辈子心,现在公司赚钱了,你该歇歇了。拿着这笔钱,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干脆啥也别干,陪嫂子和孩子去旅旅游。公司永远是你的家,随时回来看看。”
小A哭了,不是羞愧,是释放。
据说,他后来用这笔钱,在家乡盘下了一个小茶馆,生意做得不温不火,人却变得开朗、松弛了许多。
而老K的公司,在换上一个新的营销副总后,业绩在半年内翻了一番。
有一次我们再聊起这事,老K感慨地说:“我以前总觉得,一个好老板,是要把一头猪培养成老虎。现在我才明白,一个好老板,是给老虎匹配一座山林,同时,也给猪找到一个舒服的猪圈。然后告诉它,安心做猪,也挺好。”
我笑了。
这,就是成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